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習禅
關燈
小
中
大
唐蕲州東山弘忍
原典
釋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浔陽①,一雲黃梅②人也。
王父暨考,皆幹名不利,贲于丘園。
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終夕若晝。
其生也灼爍如初,異香襲人,舉家欣駭。
迨能言,辭氣與鄰兒弗類。
既成童丱③,絕其遊弄。
厥父偏愛,因令誦書,無記應阻其宿熏,真心早萌其成現。
一旦出門,徙倚④間如有所待。
時東山信禅師⑤邂逅至焉,問之曰:“何姓名乎?”對問朗暢,區别有歸,理逐言分,聲随響答。
信師熟視之,歎曰:“此非凡童也!具體占之,止阙七大人之相⑥,不及佛矣。
苟預法流,二十年後必大作佛事,勝任荷寄。
”乃遣人随其歸舍,具告所親,喻之出家。
父母忻然,乃曰:“禅師佛法大龍,光被遠迩,缁門⑦俊秀,歸者如雲。
豈伊小,那堪擊訓,若垂虛受,固無留悋。
”時年七歲也。
至雙峰,習乎僧業,不逭⑧艱辛。
夜則斂容而坐,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檢精厲。
信每以頓漸之旨,日省月試之。
忍聞言察理,觸事忘情,痖正受塵、渴方飲水如也。
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
複命建浮圖,功畢,密付法衣以為質要。
将知龁雪山之肥膩,構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剛,栖傾巨樹。
擁納之侶麇至蟬聯,商人不入于化城,貧女大開于寶藏,入其趣者号東山法門⑨欤。
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滅,報齡七十有四。
是日氛霧冥暗,山石崩圮。
門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東山之崗也。
初,忍于鹹亨初,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慧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于韶陽。
神秀傳法荊門、洛下,南北之宗自茲始矣。
又,信禅師嘗于九江遙望雙峰,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歧,信謂忍曰:“汝知之乎?”曰:“師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信甚然之。
及法融化金陵牛頭山,贻厥孫謀,至于惠忠,凡六人,号牛頭六祖,此則四祖法又分枝矣。
然融望忍則庶孽耳,安可匹嫡乎? 開元中,太子文學闾丘均為塔碑焉。
代宗敕谥大滿禅師,塔曰法雨也。
蕲春自唐季割屬偏霸,暨開寶乙亥歲王師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堕淚如血珠焉,僧徒不測,乃李氏國亡之應也。
今每歲孟冬,州人鄰邑奔集作忌齋,猶成繁盛矣。
其諱日将近,必雨霧陰慘,不然霰雪交霏,至日則晴朗焉。
注釋 ①淮左浔陽:今江西九江一帶。
②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
③童丱:“丱”,形容兒童束發成兩角狀。
“童丱”指童年。
④徙倚:流連、徘徊。
⑤東山信禅師:四祖道信。
⑥七大人之相:佛教認為,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此相好,在家為轉輪聖王,出家則得無上正覺。
此指弘忍隻缺三十二相中之七相,日後必成法器。
⑦缁門:“缁”即黑或紫色,僧侶多穿缁衣,因以“缁門”指佛門。
⑧逭:避之意。
⑨東山法門:五祖弘忍住蕲州黃梅縣之黃梅山,因該山在縣之東面,又稱之為東山,而把于此地傳弘之弘忍學說稱為東山法門。
譯文 釋弘忍,俗姓周,淮左浔陽(今江西九江一帶)人,一說是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人。
其父一生未入仕途,其母剛懷孕的那一段時間,滿室生光,即使是夜晚也如同白晝。
他剛出世時,異香襲人,舉家歎異、歡欣。
到他能說話時,說話之神氣、所說的話語,與其他兒童很不一樣。
到童年時,不喜歡一般的玩耍、遊戲之類。
其父對他頗偏愛,遂令其誦書,他過目成誦。
每次出門,常呈徘徊狀,像在等什麼人似的。
有一次,東山道信禅師偶然遇到他,就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回話敏捷,對答順暢,道信禅師歎道:“此小孩非同一般,從其相貌看,三十二大人相中隻缺七相,如果日後入于佛門,必将大弘佛法。
”遂派人随他去到他家裡,把道信禅師的想法告訴他父母,并說想度他出家。
其雙親高興地說:“禅師乃佛界大德、沙門俊秀,遐迩聞名,歸者如雲,豈能看上這樣的頑童?如果他果真堪教,我們當然很願意讓他從您受學。
”當時弘忍才七歲,便從道信受業。
他修習刻苦,夜則斂容而坐,恬淡好寂。
道信常授之以頓漸之旨,弘忍聞言察理,觸事忘情,學習起來如饑似渴,道信知其可教,把其道都傳授給他。
又令他建浮圖,建成之後,密付法衣以為憑據。
後來,弘忍果然大弘禅法,四方學者,紛紛前來參學、問道,其禅法号稱東山法門。
于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入寂,世壽七十四。
入寂那一天,天昏地暗,山崩地裂。
後來,弟子神秀等把他埋葬于東山之山崗上。
鹹亨初年(公元六七〇年),弘忍令衆弟子各進一偈以表其心得,神秀先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和之,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為慧能之見解比神秀高出一頭,遂把法衣傳授給他。
慧能得到法衣後,就到南方弘揚其所學之禅法,而神秀則弘法于湖北荊門、河南洛陽一帶,禅宗之分南北二宗,自此開始。
又,道信禅師曾于九江遙望雙峰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支,就對弘忍說:“你知道這象征着什麼嗎?”弘忍答道:“師父門下旁出一系,将傳承六世。
