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
至于這個本性是好是壞,他們并不進行讨論。
他們隻堅持一條:凡是本性都不應受到傷害。
比如鵝的脖子長,你就不應把它截短;鴨子脖子短,你也不應把它續長,如此等等。
他們的想法,正好和老、莊思想符合,所以老子、莊子的學說在沉寂了幾百年之後就又流行起來。
儒者們喜歡研究、閱讀《老子》《莊子》,他們聚在一起也常常談論《老子》《莊子》,并且常常把儒家那些道德原則和老、莊的哲學結合起來,于是形成了當時獨具特色的學問,學者們習慣稱之為“玄學”,其代表人物是王弼、何晏、郭象等人,其中又以王弼成就最高,最為著名。
從喜歡老、莊這個角度看,人們說王弼等人是道家。
不過王弼等人并未放棄儒家的原則,他們對儒家經典的闡釋,在長時期裡,都是官方認可的标準解釋。
因此,當唐代要将一批卓有貢獻的儒者從祀孔廟的時候,首次确定的名單之中,就有王弼,并且一直延續到明朝。
王弼等人是儒家,還是道家?至今學者們還在争論。
我們不介入這個争論,我們關心的是那“任其自然”的口号。
在這個口号下,他們雖然援引了許多自然物的例子,但目的還是為了說明,人應按照自己的天性做人。
但人畢竟不是鵝鴨,無法從外形上去說明他們的本性,而隻要一接觸到人性問題,就不能不以某種方式說明人的本性是什麼。
當時有個叫向秀的,說“好學”是人的本性。
所謂“好學”,就是喜歡孔子儒家那一套仁義道德、禮義制度。
但嵇康反對向秀,說“不好學”才是人的本性。
盡管他們都同樣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但一旦要說出到底尊重什麼,卻又大相徑庭。
老子、莊子的學說受到了廣泛歡迎,但同時也被當時的人們作出了新的解說。
比如莊子說,給馬戴籠頭,給牛穿鼻具是傷了牛馬的天性,但郭象的注釋卻說,戴籠頭、穿鼻具,正是牛馬的天性。
否則,為什麼不給鴨兒、雀兒、魚兒、貓兒都戴上籠頭,穿上鼻具呢?這實際上也是說,遵守仁義禮制也是人的天性。
然而,這些思想家們雖然都有自己的人性觀,但他們到底誰也沒有說出人性究竟是什麼,其結果隻能是各行其是。
那個時代,政局動蕩,天下大亂。
這種各行其是的人性觀,既是對那社會混亂的反應,同時也助長了社會的混亂。
在這混亂的時代,要不要做一個好人呢?不少人不再關心這個問題,人應該按自己的本性行事,無所謂好壞的問題。
許多人已不再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受到天的懲罰。
因為早在漢代,王充的《論衡》已經證明,那些被認為是對人事反應的現象,實際上并不是對人事的反應。
聯系對人生的态度,報應問題也得到了廣泛讨論。
早在漢代,司馬遷鑒于伯夷、叔齊好人而得惡報,就對天道報應發生了疑問。
司馬遷問道:難道天就是這樣報應善人的嗎?由于重視曆史,人們很容易發現,那些好人,子孫并不一定興旺;而那些壞人,子孫倒并不一定不興旺,所以,到底有沒有報應?有許多儒者都發生了惶惑。
于是,不少人就把人生的種種遭遇歸結為命運。
命運,是一種自己無法控制的、外在的力量,它是在人出生之前就已安排好了的,人無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改變它。
無論命運是由誰安排,歸誰掌握,總之它不是由人安排,不歸自己掌握。
既然如此,人的德行還有什麼意思呢?人何必還要去做什麼好人呢?信仰發生了危機,從傳統儒家典籍中找不到答案。
儒者們許多隻知拘守孔子的教導,說臣子應該服從君主,兒子應該服從父親,妻子應該服從丈夫,老百姓應該磕頭納稅。
至于這樣做有沒有什麼好處,儒者們無法作出回答。
儒者們也無法把這樣做歸結為人的本性,因為他們自己也說不出這本性到底是什麼。
做好人既非本性的内在要求,隻能是外加的桎梏,接受這外加的桎梏又沒有任何好處,人為何還要接受它呢? 在這種情況下,大批的民衆皈依了佛教,其中包括許多長期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人、官僚,直至皇帝。
因為佛教解決了這個精神危機,拯救了他們的靈魂。
佛教與人生 佛教在東漢初年甚至兩漢之際就已傳入中國,然而在将近二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它卻很少發展。
直到東漢末年,人們還把佛和老子、孔子一起祭祀。
在他們看來,佛進入中國,不過是中國又多了一尊神罷了。
魏晉時代,佛教開始發展,然而還是被當成一門學問,依附于玄學,佛教講空,在玄學家們看來就是談無。
不少高僧,不僅通佛典,而且通玄學。
有的談莊子,能獨出新見,超然于玄學家之上。
