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習禅

關燈
十一載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化,春秋八十有五。

    哀感人倫,恸徹城市。

    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黃鶴山西所住之地。

    方伯、邑宰盡執喪師之禮,率衆申哀,江湖震響。

    素往于寺内坐禅之所,高松偃覆如蓋,及移他樹,還互如前。

    又當舍壽之夕,房前雙桐無故自枯。

    識者以為雙林之變。

    但真乘妙理,絕相難思,嘉瑞靈祥,應感必有。

    經雲:“随緣赴感。

    ”即其事也。

     有門弟子法鑒及吳中法欽,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佥具别傳。

    受菩薩戒弟子吏部侍郎齊浣、廣州都督梁卿、潤州刺史徐峤、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禦史中丞李舟、禮部崔令欽,并道流人望,鹹款師資,亦嘗問道于徑山,猶樂正子春于夫子,洗心瞻仰,天漢彌高。

    水鑒明心,悟深者衆矣。

    洎大和中,遠慕遺風,高其令德,追谥大律禅師,大和大寶杭之塔。

    後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馬祖,或以姓名兼稱曰馬素是也。

     注釋 ①潤州延陵:今江蘇省武進縣。

     ②注密:“注”字,《大正藏》本及《國譯一切經》均作“汪”字。

     譯文 釋玄素,字道清,俗姓馬,潤州延陵(今江蘇省武進縣)人。

    生有異常之氣度,幼年即深仁而樂靜。

    童年即希離塵俗,求歸釋門,父母從之,遂出家為僧,于如意年間,止住于江甯長壽寺。

    受具足戒後,戒行精進,定業勤修,思入幽微,三學俱修。

    既悟得色空,經常希慕宗匠。

    晚年乃入青山幽栖寺,師事威禅師,經過幾年潛心修行後,道業大有長進。

    威禅師常誨以勝法,終于承受其不刊之旨。

    自此之後,他更加伏形苦節,銳意修習,破衲布衣,寒暑不易,貴賤怨親,皆所不顧,時人稱之為“嬰兒行菩薩”。

    道業既高,前去參學問道者日多。

     開元年間,受汪密之延請,移住京口;郡牧韋銑對他十分崇敬,四方學者,紛紛前往禮谒,一時僧俗二界人士,充塞寺院。

    玄素平時衲衣空床,足不出戶,王侯緻禮,不為所動。

    視世間之名譽利祿,猶如空花幻影。

    忽然有一天,有一屠夫前來禮谒,自生感悟,悔恨以往所犯之罪過,要求玄素接受他的供養,玄素欣然同意,後來,又親自到他寓所。

    衆人都大惑不解,皆稱:“異哉!”玄素道:“佛性對一切人都是相同的,隻要是可教化、濟度的,我都濟度之,何異之有?” 天寶初年,吳越一帶前去瞻仰、問道者如雲。

    揚州僧人希玄請他至江北,他夜裡悄悄而行,到了江邊,江水浩渺,風浪甚大,加之雲重天黑,伸手不見五指,眼看很難過江。

    突然間天空出現一道白光,他遂駕舟渡江,不一會兒工夫,就到了對岸。

    江北之人十分高興,争相前去聽他說法。

    ……當時,李憕為揚州牧,對玄素十分崇敬,禮拜甚勤,自從玄素走了之後,揚州一帶的人很思念他,希望能再聽到他的弘法傳教,遂把玄素再請回揚州。

    但沒有多久,江北人士又前來請玄素,往返再三,遂緻兩岸人士因此而起紛争,玄素本人也不知如何是好。

    李憕就說:“大家都是誠心奉道,結果反成紛争。

    ”因此就決定請玄素自己決定住何處,玄素考慮再三,最後還是回到江南。

     天寶十一年(公元七五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夜裡,玄素無疾而化,世壽八十五。

    傾城悲恸,哀号震天。

    于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黃鶴山西所住之地。

    當地的官吏們都行喪師之禮,率衆緻哀,朝野震動。

    玄素往日坐禅之寺院裡,高松參天,枝葉如蓋。

    當他謝世那一天晚上,房前之兩棵梧桐樹突然枯萎,識者都稱這是“雙林”之變。

    …… 玄素的弟子有法鑒、法欽,此二人後弘傳其學,其事迹另具别傳。

    從之受菩薩戒者,有吏部侍郎齊浣、廣州都督梁卿、潤州刺史徐峤、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禦史中丞李舟、禮部崔令欽等,這些人都是在家大德,朝中要員,對玄素都十分敬重。