”道信贊同他的說法。
後來,法融于金陵牛頭山立牛頭宗,後傳至惠忠,共六人,号牛頭六祖,此則四祖道信門下旁出之一系也。
但是,與弘忍相比,法融一系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開元年間,太子文學闾丘均為之撰寫塔碑。
代宗敕谥号“大滿禅師”,賜其塔曰“法雨”。
蕲州一帶自唐末遭割據後,至開寶年間王師平定江南這一段時間,弘忍之肉身常流淚,就如血珠一般,僧徒不識其意,此乃悲李唐之将滅也。
現在每年初冬,該州及鄰郡之人奔集做忌齋,而每當其諱日将近時,必陰雨霏霏,或雨雪交加,但一到那天,則晴空萬裡。
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 原典 釋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①人也。
其本世居範陽②,厥考諱行瑫,武德中流于新州百姓,終于貶所。
略述家系,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
貞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純淑迂懷,惠性間出。
雖蠻風俗,漬染不深,而詭行麼形,駁雜難測。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屢空,業無腴産,能負薪矣,日售荷擔。
偶聞鄽肆間誦《金剛般若經》,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曰:“誰邊受學此經?”曰:“從蕲州黃梅馮茂山。
忍禅師勸持此法,雲即得見性成佛也。
”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
鹹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
略有姑無盡藏,恒讀《涅槃經》。
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
怪能不識文字,乃曰:“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歎服,号為行者。
有勸于寶林古寺修道,自謂己曰:“本誓求師,而貪住寺取乎道也,何異卻行歸舍乎?”明日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依附智遠禅師,侍座談玄。
遠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勸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吾終于下風請教也”。
未幾造焉,忍師睹能氣貌不揚,試之曰:“汝從何至?”對曰:“嶺表來參禮,唯求作佛。
”忍曰:“嶺南人無佛性。
”能曰:“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曰:“願竭力抱石而舂,供衆而已。
”如是勞乎井臼,率淨人而在先;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等。
忍雖均養,心何辨知?俾秀唱予,緻能知汝。
偈辭在壁,見解分歧,揭厲不同,淺深斯别。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古我先師轉相付授,豈徒爾哉。
嗚呼!後世受吾衣者命若懸絲,小子識之。
” 能計回生地,隐于四會、懷集之間,漸露鋒穎。
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集,論風幡之語,印宗辭屈而神伏,乃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築也。
跋摩已登果位,懸記雲:“後當有肉身菩薩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壇之畔手植菩提樹,謂衆曰:“種此後一百二十年,有開士于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衆。
”至是能爰宅于茲,果于樹陰開東山法門,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暢宗風,慘然不悅。
大衆問曰:“胡無情緒耶?”曰:“遷流不息,生滅無常,吾師今歸寂矣!”兇赴至而信。
乃移住寶林寺焉。
時刺史韋據命出大梵寺,苦辭,入雙峰曹侯溪矣。
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納之客③擁塞于門,四部之賓④圍繞其座。
時宣秘偈,或舉契經,一切普熏,鹹聞象藏;一時登富,悉握蛇珠;皆由徑途,盡歸圓極,所以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為口實矣。
洎乎九重下聽,萬裡懸心,思布露而奉迎,欲歸依而适願。
武太後、孝和皇帝鹹降玺書,诏赴京阙,蓋神秀禅師之奏舉也。
續遣中官薛簡往诏,複謝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鳳阙⑤,遠公之足不過虎溪,固以此辭,非邀君也。
遂賜摩納袈裟一緣、缽一口、編珠織成經巾、綠質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雲。
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焉。
神龍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務從嚴飾,賜改額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國恩寺建浮圖一所,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微目瞑,全身永謝。
爾時山石傾堕,川源息枯,鳥連韻以哀啼,猿斷腸而叫咽。
