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譯經

關燈
多者,掌定門之秘鑰,佩如來之密印,顔如四十許,其實八百歲也。

    玄奘三藏昔曾見之。

    畏投身接足,奉為本師。

    一日侍食之次,旁有一僧,震旦人也,畏視其缽中見油餌尚溫,粟飯猶暖,愕而歎曰:“東國去此十萬餘裡,是彼朝熟而返也?”掬多曰:“汝能不言,真可學焉。

    ”後乃授畏總持瑜伽三密教也,龍神圍繞,森在目前,其諸印契,一時頓受。

    即日灌頂,為人天師,稱曰三藏。

     夫三藏之義者,則内為戒、定、慧,外為經、律、論,以陀羅尼總攝之也。

    陀羅尼者,是菩提速疾之輪,解脫吉祥之海,三世諸佛生于此門,慧照所傳,一燈而已。

    根殊性異,燈亦無邊。

    由是有百億釋迦、微塵三昧菩薩以綱總攝于諸定,頓升階位,鄰于大覺,此其旨也。

     于時,畏周行大荒,遍禮聖迹,不憚艱險。

    凡所履處,皆三返焉。

    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受觀音摩頂。

    嘗結夏于靈鹫,有猛獸前導,深入山穴。

    穴明如晝,見牟尼像,左右侍者如生焉。

     時中印度大旱,請畏求雨。

    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軍持注水于地。

    時衆欣感,得未曾有。

    複鍛金如貝葉,寫《大般若經》;镕中金為窣睹波③,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遊方日久,謂為已殁,旦夕泣淚而喪其明,洎附信問安,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滅後,外道峥嵘九十六宗,各專其見。

    畏皆随所執破滞析疑,解邪縛于心門,舍迷津于覺路。

    法雲大小而均澤,定水方圓而任器,仆異學之旗鼓,建心王之勝幢,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觀佛。

    掬多曰:“善男子,汝與震旦有緣,今可行矣。

    ”畏乃頂辭而去。

     至迦濕彌羅④國。

    薄暮,次河而無橋梁,畏浮空以濟。

    一日,受請于長者家,俄有羅漢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薩。

    ”乃讓席推尊,畏施之以名衣,升空而去。

    畏複至烏苌國⑤,有白鼠馴繞,日獻金錢。

    講《毗盧》于突厥之庭,安禅定于可敦之樹,法為金字,列在空中。

    時突厥宮人以手按乳,乳為三道飛注畏口,畏乃合掌端容,曰:“我前生之母也。

    ” 又途中遭寇,舉刃三斫而肢體無傷,揮劍者唯聞銅聲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畏不愈,掬多自空而至,曰:“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汝久離相,甯有病耶?”言訖沖天,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與商旅同次,胡人貪貨,率衆合圍。

    畏密運心印,而蕃豪請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此東非弟子界也,文殊師利實護神州。

    ”禮足而滅,此亦猶迦毗羅神送連眉也。

    畏以駝負經,至西州,涉于河,龍陷駝足,沒于泉下,畏亦入泉。

    三日止住龍宮,宣揚法化,開悟甚衆。

    及牽駝出岸,經無沾濕焉。

     初,畏途過北印度境,而聲譽已達中國,睿宗乃诏若那及将軍史獻出玉門塞表以候來儀。

    開元初,玄宗夢與真僧相見,姿狀非常,躬禦丹青,寫之殿壁。

    及畏至此,與夢合符,帝悅有緣,飾内道場,尊為教主,自甯、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賓大士于天宮,接梵筵于帝座,禮國師以廣成之道,緻人主于如來之乘,巍巍法門,于斯為盛。

    時有術士握鬼神之契,參變化之功,承诏禦前,角其神異。

    畏恬然不動,而術者手足無所施矣。

     開元四年丙辰,赍梵夾始屆長安,敕于興福寺南院安置,續宣住西明寺,問勞重疊,錫贶異常。

    至五年丁巳,奉诏于菩提院翻譯。

    畏奏請名僧同參華梵。

    開題先譯《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無著筆受綴文,繕寫進内。

    帝深加賞歎,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進上。

    昔有沙門無行西遊天竺,學畢言歸,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獲夾葉悉在京都華嚴寺中。

    畏與一行禅師于彼選得數本,并總持妙門,先所未譯。

     十二年,随駕入洛,複奉诏于福先寺譯《大毗盧遮那經》⑥。

    其經具足梵文有十萬頌,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删綴辭理,文質相半,妙諧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緣,利益要門,斯文為最。

    又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揭羅經》三卷,二經具足咒毗奈耶也,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羅者,不合辄讀誦,猶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也。

