中華五祖
關燈
小
中
大
了,可我依然智慧昏蒙,不明佛法真谛。
剛才聽大師所說,我真有些惘然無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達磨知其誠懇,就說給他一首法偈: 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聽此法偈,一時悲喜交加,對達磨說:“願大師久住世間,長駐紅塵,化導芸芸衆生。
”達磨說:“我不久就要滅世,哪能長命永駐?我境遇颠踣,多逢患難。
”衒之說:“不知何人将為大師帶來災難?弟子赴湯蹈火願為大師除滅此難。
”達磨說:“我傳佛心印,為的就是拯救迷途,利濟衆生,要我害彼而自安,必無此理。
”衒之說:“大師既然不肯明言,那又何必向我等開示通變觀照之力呢?”達磨迫不得已,作一谶語說: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衒之聽此谶語,仍不知其究竟,隻得默默記于心懷,禮辭達磨而去。
達磨所作的谶語,雖當時不測其端的,但後來都一一應驗了。
其時魏帝信奉釋教,禅門俊傑如林,光統律師、菩提流支三藏在當時都稱得上是“僧中之鸾鳳”。
他們目睹達磨弘法傳禅,排斥名相,直指心源,就議論紛紛,妄加是非。
達磨普施法雨,大振玄風,遐迩聞名,而偏狹之輩、量小之徒,則心懷嫉妒,難以自拔,以緻竟生起謀害之心,多次用毒藥企圖毒死達磨。
直至第六次施毒,達磨因為化緣已盡,傳法得人,于是不複自救。
他神态安詳,端居而逝。
那是後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應是孝靜帝天平三年,即公元五三六年)丙辰歲十月十五日。
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達磨被安葬在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境内),起塔于定林寺。
三年後,魏宋雲奉命出使西域,歸來途上,在蔥嶺遇見達磨,隻見他手提隻履,翩翩獨往。
宋雲問:“大師往哪裡去?”達磨答:“到西天去。
”忽又對宋雲說:“你主已棄離人世。
”宋雲聽了這話,茫然無語,即與達磨分别,繼續往東進發。
及至來到朝廷回複使命,才知曉原來是孝明帝已經駕崩,而孝莊帝即位為新主。
宋雲便把途中和達磨相遇之事奏聞新主,新主即命人開啟達磨墓驗證,墓開後,但見一副空棺,一隻革履,其他沒有什麼了。
消息傳出,舉朝為之驚歎。
孝莊帝又下诏令人取回那隻遺履,送到少林寺保存(供養)。
唐開元十五年丁卯歲(公元七二七年),這隻遺履又被信崇達磨之道的人竊取到五台山華嚴寺,而今不知所在。
當初梁武帝遇見達磨,惜乎因緣未契。
乃至聽說達磨行化魏邦,開一代禅風,武帝便想自撰大師碑銘而未得空暇。
又後來宋雲奇遇之事傳來,武帝終于寫就一篇紀念達磨的碑文。
唐代宗追谥達磨為圓覺大師,其塔名叫空觀。
達磨大師自魏丙辰年間(約公元五三六年)告滅人世,迄今大宋景德元年甲辰(公元一〇〇四年),算來已有四百六十七年了。
二祖慧可 原典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者,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未有子時,嘗自念言:“我家崇善,豈無令子?”禱之既久,一夕感異光照室,其母因而懷妊。
及長,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
自幼志氣不群,博涉詩書,尤精玄理,而不事家産,好遊山水。
後覽佛書,超然自得。
即抵洛陽龍門香山,依寶靜禅師出家受具①。
于永穆寺浮遊講肆②,遍學大小乘義。
年三十二,卻返香山,終日宴坐③。
又經八載,于寂默中,倏見一神人,謂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匪遙,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
