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義解
關燈
小
中
大
,徙棺,見基齒有四十根不斷玉如。
衆彈指言是佛之一相焉。
凡今天下佛寺圖形,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贊。
一雲玄宗。
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氣,而慈濟之心,誨人不倦,自天然也。
其符彩則項負玉枕,面部宏偉,交手十指若印契焉。
名諱上字多出沒不同者,為以《慈恩傳》中雲:“奘師龍朔三年于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聞,請禦制序。
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馮義宣由。
”此雲靈基,《開元錄》為“窺基”,或言“乘基”,非也。
彼曰大乘基,蓋慧立、彥悰不全斥,故雲大乘基,如言不聽泰耳,猶謹遣大乘光奉表同也。
今海内呼慈恩法師焉。
注釋 ①三車和尚:窺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斷世欲,出門則三車相随,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食馔等,故有“三車和尚”之稱。
②揵度:又作“犍度”“建陀”“乾度”,指分類編纂于一處,相當于品或節。
③跋渠:又作“納息”,即品、章、篇、部等。
④三支:“三支作法”之略稱,系陳那及其弟子商羯羅主等新因明論師所立,依宗、因、喻而成立因明論式。
⑤五性宗法:五種種性說。
法相唯識系把種性分成五種:(一)聲聞乘種性,(二)緣覺乘種性,(三)如來乘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出世功德種性,認為有一類衆生不具佛性,永遠不能成佛,與性宗所立之“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說迥然有異。
⑥大:應為“太”之誤,《東方年表》《國譯一切經》均載“太和”。
譯文 釋窺基,字洪道,俗姓尉遲,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尉遲氏之祖先與後魏同時興盛、崛起,稱尉遲部,有如古代之諸侯國,入華以後則以部為姓。
魏平東将軍說之六代孫孟都生于羅迦,隋時鎮守代州一帶,即窺基之祖輩。
其父尉遲宗,為唐左金吾将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
鄂國公尉遲敬德則是窺基之伯父,《唐書》有傳。
其母裴氏夜夢月輪,因而有孕。
及出世時,與衆兄弟不盡相同,聰明異常,神悟超拔。
長大之後,有一次玄奘法師在田野上偶然看到他,見他眉清目秀,舉止大方,便說:“不愧是将軍之後代,若能度其出家,則佛法有寄矣。
”回想當年在印度時,曾于尼揵子處占得一吉卦,曰:“法師東歸之後,将會有很傑出的弟子繼承你的事業。
”于是,玄奘就登門造訪窺基其父,希望能讓窺基出家。
其父曰:“我這個兒子甚是粗悍,哪堪造就?”玄奘曰:“此之器度,非将軍不生,非我不識。
”其父終于同意了,但窺基本人卻不願意出家,經再三激勵,雖勉強同意,但提出了三個條件,即“一不斷世間情欲,二不斷葷食,三日過中仍可以吃東西”。
玄奘本着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的精神,假裝答應了他的要求。
起初,窺基出門時常有三車相随,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食馔,故關中一帶稱之為“三車和尚”。
此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的事。
但據窺基于書之自序中曾說:“九歲時喪母,平時常感到很孤單,漸漸厭離世俗。
”如果此說合乎實際,則“三車和尚”的說法恐怕就言之太過了。
到十七歲時,才正式受度為玄奘弟子。
開始時住在廣福寺,後來皇上欲選一些聰穎學徒入大慈恩寺,他就被選送至大慈恩寺師事玄奘,從玄奘學天竺語及佛學義理等。
他修習刻苦,見解精到,見者都贊歎不已。
一般的百十品之經典,他一覽無差,過目成誦,二十五歲時,應诏參加譯經,并講解大小乘經論達三十餘本。
他精通經典,勤勤著述,造疏計達百部之多。
玄奘所譯之《唯識論》,起初與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同受,或潤色,或執筆,或檢文,或纂義等,幾年後,窺基提出要退出此譯事。
玄奘問其故,他說:“大家一起從事翻譯,雖能得法門之糟粕,但失卻玄源之純粹,我不喜歡做這種雜糅性的工作。
若是獨立完成,一者自己想法能夠得到表達,再者有責任則自己承擔。
”玄奘遂同意他之要求,請另外三個人退出此譯事,交窺基獨立完成。
這乃是量材授任也。
那一段時間,窺基随侍玄奘左右,随受随錄,撰寫所聞,玄奘常給他獨自講解唯識之學。
其時,西明寺有一圓測法師,亦是聰穎異常之輩,曾派人暗中偷聽玄奘給窺基獨自講授的唯識之學,之後自己加以串通诠釋。