    自大和年間以後,僧俗二界又遠慕其遺風,崇尚其德操,朝廷追谥“大律禅師”之号,塔号“大和大寶杭之塔”。

    後人多因他俗家之姓馬氏而稱之為“馬祖”,或以姓名兼稱,曰“馬素”。

     唐均州武當山慧忠 原典 釋慧忠,俗姓冉氏,越州諸暨①人也。

    孰辨甲子?或謂期頤②之年。

    肌膚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學,法受雙峰,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行無住相。

    曆試名山,五嶺、羅浮、四明、天目,白崖倚帝,紫閣摩穹,或松下安居于九旬,或嵌空息慮于三昧。

    既懸明月之戒,亦淨琉璃之心,已度禅定之門,不起無生之見。

    嶷若蘇廬,八風莫能動;清如淨鑒,萬象何所隐?可止也我,則武當千峰狎于麋鹿;可行也我,則虎溪一徑分衛人間。

    薄遊吳楚,以至于順陽川焉。

    蔔居黨子之林泉,四十餘祀;深入法王之聖定,八萬廣門。

    道聲洋乎,力量充矣! 開元年中,刺史前中書侍郎開國公王琚、司馬太常少卿趙頤貞,信潭以清,聞風而悅,稅駕扣寂,杳然虛空。

    禮足散金銀之華,不異彌伽長者③,執手見微塵之佛,等毗目仙人④。

    上奏玄宗,征居香刹,則龍興寺也。

    由是罷相、節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順風,從而問道。

    忠博達诂訓,廣窮經律,降魔制外,孰之與京?不可以威畏,不可以利動,皦日而食,對月澄心,清風飛霜,勁節淩竹,辭檢理詣,折彼幔幢。

    …… 肅宗皇帝載定區夏,聞其德高,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敕内給事孫朝進驲騎迎請。

    其手诏曰:“皇帝信問,朕聞調禦上乘以安中土,利他大士共濟群生。

    師以法鑒高懸,一音演說,藏開秘密,境入圓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至善必明于兼濟。

    尊雄付囑,實在朕躬。

    思與道安宣揚妙用,廣滋福潤,以及大千。

    傳罔象之玄珠,拔沉迷之毒箭,良緣斯在,勿以為勞。

    仗錫而來,京師非遠。

    齋心已久,副朕虛懷。

    春寒,師得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

    ”忠常以道無不在,華野莫殊,遂高步入宮,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龍衣,天香以焚,風飄羽蓋。

    時忠骧首接武,神儀肅若。

     天子欽之,待以師禮。

    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

    帝聞竦然,膝之前席。

    九龍灑蓮華之水,萬乘飲醍醐之味。

    從是肩舁上殿,坐而論道,不拘彜典也。

    尋令骠騎朱光輝宣旨,住千福寺。

    相國崔渙從而問津,理契于心,談之朝野。

    識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寶應臨禦,以孝理國,匪移前眷,劃開萬裡之天,若見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香飯雲來,紫衣天降。

    雖使臣擁禅門而不進,禦府列玉帛而盈庭,了之如泡,觀之若夢,澹然閑任,自樂天倪。

    ……常以思大師有言:“若欲得道,衡嶽、武當。

    ”因奏武當山請置太一延昌寺,白崖山黨子谷置香嚴長壽寺,各請藏經一本,度僧護持……至大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中取明經、律、禅法者,添滿三七人。

