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習禅
關燈
小
中
大
入深阻,實冀一飛摩霄。
乃轉遁于餘姚大梅山,是時大曆十一年也。
層崖絕壑,天籁蕭瑟,夐無鄰落,七日不食。
至誠則通,物感乃靈,猱豰玃,更饋橡栗。
異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睹,駭動悚息,馳谕朋曹,謂為神奇。
曾不旬朔,詣者成市。
憑嵌倚峭,且構危棟,赀糧供具,環繞方丈。
猛虎眈眈,侶出族遊,一來座側,斂折肢體,其類馴擾可知也。
夫語法者無階漸,涉功者有淺深,木逾鑽而見火,鑒勤磨而照膽,理必然矣。
是以掃塵累,遁岩薮,服形體,遺晝夜,精嚴不息,趣無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
将翔雲表,慮羽毛之頹铩;欲歸寶所,疑道塗之乖錯。
故重有咨訪,會其真宗。
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二年秋,谒石頭上士。
於戲!自徑山抵衡嶽,凡三遇哲匠矣。
至此即造父②習禦,郢人③運斤,兩虛其心,相與吻合。
白月映太陽齊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謂顔子亞聖,然燈與釋迦授記,根果成熟,名稱普聞,如須彌山特立大海。
繇是近佛,恢張勝因,凡諸國土,緣會則答。
始蔔于澧陽,次居于澋口,終栖于當陽④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翺翔地也。
柽松蓊郁以含風,崖巉岩而造天,駕潋滟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
鸾鳳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勢勝,誠如是也。
洪鐘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虛往實歸。
或接武于林樾,或骈肩于廬舍,戶外之屦,爛其室盈矣。
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莫不擎跪稽首,向風作焉。
崇業上首以狀于連帥而邀之,不違願力,聿來赴請。
及于虛落,錫及于都城。
白黑為之步驟,幡幢為之,生難遭想,得未曾有。
彼優波鞠多者,夫何足雲! 有天皇寺者,據郡之左,标異他刹,号為名藍,困于人火,蕩為煨燼。
僧坊主靈鑒族而謀之,以為滿人攸居,必能福我。
夫荷擔大事,蔑棄小瑕。
乃中宵默往,肩輿而至。
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诤論鋒起,達于尊官。
重于返複,畢安其處。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搢紳清重,擁旄統衆,風望眄睐,當時準程,驅車盛禮,問法勤至。
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徐以軟語,為之獻酬,必中精微,洞過肯綮。
又常秉貞操,不修逢迎,一無卑貴,坐而揖對。
裴公訝其峻拔,征其善趣,謂:“抗俗之志當徑挺如是邪?”悟以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豈效世谛,與人居而局狹邪?”裴公理冥意會,投誠歸命。
既見仁者,我心則降,如熱得濯,躁愦冰散。
自是禅宗之盛,無如此者!元和丁亥歲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終,以夏四月晦⑤,奄然入滅,春秋六十,僧臘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東隅,靈龛建塔,從僧禮也。
悟身長七尺,神韻孤傑,手文魚躍,頂骨犀起。
行在于《璎珞》,志在于《華嚴》,度人說法,雄健猛利。
其一旨雲:“垢淨共住,水波同體。
觸境迷着,浩然忘歸。
三世平等,本來清淨。
一念不起,即見佛心。
”其悟解超頓,為若此也。
注釋 ①婺州東陽:今浙江金華。
②造父:古代善禦者。
③郢人:郢匠,古代楚國郢都之巧匠。
④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在湖北省西部。
⑤晦:陰曆月末。
譯文 釋道悟,俗姓張,婺州東陽(今浙江金華)人。
秉天地之靈氣,生而神俊。
十四歲時,就萌生離俗之志,請求出家。
父母對他甚是寵愛,舍不得他離開,便沒有同意他的請求。
他見父母沒答應,就堅持每天隻吃一頓飯,久而久之,身體逐漸虛弱,但其離俗出家之意志更加堅定。
父母看到這種情況,隻好同意了他的請求。
他遂往明州出家。
二十五歲,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受具足戒。
自此之後,他六度兼修,梵行愈堅。
常以為要治療重病,須上等妙藥;如欲開冥蒙,當求善知識;不借于舟楫,焉能渡河?遂投徑山國一禅師。
他禮拜過後,國一禅師知他是大法器,乃授之宗要,頓時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滞,直見佛性。
在徑山止住五年,盡得門師印可。
羽翼豐滿之後,他就很想翺翔于太空之中,于是在大曆十一年(公元七七六年)前往餘姚大梅山。
那個地方懸崖絕壁,人迹罕至,他七日不食,感動了那些珍禽異獸,争相向他饋贈野果。
有一次,有樵夫前去該地砍柴,偶然遇到了他,十分詫異,趕快回去報告鄉鄰、官府,大家都感到很神奇。
消息傳開後,沒多長時間,前去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大家幫他在山岩上蓋起房舍,給他帶去了廚具、糧食、菜蔬等,他就在那裡修禅靜坐。
老虎經常來到他的座側,十分溫馴地卧在他旁邊。
夫語法者無階漸,修道者有深淺,木愈鑽而火愈生,鏡愈磨而照愈明,此乃理之必然也。
所以他掃塵累,遁岩薮,服形體,不分晝夜,精勤修習,欲直趣無上道。
如此修習了三四年。
将欲翺翔太空,怕羽翼之頹折,希冀直趣寶所,恐路途之乖錯,因此他拟四方尋訪,會其真宗。
建中初年(公元七八〇年),遂前往鐘陵拜谒馬祖道一。
建中二年秋,又前去禮谒石頭希遷。
自徑山而衡嶽,三遇哲匠,至此道悟之于禅法,如造父之禦乘,郢匠之運斧,爐火純青,出神入化。
