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習禅

關燈
律藏,其諸性相,貫習偕通。

    聞重湖間禅道大興,乃抗志雲遊,造龍潭信禅師,則石頭宗師之二葉也。

    始唯獨居一室,鑒強供侍之。

     一夕,龍潭持一枝火授鑒,鑒接而行數步,且曰:“久聞龍潭到來,龍之與潭,俱不見欤?”信曰:“子親到矣。

    ”機與教符,日親丈室三十餘年。

    後止澧陽,居無何,屬武宗搜揚。

    洎大中還複法儀。

     鹹通初②,武陵太守薛延望堅請,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禅徒輻湊。

    伏臘,堂中常有半千人矣。

    其于訓授,天險海深,難窺邊際。

    雪峰參見,鑒深肯重。

    以鹹通六年乙酉歲十二月三日,忽告諸徒曰:“扪空追響,勞汝神邪?夢覺覺非,複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

    春秋八十四,僧臘六十五。

    身據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

    天下言激箭之禅道者,有德山門風焉。

    今襄、鄧、漢東法孫極盛者是欤。

     注釋 ①劍南:今四川涪江以西、大渡河流域,以在劍閣之南故名。

     ②鹹通初:應為大中初年之誤。

     譯文 釋宣鑒,俗姓周,劍南(今四川涪江以西)人。

    出生之後,就厭惡葷腥,少年時聰穎機敏,以宿植慧根故,從小就希望離俗出家。

    大龍不屈于小庭,鲲鵬當翺翔于太空,既離塵俗,當預僧流。

    起初,精研律藏,聞重湖間禅道大興,乃前往參學遊訪,拜谒龍潭信禅師。

    信禅師屬石頭希遷之法系。

    起初他獨居一室,宣鑒強求前去侍候他。

     有一天傍晚,龍潭禅師拿一根蠟燭宣鑒,宣鑒接過後行走了數步,說道:“久聞龍潭到來,龍之與潭,俱不見矣?”信禅師道:“子親到矣。

    ”他在方丈室侍候龍潭三十多年。

    後來去了澧陽,沒住多久,遇到會昌法難,武宗滅佛,他避難于獨浮山之石室。

     大中初年(公元八四七年)應武陵太守薛延望之請,始居德山,盛弘禅法,大振宗風,四方學衆雲集,蔚為天下一大叢林。

    不論三伏臘月,堂中徒衆常有數百人。

    其道風險峻,常人難窺其涯際。

    雪峰曾參見他,頗受宣鑒之賞識。

    于鹹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十二月三日,忽告大衆曰:“扪空追響,勞汝神邪?夢覺覺非,複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

