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習禅
關燈
小
中
大
範陽安祿山舉兵内向,兩京版蕩,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然于飛挽索然⑧,用右仆射裴冕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僧稅缗謂之香水錢,聚是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會越在草莽,時盧弈為賊所戮,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乃權創一院,悉資苫蓋,而中築方壇,所獲财帛頓支軍費。
代宗、郭子儀收複兩京,會之濟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诏入内供養,敕将作大匠并功齊力,為造禅宇于荷澤寺中是也。
會之敷演,顯發能祖之宗風,使秀之門寂寞矣。
上元元年,囑别門人,避座望空,頂禮歸方丈,其夜示滅。
受生九十三歲矣,即建午月十三日也。
遷塔于洛陽寶應寺,敕谥大師曰真宗,塔号般若焉。
注釋 ①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
②匪貪講貫:不喜講說之意。
③嶺表曹侯溪慧能:曹溪慧能。
④敩:通“學”。
⑤善财南方參問:善财乃佛弟子名,據說他南行參五十三善知識而證入法界。
⑥兩京:東京與西京。
唐時長安稱西京,洛陽稱東京。
⑦均部:均州。
⑧飛挽索然:指軍饷短缺。
譯文 釋神會,俗姓高,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年幼時,就聰穎異常,從師傳授五經,頗曉經中深奧義理。
後來又研學老莊之學,洞入幽微。
讀《後漢書》時,始知有佛教學說,遂留戀佛法,而無仕進之意,後辭别雙親投國昌寺颢元法師門下出家。
他諷誦諸經,博覽群論,精通戒律,但不喜講說。
聽說嶺南曹溪慧能在大弘禅法,學人雲集,乃仿效善财之五十三參,不遠萬裡,前往曹溪投拜慧能。
當他見到慧能時,慧能問他:“從何處來?”神會答道:“無所從來。
”慧能又問:“你不回去嗎?”神會又答道:“一無所歸。
”慧能再問:“如此豈不來無蹤,去無迹?”神會答道:“學生一生随緣任運。
”慧能又問:“現在還未到達你所想到的地方吧?”神會答道:“已經到了。
”自此之後神會在曹溪慧能處修習數載,後又遍尋名山古寺,參訪問道。
開元八年(公元七二〇年),敕住南陽龍興寺,後又到洛陽一帶大弘禅法,聲譽日隆。
起初,兩京(即洛陽、長安)一帶皆宗神秀,自從神會闡揚慧能南方主頓禅法後,逐漸扼制住主漸之北方禅法,禅法南北二宗之分開始明朗化,緻使弘傳神秀禅法的普寂之門盈而後虛。
天寶年間,禦史盧弈為了讨好普寂,上奏誣陷神會聚徒惑衆,圖謀不軌,玄宗下诏召其入京。
後來皇上駕臨昭陽湯池,神會應诏與皇上談論佛法,深得皇上賞識和歡心,遂下敕移住均州。
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居住。
天寶十四年,範陽安祿山作亂,兩京動蕩,皇帝逃至四川。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征讨,但軍饷短缺,采用右仆射裴冕的建議,大府各置戒壇度僧,以度牒所收錢物充作軍饷。
起初洛陽先陷落,當時神會在鄉下,而盧弈為賊所殺,大家建議請神會來主持度僧之事。
是時寺宇宮觀都毀于兵火,乃暫建一寺,隻用一些草編之物作屋頂,室中築一壇,所獲财帛用作軍需。
代宗、郭子儀收複兩京,多有神會濟助軍需之功。
肅宗時召神會入内道場供養,并為之造禅寺于荷澤寺中。
神會之弘法,頗能闡發慧能之宗風,大盛一時,使得神秀一系相形見绌。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五月十三日,囑咐門人,避座望空,頂禮後歸方丈,那一天夜裡即入滅,世壽九十三。
後來,遷塔于洛陽寶應寺,敕谥号曰“真宗”,塔号“般若”。
唐溫州龍興寺玄覺 原典 釋玄覺,字明道,俗姓戴氏,漢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孫,諱烈,渡江乃為永嘉①人也。
總角②出家,龆年③剃發,心源本淨,智印全文,測不可思,解甚深義。
我與無我,恒常固知,空與不空,具足皆見。
既離四病④,亦服三衣⑤。
德水沐其身,所以清淨;良藥治其眼,所以光明。
兄宣法師者,亦名僧也,并猶子⑥二人,并預缁伍。
覺本住龍興寺,一門歸信,連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樹忽焉自壞。
都捐我相,不污客塵。
睹其寺旁别有勝境,遂于岩下自構禅庵。
滄海蕩其胸,青山拱其背。
蓬萊仙客,歲月往還;華蓋煙雲,晨昏交集。
粵若功德成就,佛寶郁興;神鐘震來,妙屋化出。
覺居其間也,絲不以衣,耕不以食,豈伊莊子大布為裳,自有阿難甘露作飯。
覺以獨學孤陋,三人有師,與東陽策禅師肩随,遊方詢道,谒韶陽能禅師而得旨焉。
或曰“覺振錫繞庵答對”⑦,語在别錄。
至若神秀門庭,遐征問法,然終得心于曹溪耳。
既決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覺,猶半遍清也。
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龍興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動,僧侶悲号。
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陽,春秋四十九。
初覺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歎曰:“人物骈阗,花輿蓊蔚,何用之為!”其門人吳興興師、新羅國宣師數人同聞,皆莫測之。
尋而述之曰:“昔有一禅師,将諸弟子遊賞之次,遠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
