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義解

關燈


    自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十三世,至龍樹才開始用文字弘揚第一義谛,承繼弘揚此系學說的稱為法性宗。

    北魏、北齊年間有慧文禅師,深得其旨,随後傳授給南嶽慧思,由此而有三觀之學。

    自從智者大師建立起天台宗後,其道進一步得到弘揚。

    從這一點看,湛然乃龍樹之嫡孫、智者之五世孫、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其家本崇尚儒墨之學,而他卻獨有邁俗之志,童年時就超出群倫。

    二十多歲時,受學于左溪。

    左溪與之談話後,對他之才學極表贊賞。

    過後問湛然說:“你可曾做過什麼夢?”湛然曰:“過去我曾夢見自己身披僧服,脅掖二輪,遊于大河之中。

    ”左溪道:“這預示着你日後當以止觀二法濟度群生。

    ”乃授以其師傳授給他的止觀學說。

    湛然風神俊拔,深思好學,自從左溪受學後,就以在家居士傳揚佛法,四方學者從之如流。

     天寶初年才在宜興淨樂寺出家(有說湛然于天寶七年出家,即公元七四八年)。

    後遂往越州(即浙江紹興),師事昙一律師,廣究律部。

    後又至吳郡開元寺修習止觀。

    不久,左溪朗公入滅,湛然遂到東南一帶盛弘天台教法。

    他曾對門人說:“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

    古代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

    現在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遂使道法不振。

    将欲取正,舍我其誰也?”……于是祖述所傳,撰“天台三大部”的注疏等凡數十萬言,顯揚宗義,對抗他家。

    天台止觀學之中興再顯,湛然之力也。

     天寶末年、大曆初年(公元七四二至七七九年),玄宗、肅宗、代宗等帝前後下诏征召他,他稱疾固辭。

    先在江蘇武進縣一帶弘法,後遷居天台國清寺,弘法不辍,誨人不倦。

    在天下動亂、大兵大饑之際,前來從之受學者更多。

    他一生慈悲為懷,清淡寡欲,平常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弘揚佛法、中興天台為己任。

     建中三年(公元七八二年)二月五日,示疾于天台山佛隴道場,曾對學徒們說:“道無方,性無體,生之與死,其旨一貫。

    我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而訣。

    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爇炷則前後同相,涉海則深淺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你們應當切記之。

    ”說完之後,奄然而化,世壽七十二,法臘三十四。

    門人悲号,奉全身起塔于智者大師茔兆西南面。

    囑累弟子為吳門元浩。

     湛然一生弘法不辍,著述宏富,撰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決》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忏補阙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論》一卷。

    此外,還有《止觀義例》《止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著作,也都盛行于世。

    湛然其人,自天寶至建中年間,數十年内,以自證之心,說未聞之法,真有如經上所說的“于少時大作佛事”也。

     他的門徒甚多,其中較著名的弟子有道邃、行滿、元浩等,而朝廷顯貴中真得其道者,隻有梁肅學士,故梁肅對他之評論最為中肯、确切。

    梁肅曰:“嘗試論之,聖人不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從智者大師以天台教法傳灌頂,灌頂再傳至左溪,這一段時間,天台學不甚景氣,至荊溪湛然,天台學才得到中興。

    從湛然受業而有所成就者有三十九人,許多朝廷顯貴、世俗學者對他也極表尊崇,從之受學者也有數十人。

    一時間,天台之教學又成為顯學,四方學者,紛紛皈依,若非命世之人,何能至此!”讀梁肅學士之評,誠至論也。

    ……宋開寶年間,吳越王錢氏又追谥湛然以“圓通尊者”之号。

     唐圭峰草堂寺宗密 原典 釋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①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書,欲幹世以活生靈,負俊才而随計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圓禅師,圓未與語,密欣然而慕之,乃從其削染受教。

    此年進具于拯律師。

    尋谒荊南張,張曰:“汝傳教人也,當宣導于帝都。

    ”複見洛陽照禅師,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末見上都華嚴觀,觀曰:“毗盧華藏,能随我遊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齋次受經,得《圓覺》十二章,深達義趣,誓傳是經。

    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句義,未嘗隸習,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願經》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忏、修證、圖傳、纂略。