    道門因之,羽服缁裳,罔不慶怿。

    數盈萬計,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陽,陷于賊境,固請回避,皆不允之。

    臨白刃而辭色無撓,據青雲而安坐不屈。

    魁帥觀其禅德淡若,風韻高逸,投劍羅拜,請師事焉。

    于時避寇遇寇者衆矣。

    無何,群盜又至,乃曰:“未可以踵前也。

    ”遂杖錫發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蹤,堅住不避者,盡被誅戮。

    則知雲物氣象,有如先覺,存而不論,道何深也!金籍曰“般若無知而無不知”,斯之謂欤!内德既充,外應彌廣,自藏珍寶,人莫之窺。

    於戲,論龍奮迅,而毱多不知,忉利雨花,而明徹莫識。

    前賢厭世,正眼随滅,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國醫罔效,自知去辰。

    衆問後事,乃曰:“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則無累矣,吾何言哉?”粵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時,右脅累足,泊然長往。

    所司聞奏,皇情憫焉,中使臨吊,赙贈甚厚,敕谥号曰大證禅師。

    有诏歸葬于黨子之香嚴寺,循其本也。

    威儀手力,所在支給,具飾終之禮,哀恸梵場也。

    敕常修功德使、檢校殿中監、興唐寺沙門大濟,早接道論,豁如披雲,雖非門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聖旨允焉。

    在家弟子開府孫知古并弟内常侍朝進、居士景超昆季等,僧弟子千福寺志誠、光宅寺智德、香嚴寺主道密等,凡數萬人,痛石室之末籌,悲雲峰之聳塔,晨鐘徒擊于高殿,夕梵空奏于前山。

    哲人雲亡,疇将仿仰!譯經沙門飛錫為碑紀德焉。

     注釋 ①越州諸暨:今浙江諸暨。

     ②期頤:指百歲之人。

     ③彌伽長者:意譯為“能降伏”,善财童子所參五十三善知識之一。

     ④毗目仙人:又稱“毗目瞿沙仙人”,善财童子所參五十三善知識之一。

     譯文 釋慧忠,俗姓冉,越州諸暨(今浙江諸暨)人。

    生卒年月不詳,或說他活了一百多歲。

    慧忠肌膚白皙,神宇峻爽,少而好學,受法于雙峰(即五祖弘忍),傳禅宗心印,行無住相。

    遍訪名山,四處參學,五嶺、羅浮、四明、天目,他無所不至。

    或松下安居,或石窟打坐……遊化于吳楚各地…… 開元年間,刺史前中書侍郎開國公王琚、司馬太常少卿趙頤貞等,對他十分崇敬……上奏玄宗,玄宗遂下敕诏之錫住龍興寺。

    自此之後,王公大臣等無不膜拜、緻禮,從之問道。

    慧忠博達訓诂,廣習經律,弘法降物,莫之能比。

    其之為人,不可以威懼,不可以利動,剛直淡泊,勁節清風。

    …… 唐肅宗即位時,聞其高德,于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正月十六日敕内給事孫朝進迎請他進宮。

    肅宗手诏曰:“朕聞調禦上乘以安中土,利他菩薩共濟群生。

    法師道行高深,境界圓明,善開秘藏,廣弘正法。

    大悲不惓于津梁,至善必明于兼濟。

    尊雄付囑,實在朕躬。

    願法師如道安,廣弘慈悲之大法,利濟群生,盛傳像教之玄理,拯救凡愚。

    誠懇希望法師能仗錫來京,以遂朕心。

    時下春意猶寒,法師請多保重,緻書難得盡說,餘不一一。

    ”…… 慧忠入京後,甚得肅宗之崇敬,待以師禮。

    皇帝每有咨詢,則奏治國治民之要,暢述唐堯、虞舜之風。

    皇上都細心聆聽,十分恭敬。

    後來皇上特允許他乘轎上殿,坐而論道,不受世俗禮儀之限制。

    其後,皇帝令骠騎朱光輝宣旨,敕住千福寺。

    相國崔渙也從之問道,理契于心,談之朝野。

    有識之士,也紛紛前去參學問道。

    再後來,又下敕内侍袁守宏把慧忠迎至臨近皇宮之光宅寺居住,供養豐渥。

    慧忠雖然榮極當時,朝臣常去參拜緻禮,玉帛珠寶盈于寺院,但他恬淡淡然,視若泡影,世俗之利祿聲名絲毫不動于心。

    ……于佛教學說上,他主張佛性無所不在,無情也有佛性。

    他因慧思大師曾說:“若欲得道,衡嶽、武當。

    ”遂上奏皇上,請求于武當置太一延昌寺,于白崖山黨子谷置香嚴長壽寺,各請藏經一本,度僧護持……大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衆中精通經、律、禅者,添滿三十七人。