’弟子亦不測。
後匪久此師舍壽,殡所望地也。
”西山去寺裡有餘程,送殡繁擁,人物沸騰,其感動也若此。
又未終前,有舒雁千餘飛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來?”空中有聲雲:“為師墓所,故從海出也。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傳師之法,為時所推。
後李北海邕為守括州,遂列覺行錄為碑,号神道焉。
覺唱道着明,修證悟入,慶州刺史魏靖都緝綴之,号《永嘉集》是也。
初覺與左溪朗公為道契,朗贻書招覺山栖,覺由是念朗之滞見于山,拘情于講,回書激勸,其辭婉靡,其理明白。
俾其山世一如,喧靜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達者韪之。
終,敕谥号無相,塔曰淨光焉。
注釋 ①永嘉:今浙江永嘉縣。
②總角:古代未成年人把頭發紮成髻,此指童年。
③龆年:指童年。
④四病:佛教認為人在追求最高覺悟過程中,容易犯四種毛病:(一)作病,心作種種妄念;(二)任病,即随緣任性,放蕩無所歸;(三)止病,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諸念以求圓覺之病;(四)滅病,即欲永滅一切煩惱心身,令根塵永寂以求圓覺之病。
⑤三衣:指印度僧團準許僧人擁有的三種衣服,即僧伽梨(大衣)、郁多羅僧(上衣)和安陀會(内衣)。
⑥猶子:侄子。
⑦覺振錫繞庵答對:《永嘉集》有楊億撰所寫《無相大師行狀》:“初到,振錫攜瓶,繞祖三匝。
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雲:‘如是!如是!’” 譯文 釋玄覺,字明道,俗姓戴,漢末祖侃公第五子、燕公九代孫,後移居永嘉,遂為永嘉人。
童年就削發出家,心源本淨,智慧出衆,善解深奧之經典及義理,精通我與無我、空與不空諸玄理。
……其兄宣法師,亦一代名僧,他與其兄之子同時進入佛門。
起初住于龍興寺,修習精勤,為同門之僧衆所歸信,善達空理,不污客塵。
他看到該寺旁邊别有勝境,遂于岩下自造一禅庵,臨水靠山,獨自在那裡刻苦修習,以大布為衣,以甘露作飯,孤然獨處,一心禅觀。
後來,他覺得如此孤居獨處,對于修習也許不一定有利,正如古人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遂與東陽策禅師結伴,遊方詢道,參谒韶陽能禅師(即慧能)而得南宗禅之要旨。
也有一種說法,曰:當玄覺去參拜慧能時,振錫攜瓶,繞慧能三匝。
慧能就說:“沙門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你從何地而來,竟生如此大慢?”玄覺答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慧能又說:“何不體取無生,了達無速?”玄覺道:“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慧能說:“正是這樣,正是這樣。
”其時在座的僧衆聽他們此一番議論,無不愕然。
而玄覺剛參拜過慧能後,就要辭别而去。
慧能就問他:“回去得太快了吧!”玄覺說:“本來就沒有來,不存在回去得太快的問題。
”慧能道:“誰知道本來就沒有來?”玄覺道:“所謂來去,隻是你自己所妄生之分别。
”慧能道:“你甚得無生之旨意。
”玄覺進一步說:“無生豈有旨意!”慧能道:“若無旨意,誰當分别?”玄覺道:“分别亦非意。
”慧能贊歎道:“善哉!善哉!”因玄覺在與慧能對話後,慧能曾留他住一宿,故史上有“一宿覺”之稱。
玄覺雖然亦曾問法于神秀一系之禅師,但其所得于心者,則是慧能之南宗禅。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十月十七日于龍興别院端坐入寂,怡然不動,僧侶悲号。
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南面,世壽四十九。
玄覺生前在西岩修習時,曾望所住寺院而喟然長歎,曰:“人物輻湊,花木荟萃,又何用之有!”其門人吳興興法師、朝鮮國宣法師等都聽到他的這一慨歎,但都不解其意。
後來他又說:“過去有一禅師,帶着諸弟子遊學,遠望一山,忽然歎道:‘人物多矣。
’弟子不解其意。
後來此禅師入滅了,葬于他所望的那座山。
”玄覺所葬之西山,離寺院有一裡多路,出殡那一天,人山人海,其道行動衆,一至于此。
又,未終之前,有雁千餘隻從寺西飛過,侍者說:“這些雁是因何而來的?”當時隻聽到空中有聲音道:“為禅師擇墓地,故從海那邊飛過來了。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等,皆傳其禅法,為世所重。
後來李北海邕守括州,遂列玄覺之事迹于碑文之中,稱之為神道。
玄覺平生所說禅語,後來慶州刺史魏靖編輯成冊,号《永嘉集》。
當時,玄覺與左溪朗公為道友,朗公曾緻書玄覺,請他到他所住之山栖息、修習,玄覺覺得朗有滞于山,着情于講解,曾回書勸朗公,其言辭甚婉轉,而寓意很明确。
可見其學熔山中世間、出世入世于一爐,有識之士都十分贊歎其人其學。
後受谥号“無相”,其塔曰“淨光”。
唐京兆慈恩寺義福 原典 釋義福,姓姜氏,潞州①銅鞮②人也。
幼慕空門,黍累世務,初止藍田③化感寺,處方丈之室凡二十餘年,未嘗出房宇之外。
後隸京師慈恩寺,道望高峙,傾動物心。
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蒲④、虢⑤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禮紛紛,瞻望無厭。
以二十年卒,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師,葬于伊阙之北。
送葬者數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躬行喪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
