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祖
關燈
小
中
大
,或随厮役勞作。
有人問他:“你身為出家人,何故如此多變?”慧可回答說:“我調伏身心,關你什麼事呢?”慧可又至管城縣匡救寺門前說法,談無上佛道,聽者如林。
當時有一位辯和法師正在寺内宣講《涅槃經》,其學徒聞聽外面的盛會,都紛紛轉來聽慧可的禅法。
辯和法師不由得懷恨在心,對慧可大興诽謗。
縣官翟仲侃聽信其讒言,竟以非法加于慧可。
慧可禅師怡然從容,任其發落,安詳地死去。
識見高明者,以為慧可如此這般,實是償還宿債。
慧可師遇難那年,一百〇七歲,那是隋文帝開皇十三年癸醜歲(公元五九三年)三月十六日。
後被葬在磁州(今河北)滏陽縣東北七十裡的一個地方。
唐德宗追谥他為大祖禅師。
從慧可師遷化那年算起,迄今大宋景德元年甲辰,有四百一十三年(應該是四百一十二年)了。
三祖僧璨 原典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
初以白衣①谒二祖,既受度傳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
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②,師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
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③道信,年始十四,來禮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師曰:“誰縛汝?”曰:“無人縛。
”師曰:“何更求解脫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勞九載。
後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謹。
師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偈曰: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師又曰:“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終。
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羅浮山,優遊二載,卻旋舊址。
逾月,士民奔趨,大設檀供④。
師為四衆⑤廣宣心要訖,于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
即隋炀帝大業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
唐玄宗谥鑒智禅師,覺寂之塔。
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歲,凡四百載矣。
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風,深得玄旨。
天寶乙酉歲,遇荷澤神會,問曰:“三祖大師葬在何處?或聞入羅浮不回,或說終于山谷,未知孰是?”會曰:“璨大師自羅浮歸山谷,得月餘方示滅。
今舒州見有三祖墓。
”常未之信也。
會谪為舒州别駕,因詢問山谷寺衆僧曰:“聞寺後有三祖墓,是否?”時上坐慧觀對曰:“有之。
”常欣然與寮佐⑥同往瞻禮,又啟圹取真儀阇維之,得五色舍利⑦三百粒。
以百粒出己俸建塔焉;百粒寄荷澤神會,以征前言;百粒随身,後于洛中私第設齋以慶之。
時有西域三藏⑧犍那等在會中,常問三藏:“天竺禅門祖師多少?”犍那答曰:“自迦葉至般若多羅,有二十七祖。
若叙師子尊者傍出達磨達四世,二十二人,總有四十九祖。
若從七佛至此璨大師,不括橫枝,凡三十七世。
”常又問:“會中耆德⑨曰,嘗見祖圖,或引五十餘祖,至于支派差殊,宗族不定,或但有空名者,以何為驗?”時有智本禅師者,六祖門人也。
答曰:“斯乃後魏初,佛法淪替,有沙門⑩昙曜,于紛纭中以素絹單錄,得諸祖名字;或忘失次第,藏衣領中,隐于岩穴,經三十五載。
至文成帝即位,法門中興,昙曜名行俱崇,遂為僧統,乃集諸沙門,重議結集,目為《付法藏傳》。
其間小有差互,即昙曜抄錄時怖懼所緻。
又經一十三年,帝令國子博士黃元真,與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吉弗煙等,重究梵文,甄别宗旨,次叙師承,得無謬?也。
” 注釋 ①白衣:代指在家居士,與僧人缁衣(呈紫黑色)相對。
②後周武帝破滅佛法:指北朝周武帝在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開始的毀佛運動。
佛教史上有著名的“三武”法難,此是其中之一,其前有北魏太武帝,其後有唐武宗兩次滅佛。
③沙彌:根據梵語譯而成。
舊譯息慈,即息惡行慈的意思。
是男子出家受十戒者的通稱。
④檀供:佛教術語。
檀,梵文Dāna,譯作布施。
供即供養。
以财物和信心布施佛門,供養僧衆。
⑤四衆:泛指出家和在家的男女佛教信徒。
⑥寮佐:禅林中的一種僧職。
寺廟中管理行政雜務的首領稱為寮元或寮首座。
寮佐即輔佐寮元處理事務,包括接待來賓,亦稱寮主。
⑦五色舍利:佛教稱釋迦牟尼佛遺體焚燒之後剩下的結成珠狀的東西為舍利。
因呈五色,故又稱五色舍利。
