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第八

關燈
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①,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

    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于邪常,諸二乘人于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确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②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③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

    ”徹禮謝而退。

     注釋 ①無常:佛性是常,乃佛教基本教義,也是《涅槃經》立論的基礎之一,但惠能說它是無常。

    因為常,其義為永恒不變,佛性若永恒不變,怎麼有善惡?怎會有那麼多無常的人悟得它?同理,法無常,也是佛教基本教義。

    若無常,則此法、彼法不相幹,那就會得出各有自性的結論,并且獨立于佛性之外。

    惠能的這個見解,是非常深刻的。

     ②以上四句意為:因為世人守那無常的心,佛才強調性是常,不過這隻是方便說法;不領會這一點,就是拾得瓦礫而丢了一池春水。

     ③以上二句意為:因佛性在己,所以不是師授,自己也無所謂獲得。

     譯文 僧人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年時有俠義之氣。

    自從南北二宗分化,二位宗主雖不分彼此,但徒弟們卻不斷發生摩擦。

    那時候,北宗弟子們自己立神秀為第六祖,由于害怕祖師傳衣的事被天下人所知,就派遣行昌來刺殺大師。

    大師心裡通透徹亮,預先知道了此事,就在座旁放了十兩黃金。

    有一天夜裡,行昌到了六祖房内,企圖行刺。

    六祖大師伸頸讓行昌砍。

    行昌揮刀一連砍了三次,大師都毫無傷損。

    大師說:“正劍不邪,邪劍不正。

    隻欠你金子,不欠你生命。

    ”行昌大驚,昏倒在地,好久才蘇醒過來,向大師忏悔自己的罪過,請求原諒,并且當即表示,願意出家為僧。

    大師把金子給了行昌,并且說道:“你暫且離開,恐怕我的弟子們會加害于你。

    過些時間以後,你可以改換相貌再來,我會收你做徒弟的。

    ”行昌遵照指示,就在當天夜裡逃走了。

    後來他投靠僧人出了家,道行不斷增進。

    有一天,行昌想起大師的話,就遠道前來拜見。

     大師說:“我一直惦念着你,為什麼過了這麼久才來?” 行昌說:“過去承蒙和尚赦免了我的罪。

    現在雖然出了家,總覺得單是個人苦行,恐怕終究難以報答您的恩德。

    要報答您的恩德,隻有傳授佛法,多多地救度生靈。

    弟子我常讀《涅槃經》,卻不懂常與無常是什麼意思,求和尚慈悲,為我解說。

    ” 大師說:“無常就是佛性,有常就是一切善惡諸種法門的分别心。

    ” 行昌說:“和尚您的說法,和經文大相違背。

    ” 大師說:“我傳授的是佛祖心裡印可的佛法,哪裡敢違背佛經?” 行昌說:“經上說佛性是常,和尚您卻說佛性是無常;經上說善惡諸法以及菩提心都是無常,和尚您卻說是常。

    這就是和經相違背,使我這樣的學道人增加疑惑。

    ” 大師說:“《涅槃經》,我過去聽無盡藏比丘尼讀過一遍,她一讀完,我就給她講說其中的義理,沒有一處意思違背經文的。

    從那時起,直到現在為你解說,從來都是如此講解,再沒有第二種說法。

    ” 行昌說:“我這個學道人識量淺薄,心中愚昧,還請和尚給我說個明白。

    ” 大師說:“你知道嗎?佛性假若是常,還有什麼善惡諸種法門,甚至直到劫數窮盡,也沒有一人會發菩提心識得佛性?所以我說佛性無常,這正是佛說的真常之道。

    還有,一切諸種法門,如果都是無常,那麼,每一物就都有自性來容納、接受生死,而真常的佛性,就不能普遍,因為佛性達不到這些無常的地方,這些無常的法門就要處在真常的佛性之外。

    所以我說萬法是常,這正是佛說的真無常。

    由于凡夫俗子以及外道之人執着于邪常,那些二乘的人們又在常中分出了無常,一共成為‘八倒’,佛祖才在涅槃了義教中破除他們的偏見,從而明确指出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你現在依據經文字句言辭,卻違背了經的義理,用斷滅的無常以及那固定不變的死常,來錯解佛最後所說的圓妙微言,即使你讀上一千遍,又有什麼益處?”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道: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