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壇經》是一部具有高度獨創性的中國佛教經典。
它的根子,一面深紮在佛教教義之中,一面又深紮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
它是二者的結晶,又是二者的延續。
《壇經》說,它傳的是佛的心印,正法眼藏,是既形諸文字又未必形諸文字的佛法大義。
因此,追溯《壇經》的思想來源以及考察它的流向和歸宿,我們不能不求助于文字卻又不能拘泥于文字,從根本上說,我們必須求助于對整個傳統文化及佛教教義基本精神的理解。
傳統人生論 中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然而春秋以前,由于文獻缺乏,實況不甚了了。
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文化傳統,大抵從春秋時代開始。
其代表人物,是孔、老以及以後的楊、墨、孟、莊、荀、韓等人。
諸子主張不同,但所探讨的,不外社會和人生兩大問題:如何治理好社會,人應該怎樣活着等等。
在今天,我們探讨人生問題,往往歸結為某些體制方面的原因,認為隻要建立或改變某些制度,人生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中國古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探讨社會問題,也往往歸結為人生的問題,以為隻要人人都做一個好人,社會就能穩定,大家都會安樂。
以做一個好人為核心,古代思想家廣泛探讨了社會以及自然界的種種問題,以期說明怎樣做才算一個好人,為什麼要做一個好人,做好人有什麼益處,以及能不能做一個好人等等。
如果要問孔子,怎樣做才算一個好人?孔子的回答隻有兩個字:仁、孝。
兩個字意思不同,實質卻隻有一個,仁人沒有不孝的,孝子也不會不仁。
孝,隻是子女對父母而言,仁則涉及一個人立身行事的種種方面。
孝是仁的根本,仁是孝的推廣。
《國語·晉語》說:“愛親之謂仁。
”《中庸》也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這些都在說明,仁的本義,就是孝。
孔子認為,一個能夠盡孝的人,就一定能夠盡忠,就不會犯上作亂,社會就能安定。
一個處于統治地位的人,如能做到仁,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政治就能太平。
至于怎樣做才是仁,孔子的回答往往不同。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是“愛人”;顔回問仁,孔子回答是“克己複禮為仁”;仲弓問仁,孔子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馬牛問仁,孔子說是“仁者其言也讱”。
(《論語·顔淵》)《論語·子路篇》,孔子說,仁的表現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說“剛毅木讷近仁”。
《論語·陽貨篇》,孔子又說,能夠做到“恭、寬、信、敏、惠”的,就是仁。
孔子對仁的不同回答,往往使學者們惶惑,其實這正說明,仁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一個具有仁德的人,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做得很好。
如果人人都有仁德,則在家就能父慈子孝,在國就能君君臣臣,天下太平,國泰民安。
但是,如果要問:為什麼要做一個仁人,做個仁人有什麼好處,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一個仁人?孔子不是沒有回答,就是雖有一些可以被認為是答案的言論,但說得不明确,也不詳盡。
孔子以後,儒家學者接着孔子提出的問題,對社會和人生繼續進行了探讨。
孟子把仁的根源追到人的本性,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這善良的本性,就是為仁的根源。
人人都有這善良的本性,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到仁,做一個好人,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在孟子看來,有些人之所以為惡,就是他喪失了這可以為善之心性,不過可以通過教育,或者自己的修養,把丢失了的善性找回來。
孟子“性善論”的主要意義,在于他說明了人的為善,不是從外面強加給人的束縛,而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内在要求。
不過當孟子提出“性善論”的時候,同時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的或相反的主張。
有人說,人性是無善無惡的,或有人性善、有人性惡的。
最尖銳的對立意見是荀子,他認為人性本來都是惡的,教育就是為了改變人所固有的惡的本性,使人變成一個好人。