後來亦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的靈骨。
據說隻有長年累月精勤修習戒、定、慧的高僧死後才有舍利,一般的道行淺的僧人是沒有的。
⑧三藏: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的法師之統稱。
⑨耆德:指年高德劭的老人。
年高稱為耆,一般在六十歲以上。
⑩沙門:出家人的别名。
梵文是,又譯桑門、沙門那或貧道等。
?“謬”,卍正本作“纰缪”,碛砂本作“纰謬”。
譯文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禅宗三祖),其籍貫和俗家姓氏皆不詳。
但知其當初以居士之身參谒二祖慧可,二祖許其出家,并傳給他衣法。
然後,他遵師命,隐居在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縣境内)。
那時正當北周武帝破滅佛法,他颠沛流離在太湖縣司空山和舒州皖公山之間,居無常處,蹤影缥缈,達十多年,因而時人都不太清楚他是何許人也。
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公元五九二年),有位沙彌叫道信,年僅十四歲,前來參禮僧璨,說:“願和尚慈悲,開示我解脫法門。
”僧璨問:“誰縛住你了?”道信說:“沒人縛我呀。
”僧璨說:“既沒人縛住你,那你還尋求什麼解脫呢?”道信聽了,豁然大悟。
此後以僧璨為師,殷勤侍候,曆經九年。
道信在吉州受具戒後,侍奉璨師尤加勤謹。
僧璨亦屢屢試探道信玄微之機,知其機緣已然純熟,便傳給衣法。
其傳法偈: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僧璨又對道信說:“昔日慧可大師傳我衣法後,即往邺都城弘闡佛法,三十年之後才告終。
今我既得你為我傳人,我又何必再滞留此間呢?”僧璨随即往羅浮山(今廣東境内)隐居,優遊歲月,二年之後返回舊址。
此間的一個多月裡,遠近士民都紛紛前來施舍供養,僧璨大師亦為其大開禅門,廣宣心要。
有一天,僧璨說法完畢,就在法會大樹下,雙掌合十,站着示滅了。
那是隋炀帝大業二年(公元六〇六年)丙寅歲十月十五日。
唐玄宗谥之為鑒智禅師,其塔名是覺寂。
迄今大宋景德元年甲辰歲,計有四百年整。
當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來敬仰三祖的風尚,于其玄旨深有所得。
天寶乙酉歲(公元七四五年),遇見荷澤神會,問說:“三祖大師葬在何處?有人說南下羅浮而不回,亦有人說終滅于皖公山谷,到底誰是誰非?”神會說:“璨大師自羅浮回山谷後,一個多月才示滅于世。
今舒州皖公山谷就有三祖古墓。
”李常聽神會之言,還是半信半疑。
恰逢此時他被貶谪為舒州别駕,他就去山谷寺詢問衆僧:“聽說寺後有三祖僧璨的古墓,是嗎?”當時慧觀上座告訴他:“有的。
”李常于是在管事僧人的陪同下欣然參觀三祖古墓,并揭開古墓驗其真假,結果得到三百粒光彩照人的五色舍利。
李常獻出其中的百粒,并以自己的薪俸,修建祖塔;又以百粒寄給荷澤神會,感謝其前語無虛假;剩下百粒,随身帶着,後來在洛陽私邸,設常齋供養。
還有一件事,在此值得記述的。
當時在李常會中有西域犍那三藏等,李常問三藏:“天竺禅門總共有多少祖師?”犍那三藏答:“自摩诃迦葉至般若多羅,一共有二十七祖。
若叙師子尊者旁出法嗣達磨達四世,二十二人,合計有四十九祖。
若從西天七佛算起,至此土僧璨大師,不包括旁出橫枝,共有三十七世。
”李常又說:“我聽會中年高德劭的長者說曾經見過禅門列祖圖,大約有五十多位祖師,另外還有衆多的支派,宗族紊亂不定,亦有不少空名的,這憑何驗證?”這時有一位智本禅師,是六祖惠能門下的弟子,他回答說:“這是後魏初年,佛法淪替時,有沙門昙曜從紛纭亂世中,以尺幅素絹急急忙忙單錄,雖然得了諸祖名字,卻有可能忘失了他們傳法的次第。
昙曜把此絹藏在衣領中,隐于岩穴,經過了三十五年。
至文成帝即位,佛法中興,那時昙曜名高望重,成為僧統,他召集僧衆,重新編集和商讨了曆代祖師傳法的因緣次第,目為《付法藏傳》,流傳于世。
其中出現的一些小差誤,那就是昙曜當年抄錄時驚怖恐懼所緻。
十三年之後,帝又令國子博士黃元真,與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和吉弗煙等,對照梵文原本,甄别宗旨,次叙師承,這樣才得以無纰漏謬誤之處。
” 四祖道信 原典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者,姓司馬氏。
世居河内①,後徙于蕲州之廣濟縣。
師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
既嗣祖風,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僅六十年。
隋大業十三載,領徒衆抵吉州,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萬衆惶怖。
師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②。
時賊衆望雉堞③間,若有神兵,乃相謂曰:“城内必有異人,不可攻矣。
”稍稍引去。
唐武德甲申歲,師卻返蕲春,住破頭山,學侶④雲臻。
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
師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師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
