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版本簡說
《景德傳燈錄》,總共有三十卷,是北宋景德元年(公元一〇〇四年)東吳僧人道原所撰。
宋、元時有單刻本行世,金、元、明、清四代漢文大藏經都有本書的著錄。
《金藏》載于“禅”至“雲”函,《元藏》載于“振”至“世”函,明《南藏》載于“桓”至“輔”函,明《北藏》載“合”至“弱”函,《清藏》載“譽”至“青”函。
民國初年的《頻伽藏》(全稱《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私版鉛印本)亦載錄此書,收在“雲”帙。
日本國“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在一九三四年印行的《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史傳部(三)收入此書,是目今我們所見的比較好的本子。
我們所選底本即依大正藏版。
大正藏本《景德傳燈錄》是依元延祐本為藍本,然後參照明藏本而成。
據史料記載,《傳燈錄》成書後,在景德年間進呈皇帝,希望得到官方的支持,以使本書流通,使佛法傳布。
官方文人兼居士楊億、李維等奉诏“同加刊削此書”,評論其得失,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和心血對此書進行全盤的加工和整理。
楊億等首先确定宗旨,然後或者恢複原書有失指歸之處,或者為其文字潤色,或者校核史實,糾正錯謬,而後此書得以流行于世。
至元延祐年間,此書舊版因為戰火或者年代的久遠而銷朽無存。
有年高德劭的禅僧希渭,住湖州路道場山護聖萬歲禅寺,忽找得本路天聖禅寺松廬和尚所藏的“廬山穩庵古冊”,最為善本,于是集資重刊。
這重新刊刻的本子就稱為“延祐本”。
大正藏本《景德傳燈錄》用明藏本對勘元延祐本,明藏本對延祐本所做的改動,書頁下都加小注說明。
凡出入較大的地方,往往存兩本以對照,如卷二至卷四的目錄,先排元本目錄,再列明本目錄;卷十二懷讓禅師第四世,前洪州黃檗希運禅師法嗣臨濟義玄章,亦是這樣先元本後明本排列。
全書内涵及價值所在 《景德傳燈錄》,簡稱《傳燈錄》。
今人亦有稱《景德錄》的,如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即有此稱。
“景德”,是宋真宗年号;“傳燈”,出自禅宗的譬喻。
禅宗以為智能滅愚,猶燈能照暗,如《壇經·忏悔品》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所以,禅宗便把以法傳人,稱作傳燈。
佛法代代相傳,亦如燈火不滅,燈燈相續。
而禅宗傳法的載體,一方面是禅師的語錄,另方面即其品德、行曆。
禅語錄大多是為了表明禅師本人的悟性,或者為了開示學生而與學生進行的有關對話和動作的記錄。
這樣,顧名思義,《傳燈錄》是一本以傳法世系為主線,叙述曆代禅師的語錄和品行的書。
陳垣先生曾引證撰于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一一五一年,晚《傳燈錄》一百多年)的《晁氏讀書志·釋書類》說:“其書披奕世祖圖,采諸方語錄,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獻于朝,诏楊億、李維、王曙等同加裁定。
億等潤色其文,是正差謬,遂盛行于世,為禅學之源。
夫禅學自達磨入中原,凡五傳至惠能,惠能傳行思、懷讓,行思、懷讓之後有五宗,學徒遍于海内,迄今數百年,臨濟、雲門、曹洞,日愈益盛。
嘗考其世,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極亂之際,意者亂世聰明賢豪之士,無所施其能,故憤世嫉邪,長往不返。
而其名言至行,猶聯珠疊璧,雖山淵之高深,終不能掩覆其光彩,故人得之著于竹帛,罔有遺轶焉。
”陳先生由此說,“一部《景德傳燈錄》,不啻一部唐末五代高逸傳”,并為歐(陽修)、宋(祁)二公因不喜佛而在他們所修的《新唐書》中阙失了“此等絕好資料”,大加歎惜。
這從某方面說明了《傳燈錄》亦是一本有關世外高人的書,其中有醒人心智的隽語,有終其一生或者數十年如一日而悟得的體驗。
然而我們知道,《傳燈錄》的意義和價值當不止在搜羅了“此等絕好的資料”,彌補了正史之失。
更主要的在于它編定了禅宗自有史以來最為完備的傳法世系,禅宗一千七百多人的師承法系于此曆曆可觀,每一位禅師的來龍去脈亦一清二楚。
其次還在于它彙集了曆代禅師的機緣語句,以及一些著名的禅學篇章和贊頌偈詩、銘記箴歌等,這些都是可供學術研究利用的極其寶貴的原始資料。
禅宗的機緣語句,簡稱機語,指參禅時禅師與學生進行的對話或所給的其他形式的開示。
