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大師說:“你現在徹底領悟了,應該叫志徹。
”志徹即向大師行禮,拜謝退下。
原典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将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 師曰:“這沙彌,争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禅,還見不見?” 師以拄杖打三下,雲:“吾打汝,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雲:“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①;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
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
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②,也隻成個知解宗徒。
”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
(是為荷澤禅師。
) 師見諸宗難問,鹹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
無名可名,名于自性。
無二之性,是名實性。
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 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注釋 ①二邊:二種邊見,見與不見都是邊見,非正見。
②把茆蓋頭:當是俗語,意甚難解。
茆即莼菜,葉大而滑。
似指神會雖解得圓滑貼切,也不過“知解”而已。
譯文 有一個童子叫神會,襄陽高氏子弟,十三歲,從神秀玉泉寺來參拜大師。
大師說:“善知識!遠來辛苦。
你是帶着‘本’來的嗎?如果有本,就會識得‘主’。
試着說說看。
” 神會說:“我以無住為本,能見無住真心就是主。
” 大師說:“這沙彌!怎麼可以這樣輕率地講?” 于是神會就問道:“和尚你坐禅,有見還是沒見?” 大師用拐杖打神會三下,問:“我打你,痛還是不痛?” 神會回答:“我也痛也不痛。
” 大師說:“我也見也不見。
” 神會問:“怎樣是也見也不見?” 大師說:“我所見到的,是常見自己心裡的錯,不見别人的是非好惡,所以也見也不見。
你說也痛也不痛怎麼樣?你如果不痛,就和木石一般;如果痛,就和凡夫一般,就會生起怨恨。
你近前來,我告訴你:見與不見,是兩種邊見;痛與不痛,是有生有滅。
你問我見還是不見,隻能說明你自己還持有二邊的見解,沒有見得自己本性,又怎敢如此來戲弄人?”神會禮拜,慚愧地向大師謝罪。
大師又說:“假如你心裡愚迷,不能見性,就請善知識指路;假如你心裡領悟,就是自見本性,可依法修行。
你自己愚迷不見本心,卻來問我見與不見。
我見自己知道,豈能替代你的迷誤?你如果自見本性,也替代不了我的迷誤。
為什麼不自知自見,卻來問我見與不見?” 神會再次行禮,拜了一百多拜,請求大師恕罪。
從此以後,神會就在左右侍奉大師,不離大師身邊。
有一天,大師對衆人說:“我有一樣東西,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前無後,大家認得嗎?” 神會出來說:“這是諸佛的本源,神會的佛性。
” 大師說:“對你說它無名無字,你還叫它本源、佛性。
任你說得圓滑貼切,也不過是個僅知望文解義之徒。
” 大師滅後,神會到了京城(今西安市)、洛陽,光大、弘揚曹溪的頓教,著有《顯宗記》,盛行于世。
(神會就是荷澤禅師。
) 大師見各個宗派的人經常相互辯論,并且心存惡念,企圖壓倒對方,于是就把他們集中在座下,乃憐愍地對他們說:“學道的人,一切善念、惡念,都應當除去。
名義、稱号本來都是沒有的,全是虛幻,名稱都在自性之中。
那唯一無二的本性,就叫作實性,在實性的根基上建立起了一切教門。
這個道理,你們應該立即就能明白,見自己本性。
” 大家聽完大師一番話,一齊行禮,願拜大師為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大師說:“你現在徹底領悟了,應該叫志徹。
”志徹即向大師行禮,拜謝退下。
原典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将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 師曰:“這沙彌,争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禅,還見不見?” 師以拄杖打三下,雲:“吾打汝,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雲:“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①;痛不痛,是生滅。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
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
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蓋頭②,也隻成個知解宗徒。
”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
(是為荷澤禅師。
) 師見諸宗難問,鹹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
無名可名,名于自性。
無二之性,是名實性。
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 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注釋 ①二邊:二種邊見,見與不見都是邊見,非正見。
②把茆蓋頭:當是俗語,意甚難解。
茆即莼菜,葉大而滑。
似指神會雖解得圓滑貼切,也不過“知解”而已。
譯文 有一個童子叫神會,襄陽高氏子弟,十三歲,從神秀玉泉寺來參拜大師。
大師說:“善知識!遠來辛苦。
你是帶着‘本’來的嗎?如果有本,就會識得‘主’。
試着說說看。
” 神會說:“我以無住為本,能見無住真心就是主。
” 大師說:“這沙彌!怎麼可以這樣輕率地講?” 于是神會就問道:“和尚你坐禅,有見還是沒見?” 大師用拐杖打神會三下,問:“我打你,痛還是不痛?” 神會回答:“我也痛也不痛。
” 大師說:“我也見也不見。
” 神會問:“怎樣是也見也不見?” 大師說:“我所見到的,是常見自己心裡的錯,不見别人的是非好惡,所以也見也不見。
你說也痛也不痛怎麼樣?你如果不痛,就和木石一般;如果痛,就和凡夫一般,就會生起怨恨。
你近前來,我告訴你:見與不見,是兩種邊見;痛與不痛,是有生有滅。
你問我見還是不見,隻能說明你自己還持有二邊的見解,沒有見得自己本性,又怎敢如此來戲弄人?”神會禮拜,慚愧地向大師謝罪。
大師又說:“假如你心裡愚迷,不能見性,就請善知識指路;假如你心裡領悟,就是自見本性,可依法修行。
你自己愚迷不見本心,卻來問我見與不見。
我見自己知道,豈能替代你的迷誤?你如果自見本性,也替代不了我的迷誤。
為什麼不自知自見,卻來問我見與不見?” 神會再次行禮,拜了一百多拜,請求大師恕罪。
從此以後,神會就在左右侍奉大師,不離大師身邊。
有一天,大師對衆人說:“我有一樣東西,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前無後,大家認得嗎?” 神會出來說:“這是諸佛的本源,神會的佛性。
” 大師說:“對你說它無名無字,你還叫它本源、佛性。
任你說得圓滑貼切,也不過是個僅知望文解義之徒。
” 大師滅後,神會到了京城(今西安市)、洛陽,光大、弘揚曹溪的頓教,著有《顯宗記》,盛行于世。
(神會就是荷澤禅師。
) 大師見各個宗派的人經常相互辯論,并且心存惡念,企圖壓倒對方,于是就把他們集中在座下,乃憐愍地對他們說:“學道的人,一切善念、惡念,都應當除去。
名義、稱号本來都是沒有的,全是虛幻,名稱都在自性之中。
那唯一無二的本性,就叫作實性,在實性的根基上建立起了一切教門。
這個道理,你們應該立即就能明白,見自己本性。
” 大家聽完大師一番話,一齊行禮,願拜大師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