仲尼謂顔子曰“亞聖”,燃燈與釋迦授記,根果成熟,名聲普聞。
自此之後,他四處弘化,大闡禅法。
始居澧陽,次居澋口,最後錫住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翺翔之地。
是處山形險峻,松柏參天,溪水清澈,百鳥雲集,至人必居勝地,誠如是也。
四方學者,紛紛前往參訪、問道,一時間,人來人往,門庭若市。
…… 當地有一天皇寺,位于該郡旁邊,也是當時天下一名刹,但被祝融光顧,毀于一旦。
道悟受該寺之延請,駐錫該寺,重振禅風。
當時之江陵尹裴公,乃缙紳之士,崇重佛法,名重一方,經常向道悟請教禅法。
道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每每不卑不亢,坐而揖對。
裴公對他之峻拔極表贊歎,曰:“抗俗之志本當如此也。
”道悟認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豈能如世俗一般,尊貴而卑賤呢?”……元和丁亥年(公元八〇七年)患背疾,令弟子先期告終,于當年四月月末奄然入滅,世壽六十,僧臘三十五。
當年八月五日葬于郡東邊,衆弟子奉龛起塔。
道悟身高七尺,神韻朗拔,手紋魚躍,頂骨隆起。
行在于《璎珞》,志在于《華嚴》,度人說法,雄健猛利。
其禅法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垢淨共住,水波同體。
觸境迷着,浩然忘歸。
三世平等,本來清淨。
一念不起,即見佛心。
”其悟解超頓,一至于此。
唐新吳百丈山懷海 原典 釋懷海,閩人①也。
少離朽宅,長遊頓門,禀自天然,不由激勸。
聞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虛往實歸,果成宗匠。
後檀信②請居新吳界,有山峻極,可千尺許,号百丈欤。
海既居之,禅客無遠不至,堂室隘矣。
且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③教為随行邪?”或曰:“《瑜伽論》《璎珞經》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規務歸于善焉。
”乃創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
初自達磨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号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
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異耳。
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
堂中設長連床,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禅既久,略偃亞而已。
朝參夕聚,飲食随宜,示節儉也。
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
長老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
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
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風偃草。
禅門獨行,由海之始也。
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
穆宗長慶元年,敕谥大智禅師,塔曰大寶勝輪焉。
注釋 ①閩人:福建省福州人。
②檀信:檀那,意譯為布施,此處指施主。
③阿笈摩:亦作“阿含”,意譯為教法、法藏。
譯文 釋懷海,閩(福建省福州市)人。
少年出家,長遊頓門。
聞大寂禅師在南康(今江西贛州市)大弘禅法,就前往參學,後果然成一代宗匠。
大寂禅師入滅之後,受信衆之請,往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一帶弘法。
那裡有一座山,極是險峻,高達千餘尺,号稱“百丈”。
懷海就住在那座山上,不久,四方學者紛紛前來求學請益,盛極一時。
有人說:“我們所行乃大乘法,怎能以諸部教法為随行呢?”也有人說:“《瑜伽論》《璎珞經》是大乘戒律,怎能不依随呢?”懷海道:“我對大小乘的有關内容進行糅合折中,所制定的禅規以令人歸善為準則。
”乃不循舊制,刻意創新,别立禅居。
自菩提達磨傳法至六祖慧能以來,得法要者稱為長老,有如西域稱那些道高臘長之高僧為須菩提一樣。
所不同的隻是,多居住于律寺之中、僧堂之内,堂中設長連床,卧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這主要用于長時間的坐禅之後,略事歇息。
大衆朝參夕聚,飲食随宜,以示節儉。
常行普請法,以示上下均力。
長老居方丈,如同維摩之一室。
不立佛殿,隻建法堂,表示法超言相。
其諸制度,與傳統律制頗多差異,當時的禅宗,皆遵從這些清規,其始創者,懷海其人也。
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正月十七日入寂,世壽九十五。
穆宗長慶元年(公元八二一年)敕谥“大智禅師”,塔曰“大寶勝輪”。
唐南陽丹霞山天然 原典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
少入法門,而性梗慨,谒見石頭禅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得實者,為立名天然也。
乃躬執爨①,凡三年,始遂落飾。
後于嶽寺希律師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會。
寂以言誘之,應答雅正,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禅師為物外之交。
後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譏之,曰:“吾荼毗舍利。