或唱言曰:“世間眼滅,吾疇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遷座于曹溪之原也。
注釋 ①南海新興:今廣東新興縣東。
②範陽:今河北涿縣。
③五納之客:僧侶所穿衣服多為種種衣片綴納而成,其中自具五色,故稱五納衣。
五納之客,即指僧衆。
④四部之賓:指佛教四部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⑤鳳阙:漢代宮阙名,後泛指皇宮、朝廷。
譯文 釋慧能,俗姓盧,南海新興(今廣東省新興縣東)人。
祖家在範陽(今河北涿縣),唐武德年間,其父行瑫被貶至嶺南(今廣東新興縣)為平民百姓,後終于該地。
貞觀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慧能出生,雖身處蠻荒之地,但禀性清純,聰穎異常。
年紀還很小時父親就去世了,家中隻有一個老母親,既無産業,家中屢空,慧能隻好靠砍柴賣薪,以度日、養母。
有一次偶然在市井聽到有人讀《金剛經》,慧能一聽就凝神駐足,久久不願離去。
遂問那讀經之人:“你是從哪裡受學此經的?”那人說:“從蕲州黃梅馮茂山處學來的。
那裡有位弘忍禅師,勤修此法,并說若能精通此法,即得見性成佛。
”慧能一聽到這情況,如久旱之希甘露,類渴夫之欲寒漿,匆匆趕回家裡,把老母親安頓好之後,就踏上尋法之路。
鹹亨年間,到了韶陽,遇到同村之劉志略。
劉志略有一個姑姑叫無盡藏,經常讀誦《涅槃經》。
有一天,慧能又聽到無盡藏在讀《涅槃經》,随即替她解說經中之義理。
那無盡藏知道慧能并不識字,而聽他講義理時卻頭頭是道,就感到十分奇怪,不料,慧能卻對她說:“諸佛理論,不關文字,若取文字,則非佛意。
”無盡藏深為歎服,稱之為行者。
有人就勸他到寶林古寺修道,慧能就暗地對自己說:“本來我是為求師才出來的,如果現在一改初衷住寺修道,無異于像剛出門的人,沒走幾步又回家去了。
”後來,他又至樂昌西石窟從智遠禅師學禅。
幾經接觸,智遠禅師發覺慧能乃非等閑之輩,就勸他到蕲州黃梅東山弘忍處受學。
到了黃梅東山後,就去參見弘忍。
弘忍見慧能其貌不揚,就試探問他:“你從何處而來?”慧能道:“我從嶺南新州而來,來這裡向師父學做佛。
”弘忍道:“嶺南人沒有佛性,哪裡能成佛?”慧能随口應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則沒有南北之分。
”弘忍又問:“你欲作何種功德?”慧能道:“唯願抱石舂米,供養大衆。
”于是弘忍就派他到碓房去做雜役。
慧能乃貧苦出家,在碓房很能吃苦,什麼雜活都争着做;了知生死與涅槃是平等的。
有一天,弘忍叫寺中的衆門徒各人都作一偈,以看看各人之識見、道行。
神秀先作一偈,題于壁上,各人看後,都十分贊歎,慧能卻不以為然,後來自己也寫了一偈,很得弘忍的賞識,遂把法衣傳給他,并囑咐他:“曆代承繼衣缽者,都命如懸絲。
”要他趕快離開該地,到南方去先隐居起來,等待時機成熟後,再出來弘法。
慧能遂半夜離開黃梅東山,到南方去了。
慧能回到家鄉後,隐匿于四會、懷集一帶。
後來見時機已漸漸成熟了,就開始出來活動。
先到南海之法性寺。
那一天正好印宗法師開講《涅槃經》,萬衆雲集,時有幾個僧人對着一條随風飄動之幡在那裡議論,有的說那是風在動,有的說那是幡在動,慧能插嘴道:“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聽者都大吃一驚,深為歎服。
印宗聞訊,乃為其削發剃度,後于智光律師處受具足戒,受戒時所登戒壇,乃南宋求那跋摩三藏所立。
跋摩已登果位,他當初曾預言:“日後會有肉身菩薩于此壇受戒。
”此外,梁朝末年之真谛三藏也曾于此壇之旁種菩提樹,并對徒衆說:“此後一百二十年,有大菩薩于此說無上乘,度無量衆。
”到慧能時,果然于此地大弘東山法門,懸應前谶。
上元年間,正當大弘禅法時,忽慘然不悅。
徒衆就問他:“禅師何以忽然情緒異樣?”慧能答道:“生滅無常,遷流不息,我師今日入滅矣。
”後果然很快就傳來噩耗。
過不久,移居寶林寺。
其時刺史韋據請他往大梵寺,他苦苦辭卻,乃至雙峰曹溪,大弘禅法,四方學衆紛紛投止,從之受學者如雲,以至于當時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為口實。
就連武、孝和皇帝都親下诏書,請他入朝說法,此乃神秀禅師所推薦,但慧能屢屢稱疾,婉言謝絕。
皇上遂賜摩納袈裟一件,缽一口,以及許多絲綢绫絹,作為供養。
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
神龍三年(公元七〇七年),皇上下敕令善加修建慧能所居之寺的佛殿及方丈,并賜匾額曰“法泉”。
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七月,令弟子于國恩寺建浮圖一所,并催促盡快建成。
于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八月三日示疾。
其時,異香滿室,用食之後,沐浴更衣,片刻時間,就氣微目瞑,奄然入寂。
一時間,山崩地裂,川流枯竭,鳥啼猿咽,四衆悲恸。
一代宗師就此撒手人世,世壽七十六。
該年十一月遷葬于曹溪。
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 原典 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①尉氏人也。
少覽經史,博綜多聞。
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
後遇蕲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禅為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
”決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者,得禅宗妙法,自釋迦佛相傳,授以衣缽為記,世相傳付。
航海而來,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②,達磨貴傳徑門心要,機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尋卒,其年魏使宋雲于蔥嶺見之。
門徒發其冡,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忍。
