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義解

關燈
陰①人也。

    年甫十一,依寶林寺(今應天山)霈禅師出家,誦《法華經》。

    十四,遇恩得度,便隸此寺。

    觀俊朗高逸,弗可以細務拘,遂遍尋名山,旁求秘藏,梯航既具,壺奧必臻。

    乾元中,依潤州栖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

    “三論”之盛于江表,觀之力也。

     大曆中,就瓦官寺傳《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

    卻複天竺诜法師門,溫習《華嚴》大經。

    七年,往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複尋“三論”。

    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

    解從上智,性自天然,所學之文,如昨抛舍,鮑靜記井,蔡邕後身,信可知矣。

     又谒牛頭山忠師、徑山欽師、洛陽無名師,咨決南宗禅法。

    複見慧雲禅師,了北宗玄理。

    觀自謂己曰:“五地聖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于後得智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況吾學地,能忘是心?”遂翻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昙諸部異執、四圍、五明、秘咒、儀軌,至于篇頌筆語書蹤,一皆博綜。

    多能之性,自天縱之。

     大曆十一年,誓遊五台,一一巡禮,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陟高,備觀聖像。

    卻還五台,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忏法。

    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并演諸論。

    因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聖合為毗盧遮那,萬行兼通,即是華嚴之義也。

    吾既遊普賢之境界,泊妙吉②之鄉原,不疏毗盧,有辜二聖矣。

    觀将撰《疏》,俄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

    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征也。

     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落成也。

    後常思付授,忽夜夢身化為龍,矯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攫碧落,鱗鬣耀日。

    須臾,蜿蜒化為千數小龍,騰躍青冥,分散而去。

    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請講新疏。

    七年,河東節度使李公自良複請于崇福寺講。

    德宗降中使李輔光宣诏入都,與罽賓三藏般若譯烏荼國王所進《華嚴》後分四十卷。

    觀苦辭,請明年入。

    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居,遂于中條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發,字曰癡人,披短褐,操長策,狂歌雜語,凡所指斥,皆多應驗。

    觀未至之前,狂僧驅衆僧灑掃,曰:“不久菩薩來此。

    ”複次壁畫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往往不息。

    觀既止此寺,二事俱靜。

     五月,内中使霍仙鳴傳宣催入。

    觀至,帝頗敦重,延入譯場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終南草堂寺編成十卷,進呈,敕令兩街各講一遍為《疏》。

    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一華皆有三節,人鹹歎伏。

    尋譯《守護國界主經》,觀綴文潤色。

    順宗在春宮③,嘗垂教令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緣》。

    洎至長安,頻加禮接,朝臣歸向,則齊相國抗、韋太常渠牟,皆結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鄭、李吉甫、權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襄陽節度使嚴绶、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鹹慕高風,或從戒訓。

    以元和年卒,春秋七十餘。

    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餘堪講者千數。

     觀嘗于新創雲花寺般若閣下畫“華藏世界圖相”,又著《随疏演義》四十卷,允齊相請述《華嚴經綱要》一卷、《法界玄鑒》一卷、《三聖圓融觀》一卷、《華嚴》《法華》《楞伽》《中觀論》等。

    别行《小鈔疏》共三十卷。

    設無遮大會十二中,其諸塑缋形像,繕寫經典,不可殚述。

    門人清沔記觀平時《行狀》雲:“觀恒發十願:一長止方丈,但三衣缽,不畜長;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三目不視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執受,長誦《法華經》;六長讀大乘經典,普施含靈;七長講《華嚴》大經;八一生晝夜不卧;九不邀名惑衆伐善;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觀逮盡形期,恒依願而修行也。

     注釋 ①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

     ②妙吉:文殊菩薩又稱“妙吉祥”。

     ③春宮:東宮,太子所居之所。

     譯文 釋澄觀,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十一歲時,依寶林寺霈禅師出家,誦《法華經》。

    十四歲時,披剃得度,随後便住此寺。

    澄觀俊朗高逸,不拘小節,曾遍尋名山,旁求秘籍,既有了梯航之具,便可進行深入探研。

    乾元年間,依潤州栖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

    後回本州,依昙一習南山律學,又往金陵玄璧法師處,受學關河“三論”。

    “三論”之盛于江南,澄觀之力也。

     大曆年間,在瓦官寺修習《大乘起信論》和《涅槃經》,又于淮南法藏處學新羅僧元曉之《大乘起信論疏》,後又從天竺诜法師學《華嚴經》。

    大曆七年(公元七七二年)往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再度探研“三論”。

    大曆十年,往蘇州從湛然法師修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諸經疏。

    澄觀崇尚智解,注重天然,不拘于所學之文。

     此後,又拜谒了牛頭山惠忠法師、徑山道欽法師、洛陽無名氏師,咨遍南宗禅法。

    後來又參訪慧雲禅師,探習北宗禅法。

    澄觀曾說:“五地聖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于後得智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而我乃學地僧人,豈能不博學廣習?”遂用心博覽經、傳、子、史小學、文字訓诂、天竺悉昙、四圍、五明、秘咒、儀軌等等,多能之性,自天縱之。

