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了各個禅師的風格和個性。
機語極其生動地傳達了禅的微妙和精神。
以下通過對《傳燈錄》具體内容的介紹,我們對此也許會獲得更進一步的理解。
本書書首,(1)有楊億作的序,自述了奉诏裁定此書的一些情況。
(2)有希渭撰的《重刊景德傳燈錄狀》,交代了本人的生平簡曆和師承,以及重刊本書的經過。
(3)有《西來年表》,起自南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四七九年),終于隋恭帝義甯二年(公元六一八年),以叙說帝王世系為主,其中涉及菩提達磨來中土的行蹤,又提到達磨來華的年代是依《傳法正宗記》而定。
本書書末有,(1)楊億任秘書監知汝州時寄給李維的一封書信,“叙其師承”,由此知楊億曾問學于臨濟宗下廣慧之門,頗受禅學的熏陶。
(2)長樂鄭昂在南宋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撰的跋,其中說“右《景德傳燈錄》本,住湖州鐵觀音院僧拱辰所撰”,這現已被證實完全是錯誤的說法。
(3)天童宏智和尚的疏。
(4)左朝奉大夫劉棐在南宋紹興四年(公元一一三四年)撰的《景德傳燈錄後序》。
根據後序則知,元延祐本所依的“廬山穩庵古冊”,很可能就是僧人思鑒和甯海周氏在南宋紹興初年翻刻的本子,這個民間刻本或許就是《西來年表》及本書夾注中提到的“舊本《傳燈錄》”。
本書的夾注有楊億刊削此書時所加的注文,亦有希渭翻刻本書時所加的注文,有些夾注豐富了原書的内涵,成為其有機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另外,卷九末附錄《黃檗希運禅師傳心法要》,疑為後來翻刻者所加,是明藏本沒有的,有注文特别說明。
前面的《西來年表》亦是明藏本沒有的。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每卷的前面都有目錄,所錄禅師一查便知,凡正文裡不在錄的都标明“無機緣語句不錄”字樣。
全書收錄的人物,按楊億所說是“一千七百一人”,而據明智旭所說,則是“一千七百十二人,内九百五十四人有語見錄,餘七百五十八人但存名字”(見《閱藏知津》卷四十二)。
全書内容除了以上所說的書首和書末的序跋之外,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卷一、二,叙述西天七佛和天竺祖師,自釋迦牟尼佛以下摩诃迦葉至般若多羅,共二十七祖。
第二部分,卷三、四、五,主要叙述東土祖師及其正、旁出諸法嗣。
菩提達磨被尊為東土初祖,依天竺列祖世次則為二十八祖,達磨之後次第相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是為禅宗東土六代祖師。
第三部分,卷六至卷二十六,則以六祖惠能門下的正嗣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支為綱,分叙其傳承法系,南嶽系從第一世馬祖道一起至第九世,青原系從石頭希遷起至第十一世。
第四部分,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可視為本書的附錄,記載禅宗正統以外而以習禅著名的高僧,并輯錄流傳一時的諸方雜舉語句和禅宗著名禅師的廣語(正文之外的語錄),以及有關贊頌偈詩和銘記箴歌等具有代表性的篇章。
取舍的标準和範圍 限于篇幅,我們不可能全譯本書所有的内容。
我們根據本書重宗系、重語錄的特點,精選那些在禅宗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對禅學有輝煌貢獻的傑出禅師作為代表,另一方面盡可能保持傳法世系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另外,個别篇章中,有些語錄嫌重複,并無多大意義,或者體現禅宗明心見性宗旨不那麼強烈的,我們相對做了一些删減。
本書第一部分,主要是記叙天竺祖師的傳承,考慮到禅宗雖源自印度,卻是在中國舞台上産生的,而且其傳承的人物頗多争議,可信系數亦不高,因此,這部分我們沒有選譯。
我們甯願放棄印度之遠源而從西來東土的菩提達磨開始,因為有關達磨來華的年代及事迹的史實均鑿鑿可考。
中國之有禅宗從菩提達磨開始。
本書第二部分,卷三:中華五祖并旁出尊宿,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第二十九祖慧可和他的旁出弟子、第三十祖僧璨、第三十一祖道信、第三十二祖弘忍。
這五位祖師我們全部收錄,其中《達磨章》關于他開悟後在印度傳法的事迹和經過略去,專叙和中國有關的部分。
卷四:前部分為第三十一祖道信旁出法嗣,有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和他們的旁出弟子,我們隻選牛頭第一世法融禅師作為代表,其他不錄;後部分為第三十二祖弘忍旁出法嗣第一世至第五世,如北宗神秀、嵩嶽慧安、益州無相等,這裡隻錄北宗神秀禅師。
卷五:把三十三祖惠能和他的弟子專列一卷,惠能有許多傑出的弟子,這裡僅選譯吉州青原行思、