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當陽山③居焉。
四海缁徒,向風而靡,道譽馨香,普蒙熏灼。
則天太後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④,親加跪禮。
内道場⑤豐其供施,時時問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競至禮谒,望塵拜伏,日有萬計。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寵重。
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弟子禮,退謂人曰:“禅師身長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 初,秀同學能禅師與之德行相埒⑥,互得發揚,無私于道也。
嘗奏天後請追能赴都,能懇而固辭。
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征之,終不能起。
謂使者曰:“吾形不揚,北土之人見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且不可違也。
”了不度大庾嶺而終。
天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
南北二宗,名從此起。
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來送葬,诏賜谥曰大通禅師。
又于相王舊邸造報恩寺,岐王範、燕國公張說、征士盧鴻各為碑诔。
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
門人普寂、義福并為朝野所重,蓋宗先師之道也。
注釋 ①東京:唐時指洛陽,北宋時指開封。
神秀之祖籍一說在河南尉氏縣。
②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據有關資料記載:菩提達磨來華抵梁京城時,曾與梁武帝有過一次交談,梁武帝因在寫經、度僧、造像等方面多有作為,就問菩提達磨:“我做了這些事,有什麼功德?”菩提達磨說:“功德屬于内在修行,這些都是有為之事,并無功德。
”兩人談得很不投機,菩提達磨就離開梁朝到北魏去了。
③江陵當陽山: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
④肩輿上殿:指乘坐轎子上殿。
⑤内道場:指皇宮内之禮佛道場。
⑥相埒:相當、相等之意。
譯文 釋神秀,俗姓李,東京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
早年遍覽經史,博學多聞。
年稍長即立志離俗,削發出家。
後遇蕲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弘忍,以坐禅為務,乃贊歎曰:“此真吾師也。
”遂決心從弘忍受學,以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以求法。
在北魏末年有天竺沙門菩提達磨,得禅宗妙法,此法始自釋迦付囑迦葉之後,代代相傳,以衣缽為憑據。
達磨從海路來到東土,曾到梁朝會見梁武帝,因見解很不投合,遂一葦渡江,北上嵩山,止息于嵩山少林寺。
入寂後不久,魏使宋雲曾于蔥嶺遇到他。
後來,其門徒掘開其墓時,墓中隻有衣冠而已。
達磨以法付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
弘忍與道信均住于東山,故其法又稱東山法門。
神秀既師事弘忍,頗得弘忍之賞識,曾對人說:“吾一生度人甚多,就觀照和對佛法理解之深刻來說,沒有超過神秀的。
”弘忍于上元年間(公元六七四年)入滅,神秀遂往江陵當陽山修行、弘法。
四方學徒,聞風而至,道譽深隆,名聞天下。
武後得知神秀其人其學後,遂下诏召他入京,令人用轎子擡着他上殿,親加跪禮。
把他供養于内道場,時時問道緻意。
并下敕于他過去所住之山建度門寺,以表彰其德行。
當時,王公以下諸臣僚及京城士庶等競相參谒禮拜,人數之多,每天都數以萬計。
中宗即位後,尤加寵重。
中書令張說曾經向他問法,執弟子禮,後來他說:“禅師身長八尺,濃眉秀目,法相莊嚴,實有王霸之氣度。
” 起初,神秀的同學慧能與他的道行不相上下,之間常互相發明,共弘禅道。
神秀曾經上奏武後,诏慧能入京,慧能稱病固辭。
神秀又上書,希望皇上再次征召慧能,但慧能始終沒有接受。
他曾對使者說:“我形貌不揚,我擔心北方人重人而不重法。
而且師父曾囑咐我與嶺南有緣,我不可違背師父之遺囑。
”故他一生不度大庾嶺,但其所闡揚之禅法卻傳遍大江南北。
後來禅宗有南北二宗之分,稱“南能北秀”,即神秀為代表的禅法稱北宗,慧能所弘揚的禅法稱南宗。
神秀于神龍二年(公元七〇六年)入寂,僧侶二界都有許多人參加他的葬禮。
皇帝下诏谥号“大通禅師”。
又于相王舊宅造報恩寺,岐王範、燕國公張說、征士盧鴻都曾為他撰寫碑诔。
其門人普寂、義福等,并為朝野所重,實際上也是對神秀禅法之尊崇。
唐洛京荷澤寺神會 原典 釋神會,姓高,襄陽①人也。
年方幼學,厥性惇明,從師傳授五經,克通幽赜。
次尋莊老,靈府廓然。
覽《後漢書》,知浮圖之說,由是于釋教留神,乃無仕進之意,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颢元法師下出家。
其諷誦群經,易同反掌,全大律儀,匪貪講貫②。
聞嶺表曹侯溪慧能③禅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乃敩④善财南方參問⑤,裂裳裹足,以千裡為跬步之間耳。
及見,能問會曰:“從何所來?”答曰:“無所從來。
”能曰:“汝不歸去?”答曰:“一無所歸。
”能曰:“汝太茫茫。
”答曰:“身緣在路。
”能曰:“由自未到。
”答曰:“今已得到,且無滞留。
”居曹溪數載,後遍尋名迹。
開元八年,敕配住南陽龍興寺,續于洛陽大行禅法,聲彩發揮。
先是,兩京⑥之間皆宗神秀,若不淰之魚鲔附沼龍也。
從見會明心六祖之風,蕩其漸修之道矣,南北二宗時始判焉,緻普寂之門盈而後虛。
天寶中,禦史盧弈阿比于寂,誣奏會聚徒疑萌不利,玄宗召赴京。
