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斥。
下文“禮不投地”,即行跪拜禮,頭不至地的意思。
②慢幢:幢,本是一種旗幟,此處當指佛教的經幢,即一根粗大而直立的石柱,上刻經文。
慢幢,喻傲慢,見師長仍如石柱挺立的人。
③有我:即心中有個“我”。
心中有我,就産生人與我的差别,就産生分别相,不合教義。
④亡功福無比:有我的人無功德,所求得的福田無法和功德相比。
⑤循聲:如牙牙學語,隻知其聲音,不解其意。
⑥明心:即心明其義。
惠能認為隻有這樣才是菩薩。
⑦佛無言:佛是不說話的,佛法隻是以心傳心。
佛說法,乃是為鈍根人,不得已,随緣方便。
這是進一步教法達不要隻知誦經。
⑧蓮華從口發:蓮華,即蓮花。
此處語意雙關,暗指懂得佛無言,因而領悟,一部《妙法蓮華經》即可從口發,不必依賴誦習。
⑨外緣:即因緣和合受外境幹擾、刺激。
⑩驅馳:即被外境和内擾所驅馳。
⑾我慢:因心中有自我而傲慢無禮。
⑿牦牛愛尾:牦牛,尾毛細長而美,古人常用作衣服。
喻耽染五欲,貪着名聞利養。
⒀轉經:轉,變化、轉化。
轉經,指悟知經義,使經轉為我用。
下文的“經轉”,是不知經義,隻知跟着字面的意思走。
⒁《法華》:即《法華經》。
⒂仇家:即仇人。
誦經而不知義,和經義成了仇人。
⒃白牛車:指最上乘。
⒄曹溪:指惠能,如黃梅指弘忍。
⒅一句亡:指惠能一番話使他明白,原來的誦經三千部都是徒勞。
譯文 僧人法達,洪州人(今江西南昌市),七歲出家,長期誦念《法華經》。
來禮拜六祖,行禮時頭不着地。
大師呵斥道:“行禮頭不着地,不如不行禮!你心中有一件東西,在尋思什麼呢?” 法達說:“我念《法華經》,已經念了三千遍。
” 大師說:“假如你念到一萬遍,得到了經的大意,并且不因此覺得勝過别人,就和我差不多了。
你現在以這點事業自負,還完全不知道過錯。
你且聽我說偈:‘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 大師又說:“你叫什麼名字?” 回答說:“法達。
” 大師說:“你名叫法達,何時曾經達法?”于是又說了一偈: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号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法達聽完偈,慚愧地向大師謝罪說:“從今以後,我一定對一切都謙虛、恭敬。
弟子我念誦《法華經》,沒有理解經義,心中常有疑惑。
和尚智慧廣大,請為我大緻解說一下經的義理。
” 大師說:“法達!佛法非常通達,你的心卻不通達。
經上本來沒有疑惑,你自己心裡犯疑。
你念這經,可知這經宗旨?” 法達說:“弟子根性暗昧遲鈍,從來都隻是照文字念誦,哪裡知道宗旨歸趣?” 大師說:“我不認得字,你去把經拿來念上一遍,我會給你解說的。
” 法達于是就高聲念經,念到《譬喻品》,大師說:“停!這經原來是以因緣出世為宗。
無論說多少譬喻,都沒有超出這一點。
什麼是因緣?經上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一大事’,就是佛的知見。
世人對外迷惑執着于相,對内迷惑執着于空;假若能遇相脫離相,遇空脫離空,就是内外都不迷惑;假如領悟這個法門,心裡一旦豁然開朗,就叫作開佛知見。
佛,就是覺,分為四個方面: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如果聽到‘開、示’就能‘悟、入’,就是覺知見的本來真性得以出現了。
你要慎重,不要錯誤地理解了經的大意,見經上說了‘開、示、悟、入’,認為那都是佛的知見,與我們沒有緣分。
假如作這樣理解,就是謗經、毀佛。
他已經是佛,已經具有知見,哪裡用得着再去開佛知見?你現在應當堅信佛的知見,就是你自己的心,到處再沒有佛。
“隻是由于所有的衆生自己障蔽了心中的光明,貪愛塵境,外面因緣和合遭受刺激,内心又被煩惱、妄見擾亂,甘心遭受外境、内擾的驅使,于是才勞動世尊從三昧中起,種種苦口解說,勸世人丢掉那些貪愛煩惱,不要再向外尋求,這樣就與佛沒有差别,所以說是開佛知見。
我也勸所有的人,在自己心中常開佛的知見。
世人心邪,因為愚昧迷惑造下罪業,口上說善卻心懷惡念,貪婪、嗔怪、嫉妒、谄媚、奸佞、推尊自我,傲慢無禮,侵犯别人,敗壞事物,自己開衆生知見。
假如能端正自己的心,總使心中生起智慧,觀照自己的心,停止惡念,專行善事,就是自己開了佛的知見。
你要念念開佛知見,不開衆生知見。
開佛知見就是出世,開衆生知見就是世間。
假若你隻是辛辛苦苦執着于念誦就是功課,和那牦牛愛自己的尾巴有什麼差别?” 法達說:“照這樣說,隻要理解經義,就不用辛苦誦經了嗎?” 大師說:“經有什麼過錯?哪裡會妨礙你念誦?隻是由于愚迷和覺悟都在于人,受損和得益都在于己。
口裡念誦心裡實行,就是轉經;口裡念誦心裡不實行,就是被經所轉。
聽我的偈:‘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 法達聽完偈,不知不覺就悲哀哭泣,并且立刻領悟,對大師說:“法達從過去以來,确實不曾轉《法華》,而是被《法華》所轉。
”法達還對大師說:“經上說:‘諸大聲聞,乃至菩薩,都竭盡思慮去測度,也不能測得佛的智慧。
’現在讓凡人隻要自己心裡覺悟,就叫作佛的知見,倘若本來不是上根,免不了會起懷疑和诽謗。
又經上說的三車:羊車、鹿車、牛車與白牛車,怎樣區别?請和尚再垂恩開導指示。
” 大師說:“經意說得分明,你自己迷誤、違背了。