神秀禅門之傑,雖有禅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而未嘗聚徒開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傳教二十餘載,人皆仰之。
初福往東洛,召其徒戒其終期,兵部侍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預造焉。
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且曰:“吾沒日昳,當為此決别耳。
”久之,張謂房曰:“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福忽謂房曰:“與張公遊有年矣。
張公将有非常之咎,名節皆虧。
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乃提房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其勉之!”言訖而終。
後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僞官,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皆終福之言矣。
注釋 ①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
②銅鞮:今山西沁縣。
③藍田:今屬陝西省。
④蒲:今山西永濟縣。
⑤虢:今河南西部。
譯文 釋義福,俗姓姜,潞州銅鞮(今山西省沁縣)人。
年紀還很小時就向往空門,遂盡去世俗之事,止住于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化感寺,在方丈室一住就是二十餘年,很少走出丈室之外。
後來移住于慈恩寺,德高望重,遐迩聞名。
開元十一年(公元七二三年)随駕往東都洛陽,經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虢州(今河南省西部)時,刺史及沿途之官吏、仕女等,皆持幡舉花迎接他,歡迎者人山人海,塞滿道路,争相觀瞻,禮拜頻頻。
開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入滅,後敕谥号曰“大智禅師”,葬于伊阙(今河南龍門)之北。
送葬者數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親披喪服,如其弟子一般,并為之撰寫碑文。
神秀禅門之俊傑而又得帝王之崇重無以複加者,義福其人也。
他雖有禅行,但未嘗聚徒說法,至普寂才開始于都城傳教授徒二十餘年,四方學者都十分崇仰。
義福臨終時,在東都洛陽召集其門人說法,并對他們說:“我很快就要入寂了,現在同各位訣别。
”那一天,平時對他一直很敬重之兵部侍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等,都到了他住處。
聽了義福的話後,張均就對房琯說:“我平時常食金丹,何不也拿一粒來讓法師一吃。
”言訖,張均遂悄悄離去。
義福突然對房琯說:“我與張均交遊已久,張公将來必有非常之過失,名節俱虧,若能終此法會,則可免此災禍,真是太可惜了!”遂提起房琯的手,曰:“閣下日後必是中興之名臣,好好努力吧!”言訖而終。
後來張均為敵軍所擄獲,并擔任了僞臣;而房琯輔佐二朝,終立大功,正應義福之言。
唐京師興唐寺普寂 原典 釋普寂,姓馮氏,蒲州①河東人也。
年才稚弱,率性軒昂,離俗升壇,循于經律。
臨文揣義,迥異恒流。
初聞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寂乃往師事,凡六年。
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
久視中,則天召神秀至東都論道,因薦寂,乃度為僧。
及秀之卒,天下好釋氏者,鹹師事之。
中宗聞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師統其法衆。
開元二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止。
時王公大人競來禮谒。
寂嚴重少言,來者難見其和悅之容,遠近尤以此重之。
二十七年,終于上都興唐寺,年八十九。
時都城士庶谒者皆制弟子之服。
有制賜谥曰大慧禅師②。
及葬,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并缞麻列于門徒之次。
傾城哭送,闾裡為之空焉。
裴尹之重寂,職有由矣。
寂之闡化,神異頗多,裴皆目擊,又得心印,歸向越深。
時多譏诮,裴日夕造谒,執弟子禮曾無差脫。
一日詣寂,寂懸知弟子一行之亡。
及寂之終滅,裴之悲恸若喪所親,缞绖③徒步出城,妻子同爾,搢紳之譏生于是矣。
注釋 ①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
②大慧禅師:《大正藏》本作“大慧”,《望月大辭典》及《國譯一切經》均作“大照”,疑“大慧”為訛誤。
③缞绖:此指穿喪服。
譯文 釋普寂,俗姓馮,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人。
幼年時就離俗出家,精研經律,于經律義理之理解,遠出群倫。
聽說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弘法,遂前往師事之。
在神秀處參學了六年,頗得神秀之贊賞,盡将其道傳授給他。
久視年間,則天武後召神秀到東都洛陽講經弘法,神秀就推薦普寂,遂剃度為僧。
待神秀入寂之後,天下釋子學人,紛紛師事于普寂。
在神秀年事已高時,中宗曾下敕令普寂代統法衆。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又敕普寂于都城居住。
當時王公大臣競相前來禮谒。
普寂其人寡言少語,為人嚴肅持重,前去拜谒者很難看到他的笑容,大家反而因此更尊重他。
開元二十七年,終于上都興唐寺,世壽八十九。
