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谒師。
師問雲:“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
師雲:“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着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一本無“汝但”以下三十五字,止雲“師憫其遠來,遂垂開決”。
)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禅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複歸河北,開化四衆。
一僧問師雲:“黃梅意旨,什麼人得?” 師雲:“會佛法人得。
” 僧雲:“和尚還得否?” 師雲:“我不會佛法。
”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裡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來禮拜雲:“方辯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國見達磨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①,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禮。
’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 師及出示,次問(一本無“忽有”以下七十六字,止雲“有蜀僧方辯谒師,師問”雲雲):“上人攻何事業?” 曰:“善塑。
”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
”辯罔措。
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笑曰:“汝隻解塑性,不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
”(師仍以衣酬之。
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
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
像在高泉寺,祈禱辄應。
) 有僧舉卧輪禅師偈曰: 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
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注釋 ①正法眼藏及僧伽梨:“正法眼藏”又稱“清淨法眼”,是禅宗用語。
指以心傳心的“心”,即他們世代相傳的最上乘法。
“僧伽梨”是一種僧衣。
傳正法眼藏與僧伽梨,即傳佛法及衣。
譯文 永嘉玄覺禅師,溫州戴家子弟。
自幼誦習經論,精通天台止觀法門。
因為看《維摩經》,覺得說到了自己心裡。
大師弟子玄策偶然去拜訪,和玄覺暢談,玄覺的言論往往和諸祖(祖師)相合。
玄策問:“仁者所得之法是哪個祖師傳授?” 玄覺答道:“我聽的大乘方等經論,都有老師傳授,後來讀《維摩經》,才悟得佛祖以心傳心的宗旨,隻是還沒有得到祖師印證。
” 玄策說:“威音王以前,可由個人自悟自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的,都一定是邪門外道。
” 玄覺說:“請法師給我印證。
” 玄策說:“我的話分量輕,曹溪有位六祖大師,四面八方修行的人都紛紛前往他那裡去接受佛法。
你若是想去,我就和你同行。
”玄覺接受了玄策的建議,就和玄策一起來參拜六祖大師。
玄覺繞着祖師走了三圈,然後頓頓錫杖,站住了。
大師說:“做沙門的,應該具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從哪裡來,如此自高自大,傲慢無禮?” 玄覺說:“人生最大的事就是生死,生命無常,來去得非常迅速。
” 大師說:“為什麼不去體會無生也無死,明了沒有什麼迅速不迅速?” 玄覺答道:“能體會即無生無死,更何論迅速不迅速?” 大師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
”玄覺這才按照佛教禮儀,向大師禮拜,然後又立即告辭。
大師說:“返回得是不是太快了點?” 玄覺回答:“本來我就沒有動,哪裡還有什麼快不快?” 大師說:“誰懂得本來不動?” 玄覺回答:“那是大師你自己做出動與不動的分别。
” 大師說:“你對無生無死的意思領會得很透徹。
” 玄覺回答:“無生無死還有什麼意思?” 大師說:“沒有意思誰能加以分别?” 玄覺回答:“分别本身也沒有什麼意義。
” 大師說:“善哉!請住一晚再走。
” 玄覺也因此被當時的人們稱作“一宿覺”。
後來,玄覺著《證道歌》,非常流行。
(谥号“無相大師”,當時被稱作“真覺”。
) 禅師智隍,當他起初參拜五祖的時候,就自以為得到了佛法真傳,在草庵中長坐,達二十年之久。
大師的弟子玄策,雲遊到了北方,聽說智隍的名聲,就到了智隍的庵中,問智隍道:“你在這裡做什麼?” 智隍說:“入定。
” 玄策說:“你說的入定,是有心入呢?還是無心入呢?如果是無心入,那一切無情之物,草木瓦石,就都得到了定;如果是有心入,一切有情有識的,也都應得到了定。
” 智隍說:“我入定時,不覺得什麼有心、無心。
” 玄策說:“不覺得什麼有心無心,就是永恒的定,哪裡有什麼出入?假若有了出入,那就不是真定。
” 智隍無言以對。