翌日,覺頭痛如刺。
其師欲治之,空中有聲曰:“此乃換骨,非常痛也。
”光遂以見神事白于師。
師視其頂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當有所證。
神令汝南者,斯則少林達磨大士必汝之師也。
”光受教,造于少室。
其得法傳衣事迹,《達磨章》具之矣。
自少林托化西歸④,大師繼闡玄風,博求法嗣。
至北齊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⑤來設禮。
而問師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忏罪。
”師曰:“将罪來,與汝忏。
”居士良久雲:“覓罪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師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
”大師深器之,即為剃發,雲:“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茲疾漸愈。
執侍經二載,大師乃告曰:“菩提達磨遠自竺乾⑥,以正法眼藏⑦密付于吾。
吾今授汝,并達磨信衣。
汝當守護,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 大師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⑧,當有國難。
”璨曰:“師既預知,願垂示誨。
”師曰:“非吾知也,斯乃達磨傳般若多羅懸記⑨,雲‘心中雖吉外頭兇’是也。
吾校年代,正在于茲。
當谛思前言,勿罹世難。
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時傳付。
” 大師咐囑已,即于邺都⑩随宜說法。
一音演暢,四衆歸依?。
如是積三十四載,遂韬光混迹,變易儀相?。
或入諸酒肆,或過于屠門,或習街談,或随厮役。
人問之曰:“師是道人,何故如是?”師曰:“我自調心,何關汝事?”又于管城縣匡救寺三門?下,談無上道,聽者林會。
時有辯和法師者,于寺中講《涅槃經》,學徒聞師闡法,稍稍引去。
辯和不勝其憤,興謗于邑宰翟仲侃。
仲侃惑其邪說,加師以非法。
師怡然委順?,識真者謂之償債。
時年一百七歲,即隋文帝開皇十三年癸醜歲三月十六日也。
後葬于磁州滏陽縣東北七十裡。
唐德宗谥大祖禅師。
自師之化,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一十三年。
注釋 ①受具:即受具足戒,為出家弟子比丘、比丘尼當受的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五百戒。
出家人隻有在受具足戒之後,才正式具備僧人的資格。
②講肆:講習經論的場所。
③宴坐:指坐禅,靜心修習。
④托化西歸:托,借托。
化,古時僧道之死多稱為化,如坐化、羽化等。
這裡指達磨死而複活,回歸故鄉。
本書記載的有關達磨的諸多事迹,富有神話傳奇的色彩。
⑤聿:古漢語助詞,無義,一般用在句首或句中。
⑥竺乾:印度的别稱。
乾是天的意思,竺乾即乾竺猶天竺,疑是譯師抄寫所誤而颠倒了字序。
⑦正法眼藏:正,是佛心的德名;由于佛心能徹見正法,所以叫正法眼,又由于此心深廣含藏萬德,所以叫正法眼藏。
⑧行化:即行教化。
⑨懸記:遙記未來發生的事,相當于“預言”“谶語”等。
⑩邺都:古都名。
十六國時後趙、前燕,北朝時東魏、北齊均建都于此。
位于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内。
?一音演暢,四衆歸依:一音,如來的聲音;四衆,指佛教信徒,即出家的僧人(比丘、比丘尼)和在家的居士(優婆塞、優婆夷)。
本指如來說法,衆生各得其解,紛紛歸信。
此處用來說明慧可禅師在邺都說法的盛況。
?儀相:此指教化的儀式和相狀(方式、方法)。