所有的三乘人,不能測得佛的智慧,原因就在于他們要去測度。
不論他們用盡多少心思去作推測,愈推測就離題愈遠。
佛本來就是對凡夫說法,不是對佛說的。
如果不肯相信這個道理,那就聽憑他中途退出不要再聽。
豈不知他坐的就是白牛車,還要到門外去覓什麼三車。
況且經文明明白白對你說:‘隻有一個佛乘,沒有其他諸乘,若說有二乘、有三乘,以至無數的方便說法,種種因緣,譬喻的言詞,所有這些說法都是根據這一個佛乘。
’你怎麼不能明白三車是假,說的是過去;一乘才是實,說的是現在。
隻要求你丢開假而歸依實;歸依實以後,實也就無所謂實。
應該明白,所有的珍寶财物,全部都屬于你,由你受用。
不要想什麼這部分财産屬于父親,那部分财産屬于兒子,甚至想也不要想,這才叫作讀《法華經》。
一劫又一劫,都手不釋卷;從白天到黑夜,無時不在誦念。
” 法達接受了大師的啟發,歡喜地跳起來,用偈來贊頌道: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甯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大師說:“從今以後,你才可以被稱為念經的人。
”法達從此領會了那深奧的道理,但也不停止誦經。
原典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
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若離本性,别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①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谛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②者,終日說菩提。
’”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别談四智③,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複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④,但用名言無實性⑤。
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
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⑥;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⑦出家,志
下文“禮不投地”,即行跪拜禮,頭不至地的意思。
②慢幢:幢,本是一種旗幟,此處當指佛教的經幢,即一根粗大而直立的石柱,上刻經文。
慢幢,喻傲慢,見師長仍如石柱挺立的人。
③有我:即心中有個“我”。
心中有我,就産生人與我的差别,就産生分别相,不合教義。
④亡功福無比:有我的人無功德,所求得的福田無法和功德相比。
⑤循聲:如牙牙學語,隻知其聲音,不解其意。
⑥明心:即心明其義。
惠能認為隻有這樣才是菩薩。
⑦佛無言:佛是不說話的,佛法隻是以心傳心。
佛說法,乃是為鈍根人,不得已,随緣方便。
這是進一步教法達不要隻知誦經。
⑧蓮華從口發:蓮華,即蓮花。
此處語意雙關,暗指懂得佛無言,因而領悟,一部《妙法蓮華經》即可從口發,不必依賴誦習。
⑨外緣:即因緣和合受外境幹擾、刺激。
⑩驅馳:即被外境和内擾所驅馳。
⑾我慢:因心中有自我而傲慢無禮。
⑿牦牛愛尾:牦牛,尾毛細長而美,古人常用作衣服。
喻耽染五欲,貪着名聞利養。
⒀轉經:轉,變化、轉化。
轉經,指悟知經義,使經轉為我用。
下文的“經轉”,是不知經義,隻知跟着字面的意思走。
⒁《法華》:即《法華經》。
⒂仇家:即仇人。
誦經而不知義,和經義成了仇人。
⒃白牛車:指最上乘。
⒄曹溪:指惠能,如黃梅指弘忍。
⒅一句亡:指惠能一番話使他明白,原來的誦經三千部都是徒勞。
譯文 僧人法達,洪州人(今江西南昌市),七歲出家,長期誦念《法華經》。
來禮拜六祖,行禮時頭不着地。
大師呵斥道:“行禮頭不着地,不如不行禮!你心中有一件東西,在尋思什麼呢?” 法達說:“我念《法華經》,已經念了三千遍。
” 大師說:“假如你念到一萬遍,得到了經的大意,并且不因此覺得勝過别人,就和我差不多了。
你現在以這點事業自負,還完全不知道過錯。
你且聽我說偈:‘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 大師又說:“你叫什麼名字?” 回答說:“法達。
” 大師說:“你名叫法達,何時曾經達法?”于是又說了一偈: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号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法達聽完偈,慚愧地向大師謝罪說:“從今以後,我一定對一切都謙虛、恭敬。
弟子我念誦《法華經》,沒有理解經義,心中常有疑惑。
和尚智慧廣大,請為我大緻解說一下經的義理。
” 大師說:“法達!佛法非常通達,你的心卻不通達。
經上本來沒有疑惑,你自己心裡犯疑。
你念這經,可知這經宗旨?” 法達說:“弟子根性暗昧遲鈍,從來都隻是照文字念誦,哪裡知道宗旨歸趣?” 大師說:“我不認得字,你去把經拿來念上一遍,我會給你解說的。
” 法達于是就高聲念經,念到《譬喻品》,大師說:“停!這經原來是以因緣出世為宗。
