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義解
關燈
小
中
大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
原典
釋窺基,字洪道,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也。
尉遲之先與後魏同起,号尉遲部,如中華之諸侯國,入華則以部為姓也。
魏平東将軍說六代孫孟都生羅迦,為隋代州西鎮将,乃基祖焉。
考諱宗,唐左金吾将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
其鄂國公德則諸父也,《唐書》有傳。
基母裴氏夢掌月輪吞之,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誕彌,與群兒弗類,數方誦習,神晤精爽。
奘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秀目朗,舉措疏略,曰:“将家之種,不謬也哉。
脫或因緣相扣,度為弟子,則吾法有寄矣。
”複念在印度時計回程次,就尼揵子邊占得卦甚吉:“師但東歸,哲資生矣。
”遂造北門将軍,微諷之出家。
父曰:“伊類粗悍,那勝教诏?”奘曰:“此之器度,非将軍不生,非某不識。
”父雖然諾,基亦強拒。
激勉再三,拜以從命,奮然抗聲曰:“聽我三事,方誓出家。
不斷情欲、葷血、過中食也。
”奘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佯而肯焉。
行駕累載前之所欲,故關輔語曰“三車和尚”①。
即貞觀二十二年也。
一基自序雲:“九歲丁艱,漸疏浮俗。
”若然者,三車之說,乃厚誣也。
至年十七,遂預缁林。
及乎入法,奉敕為奘師弟子。
始住廣福寺,尋奉别敕選聰慧穎脫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解紛開結,統綜條然。
聞見者無不歎伏。
凡百揵度②跋渠③,一覽無差,甯勞再憶?年二十五,應诏譯經,講通大小乘教三十餘本。
創意留心,勤勤著述,蓋切問而近思,其則不遠矣。
造疏計可百本。
奘所譯《唯識論》,初與昉、尚、光四人同受,潤色、執筆、檢文、纂義,數朝之後,基求退焉。
奘問之,對曰:“夕夢金容,晨趨白馬,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願立功于參糅。
若意成一本,受責則有所歸。
”奘遂許之,以理遣三賢,獨委于基。
此乃量材授任也。
時随受撰錄所聞,講周疏畢。
無何,西明寺測法師亦俊朗之器,于《唯識論》講場得計于阍者,賂之以金,潛隐厥形,聽尋聯綴,亦疏通論旨。
猶數座方畢,測于西明寺鳴椎集僧,稱講此論。
基聞之,慚居其後,不勝怅怏。
奘勉之曰:“測公雖造疏,未達因明。
”遂為講陳那之論,基大善三支④,縱橫立破,述義命章,前無與比。
又雲,請奘師唯為己講《瑜伽論》,還被測公同前盜聽先講,奘曰:“五性宗法⑤,唯汝流通,他人則否。
” 後躬遊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夢身在半山,岩下有無量人唱苦聲,冥昧之間,初不忍聞。
徙步陟彼層峰,皆琉璃色,盡見諸國土。
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
”斯須,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衆生否?”答曰:“我聞聲而不見形。
”童子遂投與劍一镡,曰:“剖腹當見矣。
”基自剖之,腹開,有光兩道晖映山下,見無數人受其極苦。
時童子入城,持紙二軸及筆投之,捧得而去。
及旦,驚異未已。
過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
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
遂援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色可愛。
次零然而下者,狀如黃粱粟粒。
一雲,行至太原傳法,三車自随,前乘經論箱帙,中乘自禦,後乘家妓、女仆、食馔。
于路間遇一老父,問乘何人。
對曰:“家屬。
”父曰:“知法甚精,攜家屬偕,恐不稱教。
”基聞之,頓悔前非,翛然獨往。
老父則文殊菩薩也。
此亦卮語矣。
随奘在玉華宮參譯之際,三車何處安置乎? 基随處化徒,獲益者衆。
東行博陵,有請講《法華經》,遂造《大疏》焉。
及歸本寺,恒與翻譯舊人往還,屢谒宣律師。
宣每有諸天王使者執事,或冥告雜務。
爾日基去方來,宣怪其遲暮,對曰:“适者大乘菩薩在此,善神翼從者多,我曹神通為他所制故爾。
”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長往于慈恩寺翻經院,春秋五十一,法臘無聞。
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師茔隴焉。
弟子哀恸,餘外執绋會葬,黑白之衆盈于山谷。
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願生兜率。
求其志也,乃發通身光瑞,爛然可觀。
複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薩像,寫金字《般若經》畢,亦發神光焉。
弟子相繼取基為折中,視之如奘在焉。
