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雜科
關燈
小
中
大
梁成都東禅院貫休
原典
釋貫休,字德隐,俗姓姜氏,金華蘭溪①登高人也。七歲,父母雅愛之,投本縣和安寺圓貞禅師出家為童侍。日誦《法華經》一千字耳,所暫聞不忘于心。與處默同削染,鄰院而居,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僧有見之,皆驚異焉。受具之後,詩名聳動于時,乃往豫章,傳《法華經》《起信論》,皆精奧義,講訓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彌相笃重,次太守蔣瑰開洗忏戒壇,命休為監壇焉。
乾甯初,赍志谒吳越武肅王錢氏,因獻詩五章,章八句,甚惬旨,遺贈亦豐。王立去僞功,朝廷旌為功臣。乃别樹堂立碑,記同力平越将校姓名,遂刊休詩于碑陰,見重如此。
休善小筆,得六法;長于水墨,形似之狀可觀。受衆安橋強氏藥肆請,出羅漢一堂,雲:“每畫一尊,必祈夢得應真貌,方成之。”與常體不同。
自此遊黟歙②,與唐安寺蘭阇梨道合。後思登南嶽,比谒荊帥成汭。初甚禮焉,于龍興寺安置。時内翰吳融谪官相遇,往來論道論詩。融為休作集序,則乾甯三年也。尋被誣谮于荊帥,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題硯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勸師入蜀。時王氏将圖僭僞,邀四方賢士,得休甚喜,盛被禮遇,賜赉隆洽,署号禅月大師。蜀主常呼為“得得來和尚”,時韋藹舉其美号。
所長者歌吟,諷刺微隐,存于教化。體調不下二李、白、賀③也。至梁乾化二年,終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慘怛,一皆官葬,塔号白蓮。于城都北門外升遷為浮圖,乃僞蜀乾德中,即梁乾化三年癸酉歲也。
休能草聖,出弟子昙域,癸酉年集師文集,首安吳内翰序,域為後序。韋莊嘗贈詩曰:“豈是為窮常見隔,隻應嫌酒不相過。”又,廣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鄉人也。休書迹,好事者傳号曰姜體是也。嘗睹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锴作贊。
昙域戒學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許慎《說文》,見行于蜀。有詩集,亞師之體也。
注釋
①金華蘭溪:今浙江金華蘭溪縣。
②黟歙:今安徽省南部。
③二李、白、賀:李白、李商隐、白居易、賀知章。
譯文
釋貫休,字德隐,俗姓姜,金華蘭溪登高(今浙江金華蘭溪市)人。七歲時,父母把他送到本縣和安寺出家,給圓貞禅師當侍童。日誦《法華經》一千字,所聞不忘于心。後來與處默一起削發,鄰院而居,常常隔籬論詩,互相酬唱,僧人見之,都十分詫異。受具足戒後,詩名轟動當時。後往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帶)傳《法華經》《大乘起信論》,甚精通其義理,講說不辍。本郡太守王慥對他很敬重,後任之太守蔣瑰開洗忏戒壇,令貫休為監壇。
乾甯初年,拜訪了吳越王錢氏,并獻詩五章,每章八句,十分秀麗隽永,吳越王對他饋贈亦十分豐厚。後來吳越王被朝廷封為功臣,為其樹碑立傳,遂把貫休之詩刻于碑石之上,其見重如此。
貫休善小筆,甚得六法;長于水墨畫,形似而傳神。曾受衆安橋強氏藥鋪之請,畫羅漢一堂。他每畫一尊羅漢,必祈夢得羅漢真身容貌,方動筆畫之。故其所畫,與常體多有不同。
此後,他又遊化于黟歙(今安徽省南部)一帶,與唐安寺蘭阇梨志同道合。後來想登南嶽,拜谒了荊帥成汭。起初成汭甚器重他,把他安置在龍興寺。當時内翰吳融受貶後與貫休相遇,兩人情趣頗相投,遂常在一起談詩論道。後來吳融曾為貫休之詩集作序,此是乾甯三年(公元八九六年)時事。不久有人在成汭面前誣陷貫休,成汭遂黜貫休于功安。他郁郁不樂,對硯題字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勸他入蜀。當時,王氏準備謀反,邀集各方賢士,得到貫休後十分高興,對他極崇重,賜号“禅月大師”,蜀主常稱他為“得得來和尚”。
貫休所長者在歌吟,諷刺時弊,存于教化。其詩體式、格調不下李白、李商隐、白居易、賀知章。至梁乾化二年(公元九一二年)終于居處,世壽八十一。蜀主十分悲傷,下令葬事一由官方辦理,賜塔号“白蓮”。乾化三年于城都北門外建塔。
貫休有草聖之稱,其弟子昙域,癸酉年(公元九一三年)出其師文集,吳内翰為之作序,昙域作後序。韋莊曾贈詩曰:“豈是為窮常見隔,隻應嫌酒不相過。”又,廣成先生杜光庭與之相交甚善,乃同鄉人。貫休之筆迹,有人稱之為姜體。曾親眼目睹過貫休的人,說他體形肥大,個子不高,蜀宰相王锴曾為之作贊。
其弟子昙域戒學精微,篆筆雄健,曾重集許慎之《說文解字》,在川蜀一帶很流行。也有詩集,與其師之體相類。