?三門:佛寺山門設制形如宮阙,開三道門,所以稱為三門。
又,若隻有一門,亦稱三門。
何故?用來标識佛教的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因為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的人所居住,用以表明修道的人必須由此三解脫門才能進入。
?怡然委順:委順,指僧人之死,取任随因緣之意。
怡然委順,即從容安詳地死去。
譯文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中國禅宗二祖),是武牢(今河南荥陽)人,俗姓姬。
其父垂垂老矣,尚未得子,經常在心中自我安慰:“我家世代積德行善,上天豈能讓我沒有子嗣延傳?”這樣在心中念禱長久,終于有一天夜晚,感到異光滿室,其母因而懷妊,不久生下一子。
稍長大一點,父親以異光照室之祥瑞,為其取名光。
光自幼志氣高邁,獨立不群。
他既博涉詩書,又精通玄理。
但是不事家産,好遊山玩水。
後來又閱覽佛書而超然自得。
他于是外出訪尋師友,先是來到洛陽龍門香山寺,依寶靜禅師出家,并受具足戒。
不久,去永穆寺遊學問道,精研大、小乘奧義。
三十二歲那年又返歸香山,終日坐禅,達八年整。
一天,在寂默靜坐中,忽見有一神人前來對他說:“你将受到大慧大果,如何能滞留此間呢?傳法大道離你不遠,你快向南行吧!”光知是神來相助,因而改名叫神光。
第二天,神光頭疼痛有如針刺。
其師父想為他治療,隻聽見空中傳來聲音:“這是脫胎換骨,所以非常疼痛,但不必介意。
”神光便把昨日遇見神人的事情告訴了師父。
寶靜禅師端視他的頭頂骨,發現其如五峰争秀,就說:“你頂相呈現吉祥之氣,想是有所證會。
神既然令你南行,那是叫你去拜少林達磨大士為師吧。
”神光聽從其師教示,就造訪少林,參谒達磨。
其得法傳衣事迹,《達磨章》已詳,這裡從略。
少林達磨托化西歸後,慧可大師繼闡玄風,傳禅的同時,努力尋求禅的傳人。
北齊天平二年(應該是天保二年,即公元五五一年,天平是東魏年号),有一位居士,年紀大約四十多歲,其姓名不詳,前來參禮慧可,說:“弟子身染一種病,來請和尚給忏悔,以消災免罪。
”慧可說:“你拿罪來,我給你忏悔。
”居士頓了一會兒說:“我尋覓罪,罪不可得。
”慧可說:“我為你忏悔免罪完畢。
”又接着說:“你當皈依三寶,依佛、法、僧而住。
”居士說:“今天見到和尚,已知道什麼是僧,但不知佛、法如何?”慧可說:“此心即是佛,此心即是法,法與佛無二,僧寶亦然。
”居士聽了慧可之言,若有所悟,說:“今天才明白經中所說‘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間’,正如其心與佛與法,原來無二。
”慧可喜其已悟,對他深為器重,當即為他剃發,并稱贊道:“居士是我佛門珍寶。
”僧璨之名由此而來。
這年三月十八日,僧璨在光福寺受具足戒,其病從此漸漸痊愈。
他于是執弟子之禮,侍候慧可二年。
一天,慧可師對他說:“菩提達磨遠從西天萬裡迢迢來我東土,把正法眼藏密付給我。
我如今又把大法傳授給你,并連同表信的袈裟亦一起交與你。
望你能盡心守護,勿使我法慧命斷絕,現聽我傳法偈:‘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 慧可大師傳法付衣之後,又叮囑僧璨:“你受我衣法後,最好隐居深山野林,不必急着去行教化,因為過不了多久,将有國難臨頭。
”僧璨說:“師父既預知未來,可否給弟子說個明白?”慧可說:“并非我未蔔先知,我不過記住了達磨大士傳給我的般若多羅懸記。
懸記說:‘心中吉祥,外頭兇險。
’我核算一下年代,其兇正應在此時。
我們當慎思先賢所言,以免遭此世難。
然我本人原有宿債,現今該去償還。
你聽我良言,善自為之。
切記弘法行化,要待時機成熟。
” 慧可大師咐囑僧璨之後,即遊身于邺都城中(今河北省臨漳縣,古都名),随緣說法,方便行化。
其法會一時盛況空前,歸仰者如雲。
慧可如此行法共三十四年,韬其光晦其迹,幾經變易其風格:或進入酒肆,或訪諸屠門,或立街頭站談