”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卧,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無事僧。
”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下南陽丹霞山結庵。
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
膳部員外郎劉轲撰碑紀德焉。
敕谥智通禅師,塔号妙覺。
注釋 ①爨:燒火煮飯。
譯文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
其人秉性耿直,很小的時候就進入佛門,拜谒了石頭希遷,禅師默而識之,并為之立名曰天然。
起初,天然在石頭禅師處做雜役,三年後才蒙落發為僧。
後于南嶽希律師處受戒,不久,又往造江西大寂禅師。
大寂以言誘導之,他對答雅正,大寂甚感詫異。
再後,他居于天台華頂三年,又禮谒國一大師。
元和年間,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禅師為物外之交。
後于慧林寺時,因天氣十分寒冷,遂燒木佛像以禦寒,遭到大衆的非議,但他卻說:“我燒木佛是為了求舍利。
”當有人對他說“木頭哪有舍利”時,他則說:“既然如此,燒之又何妨?”元和三年,他一大早到天津橋,橫卧于橋上,正好留守鄭公從那裡經過,見有人橫卧于橋上,就大聲呵斥他。
他慢悠悠地說:“我乃無事僧也。
”鄭公頗感奇異,乃送了他兩件素衣,并每月供給他米面。
自此之後,洛陽一帶有不少百姓歸信于他。
至十五年春,他說:“我向往林泉矣。
”遂往南陽丹霞山結庵。
他于長慶四年六月告訴門人曰:“請準備熱水等以供我沐浴,我要去了。
”乃戴笠策杖穿屐,剛垂下一足,還未落地,就奄然而化,世壽八十六。
膳部員外郎劉轲為之撰寫碑文,記其德行。
後來皇上下敕,賜谥号曰“智通禅師”,塔号“妙覺”。
唐池州南泉院普願 原典 釋普願,俗姓王,鄭州新鄭①人也。
其宗嗣于江西大寂,大寂師南嶽觀音讓,讓則曹溪之冢子也,于願為大父,其高曾可知也,則南泉之禅有自來矣。
願在孕,母不喜葷血。
至德二年,跪請于父母乞出家,脫然有去羁鞅之色。
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禅師受業,苦節笃勵,胼胝②皲瘃,不敢為身主,其師異之。
大曆十二年,願春秋三十矣,詣嵩山會善寺皓律師受具,習相部舊章,究毗尼篇聚之學。
後遊講肆,上楞伽頂,入華嚴海會,抉《中》《百》《門》觀之關鑰,領玄機于疏論之外。
當其鋒者,皆旗靡轍亂。
大寂門下八百餘人,每參聽之後,尋繹師說,是非紛錯,願或自默而語,群論皆弭,曰:“夫人不言乃言爾耳。
”自後舍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無法說,或扣其關,亦堅拒不洩。
時有密赜其機者,微露頭角,乃知其非無法說,時未至矣。
貞元十一年,挂錫池陽③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構禅宇。
蓑笠飯牛,溷于牧童。
斫山畬田,種食以饒。
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
夫洪鐘不為莛撞發聲,聲之者,故有待矣。
太和年初,宣使陸公亘、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迹塵外,為四方法眼,與護軍彭城劉公同迎請下山,北面申禮。
不經再歲,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數百人。
太和甲寅歲十月二十一日示疾。
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貫于禅室後峰,占之者:得非南泉謝世乎?是日西峰巨石崩,聲數十裡。
當晝,有乳虎繞禅林而号,衆鹹異之。
二十五日東方明,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
”言訖而謝,春秋八十七,僧臘五十八。
契元、文暢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門。
赴喪會葬者相繼于路,哀号之聲震于崖谷。
乙卯歲,門人奉全身于靈塔,從其教也。
膳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劉轲欽若前烈,追德頌美焉。
注釋 ①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
②胼胝:俗稱“老繭”,手掌或足底因長期勞動或奔波留下之厚繭。
③池陽:今陝西泾陽西北。
譯文 釋普願,俗姓王,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市)人。
其法系出自江西大寂,大寂之師是南嶽懷讓,而懷讓則是曹溪慧能之傳人,對于普願來說,慧能禅師稱得上是法祖了,可見普願之禅法頗有淵源。
普願還在娘胎裡時,其母親就不喜歡吃葷。
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跪于父母面前請求出家,且有一種非走不可之氣概,父母遂同意了他的請求,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禅師,從之受業。
他任勞任怨,修行十分刻苦,其師感到很奇異。
大曆十二年(公元七七七年),普願三十歲時,往嵩山會善寺依皓律師受戒,習相部舊章,研究戒律篇聚之學。
後來參加了許多法會,上楞伽頂,入華嚴會,參究諸論,領悟玄機,也經常參加各種論辯,皆所向披靡。
大寂門下有弟子八百餘人,每次聽師說法之後,大家各陳師意及是非紛錯,唯普願默默無語,大家才領悟道:“不言者才是真言也。
”自此之後,普願更木讷寡言,直似啞巴一般。
有人以為他沒有什麼好說的,就多方試探他,他執意不言。
或有暗中觀察他,引誘他說點什麼的,他也隻言其一,不說其二,很難得其要領,衆人才知道他并不是沒有什麼好說的,而是時機未到而已。
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駐錫于池陽(今陝西泾陽西北)南泉寺,填谷伐木,以構禅宇。
之後,他常頭戴蓑笠,上山放牛,有若牧童。
開山種田,自給自足。
三十年間足不下南泉一步。
此乃洪鐘不必強撞方才發聲矣。