禅學早已傳入,但隻在民間傳播,很少得到社會上層的重視。
佛教的因果報應說很可能在佛教傳入之初就進了中國,也引不起上層人物的反應。
三國時代,一些高僧還不得不借助《易傳》上的“積善餘慶”來解說佛教的因果報應。
大約在東晉時代,佛教的六道輪回、因果報應說逐漸引起了上層知識界的注意,斷斷續續進行的讨論延續了近二百年。
一些保持儒教立場的知識分子堅決反對輪回和因果報應學說,他們往往援引曆史事實,說明積善未必會有好報。
這時候,慧遠的《三報論》起了關鍵的作用。
依《三報論》,報應不是報在子孫,而是報在自身。
今生的惡報,或許是由于前世或前多少世的惡業;同樣,惡人的善報也或許是前世的善業。
今生的善行、惡行,也可能現積現報,也可能要到來世或多少世以後再報。
報應,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準确的。
積一分善,就會有一分善報;造一分惡,就會有一分惡報。
隻是時間有早有晚罷了。
後來人們把這樣的報應說歸結為幾句話,叫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在這樣的報應論面前,儒者們無話可說了。
佛教的報應論向人們指明了行善的必要和行善的好處,自然受到了廣泛歡迎。
儒佛争論的結果,是佛教及其報應論的凱歌行進。
南朝初年,宋文帝曾下诏,設想用佛教來幫助教化。
到梁武帝,更是親自事佛,舍身入寺,對佛教的尊崇達到了頂點。
正如《壇經》所說,以梁武帝為代表的對佛教的尊崇,其主要内容是通過行善積累功德,以期獲得善報,即所謂“求福田”。
求福田不僅是為了今生,更是為了來世,希冀來世在六道輪回中能得人、天之果,或有大富大貴,至少不要堕入餓鬼、地獄。
然而人天之果也還是免不了輪回,更進一步的追求是涅槃寂靜,這正是佛教區别于外道的三法印之一。
東晉末或南朝初年,涅槃學代替般若學,流行起來。
這種情況表明,人們已不僅把佛教當作一門學問來談論,而開始普遍接受佛教教義,并付諸實踐。
涅槃寂靜也就是成佛,但是否人人都可以成佛,在尊卑等級森嚴的社會裡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依初期傳入的佛教教義,一闡提人是不能成佛的,就像董仲舒說的純禀陰氣濁氣的人不能向善一樣。
但東晉末年,竺道生孤明先發,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包括一闡提人。
其根據是,人人皆有佛性。
竺道生的意見振聾發聩,但起初不為人們理解,他甚至被革除教籍。
後來新的《涅槃經》譯本出世,證明竺道生所說正确,于是受到廣泛尊崇。
竺道生主張頓悟。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結論,就是他悟得的真理。
他的頓悟,以及他悟得的結果,不是來自佛經,而是來自魏晉時代廣泛流行的“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來自中國傳統的“性善說”和“人人皆可為堯舜”的主張,還來自魏晉時代廣泛流行的老莊思想。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莊子進一步作出推論,說萬物都有道,包括那最低下的尿溺,其中也有道。
在佛教,佛性是個普遍存在的本體,怎麼可能會有一部分人沒有佛性呢? 竺道生的頓悟以及他頓悟的結果,是中國傳統和佛教教義的結晶,又是二者的進一步發展,是從二者之中必然會作出的推論。
人人皆可成佛,下一步的問題就是如何成佛。
竺道生并未否定當時普遍奉行的修習方法及修習内容,他隻主張到一定階段可豁然領悟佛教的一切真理,大徹大悟,見性成佛。
在這衆多的修習方法中,重要的一項是坐禅。
禅的本義,就是“靜慮”。
修行者在安靜的狀态下,去思考、領會佛教的真理。
為了達到靜,修習者首先坐下來,身體不要動。
然後排除雜念,使心裡安靜。
為了使心裡安靜,排除因外界幹擾所引起的雜念,有的修習者遁入山林,遠離塵世;有的面壁而坐,稱為壁觀。
坐姿也有要求,比如趺坐。
為了使心能安定,身體其他部分也有些相應的要求,比如舌拄上腭等等。
這樣的坐禅,就是《壇經》所批評的為色身肉體所立的功課。
由于在坐禅時思想專注,坐禅又往往稱為禅定。
坐禅這樣的修習方式,其功用是借助那思想安靜的狀态去領悟在受法、誦經時所獲得的真理。
在衆多修習方法中,它本身還不具有特殊的地位。
心靈安靜有益于思考,是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的共識。
比如老子主張“緻虛極,守靜笃”,就是