時駕幸昭應湯池,得對言理允惬,敕移往均部⑦。
二年,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
王父暨考,皆幹名不利,贲于丘園。
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終夕若晝。
其生也灼爍如初,異香襲人,舉家欣駭。
迨能言,辭氣與鄰兒弗類。
既成童丱③,絕其遊弄。
厥父偏愛,因令誦書,無記應阻其宿熏,真心早萌其成現。
一旦出門,徙倚④間如有所待。
時東山信禅師⑤邂逅至焉,問之曰:“何姓名乎?”對問朗暢,區别有歸,理逐言分,聲随響答。
信師熟視之,歎曰:“此非凡童也!具體占之,止阙七大人之相⑥,不及佛矣。
苟預法流,二十年後必大作佛事,勝任荷寄。
”乃遣人随其歸舍,具告所親,喻之出家。
父母忻然,乃曰:“禅師佛法大龍,光被遠迩,缁門⑦俊秀,歸者如雲。
豈伊小,那堪擊訓,若垂虛受,固無留悋。
”時年七歲也。
至雙峰,習乎僧業,不逭⑧艱辛。
夜則斂容而坐,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檢精厲。
信每以頓漸之旨,日省月試之。
忍聞言察理,觸事忘情,痖正受塵、渴方飲水如也。
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
複命建浮圖,功畢,密付法衣以為質要。
将知龁雪山之肥膩,構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剛,栖傾巨樹。
擁納之侶麇至蟬聯,商人不入于化城,貧女大開于寶藏,入其趣者号東山法門⑨欤。
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滅,報齡七十有四。
是日氛霧冥暗,山石崩圮。
門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東山之崗也。
初,忍于鹹亨初,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慧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于韶陽。
神秀傳法荊門、洛下,南北之宗自茲始矣。
又,信禅師嘗于九江遙望雙峰,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歧,信謂忍曰:“汝知之乎?”曰:“師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信甚然之。
及法融化金陵牛頭山,贻厥孫謀,至于惠忠,凡六人,号牛頭六祖,此則四祖法又分枝矣。
然融望忍則庶孽耳,安可匹嫡乎? 開元中,太子文學闾丘均為塔碑焉。
代宗敕谥大滿禅師,塔曰法雨也。
蕲春自唐季割屬偏霸,暨開寶乙亥歲王師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堕淚如血珠焉,僧徒不測,乃李氏國亡之應也。
今每歲孟冬,州人鄰邑奔集作忌齋,猶成繁盛矣。
其諱日将近,必雨霧陰慘,不然霰雪交霏,至日則晴朗焉。
注釋 ①淮左浔陽:今江西九江一帶。
②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
③童丱:“丱”,形容兒童束發成兩角狀。
“童丱”指童年。
④徙倚:流連、徘徊。
⑤東山信禅師:四祖道信。
⑥七大人之相:佛教認為,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此相好,在家為轉輪聖王,出家則得無上正覺。
此指弘忍隻缺三十二相中之七相,日後必成法器。
⑦缁門:“缁”即黑或紫色,僧侶多穿缁衣,因以“缁門”指佛門。
⑧逭:避之意。
⑨東山法門:五祖弘忍住蕲州黃梅縣之黃梅山,因該山在縣之東面,又稱之為東山,而把于此地傳弘之弘忍學說稱為東山法門。
譯文 釋弘忍,俗姓周,淮左浔陽(今江西九江一帶)人,一說是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人。
其父一生未入仕途,其母剛懷孕的那一段時間,滿室生光,即使是夜晚也如同白晝。
他剛出世時,異香襲人,舉家歎異、歡欣。
到他能說話時,說話之神氣、所說的話語,與其他兒童很不一樣。
到童年時,不喜歡一般的玩耍、遊戲之類。
其父對他頗偏愛,遂令其誦書,他過目成誦。
每次出門,常呈徘徊狀,像在等什麼人似的。
有一次,東山道信禅師偶然遇到他,就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回話敏捷,對答順暢,道信禅師歎道:“此小孩非同一般,從其相貌看,三十二大人相中隻缺七相,如果日後入于佛門,必将大弘佛法。
”遂派人随他去到他家裡,把道信禅師的想法告訴他父母,并說想度他出家。
其雙親高興地說:“禅師乃佛界大德、沙門俊秀,遐迩聞名,歸者如雲,豈能看上這樣的頑童?如果他果真堪教,我們當然很願意讓他從您受學。
”當時弘忍才七歲,便從道信受業。
他修習刻苦,夜則斂容而坐,恬淡好寂。
道信常授之以頓漸之旨,弘忍聞言察理,觸事忘情,學習起來如饑似渴,道信知其可教,把其道都傳授給他。
又令他建浮圖,建成之後,密付法衣以為憑據。
後來,弘忍果然大弘禅法,四方學者,紛紛前來參學、問道,其禅法号稱東山法門。
于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入寂,世壽七十四。
入寂那一天,天昏地暗,山崩地裂。
後來,弟子神秀等把他埋葬于東山之山崗上。
鹹亨初年(公元六七〇年),弘忍令衆弟子各進一偈以表其心得,神秀先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和之,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為慧能之見解比神秀高出一頭,遂把法衣傳授給他。
慧能得到法衣後,就到南方弘揚其所學之禅法,而神秀則弘法于湖北荊門、河南洛陽一帶,禅宗之分南北二宗,自此開始。
又,道信禅師曾于九江遙望雙峰山,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開六支,就對弘忍說:“你知道這象征着什麼嗎?”弘忍答道:“師父門下旁出一系,将傳承六世。
”道信贊同他的說法。
