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壇經》作為一部中國僧人撰著且被冠以“經”的佛教典籍,其最核心的思想是在教人如何才能成就佛道,其最大的特點則是把一切歸結于自心自性。

    對于這樣一部佛教經典,現代人學習它、研究它,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們知道成佛問題,與成仙、做聖等問題一樣,歸根結底是一個做人的問題。

    無論是天國,還是西方淨土,都決不收留惡人。

    雖然佛教允許一闡提人成佛,也有“立地成佛”的話,但一闡提人必須抛棄自己的罪惡,“立地成佛”的人必須首先“放下屠刀”,做一個好人。

    這樣,成佛的問題就首先是一個做人,做一個好人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壇經》所提出的許多問題,至今都還具有普遍的意義。

     例如,《壇經》把一切歸結于自心自性,認為佛在自己心裡,隻要識心見性,就能成就佛道,這是一種高尚的追求。

    現代人不一定人人希望成佛,但應該追求心靈的高尚。

     《壇經》說“迷人修福不修道”。

    時至今日,修道者就更為稀少,修福者則轉為更多。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的豐富,使到處都充滿了誘惑。

    為争奪物質财富而不顧道義,幾乎成了現代生活的特征。

    道德水準的下降幾乎人人都感受得到。

    一切關心社會安定,關心人類生活質量的人們,對此無不憂心忡忡。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不說那些什麼也不修持的人們,即使那些有所修持的人們,也僅是為了福田,甚至是當下的升官發财,為了一己的私欲。

    在這種情況下,《壇經》要人追求心靈的高尚,要人們破除貪婪和嫉恨,對某些人來說,也是一服對治貪病的良藥。

     一定的物質生活,是人人都需要的。

    即使出家的人,也要随着社會生活的變化而相應地改變自己的物質條件,在一定的範圍内,為實現這些條件而做出的努力,不是一種貪欲。

    相反,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具備,社會還應當給予幫助。

    同時,那些為增長社會财富而兢兢業業,目的在于公衆的利益和人類的幸福,也不是一種貪欲。

    所以,問題不在财富本身,而在于如何對待這些财富。

     如果自己創造了許多物質财富,不因此居功,也不執為己有,不祈求榮譽和社會的報答,隻把這些當作本性的自然發揮。

    不論這些财富是否記在自己名下,都不去揮霍,也不去炫耀,心底裡淡泊平靜,這就不是執着,也不是貪婪。

    這樣的人,就是心靈高尚的人。

     其他方面,都是如此。

    突出的政績,事業的成功,藝術的創造,科學的發現,競賽的獲勝等等。

    當事者如果心裡能淡然平靜,不因為榮譽、鮮花、财富而自得自喜、貪婪傲慢,那就是一個高尚的心靈。

    他(她)的心,就未被金錢所染污,也未被榮譽所腐蝕,仍然保持了清淨的本性。

     《壇經》說,修行佛道,不必出家,在家亦得。

    也就是說,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不妨礙自己心裡的淡然平靜。

    當然,這職業應是造益于社會的職業,不是販毒、拐騙之類的職業。

    對于自己的職業,能夠敬其業,善其事,那麼,這不僅不是《壇經》所反對的,而且是《壇經》所主張的,所贊同的。

     《壇經》所反對的隻有一條,那就是心裡的執着,包括一切貪婪和妄見。

    譬如一個人,創造了很多的社會财富,他把這些财富視為己有,輕則炫耀、揮霍,甚則依仗财富欺人辱人,最後,為财富的增多,而不顧國法、道義,作假行騙,貪狠刻薄,這就是執着,就是妄見。

    這些執着、妄見,就會蒙蔽他那本來清淨的本性,使他貪婪、自私、狠毒、虛榮。

    這樣的人,不論外表如何高貴、顯赫,心裡卻永遠固陋、猥瑣、卑下。

     其他方面的成就,也是如此。

    突出的政績,事業的成功,科學的發現,技術的發明,藝術的創造,競賽的獲勝,都可以成為驕人的資本,追名逐利的手段。

    它們可以使人更加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卑下。

    轉換的關鍵,還是在于自己的心:如何對待這些身外之物了,是否能保持心靈的清淨? 在這裡,财富、榮譽本身都不是罪過,罪過是對待财富、榮譽的态度。

     有一種偏見,把财富、榮譽本身看作罪過,以不追求者自居,懶散怠惰,昏然度日,不思努力,甘願堕落,還自诩清高,以為自己無所貪求。

    其實,他們貪求的隻有一條,那就是閑散和安逸。

    貪圖閑散安逸和貪圖财富享樂一樣,都是一種貪求,一種妄見。

     貪圖财富者以财富欺人,貪圖安逸者以無财、無德、無能嫉恨人,他們嫉恨别人的财富,也嫉恨别人的成功,甚至嫉恨别人的美貌。

    這樣的人,心裡同樣不能清淨。

     等而下之,一些人為了追求财富和榮譽,采取種種不正當手段,投機、欺詐、中傷他人,直到殺人越貨,掠人财物,霸人妻女。

    這樣的人,已經完全成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