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第四

關燈
原典 師示衆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

    大衆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體,不是二。

    ①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别。

    作此見者,法有二相。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

    若诤先後,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

    有燈即光,無燈即暗。

    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

    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此定慧法,亦複如是。

    ” 師示衆雲:“善知識!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谄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着。

    迷人着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若言常坐不動是,隻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呵。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

    迷人不會,便執成颠,如此者衆。

    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 注釋 ①敦煌斯坦因本作“定慧體一不二”,敦博本作“定慧體不一不二”,這裡是“定慧一體,不是二”。

    從諸本内容看,都在破除“定慧别”之迷,而強調“定慧等”“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看來各種《壇經》版本,在強調“法無二相”“體本同一”方面是一緻的。

    這也是禅宗的一個基本思想。

     譯文 大師對衆人說:“善知識!我這個法門,以定慧為本。

    大家不要糊糊塗塗地說什麼定慧有别,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定慧一體,不是兩個東西。

    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

    當慧的時候,定在慧中;當定的時候,慧在定中。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懂得了定慧均等修持的學問。

    學道的人們,不能說什麼先定才能發慧,或先慧才能發定,認為慧與定不一樣。

    持這種見解的人,就是認為佛法有兩種相。

    口裡說着善語,心中卻存着不善;徒然知道有定和慧,卻使定和慧不能均等。

    如果口與心都善,内和外完全一樣,定和慧也就均等。

    以自悟為目的修行,不在于口頭的争辯。

    如果要為定和慧争個先後,就和迷誤的人一樣。

    這樣不僅沒有斷絕争勝之心,而且又增加了‘我見’,不離四相的執着。

     “善知識!定慧就像什麼呢?就像燈光。

    有燈就有光,無燈就黑暗。

    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

    名稱雖然有兩個,體卻本來就是一個。

    定和慧,也是如此。

    ” 大師對衆人說:“善知識!一行三昧,就是說,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是行住坐卧,都要行一個直心。

    如《淨名經》所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不要心裡彎彎曲曲,隻是嘴上說直;口裡說着一行三昧,卻不行直心。

    一定要行直心,對一切法,都不要執着。

    迷誤的人執着法相,執着一行三昧,堅持長時間地靜坐不動,妄想心不起,這樣就是一行三昧。

    作這種理解的人,就和無情之物相同,并且是障礙修道的因緣。

     “善知識!道必須通流,為什麼卻産生了滞礙呢?心不住法,道就通流;心若住法,就叫作繭自縛。

    如果要說長坐不動才是一行三昧,那就像舍利弗安坐在樹林中一樣,卻遭到維摩诘的呵斥。

     “善知識!還有人教授靜坐,教你在靜坐中看心、觀靜,身體不動,思慮不起,從這裡做功課。

    迷誤的人不懂佛法大意,執着靜坐反成癫狂,像這樣的人很多。

    這樣去教導别人,是完全錯了。

    ” 原典 師示衆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别。

    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