太和元年(公元八二七年)初,宣城使者陸公亘、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迹塵外,乃四方法眼,與護軍彭城劉公等迎請他下山,對他極是禮敬,還不到一年時間,從之受學者不下數百人。
太和甲寅年(公元八三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貫于禅室後之山峰上,占蔔曰:“可能是南泉要謝世了。
”那一天西峰巨石崩落,聲徹數十裡外,有小虎繞禅林悲号,大衆都極感詫異。
二十五日天剛亮,他對門人說:“星翳燈幻亦久矣,不要認為我有去來。
”言訖而化,世壽八十七,法臘五十八。
契元、文暢等九百多人,皆布衣黑巾,泣于山門。
前去參加葬禮者塞滿道路,哀号之聲震蕩山谷。
乙卯歲(公元八三五年),門人奉全身于靈塔。
膳部員外郎、史館編修劉轲對他更是欽敬無比,撰文追德頌美。
唐趙州東院從谂 原典 釋從谂,青州臨淄①人也。
童稚之歲,孤介弗群,越二親之羁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伽藍,從師翦落。
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
師勉之聽習,于經律但染指而已。
聞池陽願禅師道化翕如,谂執心定志,鑽仰忘疲。
南泉密付授之,滅迹匿端,坦然安樂。
後于趙郡開物化迷,大行禅道。
以真定帥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
王氏抗拒過制,而偏歸心于谂。
谂嘗寄塵拂上王氏曰:“王若問何處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物。
”凡所舉揚,天下傳之,号趙州法道。
語錄大行,為世所貴也。
注釋 ①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
譯文 釋從谂,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童年時就有異常倫,厭惡塵俗,斷然離開雙親,投本州龍興寺從師落發。
後來又往嵩山琉璃壇受戒。
師父勸他多讀誦、聽習,但他常一聽而已,不多留意。
聽說池陽普願禅師禅法隆盛,遂往而投之,于普願禅師處,他刻苦鑽研,深究禅法。
普願禅師遂密付道旨,他既得心印,卻又裝得若無所得,坦然安樂。
後來于趙州郡開物化迷,大弘禅道。
……他常以“公案”問答、示衆(如“狗子佛性”“趙州柏樹子”等),都脍炙人口,天下流傳。
唐大沩山靈祐 原典 釋靈祐,俗姓趙,祖父俱福州長溪①人也。
祐丱年戲于前庭,仰見瑞氣祥雲,徘徊盤郁,又如天樂清奏,真身降靈,衢巷谛觀,耆艾莫測。
俄有華巅之叟,狀類罽賓之人,謂家老曰:“此群靈衆聖标異。
此童,佛之真子也,必當重光佛法。
”久之,彈指數四而去。
祐以椎髻②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執勞,每倍于役。
冠年剃發,三年具戒。
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律科。
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謂祐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赈恤諸子。
”祐順途而念,危坐以思。
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
遂詣泐潭谒大智師,頓了祖意。
元和末,随緣長沙,因過大沩山,遂欲栖止。
山與郡郭十舍而遙,夐無人煙,比為獸窟。
乃雜猿猱之間,橡栗充食。
浃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梵宇。
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攝湘潭,願預良緣,乃奏請山門号同慶寺。
後相國裴公相親道合。
祐為遭會昌之澄汰,又遇相國崔公慎由崇重加禮。
以大中癸酉歲正月九日盥漱畢,敷座瞑目而歸滅焉,享年八十三,僧臘五十九。
遷葬于山之右栀子園也。
四鎮北庭行軍、泾原等州節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為碑,李商隐題額焉。
注釋 ①福州長溪:今福建省霞浦縣。
②椎髻:椎形之發髻。
譯文 釋靈祐,俗姓趙,祖父與父親均是福州長溪(今福建省霞浦縣)人。
靈祐童年在前庭遊戲時,仰見瑞氣祥雲在頭上盤繞,又似有天樂齊鳴,真身降靈,街上的人都往他頭上看,連那些長者也不明白究竟是什麼原因。
後來,有一相貌似西域人的長者對他家的長輩說:“此是衆聖顯靈的标志,此小孩乃真佛子,日後必定大弘佛法。
”過後,彈指數四而去。
後來,靈祐頭結發髻,身穿短褐,在本郡法恒律師那裡做事,做得很賣力。
二十歲時披剃出家,三年後受具足戒。
當時錢塘義賓法師授其律科。
後來,他去了天台,在路上遇到寒山子。
寒山子對他說:“千山萬水,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赈恤諸子。
”靈祐一路上都在思考着寒山子對他說的這番話。
到天台國清寺後,又遇見拾得,拾得又對他說了類似的話,遂往泐潭拜谒大智禅師(即懷海)。
在那裡,他很快就領悟了懷海的禅學思想。
元和末年,随緣往長沙,過大沩山時,就産生了在那裡栖息的念頭。
此寺離郡有十舍之遙(古時以三十裡為一舍),渺無人煙,到處是狼穴獸窟。
他就寓居于群獸之中,以山果為食。
過了一段時間後,有山民發現了他,告知鄉裡百姓,諸信衆遂替他營建寺舍。
當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管湘潭一帶,頗贊賞靈祐之禅法,遂上奏請求賜其山門号同慶寺。
後來,相國裴休崇尚其道,與他關系頗密切。
會昌法難時,又有相國崔公慎由對他崇重加禮。
大中七年(公元八五三年)正月九日,靈祐洗漱完畢,敷座瞑目而入滅,世壽八十三,僧臘五十九。
後來其墓遷至山右之栀子園。
散騎常侍盧簡求曾為他撰寫碑銘,李商隐為之題寫匾額。
唐朗州德山院宣鑒 原典 釋宣鑒,姓周氏,劍南①人也。
生惡葷膻,少多英敏,宿赍異操,懇願出塵。
大龍不屈于小庭,俊鹗必騰其層漢,既除美飾,當預僧流。
從受近圓,即窮
乃轉遁于餘姚大梅山,是時大曆十一年也。
層崖絕壑,天籁蕭瑟,夐無鄰落,七日不食。