原典
釋貫休,字德隐,俗姓姜氏,金華蘭溪①登高人也。七歲,父母雅愛之,投本縣和安寺圓貞禅師出家為童侍。日誦《法華經》一千字耳,所暫聞不忘于心。與處默同削染,鄰院而居,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僧有見之,皆驚異焉。受具之後,詩名聳動于時,乃往豫章,傳《法華經》《起信論》,皆精奧義,講訓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彌相笃重,次太守蔣瑰開洗忏戒壇,命休為監壇焉。
乾甯初,赍志谒吳越武肅王錢氏,因獻詩五章,章八句,甚惬旨,遺贈亦豐。王立去僞功,朝廷旌為功臣。乃别樹堂立碑,記同力平越将校姓名,遂刊休詩于碑陰,見重如此。
休善小筆,得六法;長于水墨,形似之狀可觀。受衆安橋強氏藥肆請,出羅漢一堂,雲:“每畫一尊,必祈夢得應真貌,方成之。”與常體不同。
自此遊黟歙②,與唐安寺蘭阇梨道合。後思登南嶽,比谒荊帥成汭。初甚禮焉,于龍興寺安置。時内翰吳融谪官相遇,往來論道論詩。融為休作集序,則乾甯三年也。尋被誣谮于荊帥,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題硯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勸師入蜀。時王氏将圖僭僞,邀四方賢士,得休甚喜,盛被禮遇,賜赉隆洽,署号禅月大師。蜀主常呼為“得得來和尚”,時韋藹舉其美号。
所長者歌吟,諷刺微隐,存于教化。體調不下二李、白、賀③也。至梁乾化二年,終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慘怛,一皆官葬,塔号白蓮。于城都北門外升遷為浮圖,乃僞蜀乾德中,即梁乾化三年癸酉歲也。
休能草聖,出弟子昙域,癸酉年集師文集,首安吳内翰序,域為後序。韋莊嘗贈詩曰:“豈是為窮常見隔,隻應嫌酒不相過。”又,廣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鄉人也。休書迹,好事者傳号曰姜體是也。嘗睹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锴作贊。
昙域戒學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許慎《說文》,見行于蜀。有詩集,亞師之體也。
注釋
①金華蘭溪:今浙江金華蘭溪縣。
②黟歙:今安徽省南部。
③二李、白、賀:李白、李商隐、白居易、賀知章。
譯文
釋貫休,字德隐,俗姓姜,金華蘭溪登高(今浙江金華蘭溪市)人。七歲時,父母把他送到本縣和安寺出家,給圓貞禅師當侍童。日誦《法華經》一千字,所聞不忘于心。後來與處默一起削發,鄰院而居,常常隔籬論詩,互相酬唱,僧人見之,都十分詫異。受具足戒後,詩名轟動當時。後往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帶)傳《法華經》《大乘起信論》,甚精通其義理,講說不辍。本郡太守王慥對他很敬重,後任之太守蔣瑰開洗忏戒壇,令貫休為監壇。
乾甯初年,拜訪了吳越王錢氏,并獻詩五章,每章八句,十分秀麗隽永,吳越王對他饋贈亦十分豐厚。後來吳越王被朝廷封為功臣,為其樹碑立傳,遂把貫休之詩刻于碑石之上,其見重如此。
貫休善小筆,甚得六法;長于水墨畫,形似而傳神。曾受衆安橋強氏藥鋪之請,畫羅漢一堂。他每畫一尊羅漢,必祈夢得羅漢真身容貌,方動筆畫之。故其所畫,與常體多有不同。
此後,他又遊化于黟歙(今安徽省南部)一帶,與唐安寺蘭阇梨志同道合。後來想登南嶽,拜谒了荊帥成汭。起初成汭甚器重他,把他安置在龍興寺。當時内翰吳融受貶後與貫休相遇,兩人情趣頗相投,遂常在一起談詩論道。後來吳融曾為貫休之詩集作序,此是乾甯三年(公元八九六年)時事。不久有人在成汭面前誣陷貫休,成汭遂黜貫休于功安。他郁郁不樂,對硯題字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勸他入蜀。當時,王氏準備謀反,邀集各方賢士,得到貫休後十分高興,對他極崇重,賜号“禅月大師”,蜀主常稱他為“得得來和尚”。
貫休所長者在歌吟,諷刺時弊,存于教化。其詩體式、格調不下李白、李商隐、白居易、賀知章。至梁乾化二年(公元九一二年)終于居處,世壽八十一。蜀主十分悲傷,下令葬事一由官方辦理,賜塔号“白蓮”。乾化三年于城都北門外建塔。
貫休有草聖之稱,其弟子昙域,癸酉年(公元九一三年)出其師文集,吳内翰為之作序,昙域作後序。韋莊曾贈詩曰:“豈是為窮常見隔,隻應嫌酒不相過。”又,廣成先生杜光庭與之相交甚善,乃同鄉人。貫休之筆迹,有人稱之為姜體。曾親眼目睹過貫休的人,說他體形肥大,個子不高,蜀宰相王锴曾為之作贊。
其弟子昙域戒學精微,篆筆雄健,曾重集許慎之《說文解字》,在川蜀一帶很流行。也有詩集,與其師之體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