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切法,不起分别想⑤。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⑥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随言解⑦,許汝知少分。
’”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行思禅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⑧?”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 曰:“聖谛亦不為。
” 師曰:“落何階級?” 曰:“聖谛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衆。
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思即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谥弘濟禅師)。
懷讓禅師,金州杜氏子也。
初谒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
讓至,禮拜。
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 師曰:“什麼物恁麼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 師曰:“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 師曰:“隻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一本無“西天”以下二十七字。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
後往南嶽,大闡禅宗(敕谥大慧禅師)。
注釋 ①以上四句意為:凡愚之人把涅槃看作死,外道把涅槃看作斷,求二乘的人把涅槃看作不會再造作的死寂。
②以上二句意為:這都是他們自己那麼認為,其實不那麼回事;他們的認為,是六十二種錯誤見解的根。
③通達無取舍:不在虛假與真實之間取此舍彼。
④夢幻:色相,音聲相,都同樣是夢幻。
⑤不起分别想: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但不起分别想,涅槃也不作涅槃解。
⑥涅槃相:涅槃不是寂靜死滅無造作,而是大火燒海底海水沸騰,暴風吹山嶽山相撞擊。
⑦勿随言解:不要跟着我的字面意思走。
如不要認為涅槃真個是風吹山相擊。
⑧階級:等級,次第。
譯文 僧人志道,廣州南海(今廣州市)人。
他希望繼續長進、提高,就請示大師說:“學生從出家以來,讀《涅槃經》有十多年,卻不明白大意,請和尚教誨。
” 大師說:“你哪裡不明白?” 志道回答:“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對這話有疑惑。
” 大師說:“你為什麼産生疑惑?” 志道答:“一切衆生,都有二身,這就是色身和法身。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上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知是哪個身寂滅,哪個身得到快樂?如果是色身,色身滅的時候,四大分散;完全是苦,苦不可以說是樂。
若法身寂滅,那麼色身就和草木瓦石一樣,還有誰得到快樂?還有,法性是生滅的本體,五蘊是生滅的應用;一體有五用,生滅是永恒的。
生,就從體産生用;滅,就把用收回歸于體。
如果聽其再生,那麼有情衆生就不斷絕也不消滅;如果不聽任它們再生,就永遠歸于寂滅,并且和無情之物相同。
假如這樣,一切法就都被涅槃轄禁、制伏,生命尚且得不到,哪裡還有什麼樂?” 大師說:“你是釋家弟子,怎能吸取這些外道的斷常邪見,來批評那最上乘法?據你所說,則色身之外還另有一個法身,要脫離生滅輪回去尋求寂滅;又推論說涅槃常樂,要有某個身來受用。
這些都是丢不開生命,貪婪世上享樂的想法。
你現在應當知道,佛隻是對于一切愚迷的人,把五蘊和合叫作‘我’‘自體’,把一切法加以分别,叫作‘外塵’。
愚迷的人好生惡死,念頭一個接着一個,好像斬不斷的流水,不知道人生如夢幻般虛假,徒然在輪回這條鎖鍊上轉圈,反而把永恒快樂的涅槃看作痛苦,終日裡孜孜追求;佛陀憐憫世人的執迷不悟,才向他們顯示涅槃這個真正的快樂,每一刹那都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什麼生滅可滅,這就是寂滅到來了。
當寂滅到來時,也沒有個什麼東西能讓你感受得到這是寂滅,這就是說的永恒快樂。
這個快樂沒有享受者,也沒有不享受者,哪裡有什麼‘我’,什麼‘自體’之類?何況又說什麼涅槃轄禁、制伏了一切法,讓它們永遠失去生命?這都是诽謗佛陀,诋毀佛法。
聽我念偈:‘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衆色象,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二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随言解,許汝知少分。
’” 志道聽了偈,立刻領悟,高興踴躍,向大師行禮退下。
行思禅師,出生于吉州安城(今江西吉安市)劉氏,聽說曹溪徒衆興盛,教化道高,就來參拜,并且問道:“應當怎麼做,才能頓悟而不落階級?” 大師說:“你都做過些什麼?” 回答道:“連聖谛也不為。
” 大師說:“那你又落何階級?” 行思說:“聖谛尚且不為,還有什麼階級?” 大師非常器重他,就讓行思做衆弟子之首座。