不同意人性本善的人們,并不否認人可以做一個好人,至少是并不否認大多數人可做一個好人。
但是,他們把做好人的條件歸于外在的教育,這就是說,讓人學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的。
從外面強加給人一個什麼東西,合适嗎?應該嗎?以老、莊為代表的思潮,激烈地反對這種強加。
老子主張見素、抱樸。
素是未經染色、繪花的布帛,樸是未經加工、雕琢的木材。
老子說,天地之間,無論什麼事物,假若要有所興作,隻要用素、樸的原則去要求它,就會安守本分,歸于正道。
所以他要求人們歸于樸的原則,清靜、無欲、無為,這樣,人們彼此之間就可以相安無事。
老子把國家的各種禮儀、制度,把儒家的仁義忠孝等道德原則,都看作是文飾,就像給布帛染色、繪花,對木材加工雕琢一樣,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的。
強加的文飾破壞了素樸,所以導緻國家昏亂,家庭不和。
莊子把老子的思想發展到了極點。
莊子認為,那儒家倡導的仁義就像牛的鼻具、馬的籠頭,鼻具和籠頭嚴重傷害了牛馬的天性,仁義也嚴重傷害了人的天性。
傷害人的天性,乃是一切禍亂的根源。
莊子希望,人以及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應保持自己的天性,假如做到這一點,則人可以和禽獸雜處而不相互驚擾,人與人就更不會有争奪而相互損害。
這些思想家,不論主張多麼不同,他們都希望從人的本性中找到應該怎樣做人的答案。
秦朝建立,這些思想家的主張幾乎全被抛到一旁。
不過時間非常短暫,就到了漢朝。
漢朝建立之初,崇尚黃老,無為的主張在政治上得到了貫徹,不過時間也非常短暫,許多問題沒有在這個原則的基礎上得到讨論,就到了獨尊儒術的時代,老子的學說被擠到了後台。
在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的時候,中國哲學的氣論已大體具備,可以用來對社會和人生的許多問題作出解釋。
依照氣論,天地萬物一直到人,都由氣構成。
氣分陰陽、清濁。
依董仲舒所說,由于構成人體的氣不同,人性出現了差别。
聖人全由清陽之氣構成,所以全是善性;惡人全由陰濁之氣構成,所以性惡;大多數人則由陰陽、清濁二氣構成,所以本性有善有惡,是做好人還是做壞人,全看後天的教育和自己要怎麼做。
董仲舒以後,有知識的人幾乎都成了儒生。
儒者之間,又分許多學派,發生這樣那樣的争論,但在關于人性善惡這個問題上,無論是楊雄還是王充,可說都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張。
董仲舒反對孟子的“性善論”,因為多數人都禀有陰陽二氣,本性怎可能是純善無惡呢?不過在董仲舒看來,怙惡不悛,教育也無法讓他改變的人,畢竟是極少數。
絕大多數人,還是可以做一個好人的。
怎樣才算一個好人?那就是按照儒家的原則行事。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綱、五常。
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後者對前者應該絕對服從,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基本的道德原則。
不過董仲舒說,這些原則,乃是天意,或者說,是根據天意而制定的。
這樣一來,儒家的原則就成了天意的表現。
照這些原則行事,就會受到天的表彰和獎賞;反之,則會受到天的批評和懲罰。
天的表彰,就是降下祥瑞,比如彩霞祥雲、風調雨順、麒麟出世、鳳凰來儀等等;天的批評就是降下災異,比如日食月食、狂風暴雨、地震山崩、蟲災旱災等等。
不過董仲舒的這些理論,主要是對國君即皇帝而言。
至于一般人,做好人會怎樣,不做好人又會怎樣呢?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伯夷列傳》和後來關于命運問題的讨論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普遍相信兩句話,一句是《老子》第七十九章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一句就是《易傳》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就是說,做好人,一定能得到天的好報;做惡人,一定要得到天的惡報。
報應不僅及于本人,還及于子孫。
一個好人,會子孫衆多,并且子孫們還會升官發财;一個惡人,會斷子絕孫。
即使不絕斷,子孫們也要窮愁潦倒。
漢家天下四百年,董仲舒的思想差不多統治了三百多年。
依董仲舒的思想,一個人是不是好人,看的是他的外在表現,而不是他的内心,這樣極易使人作僞。
比如一個人,不論他平常如何對待父母,隻要在為父母守喪時竭力哭泣,就會被認為是孝子,也不論他心裡真是悲哀,還是為了博得一個孝子的名聲,這樣作僞的人也确實不少。
那時候,隻要有一個孝的名聲,就會有官做。
這種情況越來越引起士人們的不滿。
魏晉時代,士人中間湧起了一股強大的思潮,反對把一些外在的形式強加于人,以緻束縛了人的天性。
他們提出一個口号,叫作“任其自然”。
“自然”,就是天性、人的本性。