至誠則通,物感乃靈,猱豰玃,更饋橡栗。
異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睹,駭動悚息,馳谕朋曹,謂為神奇。
曾不旬朔,詣者成市。
憑嵌倚峭,且構危棟,赀糧供具,環繞方丈。
猛虎眈眈,侶出族遊,一來座側,斂折肢體,其類馴擾可知也。
夫語法者無階漸,涉功者有淺深,木逾鑽而見火,鑒勤磨而照膽,理必然矣。
是以掃塵累,遁岩薮,服形體,遺晝夜,精嚴不息,趣無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
将翔雲表,慮羽毛之頹铩;欲歸寶所,疑道塗之乖錯。
故重有咨訪,會其真宗。
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二年秋,谒石頭上士。
於戲!自徑山抵衡嶽,凡三遇哲匠矣。
至此即造父②習禦,郢人③運斤,兩虛其心,相與吻合。
白月映太陽齊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謂顔子亞聖,然燈與釋迦授記,根果成熟,名稱普聞,如須彌山特立大海。
繇是近佛,恢張勝因,凡諸國土,緣會則答。
始蔔于澧陽,次居于澋口,終栖于當陽④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翺翔地也。
柽松蓊郁以含風,崖巉岩而造天,駕潋滟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
鸾鳳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勢勝,誠如是也。
洪鐘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虛往實歸。
或接武于林樾,或骈肩于廬舍,戶外之屦,爛其室盈矣。
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莫不擎跪稽首,向風作焉。
崇業上首以狀于連帥而邀之,不違願力,聿來赴請。
及于虛落,錫及于都城。
白黑為之步驟,幡幢為之,生難遭想,得未曾有。
彼優波鞠多者,夫何足雲! 有天皇寺者,據郡之左,标異他刹,号為名藍,困于人火,蕩為煨燼。
僧坊主靈鑒族而謀之,以為滿人攸居,必能福我。
夫荷擔大事,蔑棄小瑕。
乃中宵默往,肩輿而至。
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诤論鋒起,達于尊官。
重于返複,畢安其處。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搢紳清重,擁旄統衆,風望眄睐,當時準程,驅車盛禮,問法勤至。
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徐以軟語,為之獻酬,必中精微,洞過肯綮。
又常秉貞操,不修逢迎,一無卑貴,坐而揖對。
裴公訝其峻拔,征其善趣,謂:“抗俗之志當徑挺如是邪?”悟以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豈效世谛,與人居而局狹邪?”裴公理冥意會,投誠歸命。
既見仁者,我心則降,如熱得濯,躁愦冰散。
自是禅宗之盛,無如此者!元和丁亥歲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終,以夏四月晦⑤,奄然入滅,春秋六十,僧臘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東隅,靈龛建塔,從僧禮也。
悟身長七尺,神韻孤傑,手文魚躍,頂骨犀起。
行在于《璎珞》,志在于《華嚴》,度人說法,雄健猛利。
其一旨雲:“垢淨共住,水波同體。
觸境迷着,浩然忘歸。
三世平等,本來清淨。
一念不起,即見佛心。
”其悟解超頓,為若此也。
注釋 ①婺州東陽:今浙江金華。
②造父:古代善禦者。
③郢人:郢匠,古代楚國郢都之巧匠。
④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在湖北省西部。
⑤晦:陰曆月末。
譯文 釋道悟,俗姓張,婺州東陽(今浙江金華)人。
秉天地之靈氣,生而神俊。
十四歲時,就萌生離俗之志,請求出家。
父母對他甚是寵愛,舍不得他離開,便沒有同意他的請求。
他見父母沒答應,就堅持每天隻吃一頓飯,久而久之,身體逐漸虛弱,但其離俗出家之意志更加堅定。
父母看到這種情況,隻好同意了他的請求。
他遂往明州出家。
二十五歲,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受具足戒。
自此之後,他六度兼修,梵行愈堅。
常以為要治療重病,須上等妙藥;如欲開冥蒙,當求善知識;不借于舟楫,焉能渡河?遂投徑山國一禅師。
他禮拜過後,國一禅師知他是大法器,乃授之宗要,頓時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滞,直見佛性。
在徑山止住五年,盡得門師印可。
羽翼豐滿之後,他就很想翺翔于太空之中,于是在大曆十一年(公元七七六年)前往餘姚大梅山。
那個地方懸崖絕壁,人迹罕至,他七日不食,感動了那些珍禽異獸,争相向他饋贈野果。
有一次,有樵夫前去該地砍柴,偶然遇到了他,十分詫異,趕快回去報告鄉鄰、官府,大家都感到很神奇。
消息傳開後,沒多長時間,前去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大家幫他在山岩上蓋起房舍,給他帶去了廚具、糧食、菜蔬等,他就在那裡修禅靜坐。
老虎經常來到他的座側,十分溫馴地卧在他旁邊。
夫語法者無階漸,修道者有深淺,木愈鑽而火愈生,鏡愈磨而照愈明,此乃理之必然也。
所以他掃塵累,遁岩薮,服形體,不分晝夜,精勤修習,欲直趣無上道。
如此修習了三四年。
将欲翺翔太空,怕羽翼之頹折,希冀直趣寶所,恐路途之乖錯,因此他拟四方尋訪,會其真宗。
建中初年(公元七八〇年),遂前往鐘陵拜谒馬祖道一。
建中二年秋,又前去禮谒石頭希遷。
自徑山而衡嶽,三遇哲匠,至此道悟之于禅法,如造父之禦乘,郢匠之運斧,爐火純青,出神入化。
仲尼謂顔子曰“亞聖”,燃燈與釋迦授記,根果成熟,名聲普聞。
自此之後,他四處弘化,大闡禅法。
始居澧陽,次居澋口,最後錫住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翺翔之地。