    世壽八十四,僧臘六十五。

    死後身據床坐,七日如生。

    天下言激箭之禅道者,有德山之門風。

    現在襄、鄧、漢東一帶還有他的許多弟子,宗風猶盛。

     唐真定府臨濟院義玄 原典 釋義玄,俗姓邢,曹州南華①人也。

    參學諸方,不憚艱苦。

    因見黃檗山運禅師②,鳴啄同時,了然通徹,乃北歸鄉土。

    俯徇趙人之請,住于城南臨濟③焉。

    罷唱經論之徒,皆親堂室,示人心要,頗與德山相類。

     以鹹通七年丙戌歲四月十日示滅。

    敕谥慧照大師,塔号澄虛。

    言教頗行于世,今恒陽号臨濟禅宗焉。

     注釋 ①曹州南華:在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東南。

     ②黃檗山運禅師:黃檗山,在今福建省福清縣城西,又稱南山,希運禅師曾住此山,大弘禅法,故史上稱他為黃檗山斷際禅師。

     ③城南臨濟:寺名,即真定臨濟院,在今河北正定縣。

     譯文 釋義玄,俗姓邢,曹州南華(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附近)人。

    早年曾四方參學,不憚艱苦。

    後于黃檗山希運禅師處豁然頓悟,遂返歸鄉裡。

    後應趙人之請,住于城南臨濟(今河北省正定縣)。

    他反對讀誦經論,而重示人心要,頗與德山宣鑒相類。

     鹹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四月十日入滅。

    後敕谥“慧照大師”,塔号“澄虛”。

    其禅法後來頗盛行,被稱為臨濟宗。

     唐洪州洞山良價 原典 釋良價,俗姓俞氏,會稽諸暨①人也。

    少孺從師于五洩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

    登即遊方②,見南泉禅師,深領玄契。

    續造雲岩③,疑滞頓寝。

    大中末,于斯豐山大行禅法。

    後盛化豫章高安洞山④,今筠州也。

     價以鹹通十年己醜三月朔旦,命剃發披衣,令鳴鐘,奄然而往。

    時弟子輩悲号,價忽開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

    勞生息死,于悲何有?淪喪于情,太粗着乎?”召主事僧,令營齋:“齋畢,吾其逝矣!”然衆心戀慕,從延其日,至于七辰,食具方備。

    價亦随齋,謂衆曰:“此齋名愚癡也。

    ”蓋責其無般若欤?及僧唱随意,曰:“僧家勿事大率,臨行之際,喧動如斯。

    ”至八日浴訖,端坐而絕。

    春秋六十三,法臘四十二。

    敕谥禅師曰悟本,塔号慧覺矣。

     注釋 ①會稽諸暨:今浙江諸暨。

     ②遊方:學人為求開悟而遍遊名山,四方參禅問道曰遊方。

     ③雲岩:雲岩昙晟。

     ④豫章高安洞山:今江西高安。

     譯文 釋良價,俗姓俞,會稽諸暨(今浙江諸暨)人。

    少年時從師于五洩山寺,二十一歲時,才往嵩山受具足戒。

    後來,就到各地遊化參學,谒見南泉普願禅師,深領玄旨。

    過後又參拜雲岩禅師,前疑俱消。

    大中末年,于斯豐山大弘禅法。

    後來,又到豫章高安洞山(今江西高安)大揚宗風。

     鹹通十年(公元八六九年)三月令剃發披衣,并鳴鐘,随後奄然而化。

    時衆弟子悲号恸哭,忽然又睜開雙眼,并坐起來說:“出家之人,心不依于物,勞生息死,又有什麼好悲哀的?太執着于情,那就太粗俗了。

    ”遂召主事僧,令營齋,并說:“齋過之後,我就要入滅了。

    ”終因衆弟子戀慕,遂延長了幾天,到第七天早晨,諸僧替他準備好餐具,他看了之後對衆僧說:“此齋名‘愚癡’也。

    ”意思是責怪諸僧無般若智慧,等諸僧請良價随意時,他才說:“出家人好寂靜,臨行之際,何以如此喧嚣?”到第八天沐浴之後,端坐而化。

    世壽六十三,法臘四十二。

    後敕谥号“悟本”,塔号“慧覺”。

     唐福州雪峰廣福院義存 原典 釋義存,長慶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縣曾氏。

    自王父而下,皆友僧親佛,清淨謹願。

    存生而鼻逆葷血。

    乳抱中,或聞鐘磬,或見僧像,其容必動,以是别垂愛于膝下。

    九歲請出家,怒而未允。

    十二從家君遊蒲田玉潤寺,有律師慶玄,持行高潔,遽拜之曰:“我師也。

    ”遂留為童侍焉。

     十七落發,來谒芙蓉山恒照大師,見而奇之,故止其所。

    至宣宗中興釋氏,其道也涅而不缁,其身也褎然①而出。

    北遊吳、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寶刹寺訖,巡名山,扣諸禅宗,突兀飄飖,雲翔鳥逝。

    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

    其徒數百,鹹莫測之。

    德山曰:“斯無階也,吾得之矣。

    ” 鹹通六年,歸于芙蓉之故山。

    其年圓寂大師亦自沩山擁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其徒孰(孰師已嗣德山)。

    累累而疑關,存拒而久之。

    則有行實者,始以存同而議曰:“我之道巍巍乎,法門圍繞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布金之形勝可矣。