剛才聽大師所說,我真有些惘然無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達磨知其誠懇,就說給他一首法偈: 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聽此法偈,一時悲喜交加,對達磨說:“願大師久住世間,長駐紅塵,化導芸芸衆生。
”達磨說:“我不久就要滅世,哪能長命永駐?我境遇颠踣,多逢患難。
”衒之說:“不知何人将為大師帶來災難?弟子赴湯蹈火願為大師除滅此難。
”達磨說:“我傳佛心印,為的就是拯救迷途,利濟衆生,要我害彼而自安,必無此理。
”衒之說:“大師既然不肯明言,那又何必向我等開示通變觀照之力呢?”達磨迫不得已,作一谶語說: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衒之聽此谶語,仍不知其究竟,隻得默默記于心懷,禮辭達磨而去。
達磨所作的谶語,雖當時不測其端的,但後來都一一應驗了。
其時魏帝信奉釋教,禅門俊傑如林,光統律師、菩提流支三藏在當時都稱得上是“僧中之鸾鳳”。
他們目睹達磨弘法傳禅,排斥名相,直指心源,就議論紛紛,妄加是非。
達磨普施法雨,大振玄風,遐迩聞名,而偏狹之輩、量小之徒,則心懷嫉妒,難以自拔,以緻竟生起謀害之心,多次用毒藥企圖毒死達磨。
直至第六次施毒,達磨因為化緣已盡,傳法得人,于是不複自救。
他神态安詳,端居而逝。
那是後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應是孝靜帝天平三年,即公元五三六年)丙辰歲十月十五日。
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達磨被安葬在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境内),起塔于定林寺。
三年後,魏宋雲奉命出使西域,歸來途上,在蔥嶺遇見達磨,隻見他手提隻履,翩翩獨往。
宋雲問:“大師往哪裡去?”達磨答:“到西天去。
”忽又對宋雲說:“你主已棄離人世。
”宋雲聽了這話,茫然無語,即與達磨分别,繼續往東進發。
及至來到朝廷回複使命,才知曉原來是孝明帝已經駕崩,而孝莊帝即位為新主。
宋雲便把途中和達磨相遇之事奏聞新主,新主即命人開啟達磨墓驗證,墓開後,但見一副空棺,一隻革履,其他沒有什麼了。
消息傳出,舉朝為之驚歎。
孝莊帝又下诏令人取回那隻遺履,送到少林寺保存(供養)。
唐開元十五年丁卯歲(公元七二七年),這隻遺履又被信崇達磨之道的人竊取到五台山華嚴寺,而今不知所在。
當初梁武帝遇見達磨,惜乎因緣未契。
乃至聽說達磨行化魏邦,開一代禅風,武帝便想自撰大師碑銘而未得空暇。
又後來宋雲奇遇之事傳來,武帝終于寫就一篇紀念達磨的碑文。
唐代宗追谥達磨為圓覺大師,其塔名叫空觀。
達磨大師自魏丙辰年間(約公元五三六年)告滅人世,迄今大宋景德元年甲辰(公元一〇〇四年),算來已有四百六十七年了。
二祖慧可 原典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者,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未有子時,嘗自念言:“我家崇善,豈無令子?”禱之既久,一夕感異光照室,其母因而懷妊。
及長,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
自幼志氣不群,博涉詩書,尤精玄理,而不事家産,好遊山水。
後覽佛書,超然自得。
即抵洛陽龍門香山,依寶靜禅師出家受具①。
于永穆寺浮遊講肆②,遍學大小乘義。
年三十二,卻返香山,終日宴坐③。
又經八載,于寂默中,倏見一神人,謂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匪遙,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
翌日,覺頭痛如刺。
其師欲治之,空中有聲曰:“此乃換骨,非常痛也。