後來,法融于金陵牛頭山立牛頭宗,後傳至惠忠,共六人,号牛頭六祖,此則四祖道信門下旁出之一系也。
但是,與弘忍相比,法融一系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開元年間,太子文學闾丘均為之撰寫塔碑。
代宗敕谥号“大滿禅師”,賜其塔曰“法雨”。
蕲州一帶自唐末遭割據後,至開寶年間王師平定江南這一段時間,弘忍之肉身常流淚,就如血珠一般,僧徒不識其意,此乃悲李唐之将滅也。
現在每年初冬,該州及鄰郡之人奔集做忌齋,而每當其諱日将近時,必陰雨霏霏,或雨雪交加,但一到那天,則晴空萬裡。
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 原典 釋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①人也。
其本世居範陽②,厥考諱行瑫,武德中流于新州百姓,終于貶所。
略述家系,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
貞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純淑迂懷,惠性間出。
雖蠻風俗,漬染不深,而詭行麼形,駁雜難測。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屢空,業無腴産,能負薪矣,日售荷擔。
偶聞鄽肆間誦《金剛般若經》,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曰:“誰邊受學此經?”曰:“從蕲州黃梅馮茂山。
忍禅師勸持此法,雲即得見性成佛也。
”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
鹹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
略有姑無盡藏,恒讀《涅槃經》。
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
怪能不識文字,乃曰:“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歎服,号為行者。
有勸于寶林古寺修道,自謂己曰:“本誓求師,而貪住寺取乎道也,何異卻行歸舍乎?”明日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依附智遠禅師,侍座談玄。
遠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勸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吾終于下風請教也”。
未幾造焉,忍師睹能氣貌不揚,試之曰:“汝從何至?”對曰:“嶺表來參禮,唯求作佛。
”忍曰:“嶺南人無佛性。
”能曰:“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曰:“願竭力抱石而舂,供衆而已。
”如是勞乎井臼,率淨人而在先;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等。
忍雖均養,心何辨知?俾秀唱予,緻能知汝。
偈辭在壁,見解分歧,揭厲不同,淺深斯别。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古我先師轉相付授,豈徒爾哉。
嗚呼!後世受吾衣者命若懸絲,小子識之。
” 能計回生地,隐于四會、懷集之間,漸露鋒穎。
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集,論風幡之語,印宗辭屈而神伏,乃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築也。
跋摩已登果位,懸記雲:“後當有肉身菩薩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壇之畔手植菩提樹,謂衆曰:“種此後一百二十年,有開士于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衆。
”至是能爰宅于茲,果于樹陰開東山法門,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暢宗風,慘然不悅。
大衆問曰:“胡無情緒耶?”曰:“遷流不息,生滅無常,吾師今歸寂矣!”兇赴至而信。
乃移住寶林寺焉。
時刺史韋據命出大梵寺,苦辭,入雙峰曹侯溪矣。
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納之客③擁塞于門,四部之賓④圍繞其座。
時宣秘偈,或舉契經,一切普熏,鹹聞象藏;一時登富,悉握蛇珠;皆由徑途,盡歸圓極,所以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為口實矣。
洎乎九重下聽,萬裡懸心,思布露而奉迎,欲歸依而适願。
武太後、孝和皇帝鹹降玺書,诏赴京阙,蓋神秀禅師之奏舉也。
續遣中官薛簡往诏,複謝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鳳阙⑤,遠公之足不過虎溪,固以此辭,非邀君也。
遂賜摩納袈裟一緣、缽一口、編珠織成經巾、綠質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雲。
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焉。
神龍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務從嚴飾,賜改額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國恩寺建浮圖一所,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微目瞑,全身永謝。
爾時山石傾堕,川源息枯,鳥連韻以哀啼,猿斷腸而叫咽。
或唱言曰:“世間眼滅,吾疇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遷座于曹溪之原也。
注釋 ①南海新興:今廣東新興縣東。
②範陽:今河北涿縣。
