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義解
關燈
小
中
大
帶回的梵本,重新翻譯,譯完之後,密授予普光。
普因撰《俱舍論疏》三十卷詳解之。
一說此《疏》至圓晖時略為十卷。
又,他曾随玄奘往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用力甚巨,功不可沒,時稱之為“大乘光”。
玄奘自貞觀十九年開創譯場,至麟德元年終于玉華宮,凡二十年,總出大小乘經律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此中,十分七八是普光筆受,是玄奘譯場中可與窺基比肩的最大功臣之一。
有說是嘉光和普光的功勞,但如果以随從辯機同樣參與翻譯工作來說的話,那就是普光了。
唐京師西明寺圓測 原典 釋圓測者,未詳氏族也。
自幼明敏,慧解縱橫。
三藏奘師為慈恩基師講新翻《唯識論》,測賂守門者隐聽,歸則緝綴義章。
将欲罷講,測于西明寺鳴鐘召衆,稱講《唯識》。
基慊其有奪人之心,遂讓測講訓。
奘講《瑜伽》,還同前盜聽受之,而亦不後基也。
迨高宗之末、天後之初,應義解之選,入譯經館,衆皆推挹。
及翻《大乘顯識》等經,測充證義,與薄塵、靈辯、嘉尚攸方其駕。
所著《唯識疏鈔》,詳解經論,天下分行焉。
譯文 釋圓測,姓氏、祖籍均不詳(一說圓測為朝鮮王族出身,俗姓金)。
自幼聰穎異常,慧解出衆。
三藏法師玄奘為慈恩窺基講解新翻《唯識論》,圓測賄賂守門者偷聽,回來後就編纂義章。
當玄奘剛為窺基講完時,圓測就在西明寺撞鼓鳴鐘,聚衆先講,弄得窺基甚是不快。
後來,玄奘為窺基再講《瑜伽師地論》,圓測又采取老辦法,叫門人去偷聽,然後先講,窺基拿他沒辦法,十分懊惱。
後來玄奘獨自給他講“五種種性說”,作為家傳秘法。
到了高宗末年、武後初年,朝廷挑選義解之僧人,他入選到譯經館,很受大衆推贊。
在翻《顯揚聖教論》《唯識》諸論時任證義,與薄塵、靈辯、嘉尚等同為玄奘之得意弟子。
所著《唯識疏鈔》《解深密經疏》等,流行于世。
唐京師安國寺元康 原典 釋元康,不詳姓氏,貞觀中遊學京邑,有彭亨之譽。
形擁腫而短,然其性情酋勇,聞少解多,群輩推許。
先居山野,恒務持誦《觀音》,求加慧解,遂感鹿一首角分八歧,厥形絕異。
康見之,撫而馴伏,遂豢養之,乘而緻遠,曾無倦色。
以“三論”之文荷之于背,又以小軸系之于尾,曳入上都,意為戲弄:說有之徒不達空性,我與輕軸碾之,令悟真理。
又衣大布,曳納播,戴竹笠,笠寬丈有二尺,裝飾詭異,人皆駭觀。
既入京城,見一法師盛集講經化導,康造其筵,近其座,便就所講義申問,往返數百言,人鹹驚康之辯給如此。
複戲法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
”講者曰:“輪王千個子,巷伯勿孫兒。
”蓋譏康之無生徒也。
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随汝之赤者非绛焉,入汝之黑者非鉛墨焉。
”舉衆皆雲:“辭理渙然,可非垂迹之大士也?” 帝聞之,喜曰:“何代無其人!”诏入安國寺講此“三論”。
遂造疏,解中觀之理。
别撰《玄樞》兩卷,總明《中》《百》《門》之宗旨焉。
後不測其終。
譯文 釋元康,姓氏不詳,貞觀年間遊學于京城,頗負盛名。
其人身材短而胖,但靈性很高,聞少解多,為時人所推許。
起初他隐居深山,常讀誦《觀音經》,求加慧解,遂感得一鹿之一隻角分叉為八支,其形絕異。
元康見之,便上前撫摸它,該鹿十分馴服,元康便把它養起來,并作為坐騎,無論騎多久,該鹿均毫無倦色。
元康曾把“三論”放于鹿背之上,把小卷經典綁在鹿之尾巴上,牽着上市:意為執有之徒不達性空,我以輕軸碾之,令其解悟。
又,他常穿大布,戴竹笠,笠寬二尺多,裝飾怪異,人皆稱奇。
既入京城,見一法師在集會講經,元康遂參加其法席,并坐在那個法師旁邊。
那法師剛說罷,他便诘問經義,兩人常往返數百言,在座的人都贊歎其雄辯。
他又戲弄法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
”那法師對曰:“輪王千個子,巷伯勿孫兒。
”此意在譏诮元康之無信衆、學徒。
元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随汝之赤者非绛,入汝之黑者非鉛墨。
”大衆都稱善,視之為垂迹大士。
皇帝聞訊,十分高興,把他召入安國寺講“三論”。
他遂廣造“三論”注疏,精解中觀之理。
另撰有《玄樞》兩卷,總明《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之宗旨。
