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一悟即至佛地。
” 譯文 “善知識!我這法門,從般若産生八萬四千種智慧。
為什麼?隻為世人有八萬四千種塵勞。
如果沒有塵勞,智慧就永遠顯現,不離自性。
悟得這個法的,就是無念、無憶、無着,沒有欺騙、狂妄的言行。
用自己的真如本性,以智慧來觀照,對于一切法,都不取不舍,就是見性成佛。
“善知識!如果想進入更深的法界和般若三昧,要修般若行,須持誦《金剛般若經》,就可以見性。
應當知道,這經的功德無量無邊,經中都說得分明,還有許多稱頌,不能一一細說。
這法門是最上乘,給大智慧人說,給上根人說。
小根小智的人聽了,心裡不會相信。
為什麼呢?譬如大龍在閻浮提洲下雨,城邑村落,都順水漂流,好像漂起樹葉。
如果把雨下到大海裡,海水不增加也不減少。
如果是大乘人,如果是最上乘人,聽到《金剛經》,會心裡豁然開朗、領悟和理解。
并且知道本性之中本來就有般若智慧,自己用這個智慧觀照一切,所以不必借助文字。
譬如雨水,不是從天上來的,而是龍能興雲緻雨,讓一切衆生,一切草木,從有情衆生到無情之物,全都蒙受雨水的滋潤。
千百條江河,都流入大海,雨水與海水又合為一體。
衆生本性中的般若智慧,也就是這個樣子。
“善知識!小根之人,聽說這個頓教,就像幼小的草木,如果淋了大雨,全都會自己倒下,不能繼續生長。
小根之人,也是這樣。
他們本來也有般若智慧,和大智慧人沒有差别,為什麼聽說頓教法門不能自己開悟?都因邪見障礙厚重,煩惱的根太深,就像密雲遮沒了太陽,沒有大風吹散,日光就不能顯露。
般若智慧,也沒有大小,隻是由于一切衆生自己心裡迷誤和覺悟的不同。
迷誤的人隻見到外面的境,于身外去修行尋佛,沒有悟得自性,這就是小根。
如果心裡開朗,領悟頓教,不向外修行,隻在自己心裡永遠興起正見,煩惱、塵勞永遠不能染污,就是見性。
“善知識!内外都不住,來去自由,能消除執着心,到處通達沒有障礙。
能這樣修行,就和《般若經》所說的沒有差别。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所有的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都是由人設置的,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
如果沒有世上的人,一切萬法,就都不會有。
由此可知,萬法本由人興。
一切經書,由于人說才會有。
因為人中有愚有智,愚是小人,智為大人。
愚人向智人求教,智人給愚人說法,愚人忽然領悟理解、心智開朗,就和智人沒有差别。
“善知識!不覺悟,就是佛也會成為衆生;一個念頭覺悟,衆生就成為佛。
由此可知萬法都在自己心裡,為什麼不從自己心中頓時悟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說:‘我本元自性清淨。
’若識自心見性,就都能成就佛道。
《淨名經》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 “善知識!我在忍和尚那裡,一聽就立刻領悟,頓時見得真如本性,所以将這教法流行,讓學道的人頓悟菩提,各自觀照自己的心,自見本性。
如果自己不領悟,須求大善知識、理解最上乘法的人,直截指示一條正路。
這個善知識,有大因緣,就是說能開化教導,讓你們見得本性。
因為一切善法,都是由善知識發明、興起的緣故。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來具有。
不能自己領悟,就要請求善知識指示,才能懂得。
如果自己領悟,就不須向外尋求,并非一定要借助于其他善知識開導才能覺悟。
為什麼呢?自己心裡有知識能自己領悟,如果邪見迷誤興起,胡思亂想本末颠倒,外善知識即使有所教導,也無法挽救他的迷誤。
如果以真正的般若進行觀照,一刹那間,妄想雜念都會消滅。
如果識得自性,一悟就到佛地。
” 原典 “善知識!智慧觀照,内外明徹,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着一切處。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①,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
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将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
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見同行,在别法中,不得傳付。
損彼前人,究竟無益。
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唯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②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隻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③。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④ 煩惱暗宅中⑤,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⑥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⑦。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⑧;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
