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祖
關燈
小
中
大
稱構成物質的四種基本元素,即地、水、火、風四大。
?五陰:陰是蘊的舊譯,五蘊指色、受、想、行、識,是構成有情衆生的五種基本要素。
?一華開五葉:預示惠能後禅宗将開出沩仰、臨濟、曹洞、法眼、雲門五宗。
?西天五印:古代中國人多稱天竺為西天;五印,參見注①。
?行解相應:行解即修行與知解,指對佛法的理論思考和實踐修持相結合。
?熊耳山:在河南盧氏縣,山連永甯,兩峰相并如熊耳,因此得名。
?蔥嶺:古代對帕米爾高原和昆侖山、喀喇昆侖山等西部山脈的統稱。
?谥:君主時代在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迹所給予的稱号,亦用于功高德崇的僧侶。
譯文 菩提達磨相傳為西天第二十八祖(後來至中土開創禅宗,後世尊為初祖)。
他本是南天竺國(南印度)香至王第三王子,屬刹帝利種姓。
他原先名叫菩提多羅,後來緣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為其取法号“達磨”。
當初般若多羅尊者來到本國受其父王供養,首先發現他的慧根和向佛的心迹。
尊者于是拿出香至王所施的摩尼寶珠,讓他與二位王兄就此發表各自對佛法的見解,以試其真心和智慧。
之後,尊者對三王子說:“你對佛法已臻入通達無礙的境界。
而達磨,有通達廣大的意思。
因此你可取法号為達磨。
”三王子從此改名為菩提達磨。
達磨于是問尊者:“我既得佛的大法,那麼我該往何國弘揚此法呢?但願師父開示弟子。
”尊者說:“你雖然得了大法,但不可馬上遠遊他方。
你且安心待在南天竺,直到我滅世後六十七年,那時你可往中土,開大法門,直接接引和啟發那些具有上等根性的人,使我佛法昌隆。
假若因緣不熟,時機未到,過早離開家鄉去弘法,那就有可能迅速衰亡。
”達磨又問:“中土有英才大士,堪當我法的傳人嗎?千年之後,我法要遭難嗎?”尊者說:“你所弘化的地方,獲得菩提(佛之覺悟)的人不可勝數。
我滅世後六十多年,彼國有大災難,到時候水中的波紋自然會做出顯示,出現一些不祥的征兆。
你至中土後,不要在南方逗留,那裡多執着于有為功業而不見無着之佛理的人。
你即使到了那裡,亦不可久留。
我說一法偈給你聽:‘路行跨水複逢羊,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 般若多羅尊者又說了八首法偈給達磨,這些法偈都預示着今後佛法的興隆和衰潛,達磨把尊者的教示一一銘記在心中。
達磨在尊者左右殷勤服侍了将近四十年,沒有絲毫懈怠。
待尊者謝世後,他才開始在本國弘揚佛法。
當時有佛大先和佛大勝多二師,本與達磨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禅觀,後來佛大先遇到般若多羅尊者,便舍小乘歸大乘。
佛大先與達磨共同行化南天竺,時人号稱他們為“二甘露門”。
……達磨弘法的足迹遍曆南天,聲譽貫滿五印,遠近學者靡然從風,六十多年下來,廣度了無量的衆生。
有一天,達磨心中動念:去中土弘法的機緣成熟了,使佛之慧命在彼土延續的時候來臨了。
于是他先禮辭了祖塔,又告别了同學,然後來到其王侄的住所,慰勉說:“在家要勤修佛事,積德行善,護持(佛、法、僧)三寶。
我去中土的時間不會太長久,九年之後就重歸故土,回父母之邦來。
”王聽到達磨所言,不禁涕淚悲切,說:“這是我們國家的不幸,彼國的慶幸,王叔既然與中土有緣,我也不能阻止,隻希望不要忘了父母之國,弘法事畢,能早早回國。
”王侄挽留不住達磨,就準備好一艘大船,裝上了很多珍寶,親率臣僚去海邊為其送行。
達磨揮淚告别了故土和親人,踏上了去東方的航程。