機語極其生動地傳達了禅的微妙和精神。
以下通過對《傳燈錄》具體内容的介紹,我們對此也許會獲得更進一步的理解。
本書書首,(1)有楊億作的序,自述了奉诏裁定此書的一些情況。
(2)有希渭撰的《重刊景德傳燈錄狀》,交代了本人的生平簡曆和師承,以及重刊本書的經過。
(3)有《西來年表》,起自南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四七九年),終于隋恭帝義甯二年(公元六一八年),以叙說帝王世系為主,其中涉及菩提達磨來中土的行蹤,又提到達磨來華的年代是依《傳法正宗記》而定。
本書書末有,(1)楊億任秘書監知汝州時寄給李維的一封書信,“叙其師承”,由此知楊億曾問學于臨濟宗下廣慧之門,頗受禅學的熏陶。
(2)長樂鄭昂在南宋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撰的跋,其中說“右《景德傳燈錄》本,住湖州鐵觀音院僧拱辰所撰”,這現已被證實完全是錯誤的說法。
(3)天童宏智和尚的疏。
(4)左朝奉大夫劉棐在南宋紹興四年(公元一一三四年)撰的《景德傳燈錄後序》。
根據後序則知,元延祐本所依的“廬山穩庵古冊”,很可能就是僧人思鑒和甯海周氏在南宋紹興初年翻刻的本子,這個民間刻本或許就是《西來年表》及本書夾注中提到的“舊本《傳燈錄》”。
本書的夾注有楊億刊削此書時所加的注文,亦有希渭翻刻本書時所加的注文,有些夾注豐富了原書的内涵,成為其有機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另外,卷九末附錄《黃檗希運禅師傳心法要》,疑為後來翻刻者所加,是明藏本沒有的,有注文特别說明。
前面的《西來年表》亦是明藏本沒有的。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每卷的前面都有目錄,所錄禅師一查便知,凡正文裡不在錄的都标明“無機緣語句不錄”字樣。
全書收錄的人物,按楊億所說是“一千七百一人”,而據明智旭所說,則是“一千七百十二人,内九百五十四人有語見錄,餘七百五十八人但存名字”(見《閱藏知津》卷四十二)。
全書内容除了以上所說的書首和書末的序跋之外,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卷一、二,叙述西天七佛和天竺祖師,自釋迦牟尼佛以下摩诃迦葉至般若多羅,共二十七祖。
第二部分,卷三、四、五,主要叙述東土祖師及其正、旁出諸法嗣。
菩提達磨被尊為東土初祖,依天竺列祖世次則為二十八祖,達磨之後次第相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是為禅宗東土六代祖師。
第三部分,卷六至卷二十六,則以六祖惠能門下的正嗣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支為綱,分叙其傳承法系,南嶽系從第一世馬祖道一起至第九世,青原系從石頭希遷起至第十一世。
第四部分,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可視為本書的附錄,記載禅宗正統以外而以習禅著名的高僧,并輯錄流傳一時的諸方雜舉語句和禅宗著名禅師的廣語(正文之外的語錄),以及有關贊頌偈詩和銘記箴歌等具有代表性的篇章。
取舍的标準和範圍 限于篇幅,我們不可能全譯本書所有的内容。
我們根據本書重宗系、重語錄的特點,精選那些在禅宗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對禅學有輝煌貢獻的傑出禅師作為代表,另一方面盡可能保持傳法世系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另外,個别篇章中,有些語錄嫌重複,并無多大意義,或者體現禅宗明心見性宗旨不那麼強烈的,我們相對做了一些删減。
本書第一部分,主要是記叙天竺祖師的傳承,考慮到禅宗雖源自印度,卻是在中國舞台上産生的,而且其傳承的人物頗多争議,可信系數亦不高,因此,這部分我們沒有選譯。
我們甯願放棄印度之遠源而從西來東土的菩提達磨開始,因為有關達磨來華的年代及事迹的史實均鑿鑿可考。
中國之有禅宗從菩提達磨開始。
本書第二部分,卷三:中華五祖并旁出尊宿,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第二十九祖慧可和他的旁出弟子、第三十祖僧璨、第三十一祖道信、第三十二祖弘忍。
這五位祖師我們全部收錄,其中《達磨章》關于他開悟後在印度傳法的事迹和經過略去,專叙和中國有關的部分。
卷四:前部分為第三十一祖道信旁出法嗣,有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和他們的旁出弟子,我們隻選牛頭第一世法融禅師作為代表,其他不錄;後部分為第三十二祖弘忍旁出法嗣第一世至第五世,如北宗神秀、嵩嶽慧安、益州無相等,這裡隻錄北宗神秀禅師。
卷五:把三十三祖惠能和他的弟子專列一卷,惠能有許多傑出的弟子,這裡僅選譯吉州青原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