    所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即《金剛頂梵本經·成就一切義》圖略譯少分耳。

     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時開禅觀,獎勸初學。

    奉儀形者蓮華敷于眼界,禀言說者甘露潤于心田,超然覺明,日有人矣。

    法侶請谒,唯尊奉長老寶思惟三藏而已,此外皆行門人之禮焉。

    一行禅師者,帝王宗重,時賢所歸,定慧之餘,陰陽之妙,有所未決,亦咨禀而後行。

     畏嘗于本院鑄銅為塔,手成模範,妙出人天。

    寺衆以銷冶至廣,庭除深隘,慮風至火盛,災延寶坊。

    畏笑曰:“無苦,自當知也。

    ”鼓鑄之日,果大雪蔽空,靈塔出爐,瑞花飄席,衆皆稱歎焉。

     又屬暑天亢旱,帝遣中官高力士疾召畏祈雨。

    畏曰:“今旱,數當然也,若苦召龍緻雨,必暴,适足所損,不可為也。

    ”帝強之曰:“人苦暑病矣,雖風雷亦足快意。

    ”辭不獲已,有司為陳請雨具,幡幢螺钹備焉,畏笑曰:“斯不足以緻雨。

    ”急撤之。

    乃盛一缽水,以小刀攪之,梵言數百咒之,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複潛于缽底。

    畏且攪且咒,頃之,有白氣自缽而興,徑上數尺,稍稍引去。

    畏謂力士曰:“亟去,雨至矣。

    ”力士馳去,回顧見白氣疾旋,自講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風震電,力士才及天津橋,風雨随馬而驟,街中大樹多拔焉。

    力士入奏而衣盡沾濕矣。

    帝稽首迎畏,再三緻謝。

     又邙山有巨蛇,畏見之,歎曰:“欲決潴洛陽城耶?”以天竺語咒數百聲,不日蛇死。

    乃安祿山陷洛陽之兆也。

     一說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師房,示為粗相,宣頗嫌鄙之。

    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畏連呼“律師撲死佛子”。

    宣方知是大菩薩,诘旦攝衣作禮焉。

    若觀此說,宣滅至開元中僅五十載矣,如畏出沒無常,非人之所測也。

     二十年,求還西域,優诏不許。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右脅累足,奄然而化,享齡九十九,僧臘八十。

    法侶凄涼,皇心震悼,贈鴻胪卿。

    遣鴻胪丞李現具威儀,賓律師護喪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于龍門西山廣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壞。

    會葬之日,涕泗傾都,山川變色,僧俗弟子寶畏禅師、明畏禅師、荥陽鄭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喪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風再振,二禅師刻偈,諸信士營龛,弟子舍于旁,有同孔墓之戀。

