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原典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
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
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 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①,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
’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将福便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②。
念念無滞,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内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内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與功德别。
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 注釋 ①梁武帝:南朝梁代開國皇帝,姓蕭,名衍。
武帝笃信佛教,有“皇帝菩薩”之稱。
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舍身同泰寺。
自講《涅槃》《般若》等經;著有《涅槃經》《大品經》等義記數百卷。
後因侯景起兵反叛,餓死于台城。
在位四十八年,世壽八十六。
②平等是德:敦煌斯坦因本、敦博本,“平等”皆作“平直”。
“等”也是平,“直”即不曲。
人心清淨,于萬法不着、不染,因而明徹清靜,如水不起波浪,即“平”或“平等”。
以“平”或“平等”之心,即處處無礙,故行之沒有彎曲,即“直”。
惠能認為,心能悟得此一境界才是德。
譯文 有一天,韋刺史為大師設大會齋。
吃完齋飯,刺史請大師升上法座,自己和官僚、士庶們一起,嚴肅地再次向大師行禮,并且問道:“弟子們聽和尚說的法,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有一點疑問,希望大師慈悲,為我解說。
”大師說:“有疑盡可發問,我将為你解說。
” 韋刺史問道:“和尚所說的,可是達磨大師的宗旨嗎?” 大師說:“是的。
” 韋刺史又說:“弟子聽說,當年達磨大師去化導梁武帝,梁武帝問達磨大師說,他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沒有什麼功德?達磨大師回答他說,實在沒有功德。
弟子不知道為什麼達磨大師說梁武帝沒有功德,請和尚為我解說。
” 大師說:“梁武帝實在沒有功德,你不要懷疑先聖的話。
梁武帝心邪,不知道正法。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這些事都是為了求福,不可把求福的事當成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行為中。
” 大師又說:“見性是功,平等地對待一切是德。
念念沒有滞礙,常能見到本性的真實妙用,這叫作功德。
内心謙讓卑下是功,外面依禮而行是德。
由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的本體離開各種念頭是德。
不脫離自性是功,應用而不染污是德。
如果要覓求功德法身,隻要這樣去做,就是真功德。
“如果是修功德的人,心就不輕視一切。
他的行為,也總是恭敬地對待一切。
心常輕視别人,就是沒有丢掉‘自我’這個念頭,這就不會有功。
自性虛妄而不能切實,這就不會有德,因為他不忘自我,自高自大,經常輕視一切的緣故。
“善知識!念念沒有間斷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己修性是功,自己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必須要内見自性,不是布施、供養所能求來的。
所以福德和功德是不同的。
梁武帝不知道真理,不是我們祖師有什麼過錯。
” 原典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
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
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
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
①
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
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 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①,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
’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将福便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②。
念念無滞,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内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内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與功德别。
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 注釋 ①梁武帝:南朝梁代開國皇帝,姓蕭,名衍。
武帝笃信佛教,有“皇帝菩薩”之稱。
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舍身同泰寺。
自講《涅槃》《般若》等經;著有《涅槃經》《大品經》等義記數百卷。
後因侯景起兵反叛,餓死于台城。
在位四十八年,世壽八十六。
②平等是德:敦煌斯坦因本、敦博本,“平等”皆作“平直”。
“等”也是平,“直”即不曲。
人心清淨,于萬法不着、不染,因而明徹清靜,如水不起波浪,即“平”或“平等”。
以“平”或“平等”之心,即處處無礙,故行之沒有彎曲,即“直”。
惠能認為,心能悟得此一境界才是德。
譯文 有一天,韋刺史為大師設大會齋。
吃完齋飯,刺史請大師升上法座,自己和官僚、士庶們一起,嚴肅地再次向大師行禮,并且問道:“弟子們聽和尚說的法,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有一點疑問,希望大師慈悲,為我解說。
”大師說:“有疑盡可發問,我将為你解說。
” 韋刺史問道:“和尚所說的,可是達磨大師的宗旨嗎?” 大師說:“是的。
” 韋刺史又說:“弟子聽說,當年達磨大師去化導梁武帝,梁武帝問達磨大師說,他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沒有什麼功德?達磨大師回答他說,實在沒有功德。
弟子不知道為什麼達磨大師說梁武帝沒有功德,請和尚為我解說。
” 大師說:“梁武帝實在沒有功德,你不要懷疑先聖的話。
梁武帝心邪,不知道正法。
造寺、度僧、布施、設齋,這些事都是為了求福,不可把求福的事當成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行為中。
” 大師又說:“見性是功,平等地對待一切是德。
念念沒有滞礙,常能見到本性的真實妙用,這叫作功德。
内心謙讓卑下是功,外面依禮而行是德。
由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的本體離開各種念頭是德。
不脫離自性是功,應用而不染污是德。
如果要覓求功德法身,隻要這樣去做,就是真功德。
“如果是修功德的人,心就不輕視一切。
他的行為,也總是恭敬地對待一切。
心常輕視别人,就是沒有丢掉‘自我’這個念頭,這就不會有功。
自性虛妄而不能切實,這就不會有德,因為他不忘自我,自高自大,經常輕視一切的緣故。
“善知識!念念沒有間斷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己修性是功,自己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必須要内見自性,不是布施、供養所能求來的。
所以福德和功德是不同的。
梁武帝不知道真理,不是我們祖師有什麼過錯。
” 原典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
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
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
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