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漸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
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
師謂衆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 然秀之徒衆,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
汝等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參決。
”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志誠禀命,至曹溪,随衆參請,不言來處。
時,祖師告衆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
”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
” 對曰:“不是。
” 師曰:“何得不是?” 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 師曰:“汝師若為示衆?” 對曰:“常指誨大衆,住心觀靜,長坐不卧。
” 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禅。
長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①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②?’”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
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 師雲:“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诳汝。
但且随方解縛,假名三昧。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
吾所見戒定慧又别。
” 志誠曰:“戒定慧隻合一種,如何更别?”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③ 師然之。
後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
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去來自由,無滞無礙,應用随作,應語随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
是名見性。
”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
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誠,吉州太和人也。
) 注釋 ①以上二句意為:生來,即在世時;在世時坐禅不卧,死後就長卧不坐。
這是惠能諷刺神秀教人坐。
②何為立功課:何必為肉體立功課(即教坐禅)。
③此偈意為:身本五蘊所成,皆是幻相,給幻相立功課,終究會有什麼結果?回頭來歸趨真如自性,此法也不是着淨。
譯文 那時候,大師住在曹溪寶林寺,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今湖北省當陽縣附近),兩宗都很發達,人們稱之為“南能北秀”。
由于人們這樣稱呼,所以有了南北二宗頓漸之分。
但學佛的人,許多都不了解二宗各自的宗旨。
大師經常對弟子們說:“佛法本來是一個宗旨,隻是人有南北之分。
佛法本來也隻是一種,人的領悟有快有慢。
什麼叫頓教?什麼叫漸教?佛法沒有頓漸,隻是人的根器有利有鈍,所以分出了頓漸。
” 神秀的弟子們,則常常諷刺南宗祖師,說他連一個字都不認識,能有什麼長處?神秀說:“他得到了無師之智,深刻領悟了上乘佛法,我不如他。
況且我的師父五祖親自把祖衣、佛法傳給了他,豈能憑空無故就傳授?我恨不能遠道去親近他,以免徒然蒙受國家對我的恩惠。
你們大家不要死守在這裡,可以到曹溪參拜,請他為你們作印證。
” 有一天,神秀命令門人志誠說:“你聰明多智,可替我到曹溪聽講佛法。
不論聽到什麼,都要盡量記下來,回來告訴我。
”志誠接受了使命,到了曹溪,也随着大家一起參拜、請安,不說自己從哪裡來。
有一次,祖師對大家說:“有個盜法的人,現在就藏在你們中間。
”志誠聽到這話,就出來禮拜,說了自己的來
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
師謂衆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 然秀之徒衆,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
汝等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參決。
”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志誠禀命,至曹溪,随衆參請,不言來處。
時,祖師告衆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
”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
” 對曰:“不是。
” 師曰:“何得不是?” 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 師曰:“汝師若為示衆?” 對曰:“常指誨大衆,住心觀靜,長坐不卧。
” 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禅。
長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①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②?’”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
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 師雲:“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诳汝。
但且随方解縛,假名三昧。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
吾所見戒定慧又别。
” 志誠曰:“戒定慧隻合一種,如何更别?”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③ 師然之。
後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
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去來自由,無滞無礙,應用随作,應語随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
是名見性。
”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
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誠,吉州太和人也。
) 注釋 ①以上二句意為:生來,即在世時;在世時坐禅不卧,死後就長卧不坐。
這是惠能諷刺神秀教人坐。
②何為立功課:何必為肉體立功課(即教坐禅)。
③此偈意為:身本五蘊所成,皆是幻相,給幻相立功課,終究會有什麼結果?回頭來歸趨真如自性,此法也不是着淨。
譯文 那時候,大師住在曹溪寶林寺,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今湖北省當陽縣附近),兩宗都很發達,人們稱之為“南能北秀”。
由于人們這樣稱呼,所以有了南北二宗頓漸之分。
但學佛的人,許多都不了解二宗各自的宗旨。
大師經常對弟子們說:“佛法本來是一個宗旨,隻是人有南北之分。
佛法本來也隻是一種,人的領悟有快有慢。
什麼叫頓教?什麼叫漸教?佛法沒有頓漸,隻是人的根器有利有鈍,所以分出了頓漸。
” 神秀的弟子們,則常常諷刺南宗祖師,說他連一個字都不認識,能有什麼長處?神秀說:“他得到了無師之智,深刻領悟了上乘佛法,我不如他。
況且我的師父五祖親自把祖衣、佛法傳給了他,豈能憑空無故就傳授?我恨不能遠道去親近他,以免徒然蒙受國家對我的恩惠。
你們大家不要死守在這裡,可以到曹溪參拜,請他為你們作印證。
” 有一天,神秀命令門人志誠說:“你聰明多智,可替我到曹溪聽講佛法。
不論聽到什麼,都要盡量記下來,回來告訴我。
”志誠接受了使命,到了曹溪,也随着大家一起參拜、請安,不說自己從哪裡來。
有一次,祖師對大家說:“有個盜法的人,現在就藏在你們中間。
”志誠聽到這話,就出來禮拜,說了自己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