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義解
關燈
小
中
大
寺鳴鐘集衆,講解起《唯識論》來了。
窺基知道此事後,很慚愧自己竟居其後,甚是惆怅。
玄奘就勉勵他說:“圓測雖造疏,通唯識之學,但不懂得因明理論。
”于是就為窺基講解陳那的因明理論。
窺基精通了陳那的“三支作法”等新因明學說,縱橫立破,述義命章,一時沒有人能與他相抗衡。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曰:玄奘為窺基獨自講解《瑜伽師地論》,又被圓測派人偷聽先講,玄奘就對窺基說:“他雖會《瑜伽論》,但‘五種種性說’我隻傳授給你,隻有你能弘通,别的人則不行。
” 後來,窺基親遊五台山,登上太行山,在西河古佛寺中寄宿時,曾夢見自己身處于半山上,岩下有很多人叫苦連天,慘不忍聞。
登上山頂後,見到處都是琉璃色,可遍覽諸國土。
仰望一城,城中傳來叫聲,曰:“住住!咄!基公不合到此。
”過後,兩天童自城中出來,問他道:“你見到山下之罪苦衆生嗎?”窺基答道:“我隻聽到聲音但未見其形。
”童子遂給了他一把劍,說:“剖腹則可見矣。
”窺基遂拿劍剖腹,腹一打開,有兩道亮光直映山下,看見許多人在下面遭受極苦。
其時兩童子又進城去了,拿出兩捆紙和筆給他。
到天亮時,窺基憶想昨晚所夢,驚異不已。
第二天夜裡,寺中有一道光,很久都不失滅,循着亮光找去,得到一本《彌勒上生經》。
聯想昨晚所夢,料是彌勒菩薩令我造疏弘通,遂提起筆,卻見筆端掉下了幾粒舍利,有含桃那麼大,呈紅色,随後又掉下幾粒舍利,狀如黃粱粟粒。
還有一種說法,曰:窺基到太原傳法時,有三車相随,前乘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女仆、食馔等。
在路上碰到一位老父,問他車中所乘何人。
窺基答道:“是家眷。
”老父曰:“你對佛法很精通,但卻攜帶家眷,恐與佛法不相稱!”窺基聽後,頓悔前非,爽然獨往。
有說此老父乃文殊菩薩之化身。
這些都是外界的傳說。
窺基跟随玄奘在玉華宮翻譯經典時,若有三車,又安放于何處呢? 窺基随處弘法,利益群生。
東行至博陵,有人請他講解《法華經》,遂造《法華經疏》。
等他回到本寺後,常與以前一起從事翻譯的道友交遊,多次會見道宣律師。
……于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患疾,至十一月十三日入寂于長安慈恩寺翻經院,世壽五十一,法臘未詳。
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隴。
弟子哀悼,葬禮隆重,僧俗二界送葬者滿山遍野。
窺基生前精進不懈,曾造彌勒像,對着像每日誦一遍《菩薩戒》,表示願生兜率内院。
又于五台山造玉石文殊菩薩像,寫金字《般若經》。
其弟子對他很崇敬,視之如玄奘法師。
太和四年(公元八三〇年)七月,遷塔至平原。
大安國寺沙門令儉檢校塔亭,移棺時見基齒四十餘顆不斷如玉,有說此乃是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也。
後來,中國佛教界多稱窺基為“百部疏主”。
但窺基其人,相貌魁梧,有桓赳之氣,而心地慈善,誨人不倦。
……至于窺基之名諱,各書記載不盡相同,《慈恩傳》中稱:“玄奘法師于龍朔三年(公元六六三年)在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聞,請皇上制序……”此處稱之為“靈基”,而《開元釋教錄》又稱之為“窺基”,或稱之為“大乘基”……今海内僧俗二界多稱之為“慈恩法師”。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 原典 釋普光,未知何許人也。
明敏為性,爰擇其木,請事三藏奘師。
勤恪之心,同列靡及。
至于智解,可譬循環,聞少證多,奘師默許。
末參傳譯,頭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
初,奘嫌古翻《俱舍》,義多缺然,躬得梵本,再譯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記憶西印薩婆多師口義。
光因著《疏》解判。
一雲其《疏》至圓晖略之為十卷,如漢之有沲欤? 又嘗随奘往玉華宮譯《大般若經》,厥功出乎裨贊也,時号大乘光。
觀夫奘自貞觀十九年創譯,訖麟德元年,終于玉華宮,凡二十載,總出大小乘經律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分七八是光筆受。
或謂嘉光、普光也,若驗從辯機同參譯務,即普光是也。
譯文 釋普光,未詳何許人也。
自幼聰穎明敏,後師事玄奘法師。
修學精勤,衆莫之比。
至于智解,更是異出群倫,聞少證多,得玄奘默許。
後來參加譯經,玄奘之許多譯典,均是普任筆受,功莫大焉。