京城士庶在前去瞻仰其遺容時,皆着弟子之服。
後敕谥号曰“大照禅師”。
出葬那一天,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都披麻戴孝,京城僧俗二界都前去送葬,一時間萬人空巷,恸哭之聲,震天動地。
裴寬之崇重普寂,事出有因。
蓋普寂在其弘法期間,頗多神異,裴寬皆親眼目睹,又曾得其心印,故歸向越深。
當時社會上頗有譏诮之語,但裴寬日夕拜谒,執弟子之禮毫不差脫。
有一次他去拜谒普寂時,普寂預知其弟子一行将入寂。
普寂遷化後,裴寬如喪考妣,親率妻、子披麻戴孝,把普寂送出城門,由是社會上更生譏诮。
唐南嶽觀音台懷讓 原典 釋懷讓,俗姓杜,金州安康①人也。
始年十歲,雅好佛書,炳然殊姿,特有靈表,識者占是出家相,非染俗貴。
人寶來瑞,國慶無疆,方之麟鳳龜龍,無萬數也。
天地無全功,氣序有盈虛,綱維缺壞,補塞不足,皆冥維密祐,惟應度者乃燭厥理,非庸庸所知也。
弱冠詣荊南②玉泉寺,事恒景律師,便剃發受具。
歎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經之所謂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
”時坦禅師乃勸讓往嵩丘觌安公,安啟發之,因入曹侯溪,觐能公。
能公怡然,無馨無臭,洪波泛臻大壑之廣乎?韶濩③合奏大樂之和乎?讓之深入寂定,住無動道場,為若此也。
能公大事緣畢,讓乃跻衡嶽,止于觀音台。
時有僧玄至拘刑獄,舉念願讓師救護。
讓早知而勉之,其僧脫難,雲是救苦觀音,得斯号也亦由此焉。
化緣斯盡,傳法弟子曰道峻,曰道一,皆升堂睹奧也。
其後一公振法鼓于洪州,其門弟子曰惟寬、懷晖。
道一大緣将訖,謂寬等曰:“吾師之道,存乎妙者也,無待而常,不住而至,能事集矣。
金口所生,從法而化,于我為子,及汝為孫,一燈所傳,何有盡者?” 讓以儀鳳二年生,至天寶三載八月十日終于衡嶽,春秋六十八,僧臘四十八。
一公建塔于别峰。
元和中,寬、晖至京師,揚其本宗,法門大啟,傳百千燈。
京夏法寶鴻緒,于斯為盛。
至八載,衡陽太守令狐權問讓前迹,權舍衣财以充忌齋。
自此每歲八月為觀音忌焉。
寶曆中,敕谥大慧禅師,塔号最勝輪。
元和年中常侍歸登撰碑雲。
注釋 ①金州安康:今陝西省漢陰縣。
②荊南:今湖北省江陵一帶。
③韶濩:也作“韶護”,古樂名。
譯文 釋懷讓,俗姓杜,金州安康(今陝西漢陰縣)人。
十歲時,就喜讀佛書,很有靈性,形神也頗異常人,占家言其是出家之相,不是被世俗富貴污染的人。
……二十歲去荊南玉泉寺,師事恒景律師,并從之剃度受戒。
曾歎道:“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比這更為殊勝的……”當時坦禅師乃勸他往嵩丘參谒安公,安公啟發他,讓他去曹溪參拜慧能。
後從慧能受學南宗禅法。
……慧能入寂後,懷讓就往南嶽衡山,止住于觀音台。
當時有僧玄至被捉入牢,希望懷讓禅師能救護于他。
後來該僧果然脫難,認為是被觀音菩薩所救,其台則因此而得名。
禅師入寂之後,傳法弟子有道峻、道一,都是當時較著名的禅師。
其後道一禅師振法鼓于洪州,其門下弟子曰惟寬、懷晖。
道一将入滅時,曾對惟寬道:“吾師之道,極是微妙,無待而常,不住而至。
金口所生,從法而化,我乃其法子,而你等則是其法孫,一燈代代相傳,将永無盡期。
” 懷讓于儀鳳二年(公元六七七年)生,至天寶三年(公元七四四年)終于南嶽,世壽六十八,僧臘四十八。
其後學道一禅師為之建塔于别峰。
元和年間,惟寬、懷晖至京城,弘揚其學,宗門大啟,傳燈百千。
京都一帶禅法隆盛,其時為最。
至元和八年(公元八一三年),衡陽太守令狐權問及懷讓禅師生前之事迹,并舍衣财以做忌齋。
自此之後,每年八月為觀音忌日。
寶曆年間,敕谥号曰“大慧禅師”,塔号“最勝輪”。
元和年間中常侍歸登又為之撰寫碑文。
唐潤州幽栖寺玄素 原典 釋玄素,字道清,俗緣馬氏,潤州延陵①人也。
生有異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靜。
髫龀希尚,求歸釋門,父母從之,出依淨域。
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名于江甯長壽寺。
進具已後,戒光騰燭,定水澄漣,思入玄微,行逾人表。
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師,躬曆彌載,撞鐘大鳴。
威誨以勝法,得其不刊之旨。
從是伏形苦節,交養恬和,敗納襯身,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無喜愠,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
道業既高,人希瞻禮。
開元年中,僧注密②請至京口,郡牧韋銑屈居鶴林,四部歸誠,充塞寺宇。
素納衣空床,未嘗出戶,王侯稽首,不為動搖。
顧世名利,猶如幻焉。
忽于一日,有屠者來禮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請素明中應供,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
士庶驚駭,鹹稱:“異哉!”素曰:“佛性是同,無生豈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異之有?” 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
揚州僧希玄請至江北,竊而宵遁。
黑月難濟,江波淼然,持舟拟風。
俄頃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獲全。
楚人相慶佛日再耀。
傾州奔赴,會于津所。
人物拒道,間無立位,解衣投施,積若山丘。
略不幹其懷抱,令悉充悲田之費。
禮部尚書李憕為揚州牧,齋心虔虔,二時瞻近。
未幾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仍移牒渡江,再請還郡。
二處紛诤,莫決所從。
李時謂人曰:“本期奉道,反成愛憎。