    一時,佛法隆盛,國人蒙益。

     後來,慧忠前往南陽,陷入賊境,再三請求回避,皆不同意,臨白刃而容不改色,無所畏懼。

    賊人首領見其禅德淡若,風韻高逸,遂投劍緻拜,請師事之。

    當時,避賊遇賊的人衆多。

    後來,又遇群盜,遂仗錫沿江而去。

    慧忠其人,内德充盈,道行高深,一般人很難窺其深奧。

    …… 大曆十年(公元七七五年),慧忠忽然身患疾病,國醫也無力醫治,自知不久于人世。

    衆人就請慧忠留下遺囑,他說:“佛有明教,大家依之而行可矣,我又需要說什麼呢?”此年十二月九日子時,右脅累足,泊然長往。

    官府上奏皇上,皇上甚是悲痛,特遣中使臨吊緻哀,饋贈十分豐厚,并敕谥号“大證禅師”,下诏歸葬于黨子谷香嚴寺。

    一切費用,均由國庫開支。

    僧侶二界參加其葬禮者甚衆,痛哭之聲,震天動地。

    興唐寺沙門大濟很早就從之受學,雖非其法嗣,但悲痛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在家弟子開府孫知古并其弟内常侍朝進、居士景超兄弟,僧弟子千福寺志誠、光宅寺智德、香嚴寺寺主道密等都悲痛萬分,譯經沙門飛錫為之撰寫了碑銘,以志紀念。

     唐南嶽石頭山希遷 原典 釋希遷,姓陳氏,端州高要①人也。

    母方懷孕,不喜葷血。

    及生岐嶷,雖在孩提,不煩保母。

    既冠,然諾自許,未嘗以氣色忤人。

    其鄉洞,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聖望。

    遷辄往毀叢祠,奪牛而歸,歲盈數十,鄉老不能禁其理焉。

    聞大鑒禅師②南來,學心相踵,遷乃直往。

    大鑒衎然持其手,且戲之曰:“苟為我弟子,當肖。

    ”遷逌爾而笑曰:“諾。

    ”既而靈機一發,廓若初霁。

    自是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

     開元十六年,羅浮受具戒,是年歸就山,夢與大鑒同乘一龜,泳于深池。

    覺而占曰:“龜是靈智也,池是性海也。

    吾與師乘靈智遊性海久矣,又何夢邪?”後聞廬陵③清涼山思禅師為曹溪補處,又攝衣從之。

    當時思公之門,學者麏至。

    及遷之來,乃曰:“角雖多,一麟足矣。

    ” 天寶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東有石,狀如台,乃結庵其上,杼載絕嶽,衆仰之,号曰石頭和尚焉。

    初,嶽中有固、瓒、讓三禅師,皆曹溪門下,佥謂其徒曰:“彼石頭真師子吼,必能使汝眼清涼。

    ”由是門人歸慕焉。

    或問解脫,曰:“誰能縛汝?”問淨土,曰:“誰能垢汝?”其答對簡速,皆此類也。

    廣德二年,門人請下于梁端。

    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④,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

     貞元六年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春秋九十一,僧臘六十三。

    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相與建塔于東嶺。

    塔成三十載,國子博士劉轲素明玄理,欽尚祖風,與道銑相遇,盛述先師之道。

    轲追仰前烈,為碑紀德,長慶中也。

    敕谥無際大師,塔曰見相焉。

     注釋 ①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縣。

     ②大鑒禅師:慧能。

     ③廬陵:今江西吉安縣。

     ④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大寂,即馬祖道一,唐憲宗谥其号為“大寂禅師”;石頭,即希遷。