③五納之客:僧侶所穿衣服多為種種衣片綴納而成,其中自具五色,故稱五納衣。
五納之客,即指僧衆。
④四部之賓:指佛教四部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⑤鳳阙:漢代宮阙名,後泛指皇宮、朝廷。
譯文 釋慧能,俗姓盧,南海新興(今廣東省新興縣東)人。
祖家在範陽(今河北涿縣),唐武德年間,其父行瑫被貶至嶺南(今廣東新興縣)為平民百姓,後終于該地。
貞觀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慧能出生,雖身處蠻荒之地,但禀性清純,聰穎異常。
年紀還很小時父親就去世了,家中隻有一個老母親,既無産業,家中屢空,慧能隻好靠砍柴賣薪,以度日、養母。
有一次偶然在市井聽到有人讀《金剛經》,慧能一聽就凝神駐足,久久不願離去。
遂問那讀經之人:“你是從哪裡受學此經的?”那人說:“從蕲州黃梅馮茂山處學來的。
那裡有位弘忍禅師,勤修此法,并說若能精通此法,即得見性成佛。
”慧能一聽到這情況,如久旱之希甘露,類渴夫之欲寒漿,匆匆趕回家裡,把老母親安頓好之後,就踏上尋法之路。
鹹亨年間,到了韶陽,遇到同村之劉志略。
劉志略有一個姑姑叫無盡藏,經常讀誦《涅槃經》。
有一天,慧能又聽到無盡藏在讀《涅槃經》,随即替她解說經中之義理。
那無盡藏知道慧能并不識字,而聽他講義理時卻頭頭是道,就感到十分奇怪,不料,慧能卻對她說:“諸佛理論,不關文字,若取文字,則非佛意。
”無盡藏深為歎服,稱之為行者。
有人就勸他到寶林古寺修道,慧能就暗地對自己說:“本來我是為求師才出來的,如果現在一改初衷住寺修道,無異于像剛出門的人,沒走幾步又回家去了。
”後來,他又至樂昌西石窟從智遠禅師學禅。
幾經接觸,智遠禅師發覺慧能乃非等閑之輩,就勸他到蕲州黃梅東山弘忍處受學。
到了黃梅東山後,就去參見弘忍。
弘忍見慧能其貌不揚,就試探問他:“你從何處而來?”慧能道:“我從嶺南新州而來,來這裡向師父學做佛。
”弘忍道:“嶺南人沒有佛性,哪裡能成佛?”慧能随口應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則沒有南北之分。
”弘忍又問:“你欲作何種功德?”慧能道:“唯願抱石舂米,供養大衆。
”于是弘忍就派他到碓房去做雜役。
慧能乃貧苦出家,在碓房很能吃苦,什麼雜活都争着做;了知生死與涅槃是平等的。
有一天,弘忍叫寺中的衆門徒各人都作一偈,以看看各人之識見、道行。
神秀先作一偈,題于壁上,各人看後,都十分贊歎,慧能卻不以為然,後來自己也寫了一偈,很得弘忍的賞識,遂把法衣傳給他,并囑咐他:“曆代承繼衣缽者,都命如懸絲。
”要他趕快離開該地,到南方去先隐居起來,等待時機成熟後,再出來弘法。
慧能遂半夜離開黃梅東山,到南方去了。
慧能回到家鄉後,隐匿于四會、懷集一帶。
後來見時機已漸漸成熟了,就開始出來活動。
先到南海之法性寺。
那一天正好印宗法師開講《涅槃經》,萬衆雲集,時有幾個僧人對着一條随風飄動之幡在那裡議論,有的說那是風在動,有的說那是幡在動,慧能插嘴道:“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聽者都大吃一驚,深為歎服。
印宗聞訊,乃為其削發剃度,後于智光律師處受具足戒,受戒時所登戒壇,乃南宋求那跋摩三藏所立。
跋摩已登果位,他當初曾預言:“日後會有肉身菩薩于此壇受戒。
”此外,梁朝末年之真谛三藏也曾于此壇之旁種菩提樹,并對徒衆說:“此後一百二十年,有大菩薩于此說無上乘,度無量衆。
”到慧能時,果然于此地大弘東山法門,懸應前谶。
上元年間,正當大弘禅法時,忽慘然不悅。
徒衆就問他:“禅師何以忽然情緒異樣?”慧能答道:“生滅無常,遷流不息,我師今日入滅矣。
”後果然很快就傳來噩耗。
過不久,移居寶林寺。
其時刺史韋據請他往大梵寺,他苦苦辭卻,乃至雙峰曹溪,大弘禅法,四方學衆紛紛投止,從之受學者如雲,以至于當時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為口實。
就連武、孝和皇帝都親下诏書,請他入朝說法,此乃神秀禅師所推薦,但慧能屢屢稱疾,婉言謝絕。
皇上遂賜摩納袈裟一件,缽一口,以及許多絲綢绫絹,作為供養。
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
神龍三年(公元七〇七年),皇上下敕令善加修建慧能所居之寺的佛殿及方丈,并賜匾額曰“法泉”。
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七月,令弟子于國恩寺建浮圖一所,并催促盡快建成。
于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八月三日示疾。
其時,異香滿室,用食之後,沐浴更衣,片刻時間,就氣微目瞑,奄然入寂。
一時間,山崩地裂,川流枯竭,鳥啼猿咽,四衆悲恸。
一代宗師就此撒手人世,世壽七十六。
該年十一月遷葬于曹溪。
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 原典 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①尉氏人也。
少覽經史,博綜多聞。
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
後遇蕲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禅為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
”決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者,得禅宗妙法,自釋迦佛相傳,授以衣缽為記,世相傳付。
航海而來,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②,達磨貴傳徑門心要,機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尋卒,其年魏使宋雲于蔥嶺見之。
門徒發其冡,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忍。
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當陽山③居焉。
