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心中的惡的化身。
如果不能幡然改悔,他自己的靈魂就将首先被惡所敗壞。
依《壇經》所說,高尚的心靈會化出高尚的境相,卑鄙的心靈會化出卑鄙的境相。
侮人者不僅人必侮之,而且首先是自侮。
使别人痛苦的人,自己是不會有平靜和幸福的。
《壇經》勸導人們,希望人人能去掉邪見、妄想,從而消除争奪,使人心和社會生活都能像永遠流淌而不起波浪的河水,平靜、清淨而諧和。
我們則進一步希望,人們能把心靈的高尚發為實際的社會行為,使人人盡其才能為社會服務如盡其天性,使社會财富能合理分配,使社會公正得以實現,使增進人類幸福成為上進的動力,使道義成為行為的規範。
使人人都得到幸福,人人又都無所得。
使心靈、自性的清淨和社會現實的平靜、諧和協調一緻,使僧尼道俗之間的差别也歸于消失,那就不僅是個人心裡的淨土,而且是全人類從色身到本心都共同享有的幸福。
偶像的崇拜由來已久,人們以為那偶像之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它可以使自己成功,使自己發财,使自己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這種偶像崇拜使人們往往産生非分之想,企求那非分之得。
為了這些非分妄想,人們往往把偶像拟人化,并像對待人間的貪官一樣去對待它們。
現實中,人們付與貪官禮物賄賂,就能達到某些國法公義之外的要求。
因此,人們也希望通過祭品的豐盛來讨得那些偶像的歡心,使偶像賜給自己非分的幸福。
這樣做的人們,心裡往往懷着極大的貪欲,能否獲得偶像的庇佑還待下一步說,這貪欲本身就是自造的地獄、惡魔。
貪欲若能實現,就自大自傲,自以為得了神靈的特殊庇佑;一旦貪欲不能實現,又往往生怨生恨,煩惱不得安靜,這就是地獄和惡魔。
早在《壇經》出現以前,聰明的人們已經指出,即使外在的神靈确實存在,也當是聰明正直,依人而行,絕不會接受人們的賄賂,也絕不會滿足人的非分之想,不義之求。
比如治病,葛洪就指出,假若以為獻祭可以使神靈為自己免除疾病,那麼富人們就都應該健康長壽,但事實上并不如此。
佛教傳入中國不久,人們就明白,沒有什麼外在的神靈掌握着自己的吉兇禍福,人們所得到的報應不是神靈的恩賜,而是自己行為的報償。
行善者得善報,作惡者得惡果,是必然的,就像對着山谷大喊必有回聲。
這不是神靈在主宰,而是一個自然而必然的過程。
《壇經》的出現,更是排斥了外在神靈的存在。
佛在自己心中,覓佛也隻能向自己心中去覓,向自己心中覓佛,隻能靠自己,靠自己用般若智慧排除那些妄見、邪念,自性顯現,就見性成佛。
這就叫作自性自度。
自性自度完全把成佛的一切條件交給了每個人自己。
它告訴人們,隻有自我向善,才能成就佛道;而且隻要自己向善,也就能成就佛道。
如果自己不向善,沒有任何佛會把自己接引。
對于俗人來說,不一定要求成就佛道,但都應要求向善,也都會要求向善。
沒有天生的惡人,自甘堕落者也極其罕見,而且往往是不得已。
而向善,隻有靠自己。
靠自己,也一定能夠向善。
在這個世界上,能不能做官、發财、出人頭地,往往取決于許多外在的因素;但能不能向善,卻完全取決于自己。
一個人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卻完全能決定自己是否向善。
從這個意義上說,《壇經》的自性自度可資借鑒,可以提高我們自我向善的信心。
自性自度的原則,還提高了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和作用的信賴。
它不僅适用于自我向善,還可擴展到更加廣泛的方面。
激烈的商業競争,瞬息萬變的市場和股票價格,使置身其中的人仿佛波濤洶湧的海上的孤舟。
為了把握自己的命運,他們往往求助于外在的力量,比如菩薩和神靈的保佑,甚至打卦問蔔,要預知前途。
然而,如《壇經》所說,自己不修,不斷十惡之心,什麼佛會來接你?現實的商業競争中也是如此,自己不努力工作,創不出好的産品,誰也不會保佑你獲得成功。
打卦問蔔,也告訴不了你前途。
因為連佛祖都在心中,此外還有什麼神靈? 人處在這個社會,無論做什麼事,歸根結底都要靠自己,成佛靠自己,向善靠自己,進步、成功,歸根結底都要靠自己。
投機取巧的事也許會暫時奏效,但成就大事者卻非靠自己努力不可。
一個人,也隻有靠自己的切實努力,才有可能取得切實的成就。
我們希望一切人,無論是僧是俗,無論信佛還是不信佛,都要相信自性自度,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為人類做出該做的貢獻。
不要投機取巧,不要崇拜偶像。
要自我向善,自我奮進。
我們的人類,就會不斷進步;我們的世界,就會是更加光明的世界。
