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譯經

關燈
駝上岸,所帶經典,均無受潮。

     起初,善無畏途經北印度時,其聲譽已傳至中國,唐睿宗乃下诏,派西僧若那及将軍史獻出玉門關迎接。

    開元初(開元元年為公元七一三年),唐玄宗曾夢見一梵僧,相貌非常,就親自把夢中所見梵僧之形象畫在殿壁之上。

    當善無畏到中國後,一看,與所畫梵僧非常相似,龍顔大悅,贊歎有緣,遂重新裝飾道場,尊之為教主,自甯王、薛王以下,皆跪席捧器,并于宮内大宴賓客群臣,禮之以國師,佛門之盛,莫過于此。

    當時有術士握鬼神之契,參變化之功,承诏來到宮内,與善無畏比試神力。

    其時,善無畏恬然不動,而術士已手足無措。

     開元四年,善無畏帶着梵夾剛到長安時,敕于興福寺南院安置,後移住西明寺,問勞再三,賞賜甚厚。

    至開元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譯經典。

    善無畏請名僧同參梵漢之對譯等。

    先譯《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任譯語,無著擔任筆受綴文,繕寫進呈皇上。

    皇上深為贊賞,下敕把善無畏所帶之梵本盡數呈上。

    過去有沙門無行西遊印度時,參學遊化後準備回國,剛到北印度時,不幸而卒。

    其所帶之梵夾貝葉經典等都在京城之華嚴寺中。

    善無畏與一行禅師在其中選得數本,有一總持妙門,以前從未曾譯過。

     開元十二年,随皇上到了洛陽,又奉诏于福先寺譯《大毗盧遮那經》。

    該經梵文有十萬頌,善無畏所譯出者,隻是攝取其精要部分,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共七卷,沙門寶月任譯語,一行擔任筆受,删綴辭理,文質兼半,妙諧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機,利益要門,斯文為最。

    後又譯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揭羅經》三卷,二經具足毗奈耶,即秘密禁戒。

    若未曾入曼陀羅者,不适宜于讀誦,猶如尚未受戒之人而偷聽戒律也。

    其所譯出之《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即《金剛頂梵本經·成就一切義》圖略譯了一部分。