”師曰:“汝無性耶?”答曰:“性空故。
”師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于父母所乞令出家。
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
遂舍為弟子,名曰弘忍。
以至付法傳衣,偈曰: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遂以學徒委之。
一日,告衆曰:“吾武德中遊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⑤,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衆皆默然。
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師曰:“善。
” 後貞觀癸卯歲,太宗向師道味,欲瞻風彩,诏赴京師。
上表遜謝,前後三返,竟以疾辭。
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
”使至山谕旨,師乃引頸就刃,神色俨然。
使異之,回以狀聞。
帝彌加歎慕,就賜珍缯,以遂其志。
迄高宗永徽辛亥歲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二,塔⑥于本山。
明年四月八日,塔戶無故自開,儀相如生。
爾後,門人不敢複閉。
代宗谥大醫禅師、慈雲之塔。
自圓寂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五十六載。
注釋 ①河内:地名,指河南西部、黃河以北一帶。
河外則在河南西部、黃河以南。
②摩诃般若:Mahāprajñā,譯為大慧。
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即佛教徹照諸法實相的智慧。
有鸠摩羅什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本和十卷本,一曰《大品般若經》,一曰《小品般若經》。
此經對中土佛教乃至禅宗影響極大,繼道信後,法融(牛頭宗第一祖)受蕭元善之請在建初寺講《大般若經》;惠能受韋據之請在大梵寺說法,首先以“大家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為開場白,繼而闡揚摩诃般若波羅蜜的深意。
③雉堞:古代在城牆上面修築的矮而短的牆,守城的人可借以掩護自己。
④學侶:參學的僧侶、道友。
⑤破頭山:在蕲州黃梅縣境内。
今湖北蕲春縣有破山,不知是否就是當年禅
有人問他:“你身為出家人,何故如此多變?”慧可回答說:“我調伏身心,關你什麼事呢?”慧可又至管城縣匡救寺門前說法,談無上佛道,聽者如林。
當時有一位辯和法師正在寺内宣講《涅槃經》,其學徒聞聽外面的盛會,都紛紛轉來聽慧可的禅法。
辯和法師不由得懷恨在心,對慧可大興诽謗。
縣官翟仲侃聽信其讒言,竟以非法加于慧可。
慧可禅師怡然從容,任其發落,安詳地死去。
識見高明者,以為慧可如此這般,實是償還宿債。
慧可師遇難那年,一百〇七歲,那是隋文帝開皇十三年癸醜歲(公元五九三年)三月十六日。
後被葬在磁州(今河北)滏陽縣東北七十裡的一個地方。
唐德宗追谥他為大祖禅師。
從慧可師遷化那年算起,迄今大宋景德元年甲辰,有四百一十三年(應該是四百一十二年)了。
三祖僧璨 原典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
初以白衣①谒二祖,既受度傳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
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②,師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
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③道信,年始十四,來禮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師曰:“誰縛汝?”曰:“無人縛。
”師曰:“何更求解脫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勞九載。
後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謹。
師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偈曰: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師又曰:“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終。
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羅浮山,優遊二載,卻旋舊址。
逾月,士民奔趨,大設檀供④。
師為四衆⑤廣宣心要訖,于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
即隋炀帝大業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