達磨泛舟重洋,經三番寒暑,幾度春秋,終于抵達南海,登陸廣州,那是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五二七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
當時廣州刺史蕭昂以貴賓之禮迎接達磨,并具表奏武帝。
武帝閱奏章後,即下诏書,遣特使,南下廣州迎請達磨。
那年十月一日,達磨來到金陵(今南京)。
見過武帝後,兩人之間有一番問答。
武帝問達磨:“我即位以來,興造寺廟、繕寫經卷、供養僧尼,不可勝記。
你看我做了這麼多善事,是不是功德無量呀?” 達磨直言不諱地回答說:“我看這算不上什麼多大的功德。
” 武帝感到驚奇:“怎麼會沒有功德呢?” 達磨說:“你所做的這些善行,充其量隻能得人、天果報,還在三界之内,還會有煩惱。
這種果報好比随形的影子,看起來像是真實存在的,實際上還是虛幻的,算不上真正的功德。
” 武帝又問:“什麼是真正的功德呢?” 達磨答:“至于真正的功德嘛,不能如此執着于世俗的追求。
那是一種圓融純淨的智慧,它的本體是空寂的,世俗的方法不可能得到的。
” 武帝接着問:“什麼是聖谛第一義呢?” 達磨說:“廓然無聖。
” 武帝仍不明白達磨的意思,又問:“那麼現在對我說話的人是誰呢?” 達磨淡然回答:“不知道。
” 至此,梁武帝仍沒能領悟達磨所宣的玄旨,達磨也看出來,不能從武帝這裡獲得默契。
于是,在本月十九日黯然潛過長江北上。
十一月二十三日,抵達洛陽,那是後魏孝明帝太和十年(應該是正光元年,太和是後魏文帝年号)。
達磨寓止在嵩山少林寺,一時間未遇上中意的傳人,終日面壁而坐,默然沉思。
對其學問和道行,時人都莫測其高深,流俗且稱之為“壁觀婆羅門”。
當時有一位名叫神光的僧人,稱得上是曠達之士。
他久居洛陽,博覽群書,并能善談玄理。
然而經常感歎:“孔老之教(孔子儒教、老子無為學說)隻不過講些禮術風規的事情,《莊》《易》之書(《莊子》《易經》)亦未能窮盡妙理。
近來聽說天竺來的達磨大士依止少林修行,高明之師就住在我的身邊,為什麼不去造訪玄境,向他請教呢?” 神光于是往少林參見達磨,請求他開示禅理,可沒想到達磨根本就不理睬來訪者。
神光從早到晚參問不止,達磨隻是面牆端坐,默然無語。
然而神光對此并不感到失望,他心想說:“古人為了求道,尚且能夠敲骨取髓,刺血濟饑;能夠以頭發散開鋪掩污泥,讓佛走過;能夠不顧生命危險,投身懸崖,喂飼虎口。
古人尚且能夠經受住這等嚴峻的考驗,今我怎麼能夠因大師不理睬我就氣餒呢?”于是,神光暗下決心,在那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一個大風雪之夜,恭立在達磨的身旁,繼續懇求其給予教誨。
他屹立在雪中,毫不動搖,直至次日天明,積雪掩蓋了他的雙膝。
達磨終于為其求法精神所感動,開口問他:“你久立雪中,站我身旁,所為何事?”神光悲聲說:“弟子來此是求和尚開示禅理,希望和尚大發慈悲,廣宣妙法,普度苦難的芸芸衆生。
”達磨對神光說:“佛法禅理奧妙無窮,博大精深。
隻有經過長時間艱苦的修行和磨煉,行世界上最難行,忍世界上最難忍的人,才能體會諸佛的無上妙道。
小德小智豈能了解?隻是徒事辛勞而已。
狂傲自負、妄自尊大的人,更是與佛無緣。
”在達磨的教誨和激勵之下,神光暗暗抽出所攜的利刃,突然揮起一刀,斬斷自身左臂,捧到達磨的面前,以表其追求諸佛妙道的誠意。
達磨由此知道神光确是佛門難得的法器,就說:“諸佛最初求道,都為法忘身,置生死于度外。
你今天在我面前自斷手臂,表明你确可造就,我現在答應你的請求。
”神光于是更名為慧可。
慧可問達磨:“師父能開示我諸佛相傳的法印嗎?”達磨說:“諸佛相傳的法印,不可從别人處得到的。
”慧可對達磨說:“弟子心未安甯,請求師父使我安心。