    府之西二百裡有山焉,環控四邑,峭拔萬仞,崷崒以支圓碧,培以覛群青。

    怪石古松,栖蟄龜鶴;靈湫邃壑,隐見龍雷。

    山之巅,先冬而雪,盛夏而寒。

    其樹皆别垂藤蘿,蘴茸而以為之衣,交錯而不呈其形。

    奇姿異景,不可殚狀,雖霍童、武夷,無以加之。

    實閩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誠有待于我也。

    祈以偕行去。

    ”秋七月,穿雲蹑藓,陟險升幽,将及之。

    存曰:“真吾居也。

    ”其夕山之神果效靈。

    翌日岩谷爽朗,煙霞飛動。

    雲庵既立,月構旋隆。

    繇是柅法輪于無為,樹空門于有地,行實乃請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嶺、猴江之義。

    斯則庚寅逮于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存而名出。

    天下之釋子,不計華夏,趨之若召。

     乾符中,觀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颍川陳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飲,交使馳懇,存為之入府,從人願也。

    其時内官有複命于京,語其道其侪之拔俗悟空者,請蛻浮華而來脫屣。

    僖宗皇帝聞之,翰林學士訪于閩人陳延效,得其實奏。

    于是乃錫真覺大師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

    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

    居累夏,辛亥歲朔,遽然杖屦,其徒啟而不答,雲以随之,東浮于丹丘、四明。

    明年,屬王侍中之始據閩越,乃洗兵于法雨,緻禮于禅林,馥存之道,常東望頂手。

     後二年,自吳還閩,大加禮異。

    及閩王王氏誓衆養民之外,雅隆其道,凡齋僧構刹,必請問焉。

    為之增宇、設像、鑄鐘以嚴其山,優施以充其衆。

    時則迎而館之于府之東西甲第。

    每将俨油幢聆法論,未嘗不移時。

    僅乎一紀,勤勤懇懇,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那;漁獵之逸,其或弭心鱗羽。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閩王走醫,醫至粒藥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

    ”卒不餌之。

    其後劄偈以遺法子,函翰以别王庭。

    夏五月二日,鳥獸悲鳴,雲木慘悴。

    其夜十有八刻時滅度,俗壽八十有七,僧臘五十有九。

    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

    爾日奔走,閩之僧尼士庶,巷無居人。

    閩王漣如出涕,且曰:“師其舍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禀躬祭奠之,複齋僧焉。

     存之行化四十餘年,四方之僧争趨法席者不可勝算矣,冬夏不減一千五百。

    徒之環足,其趨也馳而愈離,辯而愈惑。

    其庶幾者,一曰師備,擁徒于玄沙(今安國也);次曰可休,擁徒于越州洞岩;次曰智孚,擁徒于信州鵝湖;其四曰惠棱,擁徒于泉州招慶;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