    又集諸宗禅言為禅藏,總而序之,并酬答書偈議論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凡二百許卷,《圖》六面。

    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矣。

     密累入内殿,問其法要。

    大和二年慶成節,征賜紫方袍為大德。

    尋請歸山。

    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悅。

    七日,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荼毗②,得舍利數十粒,明白而潤大。

    後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悉斂藏于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

    俗齡六十二,僧臘三十四。

    遺誡令舁屍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亂禅觀。

    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後去。

    其餘住持儀則當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烜赫,内衆慕膻既如彼,朝貴答響又如此。

    當長慶、元和已來,中官立功執政者孔熾,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時宰臣李訓酷重于密,及開成中僞甘露發,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合,所遇者一皆屠戮。

    時王涯、賈、舒元輿方在中書會食,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

    唯李訓欲求剪發,匿之,從者止之,訓改圖趨鳳翔。

    時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軍,面數其不告之罪,将害之。

    密怡然曰:“貧道識訓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師教法,遇苦即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魚恒志嘉之,奏釋其罪。

    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密師為禅耶?律耶?經論耶?”則對曰:“夫密者四戰之國也,人無得而名焉,都可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

    是故裴休論撰雲:‘議者以師不守禅行,而廣講經論。

    遊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

    乃為多聞之所役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

    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違萬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随願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

    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于萬法。

    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迹而尋哉? “‘自伽葉③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

    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诃衍④,著論釋經,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

    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迹。

    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或專心禅寂,或蟬蛻而去,或火化而滅,或攀樹以示終,或受害而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轍迹者非善行,守規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

    故師之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淨為正味,慈忍為甲盾,慧斷為劍矛。

    破内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鎮撫邪雜,解釋缧籠。

    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

    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二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

    故遑遑于濟拔,汲汲于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

    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

    雖童幼不簡于應接,雖骜佷不怠于叩勵。

    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

     “‘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斂,剛則随,戾則順,昏則開,堕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

    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絕血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為行者。

     “‘其餘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衆,不可以紀。

    真如來付囑之菩薩,衆生不請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⑤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

    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為識達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無如升平相國之深者,蓋同氣相求耳。

    ” 宣宗再闡真乘,萬善鹹秩,追谥曰定慧禅師,塔号青蓮。

    持服執弟子禮四衆數千百人矣。

     注釋 ①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縣。

     ②荼毗:又作“阇維”“耶維”等,意為火化、火葬。

     ③伽葉:《大正藏》本及《國譯一切經》均作“迦葉”。

     ④摩诃衍:大乘。

     ⑤四依之人:又稱“四依大士”“四依菩薩”。

    小乘以出世凡夫、須陀洹、阿那含、阿羅漢為四依之人;大乘或以十地等覺為四依,或以第十法雲地為四依。

     譯文 釋宗密,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縣)人。

    家本豪富,少年即通讀儒書,欲從政以利生濟世。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八〇七年),偶然拜谒了遂州大雲寺道圓禅師,道圓禅師未曾和他說話,宗密十分欽慕之,遂從他出家。

    就在這一年,從拯律師受具足戒。

    後來,他又拜訪了荊南張,張對他說:“像你這樣的傳教之人,應該在京城一帶傳揚佛法。

    ”至洛陽後,又參見了照禅師,照很賞識他,曾說:“此乃真菩薩人也,不知誰人能識之?”後來,他又參見了華嚴澄觀,澄觀曾對他說:“此華嚴之學,能随我遊學其中者,隻有你了。

    ” 從前在四川時,宗密曾得到一本《圓覺經》,共十二章,深達其中之義理,立誓弘傳該經。

    後來在漢水一帶,有一病僧托付給他《華嚴》句義,他不曾預習,随之開講,其後乃著《圓覺經》《華嚴經》《涅槃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唯識論》《盂蘭盆》《法界觀》《行願經》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忏、修證、圖傳、纂略等。

    又搜集諸宗禅言為禅藏,并總而序之,出《禅源諸诠集都序》。

    又曾撰《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等,計二百多卷。

    凡此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理事,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矣。