至于這個本性是好是壞,他們并不進行讨論。
他們隻堅持一條:凡是本性都不應受到傷害。
比如鵝的脖子長,你就不應把它截短;鴨子脖子短,你也不應把它續長,如此等等。
他們的想法,正好和老、莊思想符合,所以老子、莊子的學說在沉寂了幾百年之後就又流行起來。
儒者們喜歡研究、閱讀《老子》《莊子》,他們聚在一起也常常談論《老子》《莊子》,并且常常把儒家那些道德原則和老、莊的哲學結合起來,于是形成了當時獨具特色的學問,學者們習慣稱之為“玄學”,其代表人物是王弼、何晏、郭象等人,其中又以王弼成就最高,最為著名。
從喜歡老、莊這個角度看,人們說王弼等人是道家。
不過王弼等人并未放棄儒家的原則,他們對儒家經典的闡釋,在長時期裡,都是官方認可的标準解釋。
因此,當唐代要将一批卓有貢獻的儒者從祀孔廟的時候,首次确定的名單之中,就有王弼,并且一直延續到明朝。
王弼等人是儒家,還是道家?至今學者們還在争論。
我們不介入這個争論,我們關心的是那“任其自然”的口号。
在這個口号下,他們雖然援引了許多自然物的例子,但目的還是為了說明,人應按照自己的天性做人。
但人畢竟不是鵝鴨,無法從外形上去說明他們的本性,而隻要一接觸到人性問題,就不能不以某種方式說明人的本性是什麼。
當時有個叫向秀的,說“好學”是人的本性。
所謂“好學”,就是喜歡孔子儒家那一套仁義道德、禮義制度。
但嵇康反對向秀,說“不好學”才是人的本性。
盡管他們都同樣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但一旦要說出到底尊重什麼,卻又大相徑庭。
老子、莊子的學說受到了廣泛歡迎,但同時也被當時的人們作出了新的解說。
比如莊子說,給馬戴籠頭,給牛穿鼻具是傷了牛馬的天性,但郭象的注釋卻說,戴籠頭、穿鼻具,正是牛馬的天性。
否則,為什麼不給鴨兒、雀兒、魚兒、貓兒都戴上籠頭,穿上鼻具呢?這實際上也是說,遵守仁義禮制也是人的天性。
然而,這些思想家們雖然都有自己的人性觀,但他們到底誰也沒有說出人性究竟是什麼,其結果隻能是各行其是。
那個時代,政局動蕩,天下大亂。
這種各行其是的人性觀,既是對那社會混亂的反應,同時也助長了社會的混亂。
在這混亂的時代,要不要做一個好人呢?不少人不再關心這個問題,人應該按自己的本性行事,無所謂好壞的問題。
許多人已不再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受到天的懲罰。
因為早在漢代,王充的《論衡》已經證明,那些被認為是對人事反應的現象,實際上并不是對人事的反應。
聯系對人生的态度,報應問題也得到了廣泛讨論。
早在漢代,司馬遷鑒于伯夷、叔齊好人而得惡報,就對天道報應發生了疑問。
司馬遷問道:難道天就是這樣報應善人的嗎?由于重視曆史,人們很容易發現,那些好人,子孫并不一定興旺;而那些壞人,子孫倒并不一定不興旺,所以,到底有沒有報應?有許多儒者都發生了惶惑。
于是,不少人就把人生的種種遭遇歸結為命運。
命運,是一種自己無法控制的、外在的力量,它是在人出生之前就已安排好了的,人無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改變它。
無論命運是由誰安排,歸誰掌握,總之它不是由人安排,不歸自己掌握。
既然如此,人的德行還有什麼意思呢?人何必還要去做什麼好人呢?信仰發生了危機,從傳統儒家典籍中找不到答案。
儒者們許多隻知拘守孔子的教導,說臣子應該服從君主,兒子應該服從父親,妻子應該服從丈夫,老百姓應該磕頭納稅。
至于這樣做有沒有什麼好處,儒者們無法作出回答。
儒者們也無法把這樣做歸結為人的本性,因為他們自己也說不出這本性到底是什麼。
做好人既非本性的内在要求,隻能是外加的桎梏,接受這外加的桎梏又沒有任何好處,人為何還要接受它呢? 在這種情況下,大批的民衆皈依了佛教,其中包括許多長期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人、官僚,直至皇帝。
因為佛教解決了這個精神危機,拯救了他們的靈魂。
佛教與人生 佛教在東漢初年甚至兩漢之際就已傳入中國,然而在将近二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它卻很少發展。
直到東漢末年,人們還把佛和老子、孔子一起祭祀。
在他們看來,佛進入中國,不過是中國又多了一尊神罷了。
魏晉時代,佛教開始發展,然而還是被當成一門學問,依附于玄學,佛教講空,在玄學家們看來就是談無。
不少高僧,不僅通佛典,而且通玄學。
有的談莊子,能獨出新見,超然于玄學家之上。
禅學早已傳入,但隻在民間傳播,很少得到社會上層的重視。