    今觀畏之遺形,漸加縮小,黑皮隐隐,骨其露焉。

    累朝旱澇,皆就祈請,征驗随生,且多檀施。

    錦繡巾帊,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争施禅帊淨巾澡豆,以資浴事。

    今上禳禱,多遣使臣往加供施,必稱心願焉。

     注釋 ①烏荼:又作“烏爹”“烏裡舍”等,今印度奧裡薩。

     ②阋牆:指兄弟相争于内。

     ③窣睹波:又作“窣睹婆”“浮屠”等,即塔。

     ④迦濕彌羅:又作“羯濕彌羅”“伽葉彌羅”“迦濕密羅”等,今克什米爾地區。

     ⑤烏苌國:又作“烏伏國”“烏纏國”等,今印度河上遊及斯瓦特地區。

     ⑥又有一說,《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乃善無畏、一行于開元十三年合譯。

     譯文 釋善無畏,本中印度人,釋迦牟尼佛之季父甘露飯王之後裔,梵名戍婆揭羅僧诃,漢地稱淨師子,意譯為善無畏;又稱輸波迦羅,漢語稱為無畏,亦是意譯。

    其祖先居于中印度,因國難分成許多小國,屬烏荼國(今印度奧裡薩)。

    其父叫佛手王,因善無畏出生時有神姿異相,身有宿世所植德藝,故常以諸事試之。

    十歲時讓他統率軍隊,十三歲繼位,得軍民之情。

    其兄弟嫉忌其才能,起兵作亂,兄弟相争于内,他親自率領軍隊征讨,臨陣時被流矢所傷。

    動亂被平息之後,依軍法其兄弟當斬,但他忍而赦之,流着眼淚對母親及群臣說:“前之親征,恩已斷矣;今欲讓國,全其義焉。

    ”遂讓王位于兄,自己則希望入道修行。

    因他決心已定,母親隻好同意他的要求,又暗地把傳國寶珠給了他,猶如諸國之分器也。

     他離開王宮後,往南到了海濱,遇一殊勝寺院,得法華三昧。

    他于海邊聚沙為塔,近一萬所,黑蛇傷其指頭而不顧。

    後來,就随商船往遊諸國,密修禅誦,口放白光。

    有一次商船遇到強盜,一船人都危在旦夕。

    善無畏哀憐衆徒弟及諸同伴,遂默默念誦真言,于時,七俱胝尊現相,群盜最後為其他的寇賊所殲,遂化險為夷。

    後又穿越荒灘、毒水,才到了中印度境内,并見到該國國王。

    此國王後,乃善無畏之姐姐,就向善無畏問起放棄王位之事,善無畏如實叙說,王後一聽,極表贊歎。

     善無畏其人,風神俊逸,聰穎超群,精通五乘,道該三學,總持禅觀,妙達其源,藝術技能,無不精練。

    起初,他去了那爛陀寺。

    此寺名意譯為施無厭,乃佛法之重鎮、衆聖之所會。

    善無畏乃把母親送給他的傳國寶珠鑲于大像之額上,白天如月,夜裡如日。

    寺中有一達摩掬多法師,最精定學,表面上看隻有四十多歲,實際上已是八百多歲了。

    玄奘西遊時曾見到他。

    善無畏遂拜他為師。

    有一次,善無畏侍食時,見旁有一中國僧人,視其缽中之食物餘溫尚存,達摩掬多法師說:“中國白馬寺新建成一閣殿,我剛受過供養回來。

    ”衆僧一聽,都大為贊歎,隻有善無畏默默無語,達摩掬多便對善無畏說:“你能無言,真可學也。

    ”後把總持瑜伽三密教及諸印契都授予善無畏,并為其灌頂,為人天師,稱三藏法師。

     夫三藏之義者,則内為戒、定、慧,外為經、律、論,以陀羅尼總持之。

    陀羅尼者,是菩提速疾之輪,解脫吉祥之海,三世諸佛均生于此門,慧照所傳,一燈而已。

    根殊性異,燈也無邊。

    因此而有百億釋迦、微塵三昧菩薩以綱總攝于諸定,頓升階位,近于佛果。

     那一個時期,善無畏不辭艱辛,巡禮聖迹,周行諸國,遊訪參學。

    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受觀音摩頂。

    他曾于靈鹫山結夏安居,其時有猛獸在前面作引導,深入山穴。

    穴中明亮如同白晝,所見之釋迦牟尼佛像及左右侍者,栩栩如生。

     當時中印度大旱,大家請善無畏祈雨。

    當善無畏在做祈雨法事時,隻見觀世音菩薩出現于日輪中,手持淨瓶,向地上注水,一時間,萬衆歡騰,場面甚是壯觀。

    他又曾把金鍛煉成貝葉形狀,寫《大般若經》;又熔金鑄塔,與佛身一樣高。

    因善無畏在外遊化甚久,其母以為他已經過世,因而悲傷痛哭,以緻失明,等到善無畏捎信回去問安,方知他還活着,眼疾等也随之痊愈。

     在當時之印度,自釋迦滅後,外道盛行一時,多達九十六宗,各各逞其邪見。

    善無畏遂一一加以破析,引導衆生舍迷津,上正道。

    不論貧富貴賤,都普施教化,使釋迦一代教法,又重放光芒。

    有一天,其師達摩掬多對他說:“善男子,你與漢地有緣,現在可以到那裡去了。

    ”善無畏遵從師旨,便動身到中土來。

     一開始,先到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地區)。

    有一天傍晚,有一條大河擋住他前進的道路,河上又無橋梁,善無畏便浮空過了河。

    又有一天,善無畏受請于一長者家裡,忽然有一羅漢從天而降,對他說:“我乃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薩。

    ”乃推樽讓席,善無畏施之以名衣,羅漢便升空而去了。

    到了烏苌國(今印度河上遊及斯瓦特地區),有白鼠溫馴地環繞其左右,日獻金錢。

    他到突厥後,便開講《毗盧》,又于樹下坐禅。

    當時突厥國之宮女,以手按乳,頓時有三道乳汁直注善無畏之口,善無畏合掌端容,贊歎道:“實乃我前生之母也。

    ” 在遊化路上,善無畏曾遇到寇賊,舉刀三次砍殺他而分毫無傷,那些舞刀弄劍者在往善無畏身上砍時,隻聽到銅聲而已。

    再往前走,便到了雪山。

    善無畏身體染疾,其時,其師達摩掬多自天而降,對他說:“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你早已離相,又何疾之有?”說完後,又升空而去了。

    此後,善無畏的病竟然痊愈了。

     路過吐蕃時,與商人同行,那些商人貪求财貨,一起圍攻他。

    他密運心印,那些商人不敵,紛紛請罪求饒。

    到大唐西部,夜裡有神人對他說:“自此以東,非弟子界,乃文殊師利菩薩所護衛之神州。

    ”說後禮足而去。

    善無畏以駱駝馱着經典,至西州過河時,駱駝陷入水中,善無畏也跟着沒入水中,直至龍宮,并于龍宮住了三天,宣揚佛法,開悟甚衆。

    後又牽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