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義解

關燈
釋圓測,姓氏、祖籍均不詳(一說圓測為朝鮮王族出身,俗姓金)。

    自幼聰穎異常,慧解出衆。

    三藏法師玄奘為慈恩窺基講解新翻《唯識論》,圓測賄賂守門者偷聽,回來後就編纂義章。

    當玄奘剛為窺基講完時,圓測就在西明寺撞鼓鳴鐘,聚衆先講,弄得窺基甚是不快。

    後來,玄奘為窺基再講《瑜伽師地論》,圓測又采取老辦法,叫門人去偷聽,然後先講,窺基拿他沒辦法,十分懊惱。

    後來玄奘獨自給他講“五種種性說”,作為家傳秘法。

     到了高宗末年、武後初年,朝廷挑選義解之僧人,他入選到譯經館,很受大衆推贊。

    在翻《顯揚聖教論》《唯識》諸論時任證義,與薄塵、靈辯、嘉尚等同為玄奘之得意弟子。

    所著《唯識疏鈔》《解深密經疏》等,流行于世。

     唐京師安國寺元康 原典 釋元康,不詳姓氏,貞觀中遊學京邑,有彭亨之譽。

    形擁腫而短,然其性情酋勇,聞少解多,群輩推許。

    先居山野,恒務持誦《觀音》,求加慧解,遂感鹿一首角分八歧,厥形絕異。

    康見之,撫而馴伏,遂豢養之,乘而緻遠,曾無倦色。

     以“三論”之文荷之于背,又以小軸系之于尾,曳入上都,意為戲弄:說有之徒不達空性,我與輕軸碾之,令悟真理。

     又衣大布,曳納播,戴竹笠,笠寬丈有二尺,裝飾詭異,人皆駭觀。

    既入京城,見一法師盛集講經化導,康造其筵,近其座,便就所講義申問,往返數百言,人鹹驚康之辯給如此。

    複戲法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

    ”講者曰:“輪王千個子,巷伯勿孫兒。

    ”蓋譏康之無生徒也。

    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随汝之赤者非绛焉,入汝之黑者非鉛墨焉。

    ”舉衆皆雲:“辭理渙然,可非垂迹之大士也?” 帝聞之,喜曰:“何代無其人!”诏入安國寺講此“三論”。

    遂造疏,解中觀之理。

    别撰《玄樞》兩卷,總明《中》《百》《門》之宗旨焉。

    後不測其終。

     譯文 釋元康,姓氏不詳,貞觀年間遊學于京城,頗負盛名。

    其人身材短而胖,但靈性很高,聞少解多,為時人所推許。

    起初他隐居深山,常讀誦《觀音經》,求加慧解,遂感得一鹿之一隻角分叉為八支,其形絕異。

    元康見之,便上前撫摸它,該鹿十分馴服,元康便把它養起來,并作為坐騎,無論騎多久,該鹿均毫無倦色。

     元康曾把“三論”放于鹿背之上,把小卷經典綁在鹿之尾巴上,牽着上市:意為執有之徒不達性空,我以輕軸碾之,令其解悟。

     又,他常穿大布,戴竹笠,笠寬二尺多,裝飾怪異,人皆稱奇。

    既入京城,見一法師在集會講經,元康遂參加其法席,并坐在那個法師旁邊。

    那法師剛說罷,他便诘問經義,兩人常往返數百言,在座的人都贊歎其雄辯。

    他又戲弄法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

    ”那法師對曰:“輪王千個子,巷伯勿孫兒。

    ”此意在譏诮元康之無信衆、學徒。

    元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随汝之赤者非绛,入汝之黑者非鉛墨。

    ”大衆都稱善,視之為垂迹大士。

     皇帝聞訊,十分高興,把他召入安國寺講“三論”。

    他遂廣造“三論”注疏,精解中觀之理。

    另撰有《玄樞》兩卷,總明《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之宗旨。

    後不知所終。

     唐京兆大慈恩寺嘉尚 原典 釋嘉尚,未知何許人也。

    慧性天資,瑰奇氣質,篇聚堅守,性相克攻,勤在進修,務于翻譯。

    遠栖心于奘三藏門,見宗廟之富,窺室家之好。

    久稽考《瑜伽師地》《佛地論旨》《成唯識論》,深得義趣。

    随奘于玉華宮譯《大般若經》,充證義綴文,多能傑出。

    及三藏有疾,命尚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五部,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又錄俱胝畫像一千幀,造十俱胝像,寫經、放生、燃燈,令尚宣讀。