”光遂以見神事白于師。
師視其頂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當有所證。
神令汝南者,斯則少林達磨大士必汝之師也。
”光受教,造于少室。
其得法傳衣事迹,《達磨章》具之矣。
自少林托化西歸④,大師繼闡玄風,博求法嗣。
至北齊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⑤來設禮。
而問師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忏罪。
”師曰:“将罪來,與汝忏。
”居士良久雲:“覓罪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師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
”大師深器之,即為剃發,雲:“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茲疾漸愈。
執侍經二載,大師乃告曰:“菩提達磨遠自竺乾⑥,以正法眼藏⑦密付于吾。
吾今授汝,并達磨信衣。
汝當守護,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 大師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⑧,當有國難。
”璨曰:“師既預知,願垂示誨。
”師曰:“非吾知也,斯乃達磨傳般若多羅懸記⑨,雲‘心中雖吉外頭兇’是也。
吾校年代,正在于茲。
當谛思前言,勿罹世難。
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時傳付。
” 大師咐囑已,即于邺都⑩随宜說法。
一音演暢,四衆歸依?。
如是積三十四載,遂韬光混迹,變易儀相?。
或入諸酒肆,或過于屠門,或習街談,或随厮役。
人問之曰:“師是道人,何故如是?”師曰:“我自調心,何關汝事?”又于管城縣匡救寺三門?下,談無上道,聽者林會。
時有辯和法師者,于寺中講《涅槃經》,學徒聞師闡法,稍稍引去。
辯和不勝其憤,興謗于邑宰翟仲侃。
仲侃惑其邪說,加師以非法。
師怡然委順?,識真者謂之償債。
時年一百七歲,即隋文帝開皇十三年癸醜歲三月十六日也。
後葬于磁州滏陽縣東北七十裡。
唐德宗谥大祖禅師。
自師之化,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一十三年。
注釋 ①受具:即受具足戒,為出家弟子比丘、比丘尼當受的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五百戒。
出家人隻有在受具足戒之後,才正式具備僧人的資格。
②講肆:講習經論的場所。
③宴坐:指坐禅,靜心修習。
④托化西歸:托,借托。
化,古時僧道之死多稱為化,如坐化、羽化等。
這裡指達磨死而複活,回歸故鄉。
本書記載的有關達磨的諸多事迹,富有神話傳奇的色彩。
⑤聿:古漢語助詞,無義,一般用在句首或句中。
⑥竺乾:印度的别稱。
乾是天的意思,竺乾即乾竺猶天竺,疑是譯師抄寫所誤而颠倒了字序。
⑦正法眼藏:正,是佛心的德名;由于佛心能徹見正法,所以叫正法眼,又由于此心深廣含藏萬德,所以叫正法眼藏。
⑧行化:即行教化。
⑨懸記:遙記未來發生的事,相當于“預言”“谶語”等。
⑩邺都:古都名。
十六國時後趙、前燕,北朝時東魏、北齊均建都于此。
位于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内。
?一音演暢,四衆歸依:一音,如來的聲音;四衆,指佛教信徒,即出家的僧人(比丘、比丘尼)和在家的居士(優婆塞、優婆夷)。
本指如來說法,衆生各得其解,紛紛歸信。
此處用來說明慧可禅師在邺都說法的盛況。
?儀相:此指教化的儀式和相狀(方式、方法)。
?三門:佛寺山門設制形如宮阙,開三道門,所以稱為三門。
又,若隻有一門,亦稱三門。