    分燈化物,皆膺聖獎,賜紫袈裟,而玄沙級宗一大師焉。

     注釋 ①褎然:原指禾苗漸長貌,此指出衆。

     譯文 釋義存,長慶二年(公元八二二年)生于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曾氏家。

    其家世代崇佛,清淨安和。

    義存出生之後,對葷腥之物有本能的厭惡之感。

    還在襁褓之中,每聞到鐘鼓之聲,或見到僧侶佛像,必動容歡笑。

    九歲請求出家,父母親怒而未允。

    十二歲從父遊蒲田玉潤寺,有律師慶玄,道行高潔,義存一見他,就禮拜道:“我師也。

    ”遂留在寺裡給慶玄律師當童侍。

     十七歲時正式落發為僧,拜谒芙蓉山恒照大師。

    大師見而奇之,遂止住該寺。

    至宣宗中興佛教時,他曆遊吳、楚、梁、宋、燕、秦諸地,受具足戒于幽州寶刹寺,之後,他又四處遊化,各地名山大德,他相繼遊訪。

    後至武陵德山宣鑒處,頗受宣鑒之賞識,後承其法系。

    有徒數百,全不測其道行之高深。

     鹹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歸于芙蓉之故山。

    ……後有行實者,對義存說:“我之道巍巍乎,法門環繞之所,應該認真選擇。

    此地西邊二百餘裡有一座山,峭拔萬仞,到處是怪石古松,實是龜鶴幽栖之勝境。

    其山之巅,未冬先雪,盛夏卻寒,實閩、越之勝地,雖武夷、霍童無以加之,以前從未有人去居住,正有待于我也。

    希望禅師到那裡去。

    ”是年七月,爬山越嶺,幾經跋涉,終于到了該山。

    一到那裡,義存大為贊歎,道:“真是我等居住之好地方也。

    ”第二天,晴空萬裡,煙霞飛動,于是在此構築精舍,大弘禅法。

    行實又請名此山為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嶺、猴江之義。

    這是庚寅(公元八七〇年)至于乙未(公元八七五年)的事。

    自此之後,義存在此山大弘禅法,山則因義存而聞名天下。

    天下之釋子,不論華夏,趨之若鹜。

     乾符年間,觀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颍川陳公等,常上山禮谒請益,但常來去匆匆,未能盡興,遂再三懇請義存到他們府中,義存随緣前往。

    當時有内官把義存之宗風傳至京城,稱其禅法拔俗悟空。

    僖宗聞之,派翰林學士尋訪于閩人陳延效,得其實奏。

    于是僖宗乃賜其“真覺大師”之号,并賜紫袈裟一件,由陳延效轉授。

    義存對這些身外之物并不看重,他受之若不受,衣之如不衣。

    在雪峰山住了一段時間後,辛亥年(公元八九一年)他又仗錫外遊,衆弟子問他欲往何方,他默不作答,後來諸弟子就跟随他到丹丘、四明等地遊化,并弘法于軍旅之中。

     兩年後,他由吳返閩,很受閩王之禮遇。

    凡構刹齋僧等,均請問于義存,并為其所在寺院增建寺舍、繪畫佛像、鑄造鐘鼓等,以莊嚴其寺院,增多其徒衆。

    并在王府附近為之建館,經常請他來館舍居住、弘法,他自己則經常去向他請益。

     戊辰年(公元九〇八年)三月示疾,閩王為他請來醫生,醫生授之以藥,他說:“我并沒有病,無須吃這些東西。

    ”執意不吃藥。

    後來作偈遺法子,緻書予閩王。

    是年五月二日,鳥獸悲鳴,雲木慘咽,其夜入滅,世壽八十七,僧臘五十九。

    于其月十五日立塔葬之。

    那一天,閩地之僧尼士庶,萬人空巷,閩王更是悲恸涕零,曰:“法師何以就這樣撇下我們呢?”派王子延禀親自前去祭奠,并大建齋會,以酬衆僧。

     義存行化四十餘年,四方僧人前去向他參學問法者不可勝數,每開法席,聽者常不下千五百人。

    其法嗣弟子,一曰師備,後在玄沙一帶弘法;二曰可休,後在越州洞岩修行;三曰智孚,聚徒于信州鵝湖;四曰惠棱,擁徒于泉州招慶;五曰神晏,止住于福州鼓山。

    而其衆弟子中,以玄沙師備為著名,号宗一大師。

    由于衆弟子之弘傳,義存之禅法大揚于天下。

     唐袁州仰山慧寂 原典 釋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①人也。

    登年十五,懇請出家,父母都不聽允。

    止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

    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

    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借跪緻堂階曰:“答謝劬勞!”如此,父母知其不可留,舍之。