    奘合掌歡喜曰:“吾心中願也,汝代導之,得沒而無悔焉。

    ”奘卒,著述疏鈔出雜集,義門夥多。

    天後朝同薄塵、靈辯等預譯場證義,功績愈繁。

     尚初侍奘師在玉華宮翻經,至初會《嚴淨佛土品》,說諸佛菩薩以神通願力盛大千界上妙珍寶諸妙香花,及意樂所生五塵妙境供養莊嚴說法處,與寺主慧德夜睹玉華寺内廣博嚴淨,伎樂盈滿,又聞三堂講法。

    明日白奘,歡喜符合。

    尚不知所終。

     譯文 釋嘉尚,未知何許人也。

    慧性天資,氣質朗拔,勤于進修,善于翻譯。

    師事玄奘法師,精研《瑜伽師地論》《佛地論旨》《成唯識論》,深得義趣。

    随玄奘法師于玉華宮譯《大般若經》,任證義之職,兼事綴文,博學多才。

    玄奘法師患疾時,令嘉尚錄所釋經論計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又錄俱胝畫像一千幅,造十俱胝像,寫經、放生、燃燈,令嘉尚宣讀。

    玄奘十分高興,合掌道:“這些都是我之心願,你代我做了,今生無所遺憾也。

    ”玄奘入滅後,著述疏鈔出雜集,義門衆多。

    武後時,與薄塵、靈辯等任譯場證義,功績卓著。

     起初,嘉尚随侍玄奘在玉華宮譯經,當譯至《嚴淨佛土品》,說諸佛菩薩以神通願力盛大千界上妙珍寶諸妙香花,及意樂所生五塵妙境供養莊嚴說法處,與寺主慧德夜裡見到玉華寺内廣博嚴淨,聞伎樂陣陣,又聽到三堂處在說法。

    第二天把這向玄奘報告,玄奘十分歡喜。

    嘉尚其人後不知所終。

     唐淄州慧沼 原典 釋慧沼,不知何許人也。

    少而警慧,始預青衿,依于庠序,誦習該通。

    入法修身,不違戒範,乃被時諺沼阇黎焉。

    次攻堅于經論,善達翻傳。

    自奘三藏到京,恒窺壺奧。

    後親大乘基師,更加精博。

    及菩提流志于崇福寺譯《大寶積經》,沼預其選,充證義,新羅勝莊法師執筆。

    沙門大願、塵外皆一時英秀、當代象龍。

    于時武平一充使,盧藏用、陸景初總預斯場。

    中書侍郎崔湜因行香至翻經院,歎曰:“清流盡在此矣,豈應見隔?”因奏請乞同潤色新經。

     初,沼證義于義淨譯場,多所刊正,訛言舛義,悉從指定,無敢逾制。

    後著諸疏義,号淄州沼也。

     譯文 釋慧沼,不知何許人也。

    少年時就十分聰慧機敏,起初在鄉校裡學習詩書,後出家皈依佛門,從不違背戒律,遂被時人稱為沼阇黎。

    後來,他精研經論,善于傳譯。

    自從玄奘到京城後,恒修習其所傳之新譯經典。

    後來從窺基受學,更加精勤。

    菩提流志于崇福寺譯《大寶積經》時,慧沼入選,任證義,朝鮮勝莊法師執筆。

    參加譯事之沙門大願、塵外等,也都是當時佛教界之精英。

    其時武平一為使者,盧藏用、陸景初為譯場總管。

    中書侍郎崔湜因行香到了翻經院,贊歎道:“清流盡在此矣,豈應見隔?”遂奏請同到該譯場任潤色之職。

     起初,慧沼于義淨之譯場任證義,對其中之錯訛多所刊正,義淨都聽從他的意見。

    後來著有《能顯中邊慧日論》《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等,号稱“淄州沼”。

     唐京兆大慈恩寺彥悰 原典 釋彥悰,未知何許人也。

    貞觀之末,觀光上京,求法于三藏法師之門。

    然其才不迨光、寶,偏長綴習學耳。

    于玄儒之業,頗見精微;辭筆之能,殊超流輩。

    有魏國西寺沙門慧立性氣炰烋,以護法為己任,著傳五卷,專記三藏自貞觀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曆夷險等,号《慈恩傳》,蓋取寺題也。