過了許久,智隍問道:“法師是誰的法嗣?” 玄策說:“我的老師是曹溪六祖。
” 智隍問:“六祖以什麼為禅定?” 玄策答道:“我老師所說的禅定,玄妙圓通,清澈寂靜,體用都自如本來面目。
五陰本是空,六塵不是有,不出也不入,不定也不亂。
禅的本性是無住的,因此應該脫離那住于寂靜為禅的做法;禅的本性是無生無滅的,因此應該脫離那我在坐禅的想法發生。
心像虛空,卻不像虛空那樣的可以量度。
”智隍聽了這一番道理,就來拜谒大師。
大師問道:“你到這裡有什麼事?”智隍講述了他與玄策相見的經過。
大師說:“的确如玄策所說。
隻要你心想虛空,又不執着于空,應用沒有滞礙,動靜不用心思量,忘卻凡與聖的差别,泯滅能與所的不同,性與相都自如它們本來面目,就沒有不定的時候。
”(有一種本子,沒有“隻要你……”以下的内容,隻說“大師憐憫他遠道而來,為他作了印證”。
) 智隍于是大悟,那二十年中所得到的東西,在心裡都沒有留下任何印象。
那天夜裡,河北的官吏、百姓,都聽到空中有個聲音說:“智隍禅師今天得道了。
”智隍後來拜别了大師,又回到河北,教化當地的百姓。
有一個僧人問大師:“黃梅的意旨,什麼人得到了?” 大師說:“會佛法的人得到了。
” 那僧人說:“和尚您可曾得到?” 大師說:“我不會佛法。
” 有一天,大師要洗五祖傳授的僧衣,卻找不到好泉水,就到寺後五裡多遠的一個地方,看到山林茂盛,瑞氣籠罩,大師将錫杖頓地,泉應手而出,積聚成一個水池,于是跪下,在石上洗衣。
忽然一位僧人前來禮拜道:“我叫方辯,西蜀人,往日在南天竺國見到達磨大師,他要我立即動身,快到大唐國去,說他傳授的大迦葉的正法眼藏以及僧伽梨,現在傳到了第六代,在韶州曹溪,要我來拜見。
方辯我遠道而來,希望能看到祖師傳來的衣缽。
” 大師把祖衣拿給方辯看,并且問道(有一種本子,沒有“忽然一位僧人……”以下的内容,隻說“有蜀僧方辯谒師,師問”等等):“上人精通什麼事業?” 方辯說:“善于塑像。
” 大師嚴肅地說:“你且塑給我看。
”方辯聽大師如此說,一時不知所措。
過了幾天,方辯塑成了大師的真像,大約高七寸,惟妙惟肖。
大師笑道:“你隻懂塑性,卻不懂佛性。
”大師伸手撫摩着方辯的頭頂說:“讓這裡永遠成為人天福田。
”【大師把衣服送給了方辯。
方辯把衣服分為三份:一份披在塑像上,一份自己保留着,一份用棕裹上,埋進了地裡。
大師發願說:“以後得到這衣服的,就是我轉世來這裡住持。
那時候,我要重新修建這裡的殿宇。
”宋朝嘉祐八年(公元一〇六三年),有個和尚叫惟先的,在這裡修殿。
挖地基時,得到了這件衣服,像新的一樣。
大師的塑像存放在高泉寺,非常靈驗。
】 有個僧人給大師讀了卧輪禅師的一首偈: 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大師聽後說道:“這首偈沒有弄懂什麼叫作心。
照這偈行事,将會受到束縛。
”因此,大師也說了一首偈: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谒師。
師問雲:“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
師雲:“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着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一本無“汝但”以下三十五字,止雲“師憫其遠來,遂垂開決”。
)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禅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複歸河北,開化四衆。
一僧問師雲:“黃梅意旨,什麼人得?” 師雲:“會佛法人得。
” 僧雲:“和尚還得否?” 師雲:“我不會佛法。
”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裡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來禮拜雲:“方辯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國見達磨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①,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禮。
’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 師及出示,次問(一本無“忽有”以下七十六字,止雲“有蜀僧方辯谒師,師問”雲雲):“上人攻何事業?” 曰:“善塑。
”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
”辯罔措。
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笑曰:“汝隻解塑性,不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
”(師仍以衣酬之。
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
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
像在高泉寺,祈禱辄應。
) 有僧舉卧輪禅師偈曰: 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
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注釋 ①正法眼藏及僧伽梨:“正法眼藏”又稱“清淨法眼”,是禅宗用語。