無論說多少譬喻,都沒有超出這一點。
什麼是因緣?經上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一大事’,就是佛的知見。
世人對外迷惑執着于相,對内迷惑執着于空;假若能遇相脫離相,遇空脫離空,就是内外都不迷惑;假如領悟這個法門,心裡一旦豁然開朗,就叫作開佛知見。
佛,就是覺,分為四個方面: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如果聽到‘開、示’就能‘悟、入’,就是覺知見的本來真性得以出現了。
你要慎重,不要錯誤地理解了經的大意,見經上說了‘開、示、悟、入’,認為那都是佛的知見,與我們沒有緣分。
假如作這樣理解,就是謗經、毀佛。
他已經是佛,已經具有知見,哪裡用得着再去開佛知見?你現在應當堅信佛的知見,就是你自己的心,到處再沒有佛。
“隻是由于所有的衆生自己障蔽了心中的光明,貪愛塵境,外面因緣和合遭受刺激,内心又被煩惱、妄見擾亂,甘心遭受外境、内擾的驅使,于是才勞動世尊從三昧中起,種種苦口解說,勸世人丢掉那些貪愛煩惱,不要再向外尋求,這樣就與佛沒有差别,所以說是開佛知見。
我也勸所有的人,在自己心中常開佛的知見。
世人心邪,因為愚昧迷惑造下罪業,口上說善卻心懷惡念,貪婪、嗔怪、嫉妒、谄媚、奸佞、推尊自我,傲慢無禮,侵犯别人,敗壞事物,自己開衆生知見。
假如能端正自己的心,總使心中生起智慧,觀照自己的心,停止惡念,專行善事,就是自己開了佛的知見。
你要念念開佛知見,不開衆生知見。
開佛知見就是出世,開衆生知見就是世間。
假若你隻是辛辛苦苦執着于念誦就是功課,和那牦牛愛自己的尾巴有什麼差别?” 法達說:“照這樣說,隻要理解經義,就不用辛苦誦經了嗎?” 大師說:“經有什麼過錯?哪裡會妨礙你念誦?隻是由于愚迷和覺悟都在于人,受損和得益都在于己。
口裡念誦心裡實行,就是轉經;口裡念誦心裡不實行,就是被經所轉。
聽我的偈:‘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 法達聽完偈,不知不覺就悲哀哭泣,并且立刻領悟,對大師說:“法達從過去以來,确實不曾轉《法華》,而是被《法華》所轉。
”法達還對大師說:“經上說:‘諸大聲聞,乃至菩薩,都竭盡思慮去測度,也不能測得佛的智慧。
’現在讓凡人隻要自己心裡覺悟,就叫作佛的知見,倘若本來不是上根,免不了會起懷疑和诽謗。
又經上說的三車:羊車、鹿車、牛車與白牛車,怎樣區别?請和尚再垂恩開導指示。
” 大師說:“經意說得分明,你自己迷誤、違背了。
所有的三乘人,不能測得佛的智慧,原因就在于他們要去測度。
不論他們用盡多少心思去作推測,愈推測就離題愈遠。
佛本來就是對凡夫說法,不是對佛說的。
如果不肯相信這個道理,那就聽憑他中途退出不要再聽。
豈不知他坐的就是白牛車,還要到門外去覓什麼三車。
況且經文明明白白對你說:‘隻有一個佛乘,沒有其他諸乘,若說有二乘、有三乘,以至無數的方便說法,種種因緣,譬喻的言詞,所有這些說法都是根據這一個佛乘。
’你怎麼不能明白三車是假,說的是過去;一乘才是實,說的是現在。
隻要求你丢開假而歸依實;歸依實以後,實也就無所謂實。
應該明白,所有的珍寶财物,全部都屬于你,由你受用。
不要想什麼這部分财産屬于父親,那部分财産屬于兒子,甚至想也不要想,這才叫作讀《法華經》。
一劫又一劫,都手不釋卷;從白天到黑夜,無時不在誦念。
” 法達接受了大師的啟發,歡喜地跳起來,用偈來贊頌道: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甯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大師說:“從今以後,你才可以被稱為念經的人。
”法達從此領會了那深奧的道理,但也不停止誦經。
原典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
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若離本性,别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
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①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谛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②者,終日說菩提。
’”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别談四智③,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複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④,但用名言無實性⑤。
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
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⑥;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⑦出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