後不
普因撰《俱舍論疏》三十卷詳解之。
一說此《疏》至圓晖時略為十卷。
又,他曾随玄奘往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用力甚巨,功不可沒,時稱之為“大乘光”。
玄奘自貞觀十九年開創譯場,至麟德元年終于玉華宮,凡二十年,總出大小乘經律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此中,十分七八是普光筆受,是玄奘譯場中可與窺基比肩的最大功臣之一。
有說是嘉光和普光的功勞,但如果以随從辯機同樣參與翻譯工作來說的話,那就是普光了。
唐京師西明寺圓測 原典 釋圓測者,未詳氏族也。
自幼明敏,慧解縱橫。
三藏奘師為慈恩基師講新翻《唯識論》,測賂守門者隐聽,歸則緝綴義章。
将欲罷講,測于西明寺鳴鐘召衆,稱講《唯識》。
基慊其有奪人之心,遂讓測講訓。
奘講《瑜伽》,還同前盜聽受之,而亦不後基也。
迨高宗之末、天後之初,應義解之選,入譯經館,衆皆推挹。
及翻《大乘顯識》等經,測充證義,與薄塵、靈辯、嘉尚攸方其駕。
所著《唯識疏鈔》,詳解經論,天下分行焉。
譯文 釋圓測,姓氏、祖籍均不詳(一說圓測為朝鮮王族出身,俗姓金)。
自幼聰穎異常,慧解出衆。
三藏法師玄奘為慈恩窺基講解新翻《唯識論》,圓測賄賂守門者偷聽,回來後就編纂義章。
當玄奘剛為窺基講完時,圓測就在西明寺撞鼓鳴鐘,聚衆先講,弄得窺基甚是不快。
後來,玄奘為窺基再講《瑜伽師地論》,圓測又采取老辦法,叫門人去偷聽,然後先講,窺基拿他沒辦法,十分懊惱。
後來玄奘獨自給他講“五種種性說”,作為家傳秘法。
到了高宗末年、武後初年,朝廷挑選義解之僧人,他入選到譯經館,很受大衆推贊。
在翻《顯揚聖教論》《唯識》諸論時任證義,與薄塵、靈辯、嘉尚等同為玄奘之得意弟子。
所著《唯識疏鈔》《解深密經疏》等,流行于世。
唐京師安國寺元康 原典 釋元康,不詳姓氏,貞觀中遊學京邑,有彭亨之譽。
形擁腫而短,然其性情酋勇,聞少解多,群輩推許。
先居山野,恒務持誦《觀音》,求加慧解,遂感鹿一首角分八歧,厥形絕異。
康見之,撫而馴伏,遂豢養之,乘而緻遠,曾無倦色。
以“三論”之文荷之于背,又以小軸系之于尾,曳入上都,意為戲弄:說有之徒不達空性,我與輕軸碾之,令悟真理。
又衣大布,曳納播,戴竹笠,笠寬丈有二尺,裝飾詭異,人皆駭觀。
既入京城,見一法師盛集講經化導,康造其筵,近其座,便就所講義申問,往返數百言,人鹹驚康之辯給如此。
複戲法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
”講者曰:“輪王千個子,巷伯勿孫兒。
”蓋譏康之無生徒也。
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随汝之赤者非绛焉,入汝之黑者非鉛墨焉。
”舉衆皆雲:“辭理渙然,可非垂迹之大士也?” 帝聞之,喜曰:“何代無其人!”诏入安國寺講此“三論”。
遂造疏,解中觀之理。
别撰《玄樞》兩卷,總明《中》《百》《門》之宗旨焉。
後不測其終。
譯文 釋元康,姓氏不詳,貞觀年間遊學于京城,頗負盛名。
其人身材短而胖,但靈性很高,聞少解多,為時人所推許。
起初他隐居深山,常讀誦《觀音經》,求加慧解,遂感得一鹿之一隻角分叉為八支,其形絕異。
元康見之,便上前撫摸它,該鹿十分馴服,元康便把它養起來,并作為坐騎,無論騎多久,該鹿均毫無倦色。
元康曾把“三論”放于鹿背之上,把小卷經典綁在鹿之尾巴上,牽着上市:意為執有之徒不達性空,我以輕軸碾之,令其解悟。
又,他常穿大布,戴竹笠,笠寬二尺多,裝飾怪異,人皆稱奇。
既入京城,見一法師在集會講經,元康遂參加其法席,并坐在那個法師旁邊。
那法師剛說罷,他便诘問經義,兩人常往返數百言,在座的人都贊歎其雄辯。
他又戲弄法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
”那法師對曰:“輪王千個子,巷伯勿孫兒。
”此意在譏诮元康之無信衆、學徒。
元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随汝之赤者非绛,入汝之黑者非鉛墨。
”大衆都稱善,視之為垂迹大士。
皇帝聞訊,十分高興,把他召入安國寺講“三論”。
他遂廣造“三論”注疏,精解中觀之理。
另撰有《玄樞》兩卷,總明《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之宗旨。
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