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護法
關燈
小
中
大
至南康師事潮陽西山惠照禅師,大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依衡嶽寺希澡律師受戒,乃曰:“大丈夫當離法自淨,不能拘于細小之禮儀行事。
”後拜谒石頭禅師,密證心印,止住于藥山。
有一天夜裡,皓月當空,他在帶泥土的石山的山坡上大笑一聲,聲震澧陽東九十多裡遠。
那天夜裡澧陽人都聽到其笑聲,都以為是鄰居發出來的,但第二天早上一問,都說不是自家人的笑聲,一直追問到藥山,僧衆們說:“這是惟俨禅師昨天夜裡在山坡上大笑所緻。
”自此之後,聲名大振。
元和年間,李翺為考功員外郎,與李景儉頗有交誼。
李景儉推薦他當谏議大夫,後來李景儉受譴,李翺也被貶至朗州任刺史。
李翺閑時就上山拜谒惟俨,終于領悟了禅法大意。
起初,當李翺去山上拜訪惟俨時,惟俨照舊讀經典,連頭都不擡起來。
侍者報告說:“太守來看望你了。
”李翺性子較急,就說:“見面不如聞名。
”此時惟俨才向李翺打招呼,并對他說:“太守因何貴耳賤目?”李翺拱手道歉,并問他:“何謂道呢?”隻見惟俨指指天空,又指瓶子,曰:“雲在青天水在瓶。
”據說李翺聽了此話後,茅塞頓開,群疑冰釋。
過後作了一偈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還有一偈曰:“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 起初,李翺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為文會之友,經常在一起議論古今、談說經典,文章反對浮華,崇尚理緻,故當時言為文者,皆推韓、柳、劉。
吏部尚書則稱:“仲尼既沒,諸子異端,荀、孟抑異端而繼承、弘揚孔子之學,至于楊、墨之流,唯害道而已。
到周隋之世,王道不興,故文中之有作,與諸子差不多。
李唐一代,自房玄齡、魏徵逝世之後,崇尚浮華,有失道旨。
至于武後之弊,安史之殘,更使儒道不興。
我約二三子一起恢複孔孟之道,不可因清言而妨礙了儒道之發展,放任佛教的蔓延,今後如有誰歸心釋門,則是有背此盟,必定重災,不得永年。
” 後來,李翺邂逅于惟俨,頓了本心。
于任戶部尚書、襄州刺史及充任山南東道節度使時,又遇紫玉禅師,日進其道,遂著《複性書》上下二篇。
主要談人之心性本來明白無垢,隻是由于情欲所緻,才迷而不知返,不能見性,現在應該複其本性,此亦即佛教之所謂返本還源也。
其書既露又隐,其文多引《象》《系》《中庸》等儒家經典,沒有公開引用佛經的話;但其思想則與佛教毫無二緻,以舍妄從真、去情複性為宗旨。
韓愈和柳宗元看了他的《複性書》後說:“吾道萎矣,連李翺也逃離儒門而入于釋門了。
” 惟俨于護持佛法方面,功實不可沒,其能争取儒學大家歸向佛教,非有拔山扛鼎之力不可。
又,相國崔群、常侍溫造等,相繼向他問道,而惟俨善于開發道意,故赢得許多學人士子之崇敬。
太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臨終之前,對大衆說:“法堂即将頹陷矣。
”大家不明白其話所指,有人就扛起木頭去頂住法堂,惟俨看後,撫掌大笑道:“你們都理解錯了。
”說後合掌而寂,世壽七十。
”後拜谒石頭禅師,密證心印,止住于藥山。
有一天夜裡,皓月當空,他在帶泥土的石山的山坡上大笑一聲,聲震澧陽東九十多裡遠。
那天夜裡澧陽人都聽到其笑聲,都以為是鄰居發出來的,但第二天早上一問,都說不是自家人的笑聲,一直追問到藥山,僧衆們說:“這是惟俨禅師昨天夜裡在山坡上大笑所緻。
”自此之後,聲名大振。
元和年間,李翺為考功員外郎,與李景儉頗有交誼。
李景儉推薦他當谏議大夫,後來李景儉受譴,李翺也被貶至朗州任刺史。
李翺閑時就上山拜谒惟俨,終于領悟了禅法大意。
起初,當李翺去山上拜訪惟俨時,惟俨照舊讀經典,連頭都不擡起來。
侍者報告說:“太守來看望你了。
”李翺性子較急,就說:“見面不如聞名。
”此時惟俨才向李翺打招呼,并對他說:“太守因何貴耳賤目?”李翺拱手道歉,并問他:“何謂道呢?”隻見惟俨指指天空,又指瓶子,曰:“雲在青天水在瓶。
”據說李翺聽了此話後,茅塞頓開,群疑冰釋。
過後作了一偈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還有一偈曰:“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 起初,李翺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為文會之友,經常在一起議論古今、談說經典,文章反對浮華,崇尚理緻,故當時言為文者,皆推韓、柳、劉。
吏部尚書則稱:“仲尼既沒,諸子異端,荀、孟抑異端而繼承、弘揚孔子之學,至于楊、墨之流,唯害道而已。
到周隋之世,王道不興,故文中之有作,與諸子差不多。
李唐一代,自房玄齡、魏徵逝世之後,崇尚浮華,有失道旨。
至于武後之弊,安史之殘,更使儒道不興。
我約二三子一起恢複孔孟之道,不可因清言而妨礙了儒道之發展,放任佛教的蔓延,今後如有誰歸心釋門,則是有背此盟,必定重災,不得永年。
” 後來,李翺邂逅于惟俨,頓了本心。
于任戶部尚書、襄州刺史及充任山南東道節度使時,又遇紫玉禅師,日進其道,遂著《複性書》上下二篇。
主要談人之心性本來明白無垢,隻是由于情欲所緻,才迷而不知返,不能見性,現在應該複其本性,此亦即佛教之所謂返本還源也。
其書既露又隐,其文多引《象》《系》《中庸》等儒家經典,沒有公開引用佛經的話;但其思想則與佛教毫無二緻,以舍妄從真、去情複性為宗旨。
韓愈和柳宗元看了他的《複性書》後說:“吾道萎矣,連李翺也逃離儒門而入于釋門了。
” 惟俨于護持佛法方面,功實不可沒,其能争取儒學大家歸向佛教,非有拔山扛鼎之力不可。
又,相國崔群、常侍溫造等,相繼向他問道,而惟俨善于開發道意,故赢得許多學人士子之崇敬。
太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臨終之前,對大衆說:“法堂即将頹陷矣。
”大家不明白其話所指,有人就扛起木頭去頂住法堂,惟俨看後,撫掌大笑道:“你們都理解錯了。
”說後合掌而寂,世壽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