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祖

關燈
初祖菩提達磨 原典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者,南天竺國①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羅。

    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迹,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謂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

    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

    宜名達磨。

    ”因改号菩提達磨。

     師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

    ”尊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

    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②,設大法藥,直接上根。

    慎勿速行,衰于日下。

    ”師又曰:“彼有大士③堪為法器④否?千載之下有留難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獲菩提⑤者不可勝數,吾滅後六十餘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

    汝至時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亦不可久留。

    聽吾偈⑥曰:路行跨水複逢羊,獨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 複演八偈,皆預谶佛教隆替。

    師恭禀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阙。

    逮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

    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勝多。

    本與師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禅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舍小趣大,與師并化,時号二甘露門⑦矣。

    ……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遠近學者靡然向風,經六十餘載度無量衆。

     師心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

    乃先辭祖塔,次别同學,然至王所,慰而勉之曰:“當勤修白業⑧,護持三寶⑨;吾去非晚,一九即回。

    ”王聞師言,涕淚交集,曰:“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緣,非吾所止,唯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

    ”王即具大舟,實以衆寶,躬率臣寮,送至海堧。

     師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達于南海,實梁普通八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也。

    廣州刺史蕭昂⑩具主禮迎接,表聞武帝?。

    帝覽奏,遣使赍诏迎請。

    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師曰:“并無功德。

    ” 帝曰:“何以無功德?” 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雖有非實。

    ”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 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師曰:“廓然無聖。

    ” 帝曰:“對朕者誰?” 師曰:“不識。

    ” 帝不領悟,師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屆于洛陽,當後魏孝明太和十年也。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

    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

    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

    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

    ” 乃往彼,晨夕參承。

    師常端坐面牆,莫聞誨勵。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

    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師前。

    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師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光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師曰:“将心來,與汝安。

    ”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 後孝明帝聞師異迹,遣使赍诏征,前後三至,師不下少林。

    帝彌加欽尚,就賜摩衲袈裟二領、金缽、銀水瓶、缯帛等。

    師牢讓三返,帝意彌堅,師乃受之。

    自爾缁白之衆?,倍加信向。

     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将至矣,汝等蓋各言所得乎?” 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師曰:“汝得吾皮。

    ”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師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師曰:“汝得吾骨。

    ” 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

    師曰:“汝得吾髓。

    ”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輾轉囑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

    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可曰:“請師指陳。

    ”師曰:“内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後代澆薄,疑慮競生,雲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

    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

    潛符密證,千萬有餘。

    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

    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師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

    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衆生開示悟入。

    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常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逾海越漠,為法求人。

    際會未諧,如愚若讷。

    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

    ” 言已,乃與徒衆往禹門千聖寺,止三日。

    有期城太守楊衒之,早慕佛乘,問師曰:“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師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又問:“此外如何?”師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于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

    若能是解,故稱為祖。

    ”又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

    适聽師言,罔知攸措。

    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師知懇到,即說偈曰: 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聞偈,悲喜交并,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

    ”師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

    根性萬差,多逢患難。

    ”衒之曰:“未審何人?弟子為師除得。

    ”師曰:“吾以傳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無此理。

    ”衒之曰:“師若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師不獲已,乃為谶曰: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衒之聞語,莫究其端,默記于懷,禮辭而去。

    師之所谶,雖當時不測,而後皆符驗。

    時魏氏奉釋,禅俊如林,光統律師、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鸾鳳也。

    睹師演道,斥相指心,每與師論議,是非鋒起。

    師遐振玄風,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競起害心,數加毒藥。

    至第六度,以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不複救之,端居而逝。

    即後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日也。

    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

     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師于蔥嶺?。

    見手攜隻履,翩翩獨逝。

    雲問:“師何往?”師曰:“西天去。

    ”又謂雲曰:“汝主已厭世。

    ”雲聞之茫然,别師東邁。

    暨複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而孝莊即位。

    雲具奏其事,帝令啟圹,唯空棺,一隻革履存焉。

    舉朝為之驚歎。

    奉诏取遺履,于少林寺供養。

    至唐開元十五年丁卯歲,為信道者竊在五台華嚴寺,今不知所在。

     初,梁武遇師,因緣未契。

    及聞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師碑而未暇也。

    後聞宋雲事,乃成之。

    代宗谥?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師自魏丙辰歲告寂,迄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六十七年矣。