何故?用來标識佛教的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因為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的人所居住,用以表明修道的人必須由此三解脫門才能進入。
?怡然委順:委順,指僧人之死,取任随因緣之意。
怡然委順,即從容安詳地死去。
譯文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中國禅宗二祖),是武牢(今河南荥陽)人,俗姓姬。
其父垂垂老矣,尚未得子,經常在心中自我安慰:“我家世代積德行善,上天豈能讓我沒有子嗣延傳?”這樣在心中念禱長久,終于有一天夜晚,感到異光滿室,其母因而懷妊,不久生下一子。
稍長大一點,父親以異光照室之祥瑞,為其取名光。
光自幼志氣高邁,獨立不群。
他既博涉詩書,又精通玄理。
但是不事家産,好遊山玩水。
後來又閱覽佛書而超然自得。
他于是外出訪尋師友,先是來到洛陽龍門香山寺,依寶靜禅師出家,并受具足戒。
不久,去永穆寺遊學問道,精研大、小乘奧義。
三十二歲那年又返歸香山,終日坐禅,達八年整。
一天,在寂默靜坐中,忽見有一神人前來對他說:“你将受到大慧大果,如何能滞留此間呢?傳法大道離你不遠,你快向南行吧!”光知是神來相助,因而改名叫神光。
第二天,神光頭疼痛有如針刺。
其師父想為他治療,隻聽見空中傳來聲音:“這是脫胎換骨,所以非常疼痛,但不必介意。
”神光便把昨日遇見神人的事情告訴了師父。
寶靜禅師端視他的頭頂骨,發現其如五峰争秀,就說:“你頂相呈現吉祥之氣,想是有所證會。
神既然令你南行,那是叫你去拜少林達磨大士為師吧。
”神光聽從其師教示,就造訪少林,參谒達磨。
其得法傳衣事迹,《達磨章》已詳,這裡從略。
少林達磨托化西歸後,慧可大師繼闡玄風,傳禅的同時,努力尋求禅的傳人。
北齊天平二年(應該是天保二年,即公元五五一年,天平是東魏年号),有一位居士,年紀大約四十多歲,其姓名不詳,前來參禮慧可,說:“弟子身染一種病,來請和尚給忏悔,以消災免罪。
”慧可說:“你拿罪來,我給你忏悔。
”居士頓了一會兒說:“我尋覓罪,罪不可得。
”慧可說:“我為你忏悔免罪完畢。
”又接着說:“你當皈依三寶,依佛、法、僧而住。
”居士說:“今天見到和尚,已知道什麼是僧,但不知佛、法如何?”慧可說:“此心即是佛,此心即是法,法與佛無二,僧寶亦然。
”居士聽了慧可之言,若有所悟,說:“今天才明白經中所說‘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間’,正如其心與佛與法,原來無二。
”慧可喜其已悟,對他深為器重,當即為他剃發,并稱贊道:“居士是我佛門珍寶。
”僧璨之名由此而來。
這年三月十八日,僧璨在光福寺受具足戒,其病從此漸漸痊愈。
他于是執弟子之禮,侍候慧可二年。
一天,慧可師對他說:“菩提達磨遠從西天萬裡迢迢來我東土,把正法眼藏密付給我。
我如今又把大法傳授給你,并連同表信的袈裟亦一起交與你。
望你能盡心守護,勿使我法慧命斷絕,現聽我傳法偈:‘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 慧可大師傳法付衣之後,又叮囑僧璨:“你受我衣法後,最好隐居深山野林,不必急着去行教化,因為過不了多久,将有國難臨頭。
”僧璨說:“師父既預知未來,可否給弟子說個明白?”慧可說:“并非我未蔔先知,我不過記住了達磨大士傳給我的般若多羅懸記。
懸記說:‘心中吉祥,外頭兇險。
’我核算一下年代,其兇正應在此時。
我們當慎思先賢所言,以免遭此世難。
然我本人原有宿債,現今該去償還。
你聽我良言,善自為之。
切記弘法行化,要待時機成熟。
” 慧可大師咐囑僧璨之後,即遊身于邺都城中(今河北省臨漳縣,古都名),随緣說法,方便行化。
其法會一時盛況空前,歸仰者如雲。
慧可如此行法共三十四年,韬其光晦其迹,幾經變易其風格:或進入酒肆,或訪諸屠門,或立街頭站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