    及削藁雲畢,慮遺諸美,遂藏于地穴,至疾亟,命門徒掘土出之而卒。

     其本數年流散他所,搜購乃獲。

    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未允,或事稍虧,重更伸明,曰《箋述》是也,乃象鄭司農箋毛之诂訓也。

    或有調之曰:“子與隋彥琮相去幾何?”對曰:“賜也何敢望回!雖長卿慕蔺,心宗慕于玉宗,故有以也。

    《詩》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自許亦顔之士也。

    ”或人許焉,悰不知終所。

     譯文 釋彥悰,未詳何許人也。

    貞觀末年,到京城去觀光,求法于三藏法師。

    但他的才學不及普光、法寶等,偏長于讀習綴文。

    于玄儒之理見解也頗精微、獨到,文筆之隽永、流暢,則尤為出衆。

    當時,有魏國西寺沙門慧立才性卓絕,以護法為己任,撰有傳記五卷,專寫三藏自貞觀年間至西行求法及在西域所曆夷險等事,号《慈恩傳》,蓋以玄奘所住之慈恩寺為題。

    完稿後,欲傳諸後世,遂把它藏于地穴之中,臨終時,令門人從土中掘出之後就斷氣了。

     此傳在外流傳了數年,後經搜購才找到。

    玄奘之弟子們令彥悰重新整理,或言未允,或事稍虧者,則加以修訂,曰《箋述》,使得該傳更加完善,有如鄭玄之箋《毛傳》也。

    曾有人與他開玩笑曰:“你與隋朝之彥琮相比,相差幾何?”他回答道:“賜何敢與回比!《詩經》上說:‘真正的君子,性情溫潤如玉。

    ’我期望自己也是像顔回那樣的君子啊!”當時很多人都稱許彥悰,可惜後來就不知道他往哪裡去了。

     唐新羅國黃龍寺元曉 原典 釋元曉,姓薛氏,東海湘州人也。

    丱之年,惠然入法,随師禀業,遊處無恒。

    勇擊義圍,雄橫文陣,仡仡然,桓桓然,進無前卻,蓋三學之淹通,彼土謂為萬人之敵,精義入神,為若此也。

    嘗與湘法師入唐,慕奘三藏慈恩之門,厥緣既差,息心遊往。

    無何,發言狂悖,示迹乖疏,同居士入酒肆倡家,若志公持金刀鐵錫。

    或制疏以講雜華,或撫琴以樂祠宇,或闾閻寓宿,或山水坐禅,任意随機,都無定檢。

    時國王置百座“仁王經大會”,遍搜碩德,本州以名望舉進之,諸德惡其為人,谮王不納。

     居無何,王之夫人腦嬰腫,醫工絕驗,王及王子臣屬禱請山川靈祠,無所不至。

    有巫觋言曰:“苟遣人往他國求藥,是疾方瘳。

    ”王乃發使泛海入唐,募其醫術。

    溟漲之中,忽見一翁由波濤躍出登舟,邀使人入海,睹宮殿嚴麗,見龍王。

    王名钤海,謂使者曰:“汝國夫人是青帝第三女也,我宮中先有《金剛三昧經》,乃二覺圓通示菩薩行也。

    今托仗夫人之病為增上緣,欲附此經出彼國流布耳。

    ”于是将三十來紙重沓散經付授使人,複曰:“此經渡海中,恐罹魔事。

    ”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腸①而内于中,用蠟紙纏縢,以藥傅之,其腨如故。

    龍王言:“可令大安聖者铨次綴縫,請元曉法師造疏講釋之,夫人疾愈無疑。

    假使雪山阿伽陀藥力亦不過是。

    ”龍王送出海面,遂登舟歸國。

    時王聞而歡喜,乃先召大安聖者黏次焉。

     大安者,不測之人也,形服特異,恒在市鄽,擊銅缽唱言“大安!大安!”之聲,故号之也。

    王命安,安雲“但将經來”,不願入王宮阈。

    安得經,排來成八品,皆合佛意。

    安曰:“速将付元曉講,餘人則否。

    ”曉受斯經,正在本生湘州也,謂使人曰:“此經以本始二覺為宗,為我備角乘,将案幾,在兩角之間置其筆硯。

    ”始終于牛車造疏,成五卷。

    王請克日于黃龍寺敷演,時有薄徒竊盜新疏,以事白王,延于三日,重錄成三卷,号為《略疏》。

