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明律
關燈
小
中
大
寶二載六月也。
至越州②浦,止署風山。
真夜夢甚靈異。
才出洋,遇惡風濤,舟人顧其垂沒,有投棄香木者。
聞空中聲雲:“勿投棄。
”時見舳舻③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尋時風定。
俄漂入蛇海,其蛇長三丈餘,色若錦文;後入魚海,魚長尺餘,飛滿空中。
次一洋,純見飛鳥集于舟背,壓之幾沒。
洎出鳥海,乏水。
俄泊一島,池且泓澄,人飲甘美。
相次達于日本,其國王歡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盧遮那殿前立壇,為國王受菩薩戒。
次夫人、王子等,然後教本土有德沙門足滿十員,度沙彌澄修等四百人,用白四羯磨法④也。
又有王子一品親田舍宅造寺,号招提,施水田一百頃。
自是已來,長敷律藏,受教者多,彼國号大和尚,傳戒律之始祖也。
以日本天平寶字七年癸卯歲五月五日,無疾辭衆,坐亡,身不傾壞,乃唐代宗廣德元年矣。
春秋七十七。
至今其身不施苎漆,國王、貴人、信士時将寶香塗之。
僧思托著《東征傳》詳述焉。
注釋 ①廣陵江陽縣:今江蘇揚州江陽。
②越州:今浙江紹興。
③舳舻:“舳”指船之後持舵處,“舻”指船頭持棹處。
此指許多船隻。
④白四羯磨法:又作“白四”“白四法”,即告白之意。
“羯磨”,意為業、做法等。
白四羯磨法指僧中所做事務。
如授戒之做法,授戒時,三師中之羯磨師向僧衆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為“白”。
其後,三問僧衆贊成與否,稱為“三羯磨”。
如無異議,則準予受戒為僧。
合一度之白與三度之羯磨,故稱“白四羯磨”。
譯文 釋鑒真,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揚州江陽)人。
少年時就聰穎異常,器度恢宏。
有一次随父去大雲寺,見佛像而感動夙心,因而求父親讓他出家。
父親對其志趣頗感奇異,就同意了。
後依智滿禅師,依其修習。
武後長安元年(公元七〇一年),下诏天下度僧,鑒真作為沙彌配住本寺,後改住龍興。
中宗孝和帝神龍元年(公元七〇五年),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
雖然出家不久,但有老成之風。
随後遊學兩京(洛陽、長安),遍訪名師。
三藏典籍,多所精通,于律學尤有所得,遂以律學化誘學人,終成一方宗匠。
當時,日本國有沙門榮睿、普照等東來求法,用以補日本之所缺者。
于開元年間,到達揚州,并拜谒了鑒真法師,曰:“我國在海中,距齊州有幾千萬裡之遙。
雖有法而無傳法之人,此猶整個夜晚在暗室中尋求,因無燈終難有所獲一樣。
敢問法師可願意舍棄此方之利樂,至我國去弘揚佛法?”鑒真觀察其人,聽其所言頗是懇切,乃問之曰:“我過去曾聽說南嶽慧思禅師後來生于貴國為國王,興隆佛法,果是如此?又聽說貴國長屋(即相國之别名)曾造千領袈裟來施中華名德,并于衣緣繡偈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由此看來,貴國果然是與佛法有緣之地。
”遂同意了日本僧人的要求,準備出發去日本。
他招募了思托等十四位比丘,購置了船隻,于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六月自揚州帶經律離岸,經越州(今浙江紹興)浦後,于署風山稍事歇息。
夜裡鑒真做了許多奇異之夢。
後來,船才出海,便遇狂風惡浪,船中的人怕船隻沉沒,就準備把船上之□香木投進水中,隻聽空中有聲音道:“不能投啊!”随後見各船上都有神将站立于甲闆之上,片刻間,風浪就停下來了。
再向前航行了一段時間,船隻漂進了一片蛇海,那裡的蛇有三丈多長,色呈錦文;後來又漂入魚海,魚長尺餘,翻騰飛躍于空中。
又至一處,則隻見飛鳥都停在船上,壓得船差一點沉沒。
駛出鳥海後,船中已沒有淡水了。
不久,船停泊在一個小島邊,島上有一池,池水甘美,一船人都上去開懷暢飲了一陣。
經過幾次的磨難和風險,終于到達日本。
日本國國王隆重地把他迎進城去,安止于大寺。
起初在盧遮那殿前立壇,為國王授菩薩戒,後相繼為王後、王子等授戒,爾後,又傳法于日本國較有聲望的沙門十人,度沙彌澄修等四百多人。
有王子舍宅造寺,号曰“招提”,布施水田一百畝。
自此之後,鑒真在日本大弘律藏,從之受教者不計其數,被稱為“大和尚”,為日本國律學之始祖。
于日本天平寶字七年(公元七六三年)五月五日,無疾坐化,死後好幾天身體都不腐壞,至今其身不爛,國王、貴人、信士等常以寶香塗之。
世壽七十七。