    依南華寺通禅師下削染,年及十八,尚為息慈②。

    營持道具,行尋知識。

    先見耽源,數年,良有所得。

     後參大沩山禅師,提誘哀之。

    栖泊十四五載,而足跋,時号跋腳驅烏。

    凡于商攉,多示其相。

    時韋胄就寂請伽陀③,乃将紙畫規圓相,圓圍下注雲:“思而知之,落第二頭;雲不思而知,落第三首。

    ”乃封呈達。

    自爾有若幹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也。

    海衆摳衣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倏來忽去,人皆不測。

    後敕追谥大師,曰智通,塔号妙光矣。

    今傳《仰山法示成圖相》,行于代也。

     注釋 ①韶州須昌:今廣東省南雄縣西南。

     ②息慈:梵語沙彌之舊譯。

     ③伽陀:偈頌。

     ④摳衣:提裳而行,以示敬謹之意。

     譯文 釋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今廣東省南雄縣西南)人。

    十五歲時,懇請出家,父母親不同意。

    到十七歲時,再次請求雙親,父母親猶豫不決。

    那一天晚上有二道白光從曹溪發來,直貫其房舍,其時父母親才悟到這是兒子至誠之所感。

    慧寂乃斬下左手無名指和小指,用器皿盛着跪捧至其雙親面前,曰:“感謝父母的哺育之恩。

    ”父母親知道留他不住,遂同意其出家。

    慧寂遂往南華寺通禅師門下,依之披剃出家,其年他剛十八歲,故先為沙彌。

    他在寺裡先是管理道具,參學禅法。

    其後,他參見了耽源,向他學了幾年禅法,略有所得。

     爾後,又往大沩山參拜靈祐禅師,禅師頗賞識他,多加提攜、誘導。

    他在大沩山住了十四五年。

    因慧寂之足跋,時人稱之為“跋腳驅烏”。

    凡是有人向他請教禅法,他都示現其相。

    其時,韋胄向他要伽陀(即偈頌),他遂在紙上畫一圓圈,圓圈下注雲:“思而知之,落第二頭;雲不思而知,落第三頭。

    ”把紙封好後派人送予韋胄。

    此後,他又經常以類似的方法教示門人及參學者,時人稱之為仰山門風。

    一時間,向他求教禅法者,不計其數,其中常有一些來無蹤去無影的神異之士。

    慧寂入滅後,被追谥号曰“智通”,塔号“妙光”。

    代表其禅法之《仰山法示成圖相》後來曾頗流行。

     梁撫州①曹山本寂 原典 釋本寂,姓黃氏,泉州蒲田人也。

    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僑寓,儒風振起,号小稷下焉。

    寂少染魯風②,率多強學,自爾淳粹獨凝,道性天發。

    年惟十九,二親始聽出家,入福州雲名山。

    年二十五,登于戒足。

    凡諸舉措,若老苾刍。

     鹹通之初,禅宗興盛,風起于大沩也。

    至如石頭、藥山其名寝頓,會洞山憫物,高其石頭,往來請益,學同洙泗③。

    寂處衆如愚,發言若讷。

    後被請住臨川曹山,參問之者堂盈室滿。

    其所酬對,邀射匪停,特為毳客标準,故排五位以铨量區域,無不盡其分齊也。

    複注對《寒山子詩》,流行寓内,蓋以寂素修舉業之優也。

    文辭遒麗,号富有法才焉。

    尋示疾,終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臘三十七。

    弟子奉龛窆而樹塔。

    後南嶽玄泰著塔銘雲。

     注釋 ①撫州:今江西省撫州市。

     ②魯風:此指儒家學說。

     ③洙泗:洙水與泗水,在今山東省曲阜之北。

    因孔子曾在這一帶講學,後多以洙泗指孔學。

     譯文 釋本寂,俗姓黃,泉州蒲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

    其家鄉唐代多出文人學士,儒風甚盛,号稱“小稷下”。

    本寂少時曾受儒學之熏陶,讀了不少儒家的書,稍長之後,已頗有學問。

    十九歲時,雙親才同意他出家,遂到福州雲名山參學。

    二十五歲時,受具足戒。