大⑥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遷塔于平原。
大安國寺沙門令儉檢校塔亭
尉遲之先與後魏同起,号尉遲部,如中華之諸侯國,入華則以部為姓也。
魏平東将軍說六代孫孟都生羅迦,為隋代州西鎮将,乃基祖焉。
考諱宗,唐左金吾将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
其鄂國公德則諸父也,《唐書》有傳。
基母裴氏夢掌月輪吞之,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誕彌,與群兒弗類,數方誦習,神晤精爽。
奘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秀目朗,舉措疏略,曰:“将家之種,不謬也哉。
脫或因緣相扣,度為弟子,則吾法有寄矣。
”複念在印度時計回程次,就尼揵子邊占得卦甚吉:“師但東歸,哲資生矣。
”遂造北門将軍,微諷之出家。
父曰:“伊類粗悍,那勝教诏?”奘曰:“此之器度,非将軍不生,非某不識。
”父雖然諾,基亦強拒。
激勉再三,拜以從命,奮然抗聲曰:“聽我三事,方誓出家。
不斷情欲、葷血、過中食也。
”奘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佯而肯焉。
行駕累載前之所欲,故關輔語曰“三車和尚”①。
即貞觀二十二年也。
一基自序雲:“九歲丁艱,漸疏浮俗。
”若然者,三車之說,乃厚誣也。
至年十七,遂預缁林。
及乎入法,奉敕為奘師弟子。
始住廣福寺,尋奉别敕選聰慧穎脫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解紛開結,統綜條然。
聞見者無不歎伏。
凡百揵度②跋渠③,一覽無差,甯勞再憶?年二十五,應诏譯經,講通大小乘教三十餘本。
創意留心,勤勤著述,蓋切問而近思,其則不遠矣。
造疏計可百本。
奘所譯《唯識論》,初與昉、尚、光四人同受,潤色、執筆、檢文、纂義,數朝之後,基求退焉。
奘問之,對曰:“夕夢金容,晨趨白馬,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願立功于參糅。
若意成一本,受責則有所歸。
”奘遂許之,以理遣三賢,獨委于基。
此乃量材授任也。
時随受撰錄所聞,講周疏畢。
無何,西明寺測法師亦俊朗之器,于《唯識論》講場得計于阍者,賂之以金,潛隐厥形,聽尋聯綴,亦疏通論旨。
猶數座方畢,測于西明寺鳴椎集僧,稱講此論。
基聞之,慚居其後,不勝怅怏。
奘勉之曰:“測公雖造疏,未達因明。
”遂為講陳那之論,基大善三支④,縱橫立破,述義命章,前無與比。
又雲,請奘師唯為己講《瑜伽論》,還被測公同前盜聽先講,奘曰:“五性宗法⑤,唯汝流通,他人則否。
” 後躬遊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夢身在半山,岩下有無量人唱苦聲,冥昧之間,初不忍聞。
徙步陟彼層峰,皆琉璃色,盡見諸國土。
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
”斯須,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衆生否?”答曰:“我聞聲而不見形。
”童子遂投與劍一镡,曰:“剖腹當見矣。
”基自剖之,腹開,有光兩道晖映山下,見無數人受其極苦。
時童子入城,持紙二軸及筆投之,捧得而去。
及旦,驚異未已。
過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
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
遂援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色可愛。
次零然而下者,狀如黃粱粟粒。
一雲,行至太原傳法,三車自随,前乘經論箱帙,中乘自禦,後乘家妓、女仆、食馔。
于路間遇一老父,問乘何人。
對曰:“家屬。
”父曰:“知法甚精,攜家屬偕,恐不稱教。
”基聞之,頓悔前非,翛然獨往。
老父則文殊菩薩也。
此亦卮語矣。
随奘在玉華宮參譯之際,三車何處安置乎? 基随處化徒,獲益者衆。
東行博陵,有請講《法華經》,遂造《大疏》焉。
及歸本寺,恒與翻譯舊人往還,屢谒宣律師。
宣每有諸天王使者執事,或冥告雜務。
爾日基去方來,宣怪其遲暮,對曰:“适者大乘菩薩在此,善神翼從者多,我曹神通為他所制故爾。
”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長往于慈恩寺翻經院,春秋五十一,法臘無聞。
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師茔隴焉。
弟子哀恸,餘外執绋會葬,黑白之衆盈于山谷。
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願生兜率。
求其志也,乃發通身光瑞,爛然可觀。
複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薩像,寫金字《般若經》畢,亦發神光焉。
弟子相繼取基為折中,視之如奘在焉。
大⑥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遷塔于平原。
大安國寺沙門令儉檢校塔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