     洎乎王臣道俗雲擁法堂,曉乃宣吐有儀,解紛可則,稱揚彈指,聲沸于空。

    曉複昌言曰:“昔日采百椽時,雖不預會;今朝橫一棟處,唯我獨能。

    ”時諸名德俯顔慚色,伏膺忏悔焉。

    初曉示迹無恒,化人不定,或擲盤而救衆,或噀水而撲焚,或數處現形,或六方告滅,亦杯渡、志公之倫欤?其于解性,覽無不明矣。

    《疏》有廣略二本,俱行本土。

    略本流入中華,後有翻經三藏改之為論焉。

     注釋 ①腨腸:小腿肚子。

     譯文 釋元曉,俗姓薛,東海湘州(今朝鮮)人。

    童年出家,随師就業,四處遊方,居無定所,精通義理,文才卓著。

    因仰慕玄奘法師,曾與義湘法師欲渡海來唐,但沒能成功,遂四處遊化。

    他發言狂悖,行迹乖疏,曾同居士入諸酒肆,遊各妓院,如志公之遊戲人生。

    有時則制疏以說法,或撫琴以樂祠宇,或露宿街頭,或坐禅山水,随緣任運,一無拘束。

    當時國王置百座“仁王經大會”,遍搜碩德名僧,本州名德均推舉之,但京城僧人惡其為人放蕩,進谮于國王,勸國王不要讓他參加。

     沒過多久,王後患腦疾,國醫也無可奈何,國王及諸王子都祈禱于山川靈祠,想盡一切辦法欲醫治好她的病,但都一無應效。

    有巫醫進言:“若派人到他國求藥,此疾才有望治好。

    ”國王乃遣使泛海入唐求醫術。

    船在海上随波起伏,忽然見一老翁自波浪中出來,并登上船,邀請使者入海去觐見龍王。

    龍王名叫钤海,對使者說:“你國王後是青帝第三女,我宮中過去有《金剛三昧經》,專示本覺、始覺之菩薩行。

    今以你國王後之病為因緣,欲附此經出彼國流布。

    ”于是将三十來紙之經典付予使者,并說:“此經至海中,恐怕會遇到魔鬼擾亂。

    ”遂令人用刀切開小腿肚子,把經藏在裡面,用蠟紙纏好,并塗上藥縫起來,表面上看與原來沒有什麼兩樣。

    龍王說:“可令大安聖者依次綴補,請元曉法師造疏講釋,王後之病就無大礙了。

    此比雪山之阿伽陀藥更靈驗。

    ”龍王把使者送出水面,使者遂登舟歸國。

    國王聽到使者報告了事情的經過,十分高興,遂先召大安聖者進行粘補。

     大安者,不測其人,形服特異,常在市井中,手敲銅缽唱道:“大安!大安!”故有大安之号。

    國王先令大安綴補經典,大安道:“請将經拿來。

    ”他不願到王宮去。

    大安得經之後,排成八品,皆合佛意。

    他綴補完畢,就對來拿經的人說:“速付元曉講釋,其他的人則不行。

    ”元曉拿到該經後,正在故鄉,他對使者說:“此經以本、始二覺為宗,請為我準備牛車、案幾,在兩角之間置筆硯。

    ”他始終在牛車上造疏,最後成五卷。

    國王請他立即在黃龍寺開講,當時有盜賊竊走新疏,把這事報告國王之後,下令推延三日,重新錄成三卷,号為《略疏》。

     其時王公大臣雲集法堂,元曉乃宣講該經,儀态莊嚴,條理清晰,稱揚彈指,聲沸于空。

    元曉于法會上高聲唱道:“昔日采百椽時,雖不預會;今朝橫一棟處,唯我獨能。

    ”當時諸名德面呈愧色,服膺忏悔。

    起初,元曉蹤迹無常,化人不定,或擲盤而救衆,或噴水而撲火,或數處現形,或六方告滅,亦杯渡、志公之輩也。

    而其解性,則出類拔萃。

    其《疏》有廣略二本,俱行本土。

    略本流入中國,後來有譯經三藏改之為論。

     唐中嶽嵩陽寺一行 原典 釋一行,俗姓張,巨鹿①人也。

    本名遂,則唐初佐命郯國公公謹之支孫也。

    丱歲不群,聰黠明利,有老成之風。

    讀書不再覽,已暗誦矣。

    因遇普寂禅師大行禅要,歸心者衆,乃悟世幻,禮寂為師,出家剃染。

    所誦經法,無不精諷。

    寂師嘗設大會,遠近沙門如期必至,計逾千衆。

    時有征士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