     宗密又曾多次被邀入内殿,請問佛法大意。

    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皇上曾賜紫方袍,并敕号“大德”。

    後來,他請求返歸山林。

    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

    入滅時容貌怡悅,有如平日。

    七日後,移遺體于函中,形狀、顔色一無變化,可見其自證之力非同一般。

    是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火化,得舍利數十粒,色體白而大。

    後來,門人凡于灰燼中求其舍利者,都能得到,其慈悲普濟可知矣。

    世壽六十二,僧臘三十四,曾遺囑把自己的遺體放到野外,讓群鳥啄食,其骨火化後分撒掉,不要建塔,不要瞻仰,以免惑亂禅觀。

    宗密在生前,每年清明節上山時,必講道七日而後才下山。

    常常要求弟子行事儀則須合戒律,若有違犯者,則非其弟子。

     當宗密學道有成、聲名顯赫之後,與朝廷之顯貴多有交往。

    元和、長慶年間,太監擅權,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其時宰相李訓與宗密交往甚密。

    至開成年間,朝廷發生事變,中官率領禁軍五百多人捕殺朝中大臣,當時王涯、賈、舒元輿正在中書會食,聽到消息後,慌慌忙忙地逃至終南山投靠宗密,李訓且要求削發出家,把他隐藏起來,随從制止了他,李訓遂改投鳳翔。

    這事後來被仇士良知道了,就把宗密抓了起來,當面指責他不告之罪,準備殺害他。

    宗密泰然自若,曰:“貧道認識李訓已經很久了,亦知道他反叛之事,但佛法以慈悲為懷,遇苦即救,并不太多考慮自己的身命。

    ”中尉魚恒志很贊賞他,奏請皇上赦免其罪。

    朝士聞知此事,皆扼腕流涕。

     曾有人問:“宗密之學在禅呢,還是在律?或者在弘經講論?”答曰:“宗密其人,學無常師;其學,包羅廣博,乃是一個大智圓明、自證利他之大菩薩。

    是故裴休贊之曰:‘有些人以宗密不守禅行,而講經解論,四處遊化,以興建為務,則認為他為聞解之所役。

    嘻!這些人焉知大道之歸趣?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

    萬行未嘗不是一心之所現,一心又何嘗違背萬行!禅乃六度之一而已,怎能總攬諸法?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并不是以言行來傳授。

    ……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也。

    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能以行相立論? “‘自迦葉至于富那奢凡數十祖皆羅漢,所度者也都是羅漢。

    而馬鳴、龍樹、提婆、世親始說大乘,著論疏經,摧滅外道,為菩薩之軌範。

    但也有如阇夜者,獨以戒力而為威神,尊者摩羅則以苦行而成道。

    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或專心禅寂,或蟬蛻而去,或火化而滅,或攀樹以示終,或受害而償債,是乃法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舊轍者并非善行,守規矩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非超常者無以為大士。

    故師之道者,以知見為妙門,以寂淨為正味,以慈忍為盾甲,以慧斷為劍矛。

    破内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鎮邪棄雜,解缧釋籠。

    遇窮子則勸其歸家,見貧女則導見寶藏。

    窮子不歸,寶藏不見,吾師恥之;二乘不興,戒律不明,吾師恥之;忠孝不全,人倫不洽,吾師恥之;執着名相,生其增慢,吾師恥之。

    故一生遑遑于救濟,汲汲于開誘,不以一行而自高,不以一德而自舉。

    有依歸者,不等恭請而自往;有求益者,常常主動予以開導。

    不因幼童而有所怠慢,雖狂妄之徒,也諄諄教誡勸勉。

    其以弘法度生,助國家之教化也如此。

     “‘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斂,剛則随,戾則順,昏則開,堕則奮,自榮者能慊,自堅者則化,徇私者可漸生公心,溺情者能漸識義理。

    正因為如此,士俗遂有舍其家庭與妻、子同歸佛門或夫妻分寺而居者,有改換行業、不再葷食、到寺院居住修行者,有受其學說之影響,以濟世救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供養為行者。

     “‘此外,僧俗二界,不遠萬裡前去皈依他,而終獲大利益者,更是數不勝數。

    真真是如來付囑之菩薩也,……’其對宗密之了解、崇拜者若此。

    宗密僧俗二界之朋友很多,但真正知宗密者,裴休其人也。

    ” 至宣宗時追谥“定慧禅師”,号其塔曰“青蓮”。

    其四衆弟子達數千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