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第六

關燈
原典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衆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事①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

    今可各各胡跪②,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忏悔。

    ”衆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

    雖修衆善,心不執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③,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覓。

     “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善知識!各随我語。

    一時道: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诳染。

    從前所有惡業、驕诳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

    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忏悔。

    雲何名忏?雲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為忏。

    悔者,悔其後過。

    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為悔。

    故稱忏悔。

     “凡夫愚迷,隻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

    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

    前愆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忏悔④? “善知識!既忏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

    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 注釋 ①自事:在宮本校勘作“自性”。

     ②胡跪:西域僧人的跪法,單膝跪地。

     ③和光接物:和光,即含蓄光耀,不鋒芒畢露。

    這樣待人接物,才符合要求。

     ④忏悔:今天所說的悔,往往是事過以後,悔其前過的悔,因而往往加“後”字,成後悔。

    後悔在這裡的意思,由忏來表述。

    這裡的悔,是決心以後不再有過的意思。

    因此,禅宗的忏悔,也自有特色。

     譯文 那時候,大師看到廣州、韶州以及四面八方的士人和庶民百姓都雲集山中,要聽講佛法,于是就登上法座,對衆人說:“來!善知識們!成佛的事,必須從自己本性中開始。

    在一切時間内,念念都能清淨自己的心,自己修持,自己實行,能見到自己法身,見自己心中的佛,自己救度自己,自己持戒約束自己才行。

    大家本來不必到這裡來。

    既然遠道而來,到這裡聚會,都是有緣。

    現在每個人都跪下,我先傳自性五分法身香,再授無相忏悔。

    ”衆人都跪下。

     大師說:“第一是戒香,是說自己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的念頭,這叫戒香。

    第二是定香,就是雖然看到各種善惡境相,但自己心裡不被擾亂,這叫定香。

    第三是慧香,自己心裡沒有障礙,經常用智慧觀照自己本性,不做一切惡事;雖然做了許多善事,但心不執着;并且能夠尊敬長上,顧念卑下,同情和幫助孤獨貧困的人,這叫慧香。

    第四是解脫香,就是自己心裡沒有任何牽挂,不思量行善,也不思量作惡,自由自在,沒有障礙,這叫解脫香。

    第五是解脫知見香,自己心裡既然沒有行善、作惡的念頭,也不可死守空寂,應該博學多聞,認識自己本心,通達各種佛理,對人謙虛和善,丢掉‘自我’這個念頭,不作人我的區别,直到菩提,真如自性不加改變,這叫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這些香都要用來薰修自己的心,不要向外尋覓。

     “現在給你們傳授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