     善無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時開禅觀,獎勵初學。

    奉儀形者蓮花開于眼前,禀言教者甘露潤于心田,超然覺明,時有人矣。

    法侶請求拜谒,唯尊奉長老寶思惟三藏,其餘的皆行門人之禮。

    一行禅師,乃一代高僧,深為帝王所敬重,時賢所推崇,定慧之餘,陰陽之妙,如有所未決者,也經常向他咨詢、請益。

     善無畏曾于本院鑄銅為塔,技藝精湛,妙出人天。

    寺衆擔心熔鍛燒鑄時,因庭院太小,遇有風吹,很容易發生火災。

    善無畏笑着說:“此事自無須擔憂。

    ”到熔鑄那一天,忽然下起大雪,當靈塔出爐時,雪花紛紛揚揚,衆人無不歎為奇妙。

     又有一年夏天,久旱無雨,皇帝派高力士速召善無畏前去祈雨。

    善無畏曰:“這次大旱,乃運數當然,若苦召龍降雨,必然暴至,反而不好,很是不宜。

    ”皇帝不聽勸告,硬是要他祈雨,并說:“眼下大家被盛夏久旱折騰得夠苦的了,即使來一場狂風暴雨,也是件樂事。

    ”有關官員随之為他準備了祈雨之道具等,善無畏看後笑道:“這樣祈不來雨。

    ”衆人趕快把這些道具撤了。

    善無畏就盛了一杯水,用小刀攪之,用梵語念咒數百言,片刻工夫,隻見有物如龍,大小如手指,呈赤色,到水面吃了一會兒水,又潛到缽底。

    善無畏一邊攪動缽中之水,一邊念誦咒語,此時,隻見有白氣從缽底升起,直上數尺後,慢慢飄走了。

    善無畏就對高力士說:“快去,大雨下來了。

    ”高力士趕快往皇宮跑去。

    當他回頭看剛才那股白氣時,此時已如一匹白馬,騰空而上。

    随後,濃雲密布,雷電大作,高力士剛跑到天津橋時,大雨就傾盆而下,街中大樹不少被大風刮倒了。

    高力士進宮時,身上的衣裳都被淋濕了。

    皇帝十分高興,稽首迎接善無畏,向他緻謝再三。

     又,邙山曾出現一條巨蛇,善無畏見後,歎道:“欲作難于洛陽城嗎?”爾後,念天竺咒語數百聲,過了幾天,大蛇就死去了。

    此乃安祿山謀反作亂之象征也。

     又說善無畏曾寓居于西明寺道宣律師房間裡,現粗相,道宣頗嫌鄙之。

    到了夜半時分,道宣捉虱子投于地,善無畏連呼:“律師撲殺佛子也。

    ”道宣方知是大菩薩,到第二天早上,乃攝衣緻禮。

    若照此說,道宣入滅至開元中已五十多年了,善無畏之出沒無常,實凡人之所莫測矣。

     開元二十年,善無畏要求返回西域,皇上不同意。

    二十三年十月七日,右脅累足,奄然而化,世壽九十九,僧臘八十。

    佛界哀恸,皇心震悼,贈鴻胪卿。

    朝廷派鴻胪丞李現、賓律師等料理喪事。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于河南龍門西山廣化寺之庭。

    由其定慧之力所熏,死後全身不壞。

    會葬之日,都城哀号四起,山川為之震動變色,僧俗弟子寶畏禅師、明畏禅師、荥陽鄭氏、琅邪王氏等,曾親蒙教化,頗多利益,更是如喪考妣。

    …… 唐洛京大遍空寺實叉難陀 原典 釋實叉難陀,一雲施乞叉難陀,華言學喜,蔥嶺北于遁①人也。

    智度恢曠,風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異學。

     天後明揚佛日,崇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阗有斯梵本,發使求訪,并請譯人。

    叉與經夾同臻帝阙,以證聖元年乙未于東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譯。

    天後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

    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淨同宣梵本,後付沙門複禮、法藏等于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

    聖曆二年功畢。

    至久視庚子,駕幸颍川三陽宮,诏叉譯《大乘入楞伽經》,天後複制序焉。

    又于京師清禅寺及東都佛授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後總出一十九部,沙門波侖、玄軌等筆受,沙門複禮等綴文,沙門法寶、恒景等證義,太子中舍賈膺福監護。

     長安四年,叉以母氏衰老,思歸慰觐,表書再上,方俞,敕禦史霍嗣光送至于阗。

    暨和帝龍興,有敕再征。

    景龍二年,達于京辇②,帝屈萬乘之尊,親迎于開遠門外。

    傾都缁侶,備幡幢導引。

    仍飾青象,令乘之入城,敕于大薦福寺安置。

    未遑翻譯,遘疾彌留,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脅累足而終,春秋五十九歲。

    有诏聽依外國法葬。

    十一月十二日于開遠門外古然燈台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門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舌還歸于阗,起塔供養。

    後人複于荼毗之所,起七層塔,土俗号為華嚴三藏塔焉。

     注釋 ①于遁:于阗,今新疆和田縣。

     ②京辇:古代皇帝所乘之車稱辇,因稱京城為京辇。

     譯文 釋實叉難陀,又稱施乞叉難陀,漢語稱為學喜,蔥嶺北于遁(即于阗)人。

    智度恢宏,風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異學。

     武後崇信佛法,推重大乘,以《華嚴》舊譯不甚完備,遠聞于阗有梵本,遂遣使求訪,并尋請譯人。

    實叉難陀帶着經典來到京城,于證聖元年(公元六九五年)在洛陽大遍空寺翻譯該經。

    武後親臨法席,并為之作序,親題名品。

    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義淨二人,同宣梵本,後付沙門複禮、法藏等于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

    聖曆二年(公元六九九年)譯畢。

    久視庚子年(公元七〇〇年),武後駕臨颍川三陽宮,下诏請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武後又再親自為之作序。

    又于京師清禅寺及洛陽佛授記寺譯出《文殊授記》等經,共有十九部,沙門波侖、玄軌等任筆受,沙門複禮等任綴文,沙門法寶、恒景等擔任證義,由太子中舍賈膺福監護。

     長安四年(公元七〇四年),實叉難陀因母親年事已高,欲回家探視,上書兩次,終于準奏,敕禦史霍嗣光送至于阗。

    唐中宗即位後,再次邀請他到長安來。

    景龍二年(公元七〇八年)再次來到長安,唐中宗屈萬乘之尊,親自到開遠門外迎接他。

    整個京城的僧侶,都上街參加歡迎儀式。

    皇上下敕,讓他騎着青象入城,止住于大薦福寺。

    此次再到長安,還未來得及進行翻譯工作,就身染重疾,于景雲元年(公元七一〇年)十月十二日,右脅累足而終,世壽五十九。

    皇上下诏,依外國儀式安葬。

    十一月十二日于開遠門外古燃燈台火化,薪盡火滅,其舌尚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門人悲智、敕使歌舒道元護送其遺骸及靈舌還歸于阗,起塔供養。