僧思托曾著《東征傳》,詳述鑒真東渡弘法之事。
至越州②浦,止署風山。
真夜夢甚靈異。
才出洋,遇惡風濤,舟人顧其垂沒,有投棄香木者。
聞空中聲雲:“勿投棄。
”時見舳舻③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尋時風定。
俄漂入蛇海,其蛇長三丈餘,色若錦文;後入魚海,魚長尺餘,飛滿空中。
次一洋,純見飛鳥集于舟背,壓之幾沒。
洎出鳥海,乏水。
俄泊一島,池且泓澄,人飲甘美。
相次達于日本,其國王歡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盧遮那殿前立壇,為國王受菩薩戒。
次夫人、王子等,然後教本土有德沙門足滿十員,度沙彌澄修等四百人,用白四羯磨法④也。
又有王子一品親田舍宅造寺,号招提,施水田一百頃。
自是已來,長敷律藏,受教者多,彼國号大和尚,傳戒律之始祖也。
以日本天平寶字七年癸卯歲五月五日,無疾辭衆,坐亡,身不傾壞,乃唐代宗廣德元年矣。
春秋七十七。
至今其身不施苎漆,國王、貴人、信士時将寶香塗之。
僧思托著《東征傳》詳述焉。
注釋 ①廣陵江陽縣:今江蘇揚州江陽。
②越州:今浙江紹興。
③舳舻:“舳”指船之後持舵處,“舻”指船頭持棹處。
此指許多船隻。
④白四羯磨法:又作“白四”“白四法”,即告白之意。
“羯磨”,意為業、做法等。
白四羯磨法指僧中所做事務。
如授戒之做法,授戒時,三師中之羯磨師向僧衆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為“白”。
其後,三問僧衆贊成與否,稱為“三羯磨”。
如無異議,則準予受戒為僧。
合一度之白與三度之羯磨,故稱“白四羯磨”。
譯文 釋鑒真,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揚州江陽)人。
少年時就聰穎異常,器度恢宏。
有一次随父去大雲寺,見佛像而感動夙心,因而求父親讓他出家。
父親對其志趣頗感奇異,就同意了。
後依智滿禅師,依其修習。
武後長安元年(公元七〇一年),下诏天下度僧,鑒真作為沙彌配住本寺,後改住龍興。
中宗孝和帝神龍元年(公元七〇五年),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
雖然出家不久,但有老成之風。
随後遊學兩京(洛陽、長安),遍訪名師。
三藏典籍,多所精通,于律學尤有所得,遂以律學化誘學人,終成一方宗匠。
當時,日本國有沙門榮睿、普照等東來求法,用以補日本之所缺者。
于開元年間,到達揚州,并拜谒了鑒真法師,曰:“我國在海中,距齊州有幾千萬裡之遙。
雖有法而無傳法之人,此猶整個夜晚在暗室中尋求,因無燈終難有所獲一樣。
敢問法師可願意舍棄此方之利樂,至我國去弘揚佛法?”鑒真觀察其人,聽其所言頗是懇切,乃問之曰:“我過去曾聽說南嶽慧思禅師後來生于貴國為國王,興隆佛法,果是如此?又聽說貴國長屋(即相國之别名)曾造千領袈裟來施中華名德,并于衣緣繡偈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由此看來,貴國果然是與佛法有緣之地。
”遂同意了日本僧人的要求,準備出發去日本。
他招募了思托等十四位比丘,購置了船隻,于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六月自揚州帶經律離岸,經越州(今浙江紹興)浦後,于署風山稍事歇息。
夜裡鑒真做了許多奇異之夢。
後來,船才出海,便遇狂風惡浪,船中的人怕船隻沉沒,就準備把船上之□香木投進水中,隻聽空中有聲音道:“不能投啊!”随後見各船上都有神将站立于甲闆之上,片刻間,風浪就停下來了。
再向前航行了一段時間,船隻漂進了一片蛇海,那裡的蛇有三丈多長,色呈錦文;後來又漂入魚海,魚長尺餘,翻騰飛躍于空中。
又至一處,則隻見飛鳥都停在船上,壓得船差一點沉沒。
駛出鳥海後,船中已沒有淡水了。
不久,船停泊在一個小島邊,島上有一池,池水甘美,一船人都上去開懷暢飲了一陣。
經過幾次的磨難和風險,終于到達日本。
日本國國王隆重地把他迎進城去,安止于大寺。
起初在盧遮那殿前立壇,為國王授菩薩戒,後相繼為王後、王子等授戒,爾後,又傳法于日本國較有聲望的沙門十人,度沙彌澄修等四百多人。
有王子舍宅造寺,号曰“招提”,布施水田一百畝。
自此之後,鑒真在日本大弘律藏,從之受教者不計其數,被稱為“大和尚”,為日本國律學之始祖。
于日本天平寶字七年(公元七六三年)五月五日,無疾坐化,死後好幾天身體都不腐壞,至今其身不爛,國王、貴人、信士等常以寶香塗之。
世壽七十七。
僧思托曾著《東征傳》,詳述鑒真東渡弘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