唐玄宗谥鑒智禅師,覺寂之塔。
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歲,凡四百載矣。
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風,深得玄旨。
天寶乙酉歲,遇荷澤神會,問曰:“三祖大師葬在何處?或聞入羅浮不回,或說終于山谷,未知孰是?”會曰:“璨大師自羅浮歸山谷,得月餘方示滅。
今舒州見有三祖墓。
”常未之信也。
會谪為舒州别駕,因詢問山谷寺衆僧曰:“聞寺後有三祖墓,是否?”時上坐慧觀對曰:“有之。
”常欣然與寮佐⑥同往瞻禮,又啟圹取真儀阇維之,得五色舍利⑦三百粒。
以百粒出己俸建塔焉;百粒寄荷澤神會,以征前言;百粒随身,後于洛中私第設齋以慶之。
時有西域三藏⑧犍那等在會中,常問三藏:“天竺禅門祖師多少?”犍那答曰:“自迦葉至般若多羅,有二十七祖。
若叙師子尊者傍出達磨達四世,二十二人,總有四十九祖。
若從七佛至此璨大師,不括橫枝,凡三十七世。
”常又問:“會中耆德⑨曰,嘗見祖圖,或引五十餘祖,至于支派差殊,宗族不定,或但有空名者,以何為驗?”時有智本禅師者,六祖門人也。
答曰:“斯乃後魏初,佛法淪替,有沙門⑩昙曜,于紛纭中以素絹單錄,得諸祖名字;或忘失次第,藏衣領中,隐于岩穴,經三十五載。
至文成帝即位,法門中興,昙曜名行俱崇,遂為僧統,乃集諸沙門,重議結集,目為《付法藏傳》。
其間小有差互,即昙曜抄錄時怖懼所緻。
又經一十三年,帝令國子博士黃元真,與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吉弗煙等,重究梵文,甄别宗旨,次叙師承,得無謬?也。
” 注釋 ①白衣:代指在家居士,與僧人缁衣(呈紫黑色)相對。
②後周武帝破滅佛法:指北朝周武帝在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開始的毀佛運動。
佛教史上有著名的“三武”法難,此是其中之一,其前有北魏太武帝,其後有唐武宗兩次滅佛。
③沙彌:根據梵語譯而成。
舊譯息慈,即息惡行慈的意思。
是男子出家受十戒者的通稱。
④檀供:佛教術語。
檀,梵文Dāna,譯作布施。
供即供養。
以财物和信心布施佛門,供養僧衆。
⑤四衆:泛指出家和在家的男女佛教信徒。
⑥寮佐:禅林中的一種僧職。
寺廟中管理行政雜務的首領稱為寮元或寮首座。
寮佐即輔佐寮元處理事務,包括接待來賓,亦稱寮主。
⑦五色舍利:佛教稱釋迦牟尼佛遺體焚燒之後剩下的結成珠狀的東西為舍利。
因呈五色,故又稱五色舍利。
後來亦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的靈骨。
據說隻有長年累月精勤修習戒、定、慧的高僧死後才有舍利,一般的道行淺的僧人是沒有的。
⑧三藏: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的法師之統稱。
⑨耆德:指年高德劭的老人。
年高稱為耆,一般在六十歲以上。
⑩沙門:出家人的别名。
梵文是,又譯桑門、沙門那或貧道等。
?“謬”,卍正本作“纰缪”,碛砂本作“纰謬”。
譯文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禅宗三祖),其籍貫和俗家姓氏皆不詳。
但知其當初以居士之身參谒二祖慧可,二祖許其出家,并傳給他衣法。
然後,他遵師命,隐居在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縣境内)。
那時正當北周武帝破滅佛法,他颠沛流離在太湖縣司空山和舒州皖公山之間,居無常處,蹤影缥缈,達十多年,因而時人都不太清楚他是何許人也。
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公元五九二年),有位沙彌叫道信,年僅十四歲,前來參禮僧璨,說:“願和尚慈悲,開示我解脫法門。
”僧璨問:“誰縛住你了?”道信說:“沒人縛我呀。
”僧璨說:“既沒人縛住你,那你還尋求什麼解脫呢?”道信聽了,豁然大悟。
此後以僧璨為師,殷勤侍候,曆經九年。
道信在吉州受具戒後,侍奉璨師尤加勤謹。
僧璨亦屢屢試探道信玄微之機,知其機緣已然純熟,便傳給衣法。
其傳法偈: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僧璨又對道信說:“昔日慧可大師傳我衣法後,即往邺都城弘闡佛法,三十年之後才告終。
今我既得你為我傳人,我又何必再滞留此間呢?”僧璨随即往羅浮山(今廣東境内)隐居,優遊歲月,二年之後返回舊址。
此間的一個多月裡,遠近士民都紛紛前來施舍供養,僧璨大師亦為其大開禅門,廣宣心要。
有一天,僧璨說法完畢,就在法會大樹下,雙掌合十,站着示滅了。
那是隋炀帝大業二年(公元六〇六年)丙寅歲十月十五日。
唐玄宗谥之為鑒智禅師,其塔名是覺寂。
迄今大宋景德元年甲辰歲,計有四百年整。
當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來敬仰三祖的風尚,于其玄旨深有所得。
天寶乙酉歲(公元七四五年),遇見荷澤神會,問說:“三祖大師葬在何處?有人說南下羅浮而不回,亦有人說終滅于皖公山谷,到底誰是誰非?”神會說:“璨大師自羅浮回山谷後,一個多月才示滅于世。
今舒州皖公山谷就有三祖古墓。
”李常聽神會之言,還是半信半疑。
恰逢此時他被貶谪為舒州别駕,他就去山谷寺詢問衆僧:“聽說寺後有三祖僧璨的古墓,是嗎?”當時慧觀上座告訴他:“有的。
