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統。

    這一點,前面已有論述。

    這兩個命題,也是《壇經》的基本命題。

    然而構成《壇經》特色的,不僅是自性本淨,而且更在于如何見性,如何保持這本性的清淨而不被染污。

     《莊子·大宗師》講到一個得道者女偊,雖然年長,但顔若處女。

    女偊講了一個得道的過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七日而後能外物”,“九日而後能外生”。

    然後是“朝徹”,“見獨”,沒有古今,“入于不死不生”。

    到這個程度,就能做到“無不将”,“無不迎”,“無不毀”,“無不成”。

    莊子把這種境界叫作“撄甯”。

    “撄甯”的意思,就是“撄而後成”。

     悟道的過程,是《壇經》所不取的。

    但所謂“朝徹”,就是像早上的天空一樣清朗,也就是《壇經》所說的“悟”。

    到這樣境界,就“見獨”;見獨,也就是見道。

    見道以後,就無古無今,入于不生不死。

    這和《壇經》的見性,也相差無幾。

    然而,所謂外物、外生、無古今、不死不生,不是百物不思、離物獨處,而是在與物相接之中,獲得心的甯靜。

    所謂“将”“迎”“毀”“成”,都是與物相接的方式。

    在這些方式中,他迎送一切事物,也成毀一切事物,但不放在心中。

    撄,就是刺激。

    撄甯,就是在外物的刺激之下獲得甯靜,在紛纭擾攘的人世仍然保持心裡的甯靜。

    成玄英《莊子疏》論撄甯道:“聖人慈惠,道濟蒼生,妙本無名,随物立稱,動而常寂,雖撄而甯。

    ” 成玄英是唐初著名道士,他認為:“為道之要,要在忘心。

    ”(《莊子疏·逍遙遊》)隻要忘心,心不執着,則無論是做堯舜還是做許由,都不重要;無論是隐居山林還是高居廊廟,也都一樣。

    因為“聖人動寂相應,則空有并照,雖居廊廟,無異山林,和光同塵,在染不染”(《莊子疏·逍遙遊》)。

     無論莊子的得道和《壇經》的見性有多少差别,但主張在紛纭的幹擾和刺激之中仍然能保持的甯靜才是真正的甯靜、清淨,則是共同的。

    這樣,就不能不說,莊子的撄甯觀是《壇經》清淨觀的源泉之一。

     《壇經》在現實生活中的淵源,乃是平民争取平等的運動。

     據《中國禅宗通史》,南北朝到唐初,一部分禅僧為上層人物所重視,上層人物也修習禅定,從而形成了“官禅”,居于優越的地位。

    而多數禅衆,則仍然雲水四方,居無定所,修習條件十分難苦,并且常常受到壓制、迫害。

    禅宗在中土的初祖菩提達磨,達磨的傳人慧可等,都曾受到迫害,而慧可還很可能是因迫害緻死。

     中國古代社會中,現實的政治、經濟生活中沒有平等,與此相适應的宗教生活中,也沒有平等。

    儒教規定,隻有天子才可以祭天,即祭天這個最高神。

    地方官替代了古代的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

    普通百姓,隻能祭自己的祖先。

    如果違犯規定,祭自己不該祭的,輕者被認為是淫祀,加以取締。

    重者,比如地方官或某些王侯祭天,則被認為是僭越,是大逆不道,就要被治罪、處死。

    由于這種情況,使許多人認為,中國古代百姓,在佛、道之外是沒有宗教的。

    實際上不是中國百姓沒有宗教,而是他們在這種宗教制度中沒有祭祀平等的權利。

     随着人類的進化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平民的平等要求不斷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

    原始的基督教,以及初期的佛教、道教,都帶有平民争取平等的性質,然而在實際的發展中,平等的要求又往往難以實現。

     在古代社會,平民要争取到政治、經濟上的平等是根本不可能的。

    平民所能争取到的唯一的平等,就是宗教上的平等,即人人有往生淨土的同等機會。

    道生說一闡提人也可成佛,是為善根斷盡的人争取成佛的權利,這或許隻是理論上的推論,因而主要是佛學理論上的成就。

    而《壇經》的思想傾向,卻是顯明地為平民争取宗教平等的權利。

    平民沒有很多财産可以去布施、齋僧、建寺、修塔;多數不識字,也沒有可能誦念很多經文;但他們也有同樣清淨的自性,而且具有同樣多的領悟的機會,因而就有同等的成佛的權利。

    這樣,平民們就在尊卑等級森嚴的現實社會裡為自己找到了一方淨土。

    在這方淨土裡,他們的自我意識就以獨立的資格和王公大人處于平等的地位。

    而惠能,就是他們的代表和領袖。

     曆史的進程,已把人與人的平等權利擴大到了現實領域:政治上平等的選舉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