”因任從所請,卻歸南郡,其感物慕德,罕有與倫。
以天寶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然于飛挽索然⑧,用右仆射裴冕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僧稅缗謂之香水錢,聚是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會越在草莽,時盧弈為賊所戮,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乃權創一院,悉資苫蓋,而中築方壇,所獲财帛頓支軍費。
代宗、郭子儀收複兩京,會之濟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诏入内供養,敕将作大匠并功齊力,為造禅宇于荷澤寺中是也。
會之敷演,顯發能祖之宗風,使秀之門寂寞矣。
上元元年,囑别門人,避座望空,頂禮歸方丈,其夜示滅。
受生九十三歲矣,即建午月十三日也。
遷塔于洛陽寶應寺,敕谥大師曰真宗,塔号般若焉。
注釋 ①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
②匪貪講貫:不喜講說之意。
③嶺表曹侯溪慧能:曹溪慧能。
④敩:通“學”。
⑤善财南方參問:善财乃佛弟子名,據說他南行參五十三善知識而證入法界。
⑥兩京:東京與西京。
唐時長安稱西京,洛陽稱東京。
⑦均部:均州。
⑧飛挽索然:指軍饷短缺。
譯文 釋神會,俗姓高,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年幼時,就聰穎異常,從師傳授五經,頗曉經中深奧義理。
後來又研學老莊之學,洞入幽微。
讀《後漢書》時,始知有佛教學說,遂留戀佛法,而無仕進之意,後辭别雙親投國昌寺颢元法師門下出家。
他諷誦諸經,博覽群論,精通戒律,但不喜講說。
聽說嶺南曹溪慧能在大弘禅法,學人雲集,乃仿效善财之五十三參,不遠萬裡,前往曹溪投拜慧能。
當他見到慧能時,慧能問他:“從何處來?”神會答道:“無所從來。
”慧能又問:“你不回去嗎?”神會又答道:“一無所歸。
”慧能再問:“如此豈不來無蹤,去無迹?”神會答道:“學生一生随緣任運。
”慧能又問:“現在還未到達你所想到的地方吧?”神會答道:“已經到了。
”自此之後神會在曹溪慧能處修習數載,後又遍尋名山古寺,參訪問道。
開元八年(公元七二〇年),敕住南陽龍興寺,後又到洛陽一帶大弘禅法,聲譽日隆。
起初,兩京(即洛陽、長安)一帶皆宗神秀,自從神會闡揚慧能南方主頓禅法後,逐漸扼制住主漸之北方禅法,禅法南北二宗之分開始明朗化,緻使弘傳神秀禅法的普寂之門盈而後虛。
天寶年間,禦史盧弈為了讨好普寂,上奏誣陷神會聚徒惑衆,圖謀不軌,玄宗下诏召其入京。
後來皇上駕臨昭陽湯池,神會應诏與皇上談論佛法,深得皇上賞識和歡心,遂下敕移住均州。
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居住。
天寶十四年,範陽安祿山作亂,兩京動蕩,皇帝逃至四川。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征讨,但軍饷短缺,采用右仆射裴冕的建議,大府各置戒壇度僧,以度牒所收錢物充作軍饷。
起初洛陽先陷落,當時神會在鄉下,而盧弈為賊所殺,大家建議請神會來主持度僧之事。
是時寺宇宮觀都毀于兵火,乃暫建一寺,隻用一些草編之物作屋頂,室中築一壇,所獲财帛用作軍需。
代宗、郭子儀收複兩京,多有神會濟助軍需之功。
肅宗時召神會入内道場供養,并為之造禅寺于荷澤寺中。
神會之弘法,頗能闡發慧能之宗風,大盛一時,使得神秀一系相形見绌。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〇年)五月十三日,囑咐門人,避座望空,頂禮後歸方丈,那一天夜裡即入滅,世壽九十三。
後來,遷塔于洛陽寶應寺,敕谥号曰“真宗”,塔号“般若”。
唐溫州龍興寺玄覺 原典 釋玄覺,字明道,俗姓戴氏,漢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孫,諱烈,渡江乃為永嘉①人也。
總角②出家,龆年③剃發,心源本淨,智印全文,測不可思,解甚深義。
我與無我,恒常固知,空與不空,具足皆見。
既離四病④,亦服三衣⑤。
德水沐其身,所以清淨;良藥治其眼,所以光明。
兄宣法師者,亦名僧也,并猶子⑥二人,并預缁伍。
覺本住龍興寺,一門歸信,連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樹忽焉自壞。
都捐我相,不污客塵。
睹其寺旁别有勝境,遂于岩下自構禅庵。
滄海蕩其胸,青山拱其背。
蓬萊仙客,歲月往還;華蓋煙雲,晨昏交集。
粵若功德成就,佛寶郁興;神鐘震來,妙屋化出。
覺居其間也,絲不以衣,耕不以食,豈伊莊子大布為裳,自有阿難甘露作飯。
覺以獨學孤陋,三人有師,與東陽策禅師肩随,遊方詢道,谒韶陽能禅師而得旨焉。
或曰“覺振錫繞庵答對”⑦,語在别錄。
至若神秀門庭,遐征問法,然終得心于曹溪耳。
既決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覺,猶半遍清也。
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龍興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動,僧侶悲号。
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陽,春秋四十九。
初覺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歎曰:“人物骈阗,花輿蓊蔚,何用之為!”其門人吳興興師、新羅國宣師數人同聞,皆莫測之。
尋而述之曰:“昔有一禅師,将諸弟子遊賞之次,遠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
’弟子亦不測。
後匪久此師舍壽,殡所望地也。