是處山形險峻,松柏參天,溪水清澈,百鳥雲集,至人必居勝地,誠如是也。
四方學者,紛紛前往參訪、問道,一時間,人來人往,門庭若市。
…… 當地有一天皇寺,位于該郡旁邊,也是當時天下一名刹,但被祝融光顧,毀于一旦。
道悟受該寺之延請,駐錫該寺,重振禅風。
當時之江陵尹裴公,乃缙紳之士,崇重佛法,名重一方,經常向道悟請教禅法。
道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每每不卑不亢,坐而揖對。
裴公對他之峻拔極表贊歎,曰:“抗俗之志本當如此也。
”道悟認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豈能如世俗一般,尊貴而卑賤呢?”……元和丁亥年(公元八〇七年)患背疾,令弟子先期告終,于當年四月月末奄然入滅,世壽六十,僧臘三十五。
當年八月五日葬于郡東邊,衆弟子奉龛起塔。
道悟身高七尺,神韻朗拔,手紋魚躍,頂骨隆起。
行在于《璎珞》,志在于《華嚴》,度人說法,雄健猛利。
其禅法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垢淨共住,水波同體。
觸境迷着,浩然忘歸。
三世平等,本來清淨。
一念不起,即見佛心。
”其悟解超頓,一至于此。
唐新吳百丈山懷海 原典 釋懷海,閩人①也。
少離朽宅,長遊頓門,禀自天然,不由激勸。
聞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虛往實歸,果成宗匠。
後檀信②請居新吳界,有山峻極,可千尺許,号百丈欤。
海既居之,禅客無遠不至,堂室隘矣。
且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③教為随行邪?”或曰:“《瑜伽論》《璎珞經》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規務歸于善焉。
”乃創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
初自達磨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号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
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異耳。
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
堂中設長連床,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禅既久,略偃亞而已。
朝參夕聚,飲食随宜,示節儉也。
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
長老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
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
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風偃草。
禅門獨行,由海之始也。
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
穆宗長慶元年,敕谥大智禅師,塔曰大寶勝輪焉。
注釋 ①閩人:福建省福州人。
②檀信:檀那,意譯為布施,此處指施主。
③阿笈摩:亦作“阿含”,意譯為教法、法藏。
譯文 釋懷海,閩(福建省福州市)人。
少年出家,長遊頓門。
聞大寂禅師在南康(今江西贛州市)大弘禅法,就前往參學,後果然成一代宗匠。
大寂禅師入滅之後,受信衆之請,往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一帶弘法。
那裡有一座山,極是險峻,高達千餘尺,号稱“百丈”。
懷海就住在那座山上,不久,四方學者紛紛前來求學請益,盛極一時。
有人說:“我們所行乃大乘法,怎能以諸部教法為随行呢?”也有人說:“《瑜伽論》《璎珞經》是大乘戒律,怎能不依随呢?”懷海道:“我對大小乘的有關内容進行糅合折中,所制定的禅規以令人歸善為準則。
”乃不循舊制,刻意創新,别立禅居。
自菩提達磨傳法至六祖慧能以來,得法要者稱為長老,有如西域稱那些道高臘長之高僧為須菩提一樣。
所不同的隻是,多居住于律寺之中、僧堂之内,堂中設長連床,卧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這主要用于長時間的坐禅之後,略事歇息。
大衆朝參夕聚,飲食随宜,以示節儉。
常行普請法,以示上下均力。
長老居方丈,如同維摩之一室。
不立佛殿,隻建法堂,表示法超言相。
其諸制度,與傳統律制頗多差異,當時的禅宗,皆遵從這些清規,其始創者,懷海其人也。
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正月十七日入寂,世壽九十五。
穆宗長慶元年(公元八二一年)敕谥“大智禅師”,塔曰“大寶勝輪”。
唐南陽丹霞山天然 原典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
少入法門,而性梗慨,谒見石頭禅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得實者,為立名天然也。
乃躬執爨①,凡三年,始遂落飾。
後于嶽寺希律師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會。
寂以言誘之,應答雅正,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台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禅師為物外之交。
後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譏之,曰:“吾荼毗舍利。
”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卧,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無事僧。