”達磨說:“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
”慧可說:“我找不到這顆心。
”達磨說:“你已經安心了,我把你的心安好了。
” 後魏孝明帝聽到關于達磨的許多奇異的事迹,特遣使臣,征诏達磨,前後達三次,可達磨的足迹終不下少林。
孝明帝愈加欽敬達磨的風尚,就賜給他兩領摩衲袈裟,以及金缽、銀水瓶、缯帛等物品。
他則堅決推辭,謙讓多次,直至看到了明帝的誠意,才最終接受其贈禮。
從此,僧俗二界,無論在家出家,亦都更加仰慕達磨,信其法教。
九年之後,達磨想西返天竺,把門人召集起來,對他們說:“我離去的時候到了,你們為何不各言所得,讓我看看你們悟道的情形如何呢?”諸弟子各呈所見。
這時,門人道副首先說:“依我的看法,我們不應執着文字,但亦不可舍離文字,因為文字是求道的工具。
”達磨說:“你隻得到我的皮。
”一位名叫總持的比丘尼接着說:“據我所了解,如慶喜(阿難,佛陀弟子,多聞第一)見阿閦佛國,一見之後便不再見。
”達磨說:“你得到我的肉。
”下面道育說:“四大(地、水、火、風)本空,五蘊(色、受、想、行、識)亦不是實有,依我所見,整個世界沒有一法存在。
”達磨說:“你得到我的骨。
” 最後輪到慧可,他隻是向師父恭恭敬敬行了一個禮,然後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卓然而立,既不動亦不發一語。
可是達磨印可說:“你得我心髓。
” 達磨于是告囑慧可:“從前如來把正法眼藏傳給摩诃迦葉大士,輾轉相傳而至于我。
今天我又把它傳付給你,你當好生護持,不可令其斷絕。
我并傳授你得法袈裟,作為信憑。
這衣和法各有所表,不可不知。
”慧可說:“請師父明示。
”達磨說:“内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後世澆薄之徒,對我佛法會疑窦叢生,說我達磨本西天之人,而你是東方之子,你憑什麼得法?有什麼可以作為證明呢?你今天受我衣法,以後如果駁難生起,你便可出示此衣缽并我的法偈,用以表明你所得乃真傳,我想辯難自滅當不在話下。
至我滅世後二百年,衣缽不再流傳,而佛法已周遍世界。
那時,明道的人多,行道的人少;說理的人多,通理的人少。
而暗自潛心,通達禅理,密證佛法的,卻成千上萬。
你弘闡佛法,切勿輕視那些欲悟未悟的人,因為一念回機,幡然醒悟,便如同本心自得。
下面聽我傳法偈:‘我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達磨又說:“我有《楞伽經》四卷,亦一并傳付給你。
這四卷《楞伽經》即是如來心地要門,它可令芸芸衆生開示悟入。
我自從來到中土後,共五次中毒,我每次都是依賴此經取出毒藥,我把毒藥放在石上,石即開裂。
我離開南印父母之邦來此東土,實在是為我見你們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
我不辭艱辛,過海漂洋,實在是為法求人。
初始,因緣未契,際會未諧,故我在少林面壁靜坐,如愚若讷。
今幸得你為我傳人,承繼我志,紹隆佛法,我想我來此土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 達磨咐囑慧可之後,即與徒衆去禹門千聖寺,盤桓三日。
其時有期城太守楊衒之(曾作《洛陽伽藍記》),很早就心慕佛乘,他來問達磨說:“在西天五印,要稱得上一代祖師,其道法該當如何?”達磨說:“究明佛心,行解相應,既有佛的智慧,又有佛的行持,這才稱作祖。
”楊又問:“此外如何?”達磨答:“須明他心,知其古今,既不厭有亦不離無,對法無所可取,達到一種不賢不愚、無迷無悟的境界。
若能如此解會,就可稱作祖。