佛教的因果報應說很可能在佛教傳入之初就進了中國,也引不起上層人物的反應。
三國時代,一些高僧還不得不借助《易傳》上的“積善餘慶”來解說佛教的因果報應。
大約在東晉時代,佛教的六道輪回、因果報應說逐漸引起了上層知識界的注意,斷斷續續進行的讨論延續了近二百年。
一些保持儒教立場的知識分子堅決反對輪回和因果報應學說,他們往往援引曆史事實,說明積善未必會有好報。
這時候,慧遠的《三報論》起了關鍵的作用。
依《三報論》,報應不是報在子孫,而是報在自身。
今生的惡報,或許是由于前世或前多少世的惡業;同樣,惡人的善報也或許是前世的善業。
今生的善行、惡行,也可能現積現報,也可能要到來世或多少世以後再報。
報應,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準确的。
積一分善,就會有一分善報;造一分惡,就會有一分惡報。
隻是時間有早有晚罷了。
後來人們把這樣的報應說歸結為幾句話,叫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在這樣的報應論面前,儒者們無話可說了。
佛教的報應論向人們指明了行善的必要和行善的好處,自然受到了廣泛歡迎。
儒佛争論的結果,是佛教及其報應論的凱歌行進。
南朝初年,宋文帝曾下诏,設想用佛教來幫助教化。
到梁武帝,更是親自事佛,舍身入寺,對佛教的尊崇達到了頂點。
正如《壇經》所說,以梁武帝為代表的對佛教的尊崇,其主要内容是通過行善積累功德,以期獲得善報,即所謂“求福田”。
求福田不僅是為了今生,更是為了來世,希冀來世在六道輪回中能得人、天之果,或有大富大貴,至少不要堕入餓鬼、地獄。
然而人天之果也還是免不了輪回,更進一步的追求是涅槃寂靜,這正是佛教區别于外道的三法印之一。
東晉末或南朝初年,涅槃學代替般若學,流行起來。
這種情況表明,人們已不僅把佛教當作一門學問來談論,而開始普遍接受佛教教義,并付諸實踐。
涅槃寂靜也就是成佛,但是否人人都可以成佛,在尊卑等級森嚴的社會裡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依初期傳入的佛教教義,一闡提人是不能成佛的,就像董仲舒說的純禀陰氣濁氣的人不能向善一樣。
但東晉末年,竺道生孤明先發,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包括一闡提人。
其根據是,人人皆有佛性。
竺道生的意見振聾發聩,但起初不為人們理解,他甚至被革除教籍。
後來新的《涅槃經》譯本出世,證明竺道生所說正确,于是受到廣泛尊崇。
竺道生主張頓悟。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結論,就是他悟得的真理。
他的頓悟,以及他悟得的結果,不是來自佛經,而是來自魏晉時代廣泛流行的“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來自中國傳統的“性善說”和“人人皆可為堯舜”的主張,還來自魏晉時代廣泛流行的老莊思想。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莊子進一步作出推論,說萬物都有道,包括那最低下的尿溺,其中也有道。
在佛教,佛性是個普遍存在的本體,怎麼可能會有一部分人沒有佛性呢? 竺道生的頓悟以及他頓悟的結果,是中國傳統和佛教教義的結晶,又是二者的進一步發展,是從二者之中必然會作出的推論。
人人皆可成佛,下一步的問題就是如何成佛。
竺道生并未否定當時普遍奉行的修習方法及修習内容,他隻主張到一定階段可豁然領悟佛教的一切真理,大徹大悟,見性成佛。
在這衆多的修習方法中,重要的一項是坐禅。
禅的本義,就是“靜慮”。
修行者在安靜的狀态下,去思考、領會佛教的真理。
為了達到靜,修習者首先坐下來,身體不要動。
然後排除雜念,使心裡安靜。
為了使心裡安靜,排除因外界幹擾所引起的雜念,有的修習者遁入山林,遠離塵世;有的面壁而坐,稱為壁觀。
坐姿也有要求,比如趺坐。
為了使心能安定,身體其他部分也有些相應的要求,比如舌拄上腭等等。
這樣的坐禅,就是《壇經》所批評的為色身肉體所立的功課。
由于在坐禅時思想專注,坐禅又往往稱為禅定。
坐禅這樣的修習方式,其功用是借助那思想安靜的狀态去領悟在受法、誦經時所獲得的真理。
在衆多修習方法中,它本身還不具有特殊的地位。
心靈安靜有益于思考,是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的共識。
比如老子主張“緻虛極,守靜笃”,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