”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下南陽丹霞山結庵。
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将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
膳部員外郎劉轲撰碑紀德焉。
敕谥智通禅師,塔号妙覺。
注釋 ①爨:燒火煮飯。
譯文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
其人秉性耿直,很小的時候就進入佛門,拜谒了石頭希遷,禅師默而識之,并為之立名曰天然。
起初,天然在石頭禅師處做雜役,三年後才蒙落發為僧。
後于南嶽希律師處受戒,不久,又往造江西大寂禅師。
大寂以言誘導之,他對答雅正,大寂甚感詫異。
再後,他居于天台華頂三年,又禮谒國一大師。
元和年間,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禅師為物外之交。
後于慧林寺時,因天氣十分寒冷,遂燒木佛像以禦寒,遭到大衆的非議,但他卻說:“我燒木佛是為了求舍利。
”當有人對他說“木頭哪有舍利”時,他則說:“既然如此,燒之又何妨?”元和三年,他一大早到天津橋,橫卧于橋上,正好留守鄭公從那裡經過,見有人橫卧于橋上,就大聲呵斥他。
他慢悠悠地說:“我乃無事僧也。
”鄭公頗感奇異,乃送了他兩件素衣,并每月供給他米面。
自此之後,洛陽一帶有不少百姓歸信于他。
至十五年春,他說:“我向往林泉矣。
”遂往南陽丹霞山結庵。
他于長慶四年六月告訴門人曰:“請準備熱水等以供我沐浴,我要去了。
”乃戴笠策杖穿屐,剛垂下一足,還未落地,就奄然而化,世壽八十六。
膳部員外郎劉轲為之撰寫碑文,記其德行。
後來皇上下敕,賜谥号曰“智通禅師”,塔号“妙覺”。
唐池州南泉院普願 原典 釋普願,俗姓王,鄭州新鄭①人也。
其宗嗣于江西大寂,大寂師南嶽觀音讓,讓則曹溪之冢子也,于願為大父,其高曾可知也,則南泉之禅有自來矣。
願在孕,母不喜葷血。
至德二年,跪請于父母乞出家,脫然有去羁鞅之色。
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禅師受業,苦節笃勵,胼胝②皲瘃,不敢為身主,其師異之。
大曆十二年,願春秋三十矣,詣嵩山會善寺皓律師受具,習相部舊章,究毗尼篇聚之學。
後遊講肆,上楞伽頂,入華嚴海會,抉《中》《百》《門》觀之關鑰,領玄機于疏論之外。
當其鋒者,皆旗靡轍亂。
大寂門下八百餘人,每參聽之後,尋繹師說,是非紛錯,願或自默而語,群論皆弭,曰:“夫人不言乃言爾耳。
”自後舍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無法說,或扣其關,亦堅拒不洩。
時有密赜其機者,微露頭角,乃知其非無法說,時未至矣。
貞元十一年,挂錫池陽③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構禅宇。
蓑笠飯牛,溷于牧童。
斫山畬田,種食以饒。
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
夫洪鐘不為莛撞發聲,聲之者,故有待矣。
太和年初,宣使陸公亘、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迹塵外,為四方法眼,與護軍彭城劉公同迎請下山,北面申禮。
不經再歲,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數百人。
太和甲寅歲十月二十一日示疾。
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貫于禅室後峰,占之者:得非南泉謝世乎?是日西峰巨石崩,聲數十裡。
當晝,有乳虎繞禅林而号,衆鹹異之。
二十五日東方明,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
”言訖而謝,春秋八十七,僧臘五十八。
契元、文暢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門。
赴喪會葬者相繼于路,哀号之聲震于崖谷。
乙卯歲,門人奉全身于靈塔,從其教也。
膳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劉轲欽若前烈,追德頌美焉。
注釋 ①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
②胼胝:俗稱“老繭”,手掌或足底因長期勞動或奔波留下之厚繭。
③池陽:今陝西泾陽西北。
譯文 釋普願,俗姓王,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市)人。
其法系出自江西大寂,大寂之師是南嶽懷讓,而懷讓則是曹溪慧能之傳人,對于普願來說,慧能禅師稱得上是法祖了,可見普願之禅法頗有淵源。
普願還在娘胎裡時,其母親就不喜歡吃葷。
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跪于父母面前請求出家,且有一種非走不可之氣概,父母遂同意了他的請求,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禅師,從之受業。
他任勞任怨,修行十分刻苦,其師感到很奇異。
大曆十二年(公元七七七年),普願三十歲時,往嵩山會善寺依皓律師受戒,習相部舊章,研究戒律篇聚之學。
後來參加了許多法會,上楞伽頂,入華嚴會,參究諸論,領悟玄機,也經常參加各種論辯,皆所向披靡。
大寂門下有弟子八百餘人,每次聽師說法之後,大家各陳師意及是非紛錯,唯普願默默無語,大家才領悟道:“不言者才是真言也。
”自此之後,普願更木讷寡言,直似啞巴一般。
有人以為他沒有什麼好說的,就多方試探他,他執意不言。
或有暗中觀察他,引誘他說點什麼的,他也隻言其一,不說其二,很難得其要領,衆人才知道他并不是沒有什麼好說的,而是時機未到而已。
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駐錫于池陽(今陝西泾陽西北)南泉寺,填谷伐木,以構禅宇。
之後,他常頭戴蓑笠,上山放牛,有若牧童。
開山種田,自給自足。
三十年間足不下南泉一步。
此乃洪鐘不必強撞方才發聲矣。