”楊又說:“弟子歸心三寶,亦已有好幾年
?五陰:陰是蘊的舊譯,五蘊指色、受、想、行、識,是構成有情衆生的五種基本要素。
?一華開五葉:預示惠能後禅宗将開出沩仰、臨濟、曹洞、法眼、雲門五宗。
?西天五印:古代中國人多稱天竺為西天;五印,參見注①。
?行解相應:行解即修行與知解,指對佛法的理論思考和實踐修持相結合。
?熊耳山:在河南盧氏縣,山連永甯,兩峰相并如熊耳,因此得名。
?蔥嶺:古代對帕米爾高原和昆侖山、喀喇昆侖山等西部山脈的統稱。
?谥:君主時代在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迹所給予的稱号,亦用于功高德崇的僧侶。
譯文 菩提達磨相傳為西天第二十八祖(後來至中土開創禅宗,後世尊為初祖)。
他本是南天竺國(南印度)香至王第三王子,屬刹帝利種姓。
他原先名叫菩提多羅,後來緣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為其取法号“達磨”。
當初般若多羅尊者來到本國受其父王供養,首先發現他的慧根和向佛的心迹。
尊者于是拿出香至王所施的摩尼寶珠,讓他與二位王兄就此發表各自對佛法的見解,以試其真心和智慧。
之後,尊者對三王子說:“你對佛法已臻入通達無礙的境界。
而達磨,有通達廣大的意思。
因此你可取法号為達磨。
”三王子從此改名為菩提達磨。
達磨于是問尊者:“我既得佛的大法,那麼我該往何國弘揚此法呢?但願師父開示弟子。
”尊者說:“你雖然得了大法,但不可馬上遠遊他方。
你且安心待在南天竺,直到我滅世後六十七年,那時你可往中土,開大法門,直接接引和啟發那些具有上等根性的人,使我佛法昌隆。
假若因緣不熟,時機未到,過早離開家鄉去弘法,那就有可能迅速衰亡。
”達磨又問:“中土有英才大士,堪當我法的傳人嗎?千年之後,我法要遭難嗎?”尊者說:“你所弘化的地方,獲得菩提(佛之覺悟)的人不可勝數。
我滅世後六十多年,彼國有大災難,到時候水中的波紋自然會做出顯示,出現一些不祥的征兆。
你至中土後,不要在南方逗留,那裡多執着于有為功業而不見無着之佛理的人。
你即使到了那裡,亦不可久留。
我說一法偈給你聽:‘路行跨水複逢羊,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 般若多羅尊者又說了八首法偈給達磨,這些法偈都預示着今後佛法的興隆和衰潛,達磨把尊者的教示一一銘記在心中。
達磨在尊者左右殷勤服侍了将近四十年,沒有絲毫懈怠。
待尊者謝世後,他才開始在本國弘揚佛法。
當時有佛大先和佛大勝多二師,本與達磨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禅觀,後來佛大先遇到般若多羅尊者,便舍小乘歸大乘。
佛大先與達磨共同行化南天竺,時人号稱他們為“二甘露門”。
……達磨弘法的足迹遍曆南天,聲譽貫滿五印,遠近學者靡然從風,六十多年下來,廣度了無量的衆生。
有一天,達磨心中動念:去中土弘法的機緣成熟了,使佛之慧命在彼土延續的時候來臨了。
于是他先禮辭了祖塔,又告别了同學,然後來到其王侄的住所,慰勉說:“在家要勤修佛事,積德行善,護持(佛、法、僧)三寶。
我去中土的時間不會太長久,九年之後就重歸故土,回父母之邦來。
”王聽到達磨所言,不禁涕淚悲切,說:“這是我們國家的不幸,彼國的慶幸,王叔既然與中土有緣,我也不能阻止,隻希望不要忘了父母之國,弘法事畢,能早早回國。
”王侄挽留不住達磨,就準備好一艘大船,裝上了很多珍寶,親率臣僚去海邊為其送行。
達磨揮淚告别了故土和親人,踏上了去東方的航程。
達磨泛舟重洋,經三番寒暑,幾度春秋,終于抵達南海,登陸廣州,那是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五二七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