起初,玄奘嫌舊本《俱舍論》義多不全,他就用印度
窺基知道此事後,很慚愧自己竟居其後,甚是惆怅。
玄奘就勉勵他說:“圓測雖造疏,通唯識之學,但不懂得因明理論。
”于是就為窺基講解陳那的因明理論。
窺基精通了陳那的“三支作法”等新因明學說,縱橫立破,述義命章,一時沒有人能與他相抗衡。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曰:玄奘為窺基獨自講解《瑜伽師地論》,又被圓測派人偷聽先講,玄奘就對窺基說:“他雖會《瑜伽論》,但‘五種種性說’我隻傳授給你,隻有你能弘通,别的人則不行。
” 後來,窺基親遊五台山,登上太行山,在西河古佛寺中寄宿時,曾夢見自己身處于半山上,岩下有很多人叫苦連天,慘不忍聞。
登上山頂後,見到處都是琉璃色,可遍覽諸國土。
仰望一城,城中傳來叫聲,曰:“住住!咄!基公不合到此。
”過後,兩天童自城中出來,問他道:“你見到山下之罪苦衆生嗎?”窺基答道:“我隻聽到聲音但未見其形。
”童子遂給了他一把劍,說:“剖腹則可見矣。
”窺基遂拿劍剖腹,腹一打開,有兩道亮光直映山下,看見許多人在下面遭受極苦。
其時兩童子又進城去了,拿出兩捆紙和筆給他。
到天亮時,窺基憶想昨晚所夢,驚異不已。
第二天夜裡,寺中有一道光,很久都不失滅,循着亮光找去,得到一本《彌勒上生經》。
聯想昨晚所夢,料是彌勒菩薩令我造疏弘通,遂提起筆,卻見筆端掉下了幾粒舍利,有含桃那麼大,呈紅色,随後又掉下幾粒舍利,狀如黃粱粟粒。
還有一種說法,曰:窺基到太原傳法時,有三車相随,前乘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女仆、食馔等。
在路上碰到一位老父,問他車中所乘何人。
窺基答道:“是家眷。
”老父曰:“你對佛法很精通,但卻攜帶家眷,恐與佛法不相稱!”窺基聽後,頓悔前非,爽然獨往。
有說此老父乃文殊菩薩之化身。
這些都是外界的傳說。
窺基跟随玄奘在玉華宮翻譯經典時,若有三車,又安放于何處呢? 窺基随處弘法,利益群生。
東行至博陵,有人請他講解《法華經》,遂造《法華經疏》。
等他回到本寺後,常與以前一起從事翻譯的道友交遊,多次會見道宣律師。
……于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患疾,至十一月十三日入寂于長安慈恩寺翻經院,世壽五十一,法臘未詳。
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隴。
弟子哀悼,葬禮隆重,僧俗二界送葬者滿山遍野。
窺基生前精進不懈,曾造彌勒像,對着像每日誦一遍《菩薩戒》,表示願生兜率内院。
又于五台山造玉石文殊菩薩像,寫金字《般若經》。
其弟子對他很崇敬,視之如玄奘法師。
太和四年(公元八三〇年)七月,遷塔至平原。
大安國寺沙門令儉檢校塔亭,移棺時見基齒四十餘顆不斷如玉,有說此乃是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也。
後來,中國佛教界多稱窺基為“百部疏主”。
但窺基其人,相貌魁梧,有桓赳之氣,而心地慈善,誨人不倦。
……至于窺基之名諱,各書記載不盡相同,《慈恩傳》中稱:“玄奘法師于龍朔三年(公元六六三年)在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聞,請皇上制序……”此處稱之為“靈基”,而《開元釋教錄》又稱之為“窺基”,或稱之為“大乘基”……今海内僧俗二界多稱之為“慈恩法師”。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 原典 釋普光,未知何許人也。
明敏為性,爰擇其木,請事三藏奘師。
勤恪之心,同列靡及。
至于智解,可譬循環,聞少證多,奘師默許。
末參傳譯,頭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
初,奘嫌古翻《俱舍》,義多缺然,躬得梵本,再譯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記憶西印薩婆多師口義。
光因著《疏》解判。
一雲其《疏》至圓晖略之為十卷,如漢之有沲欤? 又嘗随奘往玉華宮譯《大般若經》,厥功出乎裨贊也,時号大乘光。
觀夫奘自貞觀十九年創譯,訖麟德元年,終于玉華宮,凡二十載,總出大小乘經律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分七八是光筆受。
或謂嘉光、普光也,若驗從辯機同參譯務,即普光是也。
譯文 釋普光,未詳何許人也。
自幼聰穎明敏,後師事玄奘法師。
修學精勤,衆莫之比。
至于智解,更是異出群倫,聞少證多,得玄奘默許。
後來參加譯經,玄奘之許多譯典,均是普任筆受,功莫大焉。
起初,玄奘嫌舊本《俱舍論》義多不全,他就用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