有一天,大師對行思說:“你應當主持一方教化,并且不要讓它斷絕。
”行思得到指示,就回到吉州青原山,弘揚佛法,教化百姓(谥弘濟禅師)。
懷讓禅師,是金州(治所在今陝西安康市)杜家的子弟。
起初去參谒嵩山安國師,安讓他到曹溪參拜。
懷讓到曹溪,就禮拜大師。
大師問:“哪裡來?” 懷讓答:“嵩山。
” 大師說:“什麼東西?又是怎麼來的?” 懷讓說:“說像個東西就不準确了。
” 大師問:“還可以修證嗎?” 懷讓答:“修證是有的,污染就無所得了。
” 大師說:“就這個不污染,乃是諸佛所愛惜、保護的。
你是如此,我也是如此。
西天般若多羅,有一個預言:‘你門下将生出一匹馬駒,縱橫天下,人莫敢當。
’這預言在你身上應驗了,但你應把這記在心上,不要立即說出來。
”(有一種本子,沒有“西天……”以下的内容。
)懷讓對惠能所說心領神會,後在大師左右侍奉達十五年,道行日深,見解日進,後來到了南嶽,使禅宗大盛(敕谥大慧禅師)。
原典 永嘉玄覺禅師,溫州戴氏子。
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
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雲:“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于《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 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 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并是受法者。
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
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别。
”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 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于世。
(谥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 禅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雲:“汝在此做什麼?” 隍曰:“入定。
” 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 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雲:“我師曹溪六祖。
” 隍雲:“六祖以何為禅定?”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⑥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随言解⑦,許汝知少分。
’”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行思禅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⑧?”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 曰:“聖谛亦不為。
” 師曰:“落何階級?” 曰:“聖谛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衆。
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思即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谥弘濟禅師)。
懷讓禅師,金州杜氏子也。
初谒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
讓至,禮拜。
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 師曰:“什麼物恁麼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 師曰:“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 師曰:“隻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
’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一本無“西天”以下二十七字。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
後往南嶽,大闡禅宗(敕谥大慧禅師)。
注釋 ①以上四句意為:凡愚之人把涅槃看作死,外道把涅槃看作斷,求二乘的人把涅槃看作不會再造作的死寂。
②以上二句意為:這都是他們自己那麼認為,其實不那麼回事;他們的認為,是六十二種錯誤見解的根。
③通達無取舍:不在虛假與真實之間取此舍彼。
④夢幻:色相,音聲相,都同樣是夢幻。
⑤不起分别想: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但不起分别想,涅槃也不作涅槃解。
⑥涅槃相:涅槃不是寂靜死滅無造作,而是大火燒海底海水沸騰,暴風吹山嶽山相撞擊。
⑦勿随言解:不要跟着我的字面意思走。
如不要認為涅槃真個是風吹山相擊。
⑧階級:等級,次第。
譯文 僧人志道,廣州南海(今廣州市)人。
他希望繼續長進、提高,就請示大師說:“學生從出家以來,讀《涅槃經》有十多年,卻不明白大意,請和尚教誨。