     譯文 釋希遷,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

    其母懷孕時,不喜葷食。

    希遷生下來後,自小就很懂事,不曾給家人帶來什麼麻煩。

    二十歲時雖頗自許,但從不以氣色忤人。

    其鄉當時屬邊遠地區,當地百姓敬畏鬼神,多淫祀,常用牛酒做祭品。

    希遷對這種祭祀很反感,曾搗毀當地的祠堂,把要祭祀的牛牽回來,有時一年之中牽回數十頭牛,鄉裡的長者也拿他沒辦法。

    當他聽說大鑒禅師(即慧能)南下弘法時,從之受學者甚多,希遷就前往投學。

    見到慧能後,慧能曾拉住他的手,同他開玩笑道:“如果要做我的弟子,當做得像樣些。

    ”希遷笑而答道:“好的。

    ”自此之後,靈機一發,好像雨後初晴一樣,往返于羅浮,穿梭于三峽。

     開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在羅浮山受具足戒,當年歸就山,夢見與慧能同乘一龜,泳于深池。

    醒後占夢曰:“龜是靈智之物,池是性海,我與慧能師父同乘靈智遊于性海已久,又何須做夢?”後來聽說吉州青原山行思深得慧能禅法心要,又前往依之受學。

    當時行思之門,學人雲集,待希遷到後,行思則說:“角雖多,一麟足矣。

    ” 天寶初年,始往衡山南寺。

    該寺之東有一石,其狀如台,乃結庵其上,故後來有石頭希遷之号。

    起初,嶽中有固、瓒、讓三禅師,皆慧能門下,都對他們的徒衆說:“那個石頭和尚,乃真獅子吼也,定能使你等大開眼界。

    ”因此幾位禅師之門人都很崇仰他。

    有人向他詢問解脫事,他說:“誰能縛你?”問淨土事,曰:“誰能使你污垢?”其答對之直截了當,皆類此。

    廣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應門人之請,至梁端弘揚禅法。

    當時,江西崇重馬祖道一,湖南推崇石頭希遷,學人以不見二大士為無知。

     貞元六年(公元七九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寂,世壽九十一,僧臘六十三。

    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等相繼建塔于東嶺。

    塔成後三十年,國子博士劉轲素明玄理,欽尚祖風,與道銑相遇,盛述先師之道。

    劉轲追仰前烈,為其樹碑紀德,這乃長慶年間的事。

    後敕谥号曰“無際禅師”,塔曰“見相”。

     唐洪州開元寺道一 原典 釋道一,姓馬氏,漢州①人也。

    華以喻性,不植于高原;浪以辯識,發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視牛行。

    舌過鼻準,足文大字。

    根塵雖同于法體,相表特異于幻形。

    既雲在凡之境,亦應随機之教。

    年方稚孺,厭視塵躅②,脫落愛取,遊步恬曠,削發于資州唐和尚,受具于渝州圓律師。

    示威儀之旨,曉開制之端,浣衣鍛金,觀門都錯。

    大龍香象,羁絆則難。

    權變無方,機緣有待。

     聞衡嶽有讓禅師,即曹溪六祖之前後也,于是出岷峨玉壘之深阻,詣靈桂貞篁之幽寂。

    一見讓公,泯然無際,頓門不俟于三請,作者是齊于七人。

    以為法離文字,猶傳蠹露,聖無方所,亦寄清源,遂于臨川③栖南康、龔公二山,所遊無滞,随攝而化。

    先是,此峰岫間魑魅叢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災釁立生。

    當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緻禮言:“舍此地為清淨梵場。

    ”語終不見。

    自爾猛鸷毒螫,變心馴擾④;沓貪背憎,即事廉讓。

     郡守河東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簡貴之重,窮智術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斂空,山月凝照,心與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博施者期乎濟衆。

