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感通

關燈
唐升州莊嚴寺惠忠 原典 釋惠忠,俗姓王,潤州上元①人也。

    初在母孕,忽遇異僧,謂曰:“所生貴子,當為天人矣。

    ”誕育已來,不食葷腥,有異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經業見度,即神龍元年也,遂配莊嚴寺。

    志節高簡,為時輩所推。

    聞牛頭山威禅師襲達磨蹤,得佛法印,遂造山禮谒。

    威見忠,乃曰:“山主來矣。

    ”因為說法,頓悟上乘。

    威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②,乃命入室付法傳燈,并委山門之事,遂出鄽聚。

     忠即繼踵茲峰,夙夜精勵。

    常頭陀山澤,飲泉藉草,一食延時,每用一铛,衆味同煮。

    用畢懸于樹杪,方複繩床晏坐,終日如杌。

    衣不易時,寒暑一納,積四十年,遂彰靈應非一。

    州牧明賢,頻詣山禮谒,再請至郡,施化道俗。

     天寶初年始出止莊嚴。

    忠以為梁朝舊寺,莊嚴最盛,今已歲古凋殘,興懷修葺,遂于殿東拟創法堂。

    先有古木,鵲巢其頂,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鵲移去,始當伐之。

    ”因至樹祝曰:“此地造堂,當速移去。

    ”言畢,其鵲競銜柴遷寓他樹。

    合郭道俗觀者如堵,莫不歎異。

    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為上其處,因乃定焉。

    雖汲引無廢,神曠不撓,四方之侶,相依日至。

     以大曆三年山門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歲盛夏忽然枯悴,靈芝仙菌,且不複生。

    至九月,忠演法高座,無故水出繞座而轉。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衆布薩,至晚乃命侍者剃發浴軀。

    是夜瑞雲覆刹,天樂聞空,十六朝怡然坐化。

    時風雨震蕩,樹木摧折,和州延祚寺僧徒其夕鹹見白虹直東西,貫于山中,鳥獸哀鳴,林壑岩間哭聲數日方止。

    嶽牧韋公損聞而哀怆,遣使贈赙,并令上元令劉君備威儀送歸山。

    于時炎蒸,至七月七,天降雨絕涼。

    八日神柩出,纖塵不飛。

    又有群鶴徘徊輿上,送至山門。

    瘗後數日,墳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國法荼毗,獲舍利不可勝計,圓細如珠,光彩瑩徹。

    遠近道俗有恨無所克獲,鹹于焚身處煨燼中至求,凡百千人,皆得舍利。

    故知法身圓應,感物無窮,聖力潛通,光騰千古。

    門人起木塔。

    春秋八十七矣。

    身逾七尺,霜眉徑寸,儀容殊偉,燕颔龍腮,神氣孤拔,色如金聚,含光玉潤,若梵僧。

    所居帳帏弗張,蚊蚋不犯。

    曾居蘭若幽栖,松竹深邃,嘗有虎鹿并各産子,馴繞人室,曾無懼色。

     開元二十七年,上元令長孫遂初脫略異聞,躬造山詢驗。

    及到山半,猛虎當路咆吼,遂乃驚怖,莫知所為。

    忠聞出林曉喻,虎因寝聲,伏于林中。

    遂恐懾,合掌禮謝而回。

    忠又向吳郡,具戒院中有淩霄藤,盛夏萎悴,人拟伐之,威大師曰:“勿翦,惠忠還日,其藤更生。

    ”人不之信,及秋,忠還,其藤重茂矣。

    又昔有供僧谷倉在莊,夜有強盜來竊之,虎乃吼喚逐之。

    盜棄負器而逃。

    其類夥多,良難驟述。

     忠著《見性序》及《行路難》,精旨妙密,盛行于世。

     注釋 ①上元:在江蘇南京市江甯區。

     ②尹喜:周代之關令。

    相傳老子西遊至函谷關,尹喜強留之,老子遂授以《道德經》五千文。

     譯文 釋惠忠,俗姓王,潤州上元(今江蘇南京市江甯區)人。

    其母懷孕時,曾遇到一僧人,那個僧人對她說:“你所生貴子,日後必定成大法器。

    ”惠忠出生以後,不食葷腥,禀性敦厚,與一般的兒童多有不同。

    二十三歲時,即神龍元年(公元七〇五年)出家為僧,住莊嚴寺。

    他修習刻苦,志節高簡,聽說牛頭山威禅師承達磨禅法,得佛法印,遂前往拜谒。

    威禅師見到惠忠後,就說:“山主來矣。

    ”并為他說法,他頓悟上乘。

    威禅師既得傳法之人,如老子之遇尹喜,就傳燈授法,并把山門委托給他管理,自己則飄然而去。

     惠忠住持牛頭山寺後,兢兢于道業。

    常修頭陀行,泉飲蔬食,與寺中大衆同吃一鍋飯。

    用過之後就把鍋吊在樹上,自己才打坐禅修,終日如此,從不間斷。

    他一年四季同穿一衲,四十年間不曾改易。

    當地的官員、學子,頻頻上山禮谒,參學問道,并經常請他至城裡為大衆講法,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