“任其自然”,就是人應該按照自己的本性活着,不應為了服從一些外在的規範而束縛自己的天性
它的根子,一面深紮在佛教教義之中,一面又深紮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
它是二者的結晶,又是二者的延續。
《壇經》說,它傳的是佛的心印,正法眼藏,是既形諸文字又未必形諸文字的佛法大義。
因此,追溯《壇經》的思想來源以及考察它的流向和歸宿,我們不能不求助于文字卻又不能拘泥于文字,從根本上說,我們必須求助于對整個傳統文化及佛教教義基本精神的理解。
傳統人生論 中國文化傳統,源遠流長,然而春秋以前,由于文獻缺乏,實況不甚了了。
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文化傳統,大抵從春秋時代開始。
其代表人物,是孔、老以及以後的楊、墨、孟、莊、荀、韓等人。
諸子主張不同,但所探讨的,不外社會和人生兩大問題:如何治理好社會,人應該怎樣活着等等。
在今天,我們探讨人生問題,往往歸結為某些體制方面的原因,認為隻要建立或改變某些制度,人生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中國古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探讨社會問題,也往往歸結為人生的問題,以為隻要人人都做一個好人,社會就能穩定,大家都會安樂。
以做一個好人為核心,古代思想家廣泛探讨了社會以及自然界的種種問題,以期說明怎樣做才算一個好人,為什麼要做一個好人,做好人有什麼益處,以及能不能做一個好人等等。
如果要問孔子,怎樣做才算一個好人?孔子的回答隻有兩個字:仁、孝。
兩個字意思不同,實質卻隻有一個,仁人沒有不孝的,孝子也不會不仁。
孝,隻是子女對父母而言,仁則涉及一個人立身行事的種種方面。
孝是仁的根本,仁是孝的推廣。
《國語·晉語》說:“愛親之謂仁。
”《中庸》也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這些都在說明,仁的本義,就是孝。
孔子認為,一個能夠盡孝的人,就一定能夠盡忠,就不會犯上作亂,社會就能安定。
一個處于統治地位的人,如能做到仁,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政治就能太平。
至于怎樣做才是仁,孔子的回答往往不同。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是“愛人”;顔回問仁,孔子回答是“克己複禮為仁”;仲弓問仁,孔子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馬牛問仁,孔子說是“仁者其言也讱”。
(《論語·顔淵》)《論語·子路篇》,孔子說,仁的表現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說“剛毅木讷近仁”。
《論語·陽貨篇》,孔子又說,能夠做到“恭、寬、信、敏、惠”的,就是仁。
孔子對仁的不同回答,往往使學者們惶惑,其實這正說明,仁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一個具有仁德的人,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做得很好。
如果人人都有仁德,則在家就能父慈子孝,在國就能君君臣臣,天下太平,國泰民安。
但是,如果要問:為什麼要做一個仁人,做個仁人有什麼好處,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一個仁人?孔子不是沒有回答,就是雖有一些可以被認為是答案的言論,但說得不明确,也不詳盡。
孔子以後,儒家學者接着孔子提出的問題,對社會和人生繼續進行了探讨。
孟子把仁的根源追到人的本性,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這善良的本性,就是為仁的根源。
人人都有這善良的本性,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到仁,做一個好人,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在孟子看來,有些人之所以為惡,就是他喪失了這可以為善之心性,不過可以通過教育,或者自己的修養,把丢失了的善性找回來。
孟子“性善論”的主要意義,在于他說明了人的為善,不是從外面強加給人的束縛,而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内在要求。
不過當孟子提出“性善論”的時候,同時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的或相反的主張。
有人說,人性是無善無惡的,或有人性善、有人性惡的。
最尖銳的對立意見是荀子,他認為人性本來都是惡的,教育就是為了改變人所固有的惡的本性,使人變成一個好人。
不同意人性本善的人們,并不否認人可以做一個好人,至少是并不否認大多數人可做一個好人。
但是,他們把做好人的條件歸于外在的教育,這就是說,讓人學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的。