當時廣州刺史蕭昂以貴賓之禮迎接達磨,并具表奏武帝。
武帝閱奏章後,即下诏書,遣特使,南下廣州迎請達磨。
那年十月一日,達磨來到金陵(今南京)。
見過武帝後,兩人之間有一番問答。
武帝問達磨:“我即位以來,興造寺廟、繕寫經卷、供養僧尼,不可勝記。
你看我做了這麼多善事,是不是功德無量呀?” 達磨直言不諱地回答說:“我看這算不上什麼多大的功德。
” 武帝感到驚奇:“怎麼會沒有功德呢?” 達磨說:“你所做的這些善行,充其量隻能得人、天果報,還在三界之内,還會有煩惱。
這種果報好比随形的影子,看起來像是真實存在的,實際上還是虛幻的,算不上真正的功德。
” 武帝又問:“什麼是真正的功德呢?” 達磨答:“至于真正的功德嘛,不能如此執着于世俗的追求。
那是一種圓融純淨的智慧,它的本體是空寂的,世俗的方法不可能得到的。
” 武帝接着問:“什麼是聖谛第一義呢?” 達磨說:“廓然無聖。
” 武帝仍不明白達磨的意思,又問:“那麼現在對我說話的人是誰呢?” 達磨淡然回答:“不知道。
” 至此,梁武帝仍沒能領悟達磨所宣的玄旨,達磨也看出來,不能從武帝這裡獲得默契。
于是,在本月十九日黯然潛過長江北上。
十一月二十三日,抵達洛陽,那是後魏孝明帝太和十年(應該是正光元年,太和是後魏文帝年号)。
達磨寓止在嵩山少林寺,一時間未遇上中意的傳人,終日面壁而坐,默然沉思。
對其學問和道行,時人都莫測其高深,流俗且稱之為“壁觀婆羅門”。
當時有一位名叫神光的僧人,稱得上是曠達之士。
他久居洛陽,博覽群書,并能善談玄理。
然而經常感歎:“孔老之教(孔子儒教、老子無為學說)隻不過講些禮術風規的事情,《莊》《易》之書(《莊子》《易經》)亦未能窮盡妙理。
近來聽說天竺來的達磨大士依止少林修行,高明之師就住在我的身邊,為什麼不去造訪玄境,向他請教呢?” 神光于是往少林參見達磨,請求他開示禅理,可沒想到達磨根本就不理睬來訪者。
神光從早到晚參問不止,達磨隻是面牆端坐,默然無語。
然而神光對此并不感到失望,他心想說:“古人為了求道,尚且能夠敲骨取髓,刺血濟饑;能夠以頭發散開鋪掩污泥,讓佛走過;能夠不顧生命危險,投身懸崖,喂飼虎口。
古人尚且能夠經受住這等嚴峻的考驗,今我怎麼能夠因大師不理睬我就氣餒呢?”于是,神光暗下決心,在那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一個大風雪之夜,恭立在達磨的身旁,繼續懇求其給予教誨。
他屹立在雪中,毫不動搖,直至次日天明,積雪掩蓋了他的雙膝。
達磨終于為其求法精神所感動,開口問他:“你久立雪中,站我身旁,所為何事?”神光悲聲說:“弟子來此是求和尚開示禅理,希望和尚大發慈悲,廣宣妙法,普度苦難的芸芸衆生。
”達磨對神光說:“佛法禅理奧妙無窮,博大精深。
隻有經過長時間艱苦的修行和磨煉,行世界上最難行,忍世界上最難忍的人,才能體會諸佛的無上妙道。
小德小智豈能了解?隻是徒事辛勞而已。
狂傲自負、妄自尊大的人,更是與佛無緣。
”在達磨的教誨和激勵之下,神光暗暗抽出所攜的利刃,突然揮起一刀,斬斷自身左臂,捧到達磨的面前,以表其追求諸佛妙道的誠意。
達磨由此知道神光确是佛門難得的法器,就說:“諸佛最初求道,都為法忘身,置生死于度外。
你今天在我面前自斷手臂,表明你确可造就,我現在答應你的請求。
”神光于是更名為慧可。
慧可問達磨:“師父能開示我諸佛相傳的法印嗎?”達磨說:“諸佛相傳的法印,不可從别人處得到的。
”慧可對達磨說:“弟子心未安甯,請求師父使我安心。
”達磨說:“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