     大曆十一年,發誓親遊五台,巡禮各處聖迹。

    後往峨嵋,求見普賢菩薩,涉險登高,備觀聖像。

    後又往五台,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忏法。

    當時寺主賢林請他講解《華嚴經》,并弘演諸論。

    他慨歎《華嚴》舊疏文繁義約,私下就想:普賢主理,文殊主智,二聖合為毗盧遮那,萬行兼通,此即華嚴之義也。

    我既遊普賢之境,臨文殊道場,不疏毗盧,則有負于二聖矣。

    澄觀正準備撰《疏》,不久忽于夢中見一金人站立于自己面前,用手迎抱之,他卻不知不覺把那金人吃掉了。

    夢醒之後,滿身大汗淋漓,自喜這乃吞納了光明遍照之象征。

    自興元元年(公元七八四年)正月起,到貞元三年(公元七八七年)十二月止,完成了《華嚴經疏》之撰著,共二十卷。

    後常考慮傳授後人,忽有一天夢見自己化為一條龍,頭枕于南台,尾盤于山北,其鱗閃閃發光,過了不久,慢慢化為千百條小龍,分散而去。

    此乃佛法分支之征象也。

     貞元四年正月,寺主賢林請他講解新疏。

    七年,河東節度使李自良又請他于崇福寺講解該疏。

    唐德宗時,曾派中使李輔光宣诏,召他入都,與罽賓三藏般若共譯烏荼國王所進呈之《華嚴》後分四十卷。

    其時,澄觀苦苦請求,讓他明年去京城。

    皇上準奏。

    後來,當他動身到京城去時,在蒲津,受中書令梁公之請,于該地夏坐,住于中條山栖岩寺。

    該寺有一禅客,濃眉剪發,号為癡人,身披短褐,手操長闆,狂歌亂舞,但所說都很靈驗。

    澄觀未到之前,該狂僧曾催促衆僧灑掃庭院,曰:“不久菩薩将到此地。

    ”又于壁上畫散脂大将及山怪之像,而自澄觀到了此地之後,此二事盡皆停息。

     五月,宮中中使霍仙鳴傳诏催澄觀入京,并诏令造《華嚴經疏》。

    澄觀遂于草堂寺造疏十卷,皇上敕令兩街各講一遍他所撰之《華嚴經疏》。

    當時堂前池中生出五枝合歡蓮花,一花皆有三節,人人贊歎。

    後來,又令譯《守護國界主經》,澄觀任綴文潤色之職。

    順宗在當太子時,曾令澄觀為之講《了義經》一卷、《心要》一卷及《食肉得罪因緣》。

    到長安後,皇上頻加禮接,朝中諸大臣亦多皈依于他,齊相國抗、韋太常渠牟,與之是深交。

    故相武元衡、鄭、李吉甫、權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襄陽節度使嚴绶、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等,都十分仰慕其道行,均從之受戒。

    于元和年間入滅,世壽七十餘。

    有著名弟子一百多人,一般徒衆一千多人。

     澄觀曾于新建之雲花寺般若閣畫“華藏世界圖相”,又著有《大方廣佛華嚴經随疏演義鈔》四十卷、《華嚴經綱要》一卷、《法界玄鑒》一卷、《三聖圓融觀》一卷,對《華嚴》《法華》《楞伽》《中觀論》等,也多有疏釋。

    另有《小鈔疏》計三十卷。

    其所寫經典,所繪佛菩薩像等,不可勝數。

    門人清沔記述澄觀事迹的《行狀》稱:“澄觀常發十願:一長止方丈,但三衣缽;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三目不視女人;四身影不落俗家;五未舍執受,長誦《法華》;六長讀大乘經典,普濟群生;七常講《華嚴》大經;八一生晝夜不卧;九不邀名惑衆;十不退大慈悲普濟世界。

    ”澄觀直至入寂之前,一直依願修行。

     唐處州法華寺智威(附慧威) 原典 釋智威,姓蔣氏,缙雲①人也。

    穎脫塵蒙,心遊物表。

    少事師于軒轅氏煉丹山,聞天台宗教盛,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親灌頂禅師求請心要。