如果不能幡然改悔,他自己的靈魂就将首先被惡所敗壞。
依《壇經》所說,高尚的心靈會化出高尚的境相,卑鄙的心靈會化出卑鄙的境相。
侮人者不僅人必侮之,而且首先是自侮。
使别人痛苦的人,自己是不會有平靜和幸福的。
《壇經》勸導人們,希望人人能去掉邪見、妄想,從而消除争奪,使人心和社會生活都能像永遠流淌而不起波浪的河水,平靜、清淨而諧和。
我們則進一步希望,人們能把心靈的高尚發為實際的社會行為,使人人盡其才能為社會服務如盡其天性,使社會财富能合理分配,使社會公正得以實現,使增進人類幸福成為上進的動力,使道義成為行為的規範。
使人人都得到幸福,人人又都無所得。
使心靈、自性的清淨和社會現實的平靜、諧和協調一緻,使僧尼道俗之間的差别也歸于消失,那就不僅是個人心裡的淨土,而且是全人類從色身到本心都共同享有的幸福。
偶像的崇拜由來已久,人們以為那偶像之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它可以使自己成功,使自己發财,使自己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這種偶像崇拜使人們往往産生非分之想,企求那非分之得。
為了這些非分妄想,人們往往把偶像拟人化,并像對待人間的貪官一樣去對待它們。
現實中,人們付與貪官禮物賄賂,就能達到某些國法公義之外的要求。
因此,人們也希望通過祭品的豐盛來讨得那些偶像的歡心,使偶像賜給自己非分的幸福。
這樣做的人們,心裡往往懷着極大的貪欲,能否獲得偶像的庇佑還待下一步說,這貪欲本身就是自造的地獄、惡魔。
貪欲若能實現,就自大自傲,自以為得了神靈的特殊庇佑;一旦貪欲不能實現,又往往生怨生恨,煩惱不得安靜,這就是地獄和惡魔。
早在《壇經》出現以前,聰明的人們已經指出,即使外在的神靈确實存在,也當是聰明正直,依人而行,絕不會接受人們的賄賂,也絕不會滿足人的非分之想,不義之求。
比如治病,葛洪就指出,假若以為獻祭可以使神靈為自己免除疾病,那麼富人們就都應該健康長壽,但事實上并不如此。
佛教傳入中國不久,人們就明白,沒有什麼外在的神靈掌握着自己的吉兇禍福,人們所得到的報應不是神靈的恩賜,而是自己行為的報償。
行善者得善報,作惡者得惡果,是必然的,就像對着山谷大喊必有回聲。
這不是神靈在主宰,而是一個自然而必然的過程。
《壇經》的出現,更是排斥了外在神靈的存在。
佛在自己心中,覓佛也隻能向自己心中去覓,向自己心中覓佛,隻能靠自己,靠自己用般若智慧排除那些妄見、邪念,自性顯現,就見性成佛。
這就叫作自性自度。
自性自度完全把成佛的一切條件交給了每個人自己。
它告訴人們,隻有自我向善,才能成就佛道;而且隻要自己向善,也就能成就佛道。
如果自己不向善,沒有任何佛會把自己接引。
對于俗人來說,不一定要求成就佛道,但都應要求向善,也都會要求向善。
沒有天生的惡人,自甘堕落者也極其罕見,而且往往是不得已。
而向善,隻有靠自己。
靠自己,也一定能夠向善。
在這個世界上,能不能做官、發财、出人頭地,往往取決于許多外在的因素;但能不能向善,卻完全取決于自己。
一個人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卻完全能決定自己是否向善。
從這個意義上說,《壇經》的自性自度可資借鑒,可以提高我們自我向善的信心。
自性自度的原則,還提高了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和作用的信賴。
它不僅适用于自我向善,還可擴展到更加廣泛的方面。
激烈的商業競争,瞬息萬變的市場和股票價格,使置身其中的人仿佛波濤洶湧的海上的孤舟。
為了把握自己的命運,他們往往求助于外在的力量,比如菩薩和神靈的保佑,甚至打卦問蔔,要預知前途。
然而,如《壇經》所說,自己不修,不斷十惡之心,什麼佛會來接你?現實的商業競争中也是如此,自己不努力工作,創不出好的産品,誰也不會保佑你獲得成功。
打卦問蔔,也告訴不了你前途。
因為連佛祖都在心中,此外還有什麼神靈? 人處在這個社會,無論做什麼事,歸根結底都要靠自己,成佛靠自己,向善靠自己,進步、成功,歸根結底都要靠自己。
投機取巧的事也許會暫時奏效,但成就大事者卻非靠自己努力不可。
一個人,也隻有靠自己的切實努力,才有可能取得切實的成就。
我們希望一切人,無論是僧是俗,無論信佛還是不信佛,都要相信自性自度,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為人類做出該做的貢獻。
不要投機取巧,不要崇拜偶像。
要自我向善,自我奮進。
我們的人類,就會不斷進步;我們的世界,就會是更加光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