    他少年老成,凡諸舉措,有如老比丘。

     鹹通初年,禅學興盛,尤以大沩山靈祐之禅風為最,而石頭希遷、藥山惟俨之學稍歇,其時洞山良價闡揚石頭之禅風,往來請益,有如儒家諸弟子之請教于孔子。

    當時,本寂在諸多學衆中木讷寡言,處衆如愚。

    後來被請往曹山,向他參學者逐漸多了起來。

    他之示人,以“五位君臣”著稱。

    後來,他又注釋《寒山子詩》,文辭秀麗,頗有才氣,十分流行,此皆因他自小就博覽詩書之故。

    後來入滅于曹山,世壽六十二,僧臘三十七,弟子奉龛起塔。

    後來南嶽之玄泰曾為之撰寫塔銘。

     周金陵清涼院文益 原典 釋文益,姓魯氏,餘杭①人也。

    年甫七齡,挺然出俗,削染于新定智通院,依全偉禅伯。

    弱年,得形俱無作法于越州開元寺。

    于時謝俗累以拂衣,出樊籠而矯翼。

    屬律匠希覺師盛化其徒于山育王寺,甚得持犯之趣。

    又遊文雅之場,覺師許命為我門之遊夏②也。

     尋則玄機一發,雜務俱捐。

    振錫南遊,止長慶禅師法會。

    已決疑滞,更約伴西出湖湘。

    爾日暴雨不進,暫望西院寄度信宿,避溪漲之患耳,遂參宣法大師。

    曾住漳浦羅漢,閩人止呼羅漢。

    羅漢素知益在長慶穎脫,銳意接之,唱導之。

    由玄沙與雪峰血脈殊異,益疑山頓摧,正路斯得,欣欣然挂囊栖止,變塗回軌,确乎不拔。

    尋遊方卻抵臨川,邦伯命居崇壽,四遠之僧求益者,不減千計。

    江南國主李氏始祖③知重,迎住報恩禅院,署号淨慧。

     厥後微言欲絕,大夢誰醒?既傳法而有歸,亦同凡而示滅,以周顯德五年戊午歲秋七月十七日有恙,國主纡于方丈問疾。

    閏月五日,剃發澡身,與衆言别,加趺而盡,顔貌如生,俗年七十四,臘五十五。

    私谥曰大法眼,塔号無相。

    俾城下僧寺具威儀禮迎引,奉全身于江甯縣丹陽鄉,起塔焉。

     益好為文筆,特慕支湯之體,時作偈頌真贊,别形纂錄。

    法嗣弟子天台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鐘山道欽、潤州光逸、吉州文遂。

    江南後主為碑頌德,韓熙載撰塔銘雲。

     注釋 ①餘杭:今浙江杭州。

     ②遊夏:子遊、子夏。

     ③江南國主李氏始祖:公元九三七年,李昪稱帝于金陵,國号齊,後改為唐,史稱南唐。

     譯文 釋文益,俗姓魯,餘杭(今屬浙江)人。

    七歲時,就離塵出俗,削發于新定(今浙江淳安縣)智通院,依全偉禅師出家。

    二十歲時,于越州(今浙江紹興)開元寺受具足戒。

    自此之後,遠離塵累,遨遊法海。

    曾在山(今浙江鄞縣)育王寺從希覺律師修習律學,甚得律學之精要。

    希覺律師頗贊賞他,稱他是佛門之子遊、子夏。

     後來盡棄雜務,玄思煥發,遊方弘化于江南,于長慶禅師處悟得禅要。

    又與之結伴同遊湖南、湖北。

    因山洪暴發,為避洪水,曾在西院暫住了兩個晚上,遂參訪宣法大師。

    此宣法大師曾止住于福建漳浦,世稱“漳浦羅漢”。

    羅漢知文益已在長慶禅師處悟得禅法大要,遂接待了他,并進一步開導他。

    因玄沙禅師與雪峰禅師之禅法傳承各異,文益大受教益,疑山頓摧,群滞皆釋,進了一個境界。

    後來,又遊學至臨川,住于崇壽寺,四方禅衆紛紛前去參學、求益,盛極一時。

    南唐中主李昪很崇尚他,迎他住于報恩禅院,稱号“淨慧”。

     後于周顯德五年(公元九五八年)七月十七日示疾,南唐國主親自到方丈室問疾。

    該年閏月五日,剃發沐浴,與大衆辭别,結跏趺坐而化,好幾天内形貌皆如同生前,世壽七十四,僧臘五十五。

    南唐國主谥号“大法眼禅師”,塔号“無相”。

    城中各寺院之僧衆都具威儀為之送葬,其弟子奉其全身至江甯縣丹陽鄉安葬并起塔。

     文益文筆秀麗,喜作偈頌,其傳法弟子天台有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鐘山道欽、潤州光逸、吉州文遂等。

    南唐李國主為他撰寫碑銘,頌其道操,韓熙載為之撰寫塔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