指以心傳心的“心”,即他們世代相傳的最上乘法。
“僧伽梨”是一種僧衣。
傳正法眼藏與僧伽梨,即傳佛法及衣。
譯文 永嘉玄覺禅師,溫州戴家子弟。
自幼誦習經論,精通天台止觀法門。
因為看《維摩經》,覺得說到了自己心裡。
大師弟子玄策偶然去拜訪,和玄覺暢談,玄覺的言論往往和諸祖(祖師)相合。
玄策問:“仁者所得之法是哪個祖師傳授?” 玄覺答道:“我聽的大乘方等經論,都有老師傳授,後來讀《維摩經》,才悟得佛祖以心傳心的宗旨,隻是還沒有得到祖師印證。
” 玄策說:“威音王以前,可由個人自悟自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的,都一定是邪門外道。
” 玄覺說:“請法師給我印證。
” 玄策說:“我的話分量輕,曹溪有位六祖大師,四面八方修行的人都紛紛前往他那裡去接受佛法。
你若是想去,我就和你同行。
”玄覺接受了玄策的建議,就和玄策一起來參拜六祖大師。
玄覺繞着祖師走了三圈,然後頓頓錫杖,站住了。
大師說:“做沙門的,應該具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從哪裡來,如此自高自大,傲慢無禮?” 玄覺說:“人生最大的事就是生死,生命無常,來去得非常迅速。
” 大師說:“為什麼不去體會無生也無死,明了沒有什麼迅速不迅速?” 玄覺答道:“能體會即無生無死,更何論迅速不迅速?” 大師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
”玄覺這才按照佛教禮儀,向大師禮拜,然後又立即告辭。
大師說:“返回得是不是太快了點?” 玄覺回答:“本來我就沒有動,哪裡還有什麼快不快?” 大師說:“誰懂得本來不動?” 玄覺回答:“那是大師你自己做出動與不動的分别。
” 大師說:“你對無生無死的意思領會得很透徹。
” 玄覺回答:“無生無死還有什麼意思?” 大師說:“沒有意思誰能加以分别?” 玄覺回答:“分别本身也沒有什麼意義。
” 大師說:“善哉!請住一晚再走。
” 玄覺也因此被當時的人們稱作“一宿覺”。
後來,玄覺著《證道歌》,非常流行。
(谥号“無相大師”,當時被稱作“真覺”。
) 禅師智隍,當他起初參拜五祖的時候,就自以為得到了佛法真傳,在草庵中長坐,達二十年之久。
大師的弟子玄策,雲遊到了北方,聽說智隍的名聲,就到了智隍的庵中,問智隍道:“你在這裡做什麼?” 智隍說:“入定。
” 玄策說:“你說的入定,是有心入呢?還是無心入呢?如果是無心入,那一切無情之物,草木瓦石,就都得到了定;如果是有心入,一切有情有識的,也都應得到了定。
” 智隍說:“我入定時,不覺得什麼有心、無心。
” 玄策說:“不覺得什麼有心無心,就是永恒的定,哪裡有什麼出入?假若有了出入,那就不是真定。
” 智隍無言以對。
過了許久,智隍問道:“法師是誰的法嗣?” 玄策說:“我的老師是曹溪六祖。
” 智隍問:“六祖以什麼為禅定?” 玄策答道:“我老師所說的禅定,玄妙圓通,清澈寂靜,體用都自如本來面目。
五陰本是空,六塵不是有,不出也不入,不定也不亂。
禅的本性是無住的,因此應該脫離那住于寂靜為禅的做法;禅的本性是無生無滅的,因此應該脫離那我在坐禅的想法發生。
心像虛空,卻不像虛空那樣的可以量度。
”智隍聽了這一番道理,就來拜谒大師。
大師問道:“你到這裡有什麼事?”智隍講述了他與玄策相見的經過。
大師說:“的确如玄策所說。
隻要你心想虛空,又不執着于空,應用沒有滞礙,動靜不用心思量,忘卻凡與聖的差别,泯滅能與所的不同,性與相都自如它們本來面目,就沒有不定的時候。
”(有一種本子,沒有“隻要你……”以下的内容,隻說“大師憐憫他遠道而來,為他作了印證”。
) 智隍于是大悟,那二十年中所得到的東西,在心裡都沒有留下任何印象。
那天夜裡,河北的官吏、百姓,都聽到空中有個聲音說:“智隍禅師今天得道了。
”智隍後來拜别了大師,又回到河北,教化當地的百姓。
有一個僧人問大師:“黃梅的意旨,什麼人得到了?” 大師說:“會佛法的人得到了。
” 那僧人說:“和尚您可曾得到?” 大師說:“我不會佛法。
” 有一天,大師要洗五祖傳授的僧衣,卻找不到好泉水,就到寺後五裡多遠的一個地方,看到山林茂盛,瑞氣籠罩,大師将錫杖頓地,泉應手而出,積聚成一個水池,于是跪下,在石上洗衣。
忽然一位僧人前來禮拜道:“我叫方辯,西蜀人,往日在南天竺國見到達磨大師,他要我立即動身,快到大唐國去,說他傳授的大迦葉的正法眼藏以及僧伽梨,現在傳到了第六代,在韶州曹溪,要我來拜見。
方辯我遠道而來,希望能看到祖師傳來的衣缽。
” 大師把祖衣拿給方辯看,并且問道(有一種本子,沒有“忽然一位僧人……”以下的内容,隻說“有蜀僧方辯谒師,師問”等等):“上人精通什麼事業?” 方辯說:“善于塑像。
” 大師嚴肅地說:“你且塑給我看。
”方辯聽大師如此說,一時不知所措。
過了幾天,方辯塑成了大師的真像,大約高七寸,惟妙惟肖。
大師笑道:“你隻懂塑性,卻不懂佛性。
”大師伸手撫摩着方辯的頭頂說:“讓這裡永遠成為人天福田。
”【大師把衣服送給了方辯。
方辯把衣服分為三份:一份披在塑像上,一份自己保留着,一份用棕裹上,埋進了地裡。
大師發願說:“以後得到這衣服的,就是我轉世來這裡住持。
那時候,我要重新修建這裡的殿宇。
”宋朝嘉祐八年(公元一〇六三年),有個和尚叫惟先的,在這裡修殿。
挖地基時,得到了這件衣服,像新的一樣。
大師的塑像存放在高泉寺,非常靈驗。
】 有個僧人給大師讀了卧輪禅師的一首偈: 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大師聽後說道:“這首偈沒有弄懂什麼叫作心。
照這偈行事,将會受到束縛。
”因此,大師也說了一首偈: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