” 大師說:“你哪裡不明白?” 志道回答:“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對這話有疑惑。
” 大師說:“你為什麼産生疑惑?” 志道答:“一切衆生,都有二身,這就是色身和法身。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上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知是哪個身寂滅,哪個身得到快樂?如果是色身,色身滅的時候,四大分散;完全是苦,苦不可以說是樂。
若法身寂滅,那麼色身就和草木瓦石一樣,還有誰得到快樂?還有,法性是生滅的本體,五蘊是生滅的應用;一體有五用,生滅是永恒的。
生,就從體産生用;滅,就把用收回歸于體。
如果聽其再生,那麼有情衆生就不斷絕也不消滅;如果不聽任它們再生,就永遠歸于寂滅,并且和無情之物相同。
假如這樣,一切法就都被涅槃轄禁、制伏,生命尚且得不到,哪裡還有什麼樂?” 大師說:“你是釋家弟子,怎能吸取這些外道的斷常邪見,來批評那最上乘法?據你所說,則色身之外還另有一個法身,要脫離生滅輪回去尋求寂滅;又推論說涅槃常樂,要有某個身來受用。
這些都是丢不開生命,貪婪世上享樂的想法。
你現在應當知道,佛隻是對于一切愚迷的人,把五蘊和合叫作‘我’‘自體’,把一切法加以分别,叫作‘外塵’。
愚迷的人好生惡死,念頭一個接着一個,好像斬不斷的流水,不知道人生如夢幻般虛假,徒然在輪回這條鎖鍊上轉圈,反而把永恒快樂的涅槃看作痛苦,終日裡孜孜追求;佛陀憐憫世人的執迷不悟,才向他們顯示涅槃這個真正的快樂,每一刹那都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什麼生滅可滅,這就是寂滅到來了。
當寂滅到來時,也沒有個什麼東西能讓你感受得到這是寂滅,這就是說的永恒快樂。
這個快樂沒有享受者,也沒有不享受者,哪裡有什麼‘我’,什麼‘自體’之類?何況又說什麼涅槃轄禁、制伏了一切法,讓它們永遠失去生命?這都是诽謗佛陀,诋毀佛法。
聽我念偈:‘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衆色象,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二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随言解,許汝知少分。
’” 志道聽了偈,立刻領悟,高興踴躍,向大師行禮退下。
行思禅師,出生于吉州安城(今江西吉安市)劉氏,聽說曹溪徒衆興盛,教化道高,就來參拜,并且問道:“應當怎麼做,才能頓悟而不落階級?” 大師說:“你都做過些什麼?” 回答道:“連聖谛也不為。
” 大師說:“那你又落何階級?” 行思說:“聖谛尚且不為,還有什麼階級?” 大師非常器重他,就讓行思做衆弟子之首座。
有一天,大師對行思說:“你應當主持一方教化,并且不要讓它斷絕。
”行思得到指示,就回到吉州青原山,弘揚佛法,教化百姓(谥弘濟禅師)。
懷讓禅師,是金州(治所在今陝西安康市)杜家的子弟。
起初去參谒嵩山安國師,安讓他到曹溪參拜。
懷讓到曹溪,就禮拜大師。
大師問:“哪裡來?” 懷讓答:“嵩山。
” 大師說:“什麼東西?又是怎麼來的?” 懷讓說:“說像個東西就不準确了。
” 大師問:“還可以修證嗎?” 懷讓答:“修證是有的,污染就無所得了。
” 大師說:“就這個不污染,乃是諸佛所愛惜、保護的。
你是如此,我也是如此。
西天般若多羅,有一個預言:‘你門下将生出一匹馬駒,縱橫天下,人莫敢當。
’這預言在你身上應驗了,但你應把這記在心上,不要立即說出來。
”(有一種本子,沒有“西天……”以下的内容。
)懷讓對惠能所說心領神會,後在大師左右侍奉達十五年,道行日深,見解日進,後來到了南嶽,使禅宗大盛(敕谥大慧禅師)。
原典 永嘉玄覺禅師,溫州戴氏子。
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
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雲:“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于《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 策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 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并是受法者。
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
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别。
”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 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于世。
(谥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 禅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雲:“汝在此做什麼?” 隍曰:“入定。
” 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 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雲:“我師曹溪六祖。
” 隍雲:“六祖以何為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