     注釋 ①南天竺國:指位于天竺南部的國家。

    天竺是印度的古稱,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區劃東、西、南、北、中五處,故又稱“五印”或“五天竺”。

     ②震旦:古代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原文是,佛教經籍中譯作“震旦”。

     ③大士:有二說:一說是菩薩的通稱;另說士是凡夫的通稱,有别于凡夫而行自利利他之道的人稱為大士。

     ④法器:能弘揚佛法的人。

     ⑤菩提:相傳釋迦牟尼曾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

    佛教用來指覺悟。

     ⑥偈:亦譯為頌,佛經的一種體裁,一般由四句組成,一句四字、五字、七字不定,常用來概括一種經義或教義;又通“竭”,所謂攝義盡的意思。

    此處偈帶有“谶”的性質,預示未來之事。

    如,此偈四句隐含了達磨來中土的經過和日後禅宗發展的狀況,第一、二句預示達磨由海路抵達廣州,後至金陵遇梁武帝機緣不契,于是黯然渡江,北上嵩洛安頓下來;第三、四句預示日後禅宗不由經教,直指人心,由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二系開發的南宗禅繁榮昌盛。

     ⑦甘露門:梵語Amrta,譯為甘露,又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佛教用來譬喻如來所宣的佛法。

    甘露門就是指進入佛法的門徑。

     ⑧白業:相對于黑業而言,指善業。

    佛教以清白比喻善良,故稱善的活動為白業。

     ⑨三寶:指佛、法、僧三寶,用以指佛教。

     ⑩廣州刺史蕭昂:考諸《南史·蕭昂傳》,不見其做廣州刺史事,但昂侄蕭勵曾做廣州刺史,恐怕是《傳燈錄》誤寫勵為昂。

     ?武帝:即梁武帝蕭衍,公元五〇二年他建立梁朝,取代南齊。

    他笃信佛教,天監三年(公元五〇四年)宣布舍道歸佛,天監十八年(公元五一九年)從鐘山草堂寺僧慧約受菩薩戒,曾先後四次舍身同泰寺。

    著有《涅槃經》《淨名經》等的義記數百卷。

    設無遮大會、平等大會、盂蘭盆會、水陸法會等成為後代的法式。

    本書中不止一次在有關章節提到這位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佛教皇帝,如和寶志、傅大士的交往。

    《梁書》中有傳。

     ?有漏:漏在佛教中是指煩惱的意思,含有煩惱的事物就稱為有漏。

    一切世間塵俗之事是有漏法,離煩惱出世間則是無漏法。

    有漏之因名集,有漏之果名為苦。

     ?聖谛:聖者所見的真谛。

    谛就是真實不虛的意思。

    佛陀最初說法的内容稱為四聖谛,指苦、集、滅、道。

     ?壁觀婆羅門:壁觀指達磨所傳的獨特的禅法,婆羅門大概是當時中土人士把達磨的這種禅修混同于印度婆羅門教徒的修行。

    唐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禅篇》對達磨禅法的評價說:“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唐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載:“達磨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内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禅之法?”北宋契嵩《傳法正宗記》卷五則認為壁觀婆羅門是流俗的說法,達磨之至道在傳佛心印即如來禅。

     ?法印:妙法的印玺。

    妙法真實,不動不變,故稱為印;又為諸佛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傳之法,故曰法印。

    佛教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缁白之衆:缁為缁衣,佛教僧侶多穿這種衣服;白即白衣,印度俗人的裝束。

    這裡缁白是僧俗的别稱。

     ?四大:佛教名詞,亦稱“四界”。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