”慧可說:“我找不到這顆心。
”達磨說:“你已經安心了,我把你的心安好了。
” 後魏孝明帝聽到關于達磨的許多奇異的事迹,特遣使臣,征诏達磨,前後達三次,可達磨的足迹終不下少林。
孝明帝愈加欽敬達磨的風尚,就賜給他兩領摩衲袈裟,以及金缽、銀水瓶、缯帛等物品。
他則堅決推辭,謙讓多次,直至看到了明帝的誠意,才最終接受其贈禮。
從此,僧俗二界,無論在家出家,亦都更加仰慕達磨,信其法教。
九年之後,達磨想西返天竺,把門人召集起來,對他們說:“我離去的時候到了,你們為何不各言所得,讓我看看你們悟道的情形如何呢?”諸弟子各呈所見。
這時,門人道副首先說:“依我的看法,我們不應執着文字,但亦不可舍離文字,因為文字是求道的工具。
”達磨說:“你隻得到我的皮。
”一位名叫總持的比丘尼接着說:“據我所了解,如慶喜(阿難,佛陀弟子,多聞第一)見阿閦佛國,一見之後便不再見。
”達磨說:“你得到我的肉。
”下面道育說:“四大(地、水、火、風)本空,五蘊(色、受、想、行、識)亦不是實有,依我所見,整個世界沒有一法存在。
”達磨說:“你得到我的骨。
” 最後輪到慧可,他隻是向師父恭恭敬敬行了一個禮,然後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卓然而立,既不動亦不發一語。
可是達磨印可說:“你得我心髓。
” 達磨于是告囑慧可:“從前如來把正法眼藏傳給摩诃迦葉大士,輾轉相傳而至于我。
今天我又把它傳付給你,你當好生護持,不可令其斷絕。
我并傳授你得法袈裟,作為信憑。
這衣和法各有所表,不可不知。
”慧可說:“請師父明示。
”達磨說:“内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後世澆薄之徒,對我佛法會疑窦叢生,說我達磨本西天之人,而你是東方之子,你憑什麼得法?有什麼可以作為證明呢?你今天受我衣法,以後如果駁難生起,你便可出示此衣缽并我的法偈,用以表明你所得乃真傳,我想辯難自滅當不在話下。
至我滅世後二百年,衣缽不再流傳,而佛法已周遍世界。
那時,明道的人多,行道的人少;說理的人多,通理的人少。
而暗自潛心,通達禅理,密證佛法的,卻成千上萬。
你弘闡佛法,切勿輕視那些欲悟未悟的人,因為一念回機,幡然醒悟,便如同本心自得。
下面聽我傳法偈:‘我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達磨又說:“我有《楞伽經》四卷,亦一并傳付給你。
這四卷《楞伽經》即是如來心地要門,它可令芸芸衆生開示悟入。
我自從來到中土後,共五次中毒,我每次都是依賴此經取出毒藥,我把毒藥放在石上,石即開裂。
我離開南印父母之邦來此東土,實在是為我見你們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
我不辭艱辛,過海漂洋,實在是為法求人。
初始,因緣未契,際會未諧,故我在少林面壁靜坐,如愚若讷。
今幸得你為我傳人,承繼我志,紹隆佛法,我想我來此土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 達磨咐囑慧可之後,即與徒衆去禹門千聖寺,盤桓三日。
其時有期城太守楊衒之(曾作《洛陽伽藍記》),很早就心慕佛乘,他來問達磨說:“在西天五印,要稱得上一代祖師,其道法該當如何?”達磨說:“究明佛心,行解相應,既有佛的智慧,又有佛的行持,這才稱作祖。
”楊又問:“此外如何?”達磨答:“須明他心,知其古今,既不厭有亦不離無,對法無所可取,達到一種不賢不愚、無迷無悟的境界。
若能如此解會,就可稱作祖。
”楊又說:“弟子歸心三寶,亦已有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