四海缁徒,向風而靡,道譽馨香,普蒙熏灼。
則天太後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④,親加跪禮。
内道場⑤豐其供施,時時問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競至禮谒,望塵拜伏,日有萬計。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寵重。
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弟子禮,退謂人曰:“禅師身長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 初,秀同學能禅師與之德行相埒⑥,互得發揚,無私于道也。
嘗奏天後請追能赴都,能懇而固辭。
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征之,終不能起。
謂使者曰:“吾形不揚,北土之人見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且不可違也。
”了不度大庾嶺而終。
天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
南北二宗,名從此起。
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來送葬,诏賜谥曰大通禅師。
又于相王舊邸造報恩寺,岐王範、燕國公張說、征士盧鴻各為碑诔。
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
門人普寂、義福并為朝野所重,蓋宗先師之道也。
注釋 ①東京:唐時指洛陽,北宋時指開封。
神秀之祖籍一說在河南尉氏縣。
②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據有關資料記載:菩提達磨來華抵梁京城時,曾與梁武帝有過一次交談,梁武帝因在寫經、度僧、造像等方面多有作為,就問菩提達磨:“我做了這些事,有什麼功德?”菩提達磨說:“功德屬于内在修行,這些都是有為之事,并無功德。
”兩人談得很不投機,菩提達磨就離開梁朝到北魏去了。
③江陵當陽山: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
④肩輿上殿:指乘坐轎子上殿。
⑤内道場:指皇宮内之禮佛道場。
⑥相埒:相當、相等之意。
譯文 釋神秀,俗姓李,東京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
早年遍覽經史,博學多聞。
年稍長即立志離俗,削發出家。
後遇蕲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弘忍,以坐禅為務,乃贊歎曰:“此真吾師也。
”遂決心從弘忍受學,以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以求法。
在北魏末年有天竺沙門菩提達磨,得禅宗妙法,此法始自釋迦付囑迦葉之後,代代相傳,以衣缽為憑據。
達磨從海路來到東土,曾到梁朝會見梁武帝,因見解很不投合,遂一葦渡江,北上嵩山,止息于嵩山少林寺。
入寂後不久,魏使宋雲曾于蔥嶺遇到他。
後來,其門徒掘開其墓時,墓中隻有衣冠而已。
達磨以法付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
弘忍與道信均住于東山,故其法又稱東山法門。
神秀既師事弘忍,頗得弘忍之賞識,曾對人說:“吾一生度人甚多,就觀照和對佛法理解之深刻來說,沒有超過神秀的。
”弘忍于上元年間(公元六七四年)入滅,神秀遂往江陵當陽山修行、弘法。
四方學徒,聞風而至,道譽深隆,名聞天下。
武後得知神秀其人其學後,遂下诏召他入京,令人用轎子擡着他上殿,親加跪禮。
把他供養于内道場,時時問道緻意。
并下敕于他過去所住之山建度門寺,以表彰其德行。
當時,王公以下諸臣僚及京城士庶等競相參谒禮拜,人數之多,每天都數以萬計。
中宗即位後,尤加寵重。
中書令張說曾經向他問法,執弟子禮,後來他說:“禅師身長八尺,濃眉秀目,法相莊嚴,實有王霸之氣度。
” 起初,神秀的同學慧能與他的道行不相上下,之間常互相發明,共弘禅道。
神秀曾經上奏武後,诏慧能入京,慧能稱病固辭。
神秀又上書,希望皇上再次征召慧能,但慧能始終沒有接受。
他曾對使者說:“我形貌不揚,我擔心北方人重人而不重法。
而且師父曾囑咐我與嶺南有緣,我不可違背師父之遺囑。
”故他一生不度大庾嶺,但其所闡揚之禅法卻傳遍大江南北。
後來禅宗有南北二宗之分,稱“南能北秀”,即神秀為代表的禅法稱北宗,慧能所弘揚的禅法稱南宗。
神秀于神龍二年(公元七〇六年)入寂,僧侶二界都有許多人參加他的葬禮。
皇帝下诏谥号“大通禅師”。
又于相王舊宅造報恩寺,岐王範、燕國公張說、征士盧鴻都曾為他撰寫碑诔。
其門人普寂、義福等,并為朝野所重,實際上也是對神秀禅法之尊崇。
唐洛京荷澤寺神會 原典 釋神會,姓高,襄陽①人也。
年方幼學,厥性惇明,從師傳授五經,克通幽赜。
次尋莊老,靈府廓然。
覽《後漢書》,知浮圖之說,由是于釋教留神,乃無仕進之意,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颢元法師下出家。
其諷誦群經,易同反掌,全大律儀,匪貪講貫②。
聞嶺表曹侯溪慧能③禅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乃敩④善财南方參問⑤,裂裳裹足,以千裡為跬步之間耳。
及見,能問會曰:“從何所來?”答曰:“無所從來。
”能曰:“汝不歸去?”答曰:“一無所歸。
”能曰:“汝太茫茫。
”答曰:“身緣在路。
”能曰:“由自未到。
”答曰:“今已得到,且無滞留。
”居曹溪數載,後遍尋名迹。
開元八年,敕配住南陽龍興寺,續于洛陽大行禅法,聲彩發揮。
先是,兩京⑥之間皆宗神秀,若不淰之魚鲔附沼龍也。
從見會明心六祖之風,蕩其漸修之道矣,南北二宗時始判焉,緻普寂之門盈而後虛。
天寶中,禦史盧弈阿比于寂,誣奏會聚徒疑萌不利,玄宗召赴京。
時駕幸昭應湯池,得對言理允惬,敕移往均部⑦。
二年,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