玄奘為窺基剛講解完畢,圓測也在西明
衆彈指言是佛之一相焉。
凡今天下佛寺圖形,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贊。
一雲玄宗。
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氣,而慈濟之心,誨人不倦,自天然也。
其符彩則項負玉枕,面部宏偉,交手十指若印契焉。
名諱上字多出沒不同者,為以《慈恩傳》中雲:“奘師龍朔三年于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聞,請禦制序。
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馮義宣由。
”此雲靈基,《開元錄》為“窺基”,或言“乘基”,非也。
彼曰大乘基,蓋慧立、彥悰不全斥,故雲大乘基,如言不聽泰耳,猶謹遣大乘光奉表同也。
今海内呼慈恩法師焉。
注釋 ①三車和尚:窺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斷世欲,出門則三車相随,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食馔等,故有“三車和尚”之稱。
②揵度:又作“犍度”“建陀”“乾度”,指分類編纂于一處,相當于品或節。
③跋渠:又作“納息”,即品、章、篇、部等。
④三支:“三支作法”之略稱,系陳那及其弟子商羯羅主等新因明論師所立,依宗、因、喻而成立因明論式。
⑤五性宗法:五種種性說。
法相唯識系把種性分成五種:(一)聲聞乘種性,(二)緣覺乘種性,(三)如來乘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出世功德種性,認為有一類衆生不具佛性,永遠不能成佛,與性宗所立之“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說迥然有異。
⑥大:應為“太”之誤,《東方年表》《國譯一切經》均載“太和”。
譯文 釋窺基,字洪道,俗姓尉遲,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尉遲氏之祖先與後魏同時興盛、崛起,稱尉遲部,有如古代之諸侯國,入華以後則以部為姓。
魏平東将軍說之六代孫孟都生于羅迦,隋時鎮守代州一帶,即窺基之祖輩。
其父尉遲宗,為唐左金吾将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
鄂國公尉遲敬德則是窺基之伯父,《唐書》有傳。
其母裴氏夜夢月輪,因而有孕。
及出世時,與衆兄弟不盡相同,聰明異常,神悟超拔。
長大之後,有一次玄奘法師在田野上偶然看到他,見他眉清目秀,舉止大方,便說:“不愧是将軍之後代,若能度其出家,則佛法有寄矣。
”回想當年在印度時,曾于尼揵子處占得一吉卦,曰:“法師東歸之後,将會有很傑出的弟子繼承你的事業。
”于是,玄奘就登門造訪窺基其父,希望能讓窺基出家。
其父曰:“我這個兒子甚是粗悍,哪堪造就?”玄奘曰:“此之器度,非将軍不生,非我不識。
”其父終于同意了,但窺基本人卻不願意出家,經再三激勵,雖勉強同意,但提出了三個條件,即“一不斷世間情欲,二不斷葷食,三日過中仍可以吃東西”。
玄奘本着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的精神,假裝答應了他的要求。
起初,窺基出門時常有三車相随,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食馔,故關中一帶稱之為“三車和尚”。
此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的事。
但據窺基于書之自序中曾說:“九歲時喪母,平時常感到很孤單,漸漸厭離世俗。
”如果此說合乎實際,則“三車和尚”的說法恐怕就言之太過了。
到十七歲時,才正式受度為玄奘弟子。
開始時住在廣福寺,後來皇上欲選一些聰穎學徒入大慈恩寺,他就被選送至大慈恩寺師事玄奘,從玄奘學天竺語及佛學義理等。
他修習刻苦,見解精到,見者都贊歎不已。
一般的百十品之經典,他一覽無差,過目成誦,二十五歲時,應诏參加譯經,并講解大小乘經論達三十餘本。
他精通經典,勤勤著述,造疏計達百部之多。
玄奘所譯之《唯識論》,起初與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同受,或潤色,或執筆,或檢文,或纂義等,幾年後,窺基提出要退出此譯事。
玄奘問其故,他說:“大家一起從事翻譯,雖能得法門之糟粕,但失卻玄源之純粹,我不喜歡做這種雜糅性的工作。
若是獨立完成,一者自己想法能夠得到表達,再者有責任則自己承擔。
”玄奘遂同意他之要求,請另外三個人退出此譯事,交窺基獨立完成。
這乃是量材授任也。
那一段時間,窺基随侍玄奘左右,随受随錄,撰寫所聞,玄奘常給他獨自講解唯識之學。
其時,西明寺有一圓測法師,亦是聰穎異常之輩,曾派人暗中偷聽玄奘給窺基獨自講授的唯識之學,之後自己加以串通诠釋。
玄奘為窺基剛講解完畢,圓測也在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