    後人又于火化處起七層寶塔,号稱“華嚴三藏塔”。

     唐洛京長壽寺菩提流志 原典 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也,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

    年十二,就外道出家,事波羅奢羅,學聲明、僧佉等論。

    曆數、咒術、陰陽、谶緯,靡不該通。

    年逾耳順①,方乃回心,知外法之乖違,悟釋門之淵默,隐居山谷,積習頭陀。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論,其後遊曆五天,遍親講肆。

    高宗大帝聞其遠譽,挹彼高風,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後複加鄭重,令住東洛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

     中宗神龍二年,又住京兆崇福寺,譯《大寶積經》。

    屬孝和厭代,睿宗登極,敕于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其譯事。

    翻度雲畢,禦序冠諸。

    其經舊新凡四十九會,總一百二十卷。

    先天二年四月八日進内。

    此譯場中,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沙門履方、宗一、慧覺筆受,沙門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懷迪證義,沙門承禮、雲觀、神暕、道本次文。

    次有潤文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瑨、給事中崔璩、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儒釋二家,構成全美。

    《寶積》用賢既廣,流志運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譯《一切陀羅尼》末句雲“莎嚩诃”,皆不竊考清濁,遂使命章有異。

    或雲“薩婆诃”,或雲“馺皤诃”等,九呼不倫,楷定梵音,悉無本旨。

    此非梵僧傳誦不的,自是執筆之誤,故克取“莎(桑巴反)嚩(無可反)诃(呼個反)”為正矣。

     志開元十二年,随駕居洛京長壽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囑誡弟子五日齋時,令侍人散去,右脅安卧,奄然而卒,春秋一百五十六。

    帝聞轸悼②,敕試鴻胪卿,谥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遣内侍杜懷信監護喪事,出内庫物,務令優贍。

    用鹵簿、羽儀、幡幢、花蓋,阗塞衢路。

    十二月一日,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勒石志之。

     注釋 ①耳順:《論語》有“六十而耳順”之語,後多以耳順為六十歲之代稱。

     ②轸悼:沉痛哀悼。

     譯文 釋菩提流志,南印度人,婆羅門種姓,姓迦葉氏。

    十二歲時,就外道出家,師事波羅奢羅,學聲明、僧佉諸論。

    對曆數、咒術、陰陽、谶緯等,無所不通。

    至六十歲時,才知外道之乖謬,遂回心轉意,皈依佛門,隐居山谷,修習頭陀行。

    起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論,其後遊曆五印,遍聽法席。

    唐高宗李治聞其盛譽,于永淳二年(公元六八三年)遣使迎他來華。

    武後年間,更受尊崇,敕住于洛陽福先寺,翻譯《佛境界》《寶雨》《華嚴》諸經,凡十一部。

     中宗神龍二年(公元七〇六年)又移住西京(長安)崇福寺,譯出《大寶積經》。

    中宗去世,睿宗繼位,敕于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其譯事。

    該經翻譯出來後,皇上親自為之作序。

    此經新舊共四十九會,總一百二十卷。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譯畢,四月八日進呈皇上。

    在此譯場中,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沙門履方、宗一、慧覺任筆受,沙門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懷迪任證義,沙門承禮、雲觀、神暕、道本任綴文。

    此外還有潤文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瑨、給事中崔璩、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儒釋二家,同襄是舉,共成譯事。

    《大寶積經》的翻譯雖然調動了多方面的人,但菩提流志用力最勤。

     其功最大,所不足者,古今所譯《一切陀羅尼》末句稱“莎嚩诃”,都不詳加考訂,遂使命章各異。

    或雲“薩婆诃”,或雲“馺皤诃”,稱呼各異,多諧梵音,悉無本旨。

    這不是梵僧傳誦不準确,而是執筆者之誤寫,實應以“莎嚩诃”為正矣。

     開元十二年,菩提流志随皇上到了洛陽長壽寺。

    開元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囑誡弟子五日齋時,令侍者散去,右脅安卧,奄然而逝,世壽一百五十六。

    皇上聞訊,深表哀悼,敕試鴻胪卿,谥号“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派内侍杜懷信監護喪事,所需錢物,由内庫供給,務令優贍。

    出葬那一天,旌旗幡幢,塞滿道路。

    十二月一日,遷葬于洛陽南面之龍門西北的原野上,并起塔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