”西山去寺裡有餘程,送殡繁擁,人物沸騰,其感動也若此。
又未終前,有舒雁千餘飛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來?”空中有聲雲:“為師墓所,故從海出也。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傳師之法,為時所推。
後李北海邕為守括州,遂列覺行錄為碑,号神道焉。
覺唱道着明,修證悟入,慶州刺史魏靖都緝綴之,号《永嘉集》是也。
初覺與左溪朗公為道契,朗贻書招覺山栖,覺由是念朗之滞見于山,拘情于講,回書激勸,其辭婉靡,其理明白。
俾其山世一如,喧靜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達者韪之。
終,敕谥号無相,塔曰淨光焉。
注釋 ①永嘉:今浙江永嘉縣。
②總角:古代未成年人把頭發紮成髻,此指童年。
③龆年:指童年。
④四病:佛教認為人在追求最高覺悟過程中,容易犯四種毛病:(一)作病,心作種種妄念;(二)任病,即随緣任性,放蕩無所歸;(三)止病,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諸念以求圓覺之病;(四)滅病,即欲永滅一切煩惱心身,令根塵永寂以求圓覺之病。
⑤三衣:指印度僧團準許僧人擁有的三種衣服,即僧伽梨(大衣)、郁多羅僧(上衣)和安陀會(内衣)。
⑥猶子:侄子。
⑦覺振錫繞庵答對:《永嘉集》有楊億撰所寫《無相大師行狀》:“初到,振錫攜瓶,繞祖三匝。
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雲:‘如是!如是!’” 譯文 釋玄覺,字明道,俗姓戴,漢末祖侃公第五子、燕公九代孫,後移居永嘉,遂為永嘉人。
童年就削發出家,心源本淨,智慧出衆,善解深奧之經典及義理,精通我與無我、空與不空諸玄理。
……其兄宣法師,亦一代名僧,他與其兄之子同時進入佛門。
起初住于龍興寺,修習精勤,為同門之僧衆所歸信,善達空理,不污客塵。
他看到該寺旁邊别有勝境,遂于岩下自造一禅庵,臨水靠山,獨自在那裡刻苦修習,以大布為衣,以甘露作飯,孤然獨處,一心禅觀。
後來,他覺得如此孤居獨處,對于修習也許不一定有利,正如古人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遂與東陽策禅師結伴,遊方詢道,參谒韶陽能禅師(即慧能)而得南宗禅之要旨。
也有一種說法,曰:當玄覺去參拜慧能時,振錫攜瓶,繞慧能三匝。
慧能就說:“沙門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你從何地而來,竟生如此大慢?”玄覺答道:“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慧能又說:“何不體取無生,了達無速?”玄覺道:“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慧能說:“正是這樣,正是這樣。
”其時在座的僧衆聽他們此一番議論,無不愕然。
而玄覺剛參拜過慧能後,就要辭别而去。
慧能就問他:“回去得太快了吧!”玄覺說:“本來就沒有來,不存在回去得太快的問題。
”慧能道:“誰知道本來就沒有來?”玄覺道:“所謂來去,隻是你自己所妄生之分别。
”慧能道:“你甚得無生之旨意。
”玄覺進一步說:“無生豈有旨意!”慧能道:“若無旨意,誰當分别?”玄覺道:“分别亦非意。
”慧能贊歎道:“善哉!善哉!”因玄覺在與慧能對話後,慧能曾留他住一宿,故史上有“一宿覺”之稱。
玄覺雖然亦曾問法于神秀一系之禅師,但其所得于心者,則是慧能之南宗禅。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十月十七日于龍興别院端坐入寂,怡然不動,僧侶悲号。
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南面,世壽四十九。
玄覺生前在西岩修習時,曾望所住寺院而喟然長歎,曰:“人物輻湊,花木荟萃,又何用之有!”其門人吳興興法師、朝鮮國宣法師等都聽到他的這一慨歎,但都不解其意。
後來他又說:“過去有一禅師,帶着諸弟子遊學,遠望一山,忽然歎道:‘人物多矣。
’弟子不解其意。
後來此禅師入滅了,葬于他所望的那座山。
”玄覺所葬之西山,離寺院有一裡多路,出殡那一天,人山人海,其道行動衆,一至于此。
又,未終之前,有雁千餘隻從寺西飛過,侍者說:“這些雁是因何而來的?”當時隻聽到空中有聲音道:“為禅師擇墓地,故從海那邊飛過來了。
”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等,皆傳其禅法,為世所重。
後來李北海邕守括州,遂列玄覺之事迹于碑文之中,稱之為神道。
玄覺平生所說禅語,後來慶州刺史魏靖編輯成冊,号《永嘉集》。
當時,玄覺與左溪朗公為道友,朗公曾緻書玄覺,請他到他所住之山栖息、修習,玄覺覺得朗有滞于山,着情于講解,曾回書勸朗公,其言辭甚婉轉,而寓意很明确。
可見其學熔山中世間、出世入世于一爐,有識之士都十分贊歎其人其學。
後受谥号“無相”,其塔曰“淨光”。
唐京兆慈恩寺義福 原典 釋義福,姓姜氏,潞州①銅鞮②人也。
幼慕空門,黍累世務,初止藍田③化感寺,處方丈之室凡二十餘年,未嘗出房宇之外。
後隸京師慈恩寺,道望高峙,傾動物心。
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蒲④、虢⑤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禮紛紛,瞻望無厭。
以二十年卒,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師,葬于伊阙之北。
送葬者數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躬行喪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