從外面強加給人一個什麼東西,合适嗎?應該嗎?以老、莊為代表的思潮,激烈地反對這種強加。
老子主張見素、抱樸。
素是未經染色、繪花的布帛,樸是未經加工、雕琢的木材。
老子說,天地之間,無論什麼事物,假若要有所興作,隻要用素、樸的原則去要求它,就會安守本分,歸于正道。
所以他要求人們歸于樸的原則,清靜、無欲、無為,這樣,人們彼此之間就可以相安無事。
老子把國家的各種禮儀、制度,把儒家的仁義忠孝等道德原則,都看作是文飾,就像給布帛染色、繪花,對木材加工雕琢一樣,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的。
強加的文飾破壞了素樸,所以導緻國家昏亂,家庭不和。
莊子把老子的思想發展到了極點。
莊子認為,那儒家倡導的仁義就像牛的鼻具、馬的籠頭,鼻具和籠頭嚴重傷害了牛馬的天性,仁義也嚴重傷害了人的天性。
傷害人的天性,乃是一切禍亂的根源。
莊子希望,人以及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應保持自己的天性,假如做到這一點,則人可以和禽獸雜處而不相互驚擾,人與人就更不會有争奪而相互損害。
這些思想家,不論主張多麼不同,他們都希望從人的本性中找到應該怎樣做人的答案。
秦朝建立,這些思想家的主張幾乎全被抛到一旁。
不過時間非常短暫,就到了漢朝。
漢朝建立之初,崇尚黃老,無為的主張在政治上得到了貫徹,不過時間也非常短暫,許多問題沒有在這個原則的基礎上得到讨論,就到了獨尊儒術的時代,老子的學說被擠到了後台。
在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的時候,中國哲學的氣論已大體具備,可以用來對社會和人生的許多問題作出解釋。
依照氣論,天地萬物一直到人,都由氣構成。
氣分陰陽、清濁。
依董仲舒所說,由于構成人體的氣不同,人性出現了差别。
聖人全由清陽之氣構成,所以全是善性;惡人全由陰濁之氣構成,所以性惡;大多數人則由陰陽、清濁二氣構成,所以本性有善有惡,是做好人還是做壞人,全看後天的教育和自己要怎麼做。
董仲舒以後,有知識的人幾乎都成了儒生。
儒者之間,又分許多學派,發生這樣那樣的争論,但在關于人性善惡這個問題上,無論是楊雄還是王充,可說都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張。
董仲舒反對孟子的“性善論”,因為多數人都禀有陰陽二氣,本性怎可能是純善無惡呢?不過在董仲舒看來,怙惡不悛,教育也無法讓他改變的人,畢竟是極少數。
絕大多數人,還是可以做一個好人的。
怎樣才算一個好人?那就是按照儒家的原則行事。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綱、五常。
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後者對前者應該絕對服從,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基本的道德原則。
不過董仲舒說,這些原則,乃是天意,或者說,是根據天意而制定的。
這樣一來,儒家的原則就成了天意的表現。
照這些原則行事,就會受到天的表彰和獎賞;反之,則會受到天的批評和懲罰。
天的表彰,就是降下祥瑞,比如彩霞祥雲、風調雨順、麒麟出世、鳳凰來儀等等;天的批評就是降下災異,比如日食月食、狂風暴雨、地震山崩、蟲災旱災等等。
不過董仲舒的這些理論,主要是對國君即皇帝而言。
至于一般人,做好人會怎樣,不做好人又會怎樣呢?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伯夷列傳》和後來關于命運問題的讨論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普遍相信兩句話,一句是《老子》第七十九章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一句就是《易傳》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就是說,做好人,一定能得到天的好報;做惡人,一定要得到天的惡報。
報應不僅及于本人,還及于子孫。
一個好人,會子孫衆多,并且子孫們還會升官發财;一個惡人,會斷子絕孫。
即使不絕斷,子孫們也要窮愁潦倒。
漢家天下四百年,董仲舒的思想差不多統治了三百多年。
依董仲舒的思想,一個人是不是好人,看的是他的外在表現,而不是他的内心,這樣極易使人作僞。
比如一個人,不論他平常如何對待父母,隻要在為父母守喪時竭力哭泣,就會被認為是孝子,也不論他心裡真是悲哀,還是為了博得一個孝子的名聲,這樣作僞的人也确實不少。
那時候,隻要有一個孝的名聲,就會有官做。
這種情況越來越引起士人們的不滿。
魏晉時代,士人中間湧起了一股強大的思潮,反對把一些外在的形式強加于人,以緻束縛了人的天性。
他們提出一個口号,叫作“任其自然”。
“自然”,就是天性、人的本性。
“任其自然”,就是人應該按照自己的本性活着,不應為了服從一些外在的規範而束縛自己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