    我們希望,這些在法律上确認的平等權利再進一步,變為實際上的平等,從而不必再要什麼法律,不必再要什麼平等權利。

    那時,我們就可以和六祖惠能大師一起說:淨土就在眼前!并且這現在眼前的淨土也無現前之量,常樂我淨也不存在,無受用者,也無不受用者。

     《壇經》流向 《壇經》的思想流向和歸宿,稍具佛教知識的已大體清楚。

    惠能大師示寂以後不久,南宗就迅速擴大,成為中國境内最重要的佛教宗派。

    自性本淨、悟即是佛的思想不胫而走。

    不僅出家的佛教信徒,即使不出家的士大夫,在朝的、在野的,一時幾乎都成了禅宗的信徒。

    禅宗南宗的發展,就是《壇經》思想的傳播。

     《壇經》的影響自然首先是在佛教内部,它引起了佛教理論和實踐的巨大變化。

    外在的善行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偶像崇拜也是不必要的,佛隻在自己心中去覓;修持不是為了來世的福田,而是為了本心的清淨。

    唐朝後期的佛教法難,其他宗派都受到了巨大打擊,隻有禅宗,不僅經受了打擊,而且發展了、壯大了。

     在禅宗的發展中,《壇經》所闡發的某些思想也被推到了頂點。

     依《壇經》所說,要成佛,誦經不是一定需要的,不過并不否認誦經,也不否認通過語言傳授佛法。

    但後繼者卻進一步認為,語言也是不必要的。

    他們傳授佛法,往往通過所答非所問的“機鋒”,讓人去領會那言外之意。

    “機鋒”是“言不盡意”,在傳法實踐上的應用,是由于道、佛性等在本質上超于言象所采取的特殊的“解說”方式。

    師徒之間通過機鋒問答,确實能促使人的領悟。

    但是,機鋒也可用來掩蓋雙方的無知無悟、故弄玄虛。

     機鋒是對言語可直接表意的否定,機鋒的進一步發展,則是根本取消言語的表意功能,而采用所謂“棒喝”等等怪異的方式,其流弊自然也比機鋒更加嚴重。

     機鋒、棒喝,都是促人領悟的傳法方式,悟的結果,就是要見自性,覓心中之佛。

    佛既然在我心中,則身外之佛祖自然都可視作虛無,于是诃祖罵佛之風興起。

    成佛與否,全在于悟與不悟,一切外在的修行方式都可以不要,戒律也可以抛棄,從而使一些人蔑視佛規,不守戒律,損害佛教的形象。

    而且《壇經》主張心如虛空,包容一切,自然包含善也包含惡,隻要自己不取不舍。

    這一面固然使修持者在外境紛纭的幹擾之下獲得真正的清淨,一面也使有些人對違犯佛規甚至作惡也不以為然,出現了一些所謂“狂禅”“野狐禅”等。

    這樣的禅法和禅僧,對于佛教的進一步發展,是很不利的。

     禅宗在發展中,不斷克服着這些極端的傾向,使自己得以正常發展。

     禅宗對儒學的影響幾乎是盡人皆知。

    唐朝中後期士大夫,幾乎無人不參禅。

    宋初儒者,則幾乎人人出入佛老。

    不過,儒者參禅學佛的結果,并沒有化儒為禅,而是借助禅學,使儒學得以複興。

    儒學借禅學複興的最重要的标志,則是對心性問題的重視。

     朱熹借評述韓愈,道出了他對禅的态度。

    朱熹說:“雖然,使公(指韓愈——按)于此能因彼稊稗之有秋,而悟我黍稷之未熟,一旦翻然反求諸身,以盡聖賢之蘊,則所謂以理自勝,不為外物侵亂者,将無複羨于彼,而吾之所以自任者,益恢乎其有餘地矣,豈不偉哉!”(朱熹校注《韓昌黎先生集》卷十八)在朱熹看來,禅學乃是已熟的稊稗,他要借着這個稊稗,來促使儒學的成熟。

     借禅學以複興儒學,促使儒學理論趨于成熟,在唐朝後期就已經開始了。

    其最重要的标志,一是對《孟子》及《大學》《中庸》的特殊重視,二是李翺《複性書》,集中讨論心性問題。

    到宋代,《孟子》《大學》《中庸》和《論語》一起,成為“四書”,地位升于五經之上,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這些著作較多地讨論了心性問題。

     漢代儒者重視外在的行為表現,造成了許多流弊,魏晉儒者要求任其自然卻又說不清自然本性是什麼,心性問題首先被佛教深入讨論了。

    在數百年間,儒學理論停滞不前。

    佛教心性論的發展,給儒學敲了警鐘,也給儒學做了榜樣。

    唐末、宋代的儒者,開始高度重視心性論問題。

    他們讨論了心性的來源,把它說成是理或氣。

    他們區分了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區分了人心和道心,把心性本體說成是純善的,同時也為惡找到了來源。

    他們主張用天理去排除人欲,但又主張在人倫日用之中去實現純乎天理的境界。

    他們給自己規定了做人的目标,那就是成聖,這也是超邁漢唐儒者的。

    到王守仁,甚至說,滿街都是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