    既而得一融道,體二居宗,定慧方均,寂照相半,雖雲自了,急在利他。

    天與多能,富有辭藻,著《桃岩寺碑》,與《頭陀寺碑》氣度相表。

    後以法眼付授慧威焉。

    時傳威是徐陵後身,其利智雄才,斷可知矣。

     又釋慧威,姓留氏,東陽人也。

    角之年②,露其舊習,抉開愛網,徑入空門,不滞一方,仍參三益。

    聞缙雲大威禅師盛行禅法,裹足造焉。

    刻志忘勞,睹威牆奧。

    一日千裡,罔不推稱,至有成業,時謂小威。

    然其樂靜居山,罕交人事。

    指教門人,不少傑出者,左溪玄朗矣。

    威常修止觀,匪棄光陰,說與行而并馳,語将嘿而齊貫,落落然汪汪然,人無得名焉。

     注釋 ①缙雲:今浙江省永康市北。

     ②角之年:指童年、少年。

     譯文 釋智威,俗姓蔣,處州缙雲(今浙江省永康市北)人。

    少年時就離俗出家,心遊物外。

    起初拜師于軒轅氏煉丹山,聽說天台教學很盛,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頂法師,蒙灌頂指示心要,遂了定慧雙開、寂照相半之理。

    他博學廣聞,多才多藝,文辭隽永、秀麗,著《桃岩寺碑》,與《頭陀寺碑》等,氣度非凡。

    後傳法于慧威。

    當時曾傳智威是徐陵後身,其利智雄才,可見一斑。

     又,釋慧威,俗姓留,東陽(今浙江金華)人。

    幼年就厭惡塵俗,斬斷愛網,毅然出家。

    進入空門後,不滞一方,四處遊學。

    聞缙雲智威法師勵弘禅法,遂前往參學。

    他修習刻苦,盡得智威之法要,很有成就,頗受時人之推崇,當時之佛教界稱之為小威。

    他為人好居山靜坐,很少與世人交往,傳法授徒,門下有不少對佛學頗有造詣的高足,其中左溪玄朗是其中之一。

    慧威平時常修習止觀,夜以繼日,堅持不懈,講說與修行并重,坐禅與觀照兼舉,頗得天台止觀并重學說之真傳。

     唐台州國清寺湛然 原典 釋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晉陵之荊溪①,則常州人也。

    昔佛滅度後十有三世,至龍樹始用文字廣第一義谛,嗣其學者号法性宗。

    元魏、高齊間有釋慧文默而識之,授南嶽思大師,由是有三觀之學。

    洎智者大師蔚然興于天台,而其道益大。

    以教言之,則然乃龍樹之裔孫也,智者之五世孫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我獨有邁俗之志,童丱邈焉異于常倫。

    年二十餘,受經于左溪,與之言,大駭。

    異日謂然曰:“汝何夢乎?”然曰:“疇昔夜夢披僧服,掖二輪,遊大河之中。

    ”左溪曰:“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淵乎?”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

    然德宇凝精,神鋒爽拔,其密識深行,沖氣慧用,方寸之間,合于天倪。

    至是始以處士傳道,學者悅随,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天寶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

    遂往越州昙一律師法集,廣尋持犯開制之律範焉。

    複于吳郡開元寺敷行止觀。

    無何,朗師捐代,挈密藏獨運于東南,謂門人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

    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将欲取正,舍予誰歸?”于是大啟上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于無間。

    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

    乃祖述所傳章句凡十數萬言。

    心度諸禅,身不逾矩,三學俱熾,群疑日潰,求珠問影之類,稍見罔象之功行。

    止觀之盛,始然之力也。

     天寶末、大曆初,诏書連征,辭疾不就。

    當大兵大饑之際,揭厲法流,學徒愈繁,瞻望堂室,以為依怙。

    然慈以接之,謹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艾②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顧語學徒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欤死欤,其旨一貫。

    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而訣。

    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爾其志之!”言訖隐幾,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四。

    門人号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師茔兆西南隅焉。

    入室弟子吳門元浩,可謂迩其人近其室矣。

     然平日輯纂教法,明決前疑,開發後滞,則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決》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忏補阙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論》一卷,及《止觀義例》《止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盛行于世。

    詳其然師,始天寶,終建中,以自證之心,說未聞之法,經不雲乎,“雲何于少時大作佛事”,然師有焉。

     其朝達得其道者唯梁肅學士,故摛鴻筆成絕妙之辭。

    彼題目雲:“嘗試論之,聖人不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傳灌頂,頂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發,乘此寶乘,煥然中興。

    蓋受業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紳③先生高位崇名,屈體承教者又數十人。

    師嚴道尊,遐迩歸仁,向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觀夫梁學士之論,拟議偕齊。

    非此人何以動鴻儒,非此筆何以銘哲匠?蓋洞入門室見宗廟之富,故以是研論矣。

    籲!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詩雲:“維鵲有巢,維鸠居之。

    ”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謂欤!有會稽法華山神邕作真贊,至大宋開寶中吳越國王錢氏追重而诔之,号圓通尊者焉,可不是欤! 注釋 ①荊溪:在今江蘇宜興縣南,以近荊南山得名。

     ②耆艾:古代稱六十歲為“耆”,稱五十歲為“艾”,指老年。

     ③搢紳:又作“缙紳”,原指官宦之裝束,後多以作官宦之代稱。

     譯文 釋湛然,俗姓戚,常州晉陵荊溪(今江蘇省宜興縣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