神秀禅門之傑,雖有禅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而未嘗聚徒開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傳教二十餘載,人皆仰之。
初福往東洛,召其徒戒其終期,兵部侍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預造焉。
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且曰:“吾沒日昳,當為此決别耳。
”久之,張謂房曰:“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福忽謂房曰:“與張公遊有年矣。
張公将有非常之咎,名節皆虧。
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乃提房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其勉之!”言訖而終。
後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僞官,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皆終福之言矣。
注釋 ①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
②銅鞮:今山西沁縣。
③藍田:今屬陝西省。
④蒲:今山西永濟縣。
⑤虢:今河南西部。
譯文 釋義福,俗姓姜,潞州銅鞮(今山西省沁縣)人。
年紀還很小時就向往空門,遂盡去世俗之事,止住于藍田(今陝西省藍田縣)化感寺,在方丈室一住就是二十餘年,很少走出丈室之外。
後來移住于慈恩寺,德高望重,遐迩聞名。
開元十一年(公元七二三年)随駕往東都洛陽,經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虢州(今河南省西部)時,刺史及沿途之官吏、仕女等,皆持幡舉花迎接他,歡迎者人山人海,塞滿道路,争相觀瞻,禮拜頻頻。
開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入滅,後敕谥号曰“大智禅師”,葬于伊阙(今河南龍門)之北。
送葬者數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親披喪服,如其弟子一般,并為之撰寫碑文。
神秀禅門之俊傑而又得帝王之崇重無以複加者,義福其人也。
他雖有禅行,但未嘗聚徒說法,至普寂才開始于都城傳教授徒二十餘年,四方學者都十分崇仰。
義福臨終時,在東都洛陽召集其門人說法,并對他們說:“我很快就要入寂了,現在同各位訣别。
”那一天,平時對他一直很敬重之兵部侍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等,都到了他住處。
聽了義福的話後,張均就對房琯說:“我平時常食金丹,何不也拿一粒來讓法師一吃。
”言訖,張均遂悄悄離去。
義福突然對房琯說:“我與張均交遊已久,張公将來必有非常之過失,名節俱虧,若能終此法會,則可免此災禍,真是太可惜了!”遂提起房琯的手,曰:“閣下日後必是中興之名臣,好好努力吧!”言訖而終。
後來張均為敵軍所擄獲,并擔任了僞臣;而房琯輔佐二朝,終立大功,正應義福之言。
唐京師興唐寺普寂 原典 釋普寂,姓馮氏,蒲州①河東人也。
年才稚弱,率性軒昂,離俗升壇,循于經律。
臨文揣義,迥異恒流。
初聞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寂乃往師事,凡六年。
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
久視中,則天召神秀至東都論道,因薦寂,乃度為僧。
及秀之卒,天下好釋氏者,鹹師事之。
中宗聞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師統其法衆。
開元二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止。
時王公大人競來禮谒。
寂嚴重少言,來者難見其和悅之容,遠近尤以此重之。
二十七年,終于上都興唐寺,年八十九。
時都城士庶谒者皆制弟子之服。
有制賜谥曰大慧禅師②。
及葬,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并缞麻列于門徒之次。
傾城哭送,闾裡為之空焉。
裴尹之重寂,職有由矣。
寂之闡化,神異頗多,裴皆目擊,又得心印,歸向越深。
時多譏诮,裴日夕造谒,執弟子禮曾無差脫。
一日詣寂,寂懸知弟子一行之亡。
及寂之終滅,裴之悲恸若喪所親,缞绖③徒步出城,妻子同爾,搢紳之譏生于是矣。
注釋 ①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
②大慧禅師:《大正藏》本作“大慧”,《望月大辭典》及《國譯一切經》均作“大照”,疑“大慧”為訛誤。
③缞绖:此指穿喪服。
譯文 釋普寂,俗姓馮,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人。
幼年時就離俗出家,精研經律,于經律義理之理解,遠出群倫。
聽說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弘法,遂前往師事之。
在神秀處參學了六年,頗得神秀之贊賞,盡将其道傳授給他。
久視年間,則天武後召神秀到東都洛陽講經弘法,神秀就推薦普寂,遂剃度為僧。
待神秀入寂之後,天下釋子學人,紛紛師事于普寂。
在神秀年事已高時,中宗曾下敕令普寂代統法衆。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又敕普寂于都城居住。
當時王公大臣競相前來禮谒。
普寂其人寡言少語,為人嚴肅持重,前去拜谒者很難看到他的笑容,大家反而因此更尊重他。
開元二十七年,終于上都興唐寺,世壽八十九。
京城士庶在前去瞻仰其遺容時,皆着弟子之服。
後敕谥号曰“大照禅師”。