唐末五代的禅林充塞着機語,凡禅師見面或學人參禅必用機語,它們不僅反映了整個禅宗的風貌,而且體現
宋、元時有單刻本行世,金、元、明、清四代漢文大藏經都有本書的著錄。
《金藏》載于“禅”至“雲”函,《元藏》載于“振”至“世”函,明《南藏》載于“桓”至“輔”函,明《北藏》載“合”至“弱”函,《清藏》載“譽”至“青”函。
民國初年的《頻伽藏》(全稱《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私版鉛印本)亦載錄此書,收在“雲”帙。
日本國“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在一九三四年印行的《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史傳部(三)收入此書,是目今我們所見的比較好的本子。
我們所選底本即依大正藏版。
大正藏本《景德傳燈錄》是依元延祐本為藍本,然後參照明藏本而成。
據史料記載,《傳燈錄》成書後,在景德年間進呈皇帝,希望得到官方的支持,以使本書流通,使佛法傳布。
官方文人兼居士楊億、李維等奉诏“同加刊削此書”,評論其得失,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和心血對此書進行全盤的加工和整理。
楊億等首先确定宗旨,然後或者恢複原書有失指歸之處,或者為其文字潤色,或者校核史實,糾正錯謬,而後此書得以流行于世。
至元延祐年間,此書舊版因為戰火或者年代的久遠而銷朽無存。
有年高德劭的禅僧希渭,住湖州路道場山護聖萬歲禅寺,忽找得本路天聖禅寺松廬和尚所藏的“廬山穩庵古冊”,最為善本,于是集資重刊。
這重新刊刻的本子就稱為“延祐本”。
大正藏本《景德傳燈錄》用明藏本對勘元延祐本,明藏本對延祐本所做的改動,書頁下都加小注說明。
凡出入較大的地方,往往存兩本以對照,如卷二至卷四的目錄,先排元本目錄,再列明本目錄;卷十二懷讓禅師第四世,前洪州黃檗希運禅師法嗣臨濟義玄章,亦是這樣先元本後明本排列。
全書内涵及價值所在 《景德傳燈錄》,簡稱《傳燈錄》。
今人亦有稱《景德錄》的,如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即有此稱。
“景德”,是宋真宗年号;“傳燈”,出自禅宗的譬喻。
禅宗以為智能滅愚,猶燈能照暗,如《壇經·忏悔品》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所以,禅宗便把以法傳人,稱作傳燈。
佛法代代相傳,亦如燈火不滅,燈燈相續。
而禅宗傳法的載體,一方面是禅師的語錄,另方面即其品德、行曆。
禅語錄大多是為了表明禅師本人的悟性,或者為了開示學生而與學生進行的有關對話和動作的記錄。
這樣,顧名思義,《傳燈錄》是一本以傳法世系為主線,叙述曆代禅師的語錄和品行的書。
陳垣先生曾引證撰于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一一五一年,晚《傳燈錄》一百多年)的《晁氏讀書志·釋書類》說:“其書披奕世祖圖,采諸方語錄,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獻于朝,诏楊億、李維、王曙等同加裁定。
億等潤色其文,是正差謬,遂盛行于世,為禅學之源。
夫禅學自達磨入中原,凡五傳至惠能,惠能傳行思、懷讓,行思、懷讓之後有五宗,學徒遍于海内,迄今數百年,臨濟、雲門、曹洞,日愈益盛。
嘗考其世,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極亂之際,意者亂世聰明賢豪之士,無所施其能,故憤世嫉邪,長往不返。
而其名言至行,猶聯珠疊璧,雖山淵之高深,終不能掩覆其光彩,故人得之著于竹帛,罔有遺轶焉。
”陳先生由此說,“一部《景德傳燈錄》,不啻一部唐末五代高逸傳”,并為歐(陽修)、宋(祁)二公因不喜佛而在他們所修的《新唐書》中阙失了“此等絕好資料”,大加歎惜。
這從某方面說明了《傳燈錄》亦是一本有關世外高人的書,其中有醒人心智的隽語,有終其一生或者數十年如一日而悟得的體驗。
然而我們知道,《傳燈錄》的意義和價值當不止在搜羅了“此等絕好的資料”,彌補了正史之失。
更主要的在于它編定了禅宗自有史以來最為完備的傳法世系,禅宗一千七百多人的師承法系于此曆曆可觀,每一位禅師的來龍去脈亦一清二楚。
其次還在于它彙集了曆代禅師的機緣語句,以及一些著名的禅學篇章和贊頌偈詩、銘記箴歌等,這些都是可供學術研究利用的極其寶貴的原始資料。
禅宗的機緣語句,簡稱機語,指參禅時禅師與學生進行的對話或所給的其他形式的開示。
唐末五代的禅林充塞着機語,凡禅師見面或學人參禅必用機語,它們不僅反映了整個禅宗的風貌,而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