    居無何,裴公移典廬江⑤、壽春⑥二牧,于其進修惟勤,率化不墜。

    大曆中,聖恩溥洽,名于開元精舍。

    其時連率路公聆風景慕,以鐘陵之壤,巨鎮奧區,政有易柱之弦,人同湊毂,禅宗戾止⑦,降祥則多,順而無違。

    居僅十祀,日臨扶桑,高山先照;雲起膚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将歸舊壤。

    元戎鮑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歲,舉措如常,而請沐浴。

    訖,俨然加趺歸寂,享年八十,僧臘五十。

    ……弟子智藏、鎬英、崇泰等奉其喪紀,憲宗追谥曰大寂禅師,丹陽公包佶為碑紀述,權德輿為塔銘。

     注釋 ①漢州:今四川廣漢市。

     ②厭視塵躅:指厭惡塵俗之事。

     ③臨川:今江西撫州市南。

     ④馴擾:馴服之意。

     ⑤廬江:今安徽省合肥市。

     ⑥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⑦戾止:來到之意。

     譯文 釋道一,俗姓馬,漢州(今四川廣漢市)人。

    花以喻性,不生于高原;浪以辨識,發明于大海。

    道一生而凝重,多有異相,根塵雖同于法體,相表自異于幻形。

    既是在凡之境,就當随機應教。

    才在童年,有脫塵離俗之氣概。

    後來削發于資州唐和尚處,并于渝州圓律師處受具足戒。

    …… 聽說南嶽有懷讓禅師,乃六祖慧能之後學,于是越過重重險阻,出川參訪懷讓。

    到南嶽,遂結庵坐禅,一坐數日,懷讓就問他:“坐禅圖什麼?”他說:“圖做佛。

    ”懷讓聽後,就拿一塊磚在庵前石頭上磨。

    道一感到莫名其妙,就問他:“磨磚做什麼?”懷讓說:“磨磚做鏡。

    ”道一就說:“磨磚豈能做鏡?”懷讓趁機開導他:“磨磚既不能做鏡,坐禅豈能成佛?”道一聞後,豁然有悟。

    後侍奉其師十年後才離開南嶽,到臨川(今江西撫州市南)栖止南康(今江西贛縣)、龔公山遊化。

    在此以前,龔公山有許多鬼神怪物,人迹罕至,有進此山者馬上遭殃,但自道一至此山坐禅之後,有一紫衣神靈向他緻禮道:“願舍此地為清淨道場。

    ”說完後就不見蹤影。

    自此之後,此山中的毒蛇猛獸等,都變得十分溫馴。

     當時之郡守河東裴公,一家世代崇奉佛法,他對道一十分崇敬,常常向他請教禅法。

    ……後來,裴公調任廬江(今安徽合肥)、壽春(今安徽壽縣)後,仍然時時向道一請益,精勤修習。

    大曆年間,蒙皇上恩賜,他移住于開元精舍。

    其時連率路公對他也很崇敬,頻頻向他請益;鐘陵(今江西省進賢縣)一帶,學者雲集,道一之禅法,至此盛極一時。

    …… 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身體康健,舉措如常,而忽然請求沐浴。

    沐浴後更衣結跏趺坐,奄然而化,世壽八十,僧臘五十。

    ……弟子智藏、鎬英、崇泰等傳其法嗣。

    憲宗時追谥曰“大寂禅師”,丹陽公包佶為之撰寫碑文,權德輿為之撰寫塔銘。

     唐荊州天皇寺道悟 原典 釋道悟,姓張氏,婺州東陽①人也。

    受天粹氣,為法王子,生而神俊,長而謹願。

    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啟白尊老,将求出家,慈愛之旨,不見聽許。

    辄損薄常膳,日唯一食,雖體腹羸餒,彌年益堅。

    父母不獲已而許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以勇猛力,扶牢強心,于六度門,修諸梵行。

    常以為療膏肓者資上妙藥,開暗冥者求善知識,不假舟楫,其濟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徑山國一禅師。

    悟禮足始畢,密受宗要。

    于語言處,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

    斷諸疑滞,無畏自在,直見佛性,中無缁磷。

    服勤五載,随亦印可,俾其法雨潤諸叢林。

    悟蓄力向晦,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