出葬那一天,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都披麻戴孝,京城僧俗二界都前去送葬,一時間萬人空巷,恸哭之聲,震天動地。
裴寬之崇重普寂,事出有因。
蓋普寂在其弘法期間,頗多神異,裴寬皆親眼目睹,又曾得其心印,故歸向越深。
當時社會上頗有譏诮之語,但裴寬日夕拜谒,執弟子之禮毫不差脫。
有一次他去拜谒普寂時,普寂預知其弟子一行将入寂。
普寂遷化後,裴寬如喪考妣,親率妻、子披麻戴孝,把普寂送出城門,由是社會上更生譏诮。
唐南嶽觀音台懷讓 原典 釋懷讓,俗姓杜,金州安康①人也。
始年十歲,雅好佛書,炳然殊姿,特有靈表,識者占是出家相,非染俗貴。
人寶來瑞,國慶無疆,方之麟鳳龜龍,無萬數也。
天地無全功,氣序有盈虛,綱維缺壞,補塞不足,皆冥維密祐,惟應度者乃燭厥理,非庸庸所知也。
弱冠詣荊南②玉泉寺,事恒景律師,便剃發受具。
歎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經之所謂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
”時坦禅師乃勸讓往嵩丘觌安公,安啟發之,因入曹侯溪,觐能公。
能公怡然,無馨無臭,洪波泛臻大壑之廣乎?韶濩③合奏大樂之和乎?讓之深入寂定,住無動道場,為若此也。
能公大事緣畢,讓乃跻衡嶽,止于觀音台。
時有僧玄至拘刑獄,舉念願讓師救護。
讓早知而勉之,其僧脫難,雲是救苦觀音,得斯号也亦由此焉。
化緣斯盡,傳法弟子曰道峻,曰道一,皆升堂睹奧也。
其後一公振法鼓于洪州,其門弟子曰惟寬、懷晖。
道一大緣将訖,謂寬等曰:“吾師之道,存乎妙者也,無待而常,不住而至,能事集矣。
金口所生,從法而化,于我為子,及汝為孫,一燈所傳,何有盡者?” 讓以儀鳳二年生,至天寶三載八月十日終于衡嶽,春秋六十八,僧臘四十八。
一公建塔于别峰。
元和中,寬、晖至京師,揚其本宗,法門大啟,傳百千燈。
京夏法寶鴻緒,于斯為盛。
至八載,衡陽太守令狐權問讓前迹,權舍衣财以充忌齋。
自此每歲八月為觀音忌焉。
寶曆中,敕谥大慧禅師,塔号最勝輪。
元和年中常侍歸登撰碑雲。
注釋 ①金州安康:今陝西省漢陰縣。
②荊南:今湖北省江陵一帶。
③韶濩:也作“韶護”,古樂名。
譯文 釋懷讓,俗姓杜,金州安康(今陝西漢陰縣)人。
十歲時,就喜讀佛書,很有靈性,形神也頗異常人,占家言其是出家之相,不是被世俗富貴污染的人。
……二十歲去荊南玉泉寺,師事恒景律師,并從之剃度受戒。
曾歎道:“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比這更為殊勝的……”當時坦禅師乃勸他往嵩丘參谒安公,安公啟發他,讓他去曹溪參拜慧能。
後從慧能受學南宗禅法。
……慧能入寂後,懷讓就往南嶽衡山,止住于觀音台。
當時有僧玄至被捉入牢,希望懷讓禅師能救護于他。
後來該僧果然脫難,認為是被觀音菩薩所救,其台則因此而得名。
禅師入寂之後,傳法弟子有道峻、道一,都是當時較著名的禅師。
其後道一禅師振法鼓于洪州,其門下弟子曰惟寬、懷晖。
道一将入滅時,曾對惟寬道:“吾師之道,極是微妙,無待而常,不住而至。
金口所生,從法而化,我乃其法子,而你等則是其法孫,一燈代代相傳,将永無盡期。
” 懷讓于儀鳳二年(公元六七七年)生,至天寶三年(公元七四四年)終于南嶽,世壽六十八,僧臘四十八。
其後學道一禅師為之建塔于别峰。
元和年間,惟寬、懷晖至京城,弘揚其學,宗門大啟,傳燈百千。
京都一帶禅法隆盛,其時為最。
至元和八年(公元八一三年),衡陽太守令狐權問及懷讓禅師生前之事迹,并舍衣财以做忌齋。
自此之後,每年八月為觀音忌日。
寶曆年間,敕谥号曰“大慧禅師”,塔号“最勝輪”。
元和年間中常侍歸登又為之撰寫碑文。
唐潤州幽栖寺玄素 原典 釋玄素,字道清,俗緣馬氏,潤州延陵①人也。
生有異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靜。
髫龀希尚,求歸釋門,父母從之,出依淨域。
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名于江甯長壽寺。
進具已後,戒光騰燭,定水澄漣,思入玄微,行逾人表。
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師,躬曆彌載,撞鐘大鳴。
威誨以勝法,得其不刊之旨。
從是伏形苦節,交養恬和,敗納襯身,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無喜愠,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
道業既高,人希瞻禮。
開元年中,僧注密②請至京口,郡牧韋銑屈居鶴林,四部歸誠,充塞寺宇。
素納衣空床,未嘗出戶,王侯稽首,不為動搖。
顧世名利,猶如幻焉。
忽于一日,有屠者來禮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請素明中應供,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
士庶驚駭,鹹稱:“異哉!”素曰:“佛性是同,無生豈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異之有?” 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
揚州僧希玄請至江北,竊而宵遁。
黑月難濟,江波淼然,持舟拟風。
俄頃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獲全。
楚人相慶佛日再耀。
傾州奔赴,會于津所。
人物拒道,間無立位,解衣投施,積若山丘。
略不幹其懷抱,令悉充悲田之費。
禮部尚書李憕為揚州牧,齋心虔虔,二時瞻近。
未幾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仍移牒渡江,再請還郡。
二處紛诤,莫決所從。
李時謂人曰:“本期奉道,反成愛憎。
”因任從所請,卻歸南郡,其感物慕德,罕有與倫。
以天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