”李常于是在管事僧人的陪同下欣然參觀三祖古墓,并揭開古墓驗其真假,結果得到三百粒光彩照人的五色舍利。
李常獻出其中的百粒,并以自己的薪俸,修建祖塔;又以百粒寄給荷澤神會,感謝其前語無虛假;剩下百粒,随身帶着,後來在洛陽私邸,設常齋供養。
還有一件事,在此值得記述的。
當時在李常會中有西域犍那三藏等,李常問三藏:“天竺禅門總共有多少祖師?”犍那三藏答:“自摩诃迦葉至般若多羅,一共有二十七祖。
若叙師子尊者旁出法嗣達磨達四世,二十二人,合計有四十九祖。
若從西天七佛算起,至此土僧璨大師,不包括旁出橫枝,共有三十七世。
”李常又說:“我聽會中年高德劭的長者說曾經見過禅門列祖圖,大約有五十多位祖師,另外還有衆多的支派,宗族紊亂不定,亦有不少空名的,這憑何驗證?”這時有一位智本禅師,是六祖惠能門下的弟子,他回答說:“這是後魏初年,佛法淪替時,有沙門昙曜從紛纭亂世中,以尺幅素絹急急忙忙單錄,雖然得了諸祖名字,卻有可能忘失了他們傳法的次第。
昙曜把此絹藏在衣領中,隐于岩穴,經過了三十五年。
至文成帝即位,佛法中興,那時昙曜名高望重,成為僧統,他召集僧衆,重新編集和商讨了曆代祖師傳法的因緣次第,目為《付法藏傳》,流傳于世。
其中出現的一些小差誤,那就是昙曜當年抄錄時驚怖恐懼所緻。
十三年之後,帝又令國子博士黃元真,與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和吉弗煙等,對照梵文原本,甄别宗旨,次叙師承,這樣才得以無纰漏謬誤之處。
” 四祖道信 原典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者,姓司馬氏。
世居河内①,後徙于蕲州之廣濟縣。
師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
既嗣祖風,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僅六十年。
隋大業十三載,領徒衆抵吉州,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萬衆惶怖。
師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②。
時賊衆望雉堞③間,若有神兵,乃相謂曰:“城内必有異人,不可攻矣。
”稍稍引去。
唐武德甲申歲,師卻返蕲春,住破頭山,學侶④雲臻。
一日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
師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師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
”師曰:“汝無性耶?”答曰:“性空故。
”師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于父母所乞令出家。
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
遂舍為弟子,名曰弘忍。
以至付法傳衣,偈曰: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遂以學徒委之。
一日,告衆曰:“吾武德中遊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⑤,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衆皆默然。
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師曰:“善。
” 後貞觀癸卯歲,太宗向師道味,欲瞻風彩,诏赴京師。
上表遜謝,前後三返,竟以疾辭。
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
”使至山谕旨,師乃引頸就刃,神色俨然。
使異之,回以狀聞。
帝彌加歎慕,就賜珍缯,以遂其志。
迄高宗永徽辛亥歲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二,塔⑥于本山。
明年四月八日,塔戶無故自開,儀相如生。
爾後,門人不敢複閉。
代宗谥大醫禅師、慈雲之塔。
自圓寂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五十六載。
注釋 ①河内:地名,指河南西部、黃河以北一帶。
河外則在河南西部、黃河以南。
②摩诃般若:Mahāprajñā,譯為大慧。
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即佛教徹照諸法實相的智慧。
有鸠摩羅什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本和十卷本,一曰《大品般若經》,一曰《小品般若經》。
此經對中土佛教乃至禅宗影響極大,繼道信後,法融(牛頭宗第一祖)受蕭元善之請在建初寺講《大般若經》;惠能受韋據之請在大梵寺說法,首先以“大家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為開場白,繼而闡揚摩诃般若波羅蜜的深意。
③雉堞:古代在城牆上面修築的矮而短的牆,守城的人可借以掩護自己。
④學侶:參學的僧侶、道友。
⑤破頭山:在蕲州黃梅縣境内。
今湖北蕲春縣有破山,不知是否就是當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