太和元年(公元八二七年)初,宣城使者陸公亘、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迹塵外,乃四方法眼,與護軍彭城劉公等迎請他下山,對他極是禮敬,還不到一年時間,從之受學者不下數百人。
太和甲寅年(公元八三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貫于禅室後之山峰上,占蔔曰:“可能是南泉要謝世了。
”那一天西峰巨石崩落,聲徹數十裡外,有小虎繞禅林悲号,大衆都極感詫異。
二十五日天剛亮,他對門人說:“星翳燈幻亦久矣,不要認為我有去來。
”言訖而化,世壽八十七,法臘五十八。
契元、文暢等九百多人,皆布衣黑巾,泣于山門。
前去參加葬禮者塞滿道路,哀号之聲震蕩山谷。
乙卯歲(公元八三五年),門人奉全身于靈塔。
膳部員外郎、史館編修劉轲對他更是欽敬無比,撰文追德頌美。
唐趙州東院從谂 原典 釋從谂,青州臨淄①人也。
童稚之歲,孤介弗群,越二親之羁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伽藍,從師翦落。
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
師勉之聽習,于經律但染指而已。
聞池陽願禅師道化翕如,谂執心定志,鑽仰忘疲。
南泉密付授之,滅迹匿端,坦然安樂。
後于趙郡開物化迷,大行禅道。
以真定帥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
王氏抗拒過制,而偏歸心于谂。
谂嘗寄塵拂上王氏曰:“王若問何處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物。
”凡所舉揚,天下傳之,号趙州法道。
語錄大行,為世所貴也。
注釋 ①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
譯文 釋從谂,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
童年時就有異常倫,厭惡塵俗,斷然離開雙親,投本州龍興寺從師落發。
後來又往嵩山琉璃壇受戒。
師父勸他多讀誦、聽習,但他常一聽而已,不多留意。
聽說池陽普願禅師禅法隆盛,遂往而投之,于普願禅師處,他刻苦鑽研,深究禅法。
普願禅師遂密付道旨,他既得心印,卻又裝得若無所得,坦然安樂。
後來于趙州郡開物化迷,大弘禅道。
……他常以“公案”問答、示衆(如“狗子佛性”“趙州柏樹子”等),都脍炙人口,天下流傳。
唐大沩山靈祐 原典 釋靈祐,俗姓趙,祖父俱福州長溪①人也。
祐丱年戲于前庭,仰見瑞氣祥雲,徘徊盤郁,又如天樂清奏,真身降靈,衢巷谛觀,耆艾莫測。
俄有華巅之叟,狀類罽賓之人,謂家老曰:“此群靈衆聖标異。
此童,佛之真子也,必當重光佛法。
”久之,彈指數四而去。
祐以椎髻②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執勞,每倍于役。
冠年剃發,三年具戒。
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律科。
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謂祐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赈恤諸子。
”祐順途而念,危坐以思。
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
遂詣泐潭谒大智師,頓了祖意。
元和末,随緣長沙,因過大沩山,遂欲栖止。
山與郡郭十舍而遙,夐無人煙,比為獸窟。
乃雜猿猱之間,橡栗充食。
浃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梵宇。
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攝湘潭,願預良緣,乃奏請山門号同慶寺。
後相國裴公相親道合。
祐為遭會昌之澄汰,又遇相國崔公慎由崇重加禮。
以大中癸酉歲正月九日盥漱畢,敷座瞑目而歸滅焉,享年八十三,僧臘五十九。
遷葬于山之右栀子園也。
四鎮北庭行軍、泾原等州節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為碑,李商隐題額焉。
注釋 ①福州長溪:今福建省霞浦縣。
②椎髻:椎形之發髻。
譯文 釋靈祐,俗姓趙,祖父與父親均是福州長溪(今福建省霞浦縣)人。
靈祐童年在前庭遊戲時,仰見瑞氣祥雲在頭上盤繞,又似有天樂齊鳴,真身降靈,街上的人都往他頭上看,連那些長者也不明白究竟是什麼原因。
後來,有一相貌似西域人的長者對他家的長輩說:“此是衆聖顯靈的标志,此小孩乃真佛子,日後必定大弘佛法。
”過後,彈指數四而去。
後來,靈祐頭結發髻,身穿短褐,在本郡法恒律師那裡做事,做得很賣力。
二十歲時披剃出家,三年後受具足戒。
當時錢塘義賓法師授其律科。
後來,他去了天台,在路上遇到寒山子。
寒山子對他說:“千山萬水,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赈恤諸子。
”靈祐一路上都在思考着寒山子對他說的這番話。
到天台國清寺後,又遇見拾得,拾得又對他說了類似的話,遂往泐潭拜谒大智禅師(即懷海)。
在那裡,他很快就領悟了懷海的禅學思想。
元和末年,随緣往長沙,過大沩山時,就産生了在那裡栖息的念頭。
此寺離郡有十舍之遙(古時以三十裡為一舍),渺無人煙,到處是狼穴獸窟。
他就寓居于群獸之中,以山果為食。
過了一段時間後,有山民發現了他,告知鄉裡百姓,諸信衆遂替他營建寺舍。
當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管湘潭一帶,頗贊賞靈祐之禅法,遂上奏請求賜其山門号同慶寺。
後來,相國裴休崇尚其道,與他關系頗密切。
會昌法難時,又有相國崔公慎由對他崇重加禮。
大中七年(公元八五三年)正月九日,靈祐洗漱完畢,敷座瞑目而入滅,世壽八十三,僧臘五十九。
後來其墓遷至山右之栀子園。
散騎常侍盧簡求曾為他撰寫碑銘,李商隐為之題寫匾額。
唐朗州德山院宣鑒 原典 釋宣鑒,姓周氏,劍南①人也。
生惡葷膻,少多英敏,宿赍異操,懇願出塵。
大龍不屈于小庭,俊鹗必騰其層漢,既除美飾,當預僧流。
從受近圓,即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