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由。
大師說:“你從玉泉寺來,那就是個間諜。
” 志誠說:“不是。
” 大師說:“為什麼不是?” 志誠說:“我沒有說出自己身份以前,可以說是間諜;現在說了出來,就不再是間諜。
” 大師問:“你師父都教你們些什麼?” 志誠回答:“師父經常教導我們,要住心觀靜,永遠禅坐,不要躺卧。
” 大師說:“住心觀察,是一種病态,不是禅。
總是坐着,等于捆住自己身子,對佛理有什麼益處?聽我念偈:‘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志誠聽完,又拜請道:“弟子在神秀大師那裡學道九年,不能契理,不能領悟。
今天聽和尚一說,就契合本心。
對弟子來說,最大的事就是生死,和尚大慈大悲,希望再給弟子一些教誨。
” 大師說:“我聽說你師父教給弟子們戒定慧法,不明白你師父說的戒定慧是什麼樣子?請給我說說看。
” 志誠說:“神秀大師對我們講,諸惡莫作叫作戒,諸善奉行叫作慧,自淨其意叫作定。
他是這樣說的,不知和尚您用什麼佛法教人?” 大師說:“假如我說我有佛法給人,就是騙你。
我隻是根據不同情況,姑且替大家解除束縛罷了。
三昧這個名稱,也不過是個假借。
至于你師父講的戒定慧,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說的戒定慧,和你師父說的不同。
” 志誠說:“戒定慧隻應有一種,為什麼會有不同?” 大師說:“你師父說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人的;我的戒定慧,接引最上乘人。
人們的理解能力不同,領悟也有快有慢。
你聽我說,看我的戒定慧與你師父的相同不相同。
我所說的法,不離開自性;離開自性這個本體說法,叫作‘相說’。
相說會使自性永遠被愚迷染污和遮蔽。
要知道,一切萬法,都從自性發揮作用,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聽我說偈:‘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 志誠聽完偈,非常慚愧,再三向大師謝過,并呈上一首自己作的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大師認為,志誠的偈說得很好。
大師還對志誠說:“你師父的戒定慧,勸小根智人;我的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假若能夠悟得自性,就不用立什麼菩提涅槃,也不必立什麼解脫知見。
沒有一法可以得到,才能建立萬法。
假若能夠領會這個道理,自己就是成就了佛身,就是達到了菩提涅槃,就是做到了解脫知見。
見得自己本性的人,樹立一個佛身、涅槃、解脫,然後努力追求,也可以;不樹立這樣一個追求目标,也可以。
他到處通達,來去自由,無礙無滞;當用之時随緣作用,當說之時随緣應答,化身到處顯現,總也不離自性,這樣就可得到自在神通,遊戲三昧。
這就叫見性。
” 志誠又問大師:“請再解釋一下‘不樹立’的道理。
” 大師說:“自性本身,無非、無癡、無亂,念念相續,都用般若觀照,總是脫離法相,自由自在,橫豎都非常自得,有什麼東西要樹立?自性要靠自悟,悟就得,不悟就不得,所以悟是頓悟,修也是頓修,并沒有一個漸進的次序,所以一切法都不必樹立。
所有的法,在寂滅時,又有什麼次第?我們又何必要樹立個什麼東西,建立一個什麼次第呢?” 志誠聽後,向大師禮拜,願侍奉在左右。
從此以後,志誠就跟随在大師身邊,從早到晚,永不懈怠。
(志誠,吉州太和人。
)(譯者按:太和,今江西泰和縣。
) 原典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
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于座間。
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師舒頸就之。
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
隻負汝金,不負汝命。
”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
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衆翻害于汝。
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禀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觐。
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
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唯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别心也。
”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于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
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 師曰:“《涅槃經》
大師說:“你從玉泉寺來,那就是個間諜。
” 志誠說:“不是。
” 大師說:“為什麼不是?” 志誠說:“我沒有說出自己身份以前,可以說是間諜;現在說了出來,就不再是間諜。
” 大師問:“你師父都教你們些什麼?” 志誠回答:“師父經常教導我們,要住心觀靜,永遠禅坐,不要躺卧。
” 大師說:“住心觀察,是一種病态,不是禅。
總是坐着,等于捆住自己身子,對佛理有什麼益處?聽我念偈:‘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志誠聽完,又拜請道:“弟子在神秀大師那裡學道九年,不能契理,不能領悟。
今天聽和尚一說,就契合本心。
對弟子來說,最大的事就是生死,和尚大慈大悲,希望再給弟子一些教誨。
” 大師說:“我聽說你師父教給弟子們戒定慧法,不明白你師父說的戒定慧是什麼樣子?請給我說說看。
” 志誠說:“神秀大師對我們講,諸惡莫作叫作戒,諸善奉行叫作慧,自淨其意叫作定。
他是這樣說的,不知和尚您用什麼佛法教人?” 大師說:“假如我說我有佛法給人,就是騙你。
我隻是根據不同情況,姑且替大家解除束縛罷了。
三昧這個名稱,也不過是個假借。
至于你師父講的戒定慧,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說的戒定慧,和你師父說的不同。
” 志誠說:“戒定慧隻應有一種,為什麼會有不同?” 大師說:“你師父說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人的;我的戒定慧,接引最上乘人。
人們的理解能力不同,領悟也有快有慢。
你聽我說,看我的戒定慧與你師父的相同不相同。
我所說的法,不離開自性;離開自性這個本體說法,叫作‘相說’。
相說會使自性永遠被愚迷染污和遮蔽。
要知道,一切萬法,都從自性發揮作用,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
聽我說偈:‘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 志誠聽完偈,非常慚愧,再三向大師謝過,并呈上一首自己作的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大師認為,志誠的偈說得很好。
大師還對志誠說:“你師父的戒定慧,勸小根智人;我的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假若能夠悟得自性,就不用立什麼菩提涅槃,也不必立什麼解脫知見。
沒有一法可以得到,才能建立萬法。
假若能夠領會這個道理,自己就是成就了佛身,就是達到了菩提涅槃,就是做到了解脫知見。
見得自己本性的人,樹立一個佛身、涅槃、解脫,然後努力追求,也可以;不樹立這樣一個追求目标,也可以。
他到處通達,來去自由,無礙無滞;當用之時随緣作用,當說之時随緣應答,化身到處顯現,總也不離自性,這樣就可得到自在神通,遊戲三昧。
這就叫見性。
” 志誠又問大師:“請再解釋一下‘不樹立’的道理。
” 大師說:“自性本身,無非、無癡、無亂,念念相續,都用般若觀照,總是脫離法相,自由自在,橫豎都非常自得,有什麼東西要樹立?自性要靠自悟,悟就得,不悟就不得,所以悟是頓悟,修也是頓修,并沒有一個漸進的次序,所以一切法都不必樹立。
所有的法,在寂滅時,又有什麼次第?我們又何必要樹立個什麼東西,建立一個什麼次第呢?” 志誠聽後,向大師禮拜,願侍奉在左右。
從此以後,志誠就跟随在大師身邊,從早到晚,永不懈怠。
(志誠,吉州太和人。
)(譯者按:太和,今江西泰和縣。
) 原典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
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于座間。
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師舒頸就之。
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
隻負汝金,不負汝命。
”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
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衆翻害于汝。
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禀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觐。
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
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唯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别心也。
”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于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
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 師曰:“《涅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