” 譯文 “善知識!我這法門,從般若産生八萬四千種智慧。
為什麼?隻為世人有八萬四千種塵勞。
如果沒有塵勞,智慧就永遠顯現,不離自性。
悟得這個法的,就是無念、無憶、無着,沒有欺騙、狂妄的言行。
用自己的真如本性,以智慧來觀照,對于一切法,都不取不舍,就是見性成佛。
“善知識!如果想進入更深的法界和般若三昧,要修般若行,須持誦《金剛般若經》,就可以見性。
應當知道,這經的功德無量無邊,經中都說得分明,還有許多稱頌,不能一一細說。
這法門是最上乘,給大智慧人說,給上根人說。
小根小智的人聽了,心裡不會相信。
為什麼呢?譬如大龍在閻浮提洲下雨,城邑村落,都順水漂流,好像漂起樹葉。
如果把雨下到大海裡,海水不增加也不減少。
如果是大乘人,如果是最上乘人,聽到《金剛經》,會心裡豁然開朗、領悟和理解。
并且知道本性之中本來就有般若智慧,自己用這個智慧觀照一切,所以不必借助文字。
譬如雨水,不是從天上來的,而是龍能興雲緻雨,讓一切衆生,一切草木,從有情衆生到無情之物,全都蒙受雨水的滋潤。
千百條江河,都流入大海,雨水與海水又合為一體。
衆生本性中的般若智慧,也就是這個樣子。
“善知識!小根之人,聽說這個頓教,就像幼小的草木,如果淋了大雨,全都會自己倒下,不能繼續生長。
小根之人,也是這樣。
他們本來也有般若智慧,和大智慧人沒有差别,為什麼聽說頓教法門不能自己開悟?都因邪見障礙厚重,煩惱的根太深,就像密雲遮沒了太陽,沒有大風吹散,日光就不能顯露。
般若智慧,也沒有大小,隻是由于一切衆生自己心裡迷誤和覺悟的不同。
迷誤的人隻見到外面的境,于身外去修行尋佛,沒有悟得自性,這就是小根。
如果心裡開朗,領悟頓教,不向外修行,隻在自己心裡永遠興起正見,煩惱、塵勞永遠不能染污,就是見性。
“善知識!内外都不住,來去自由,能消除執着心,到處通達沒有障礙。
能這樣修行,就和《般若經》所說的沒有差别。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所有的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都是由人設置的,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
如果沒有世上的人,一切萬法,就都不會有。
由此可知,萬法本由人興。
一切經書,由于人說才會有。
因為人中有愚有智,愚是小人,智為大人。
愚人向智人求教,智人給愚人說法,愚人忽然領悟理解、心智開朗,就和智人沒有差别。
“善知識!不覺悟,就是佛也會成為衆生;一個念頭覺悟,衆生就成為佛。
由此可知萬法都在自己心裡,為什麼不從自己心中頓時悟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說:‘我本元自性清淨。
’若識自心見性,就都能成就佛道。
《淨名經》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 “善知識!我在忍和尚那裡,一聽就立刻領悟,頓時見得真如本性,所以将這教法流行,讓學道的人頓悟菩提,各自觀照自己的心,自見本性。
如果自己不領悟,須求大善知識、理解最上乘法的人,直截指示一條正路。
這個善知識,有大因緣,就是說能開化教導,讓你們見得本性。
因為一切善法,都是由善知識發明、興起的緣故。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來具有。
不能自己領悟,就要請求善知識指示,才能懂得。
如果自己領悟,就不須向外尋求,并非一定要借助于其他善知識開導才能覺悟。
為什麼呢?自己心裡有知識能自己領悟,如果邪見迷誤興起,胡思亂想本末颠倒,外善知識即使有所教導,也無法挽救他的迷誤。
如果以真正的般若進行觀照,一刹那間,妄想雜念都會消滅。
如果識得自性,一悟就到佛地。
” 原典 “善知識!智慧觀照,内外明徹,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着一切處。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①,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
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将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
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見同行,在别法中,不得傳付。
損彼前人,究竟無益。
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唯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②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隻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③。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④ 煩惱暗宅中⑤,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⑥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⑦。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⑧;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