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譯經

關燈
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若指諸掌,重重屬累。

    一夜,命弟子趙遷:“持筆硯來,吾略出《涅槃荼毗儀軌》,以贻後代,使準此送終。

    ”遷稽首三請:“幸乞慈悲久住,不然,衆生何所依乎?”空笑而已。

    俄而示疾,上表告辭。

    敕使勞問,賜醫藥,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固讓不俞,空甚不悅,且曰:“聖衆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圓滿,吾當逝矣。

    奈何臨終更竊名位?”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所傳者,并銀盤子、菩提子、水精數珠留别,附中使李憲誠進。

    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沐,東首倚卧,北面瞻望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臘五十。

     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

    餘知法者數人。

    帝聞,辍視朝三日,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造塔錢二百餘萬。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

    空未終前,諸僧夢千仞寶台摧,文殊新閣頹,金剛杵飛上天。

    又興善寺後池無故而涸,林竹生實,庭花變萎。

    七月六日荼毗,帝诏高品劉仙鶴就寺置祭,贈司空,谥曰大辯廣正智三藏。

    火滅,收舍利數百粒,八十粒進内。

    其頂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顆,半隐半現,敕于本院别起塔焉。

    …… 注釋 ①五天:五天竺,古印度全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區,故名。

     ②師子國:今之斯裡蘭卡。

     ③昆侖舶:“昆侖”乃南海諸島之總稱,此指昆侖國之船隻。

     ④诃陵:又作“波陵”,唐代南海中之阇婆島,今之爪哇島。

     ⑤阿阇梨:又作“阿舍梨”“阿隻利”,意譯為教授師、導師、軌範師等。

     ⑥踢跌:頓時跪伏于地。

     ⑦五部法:又作“五部尊法”,密教之五種修持方法:(一)息災法,(二)增益法,(三)降伏法,(四)愛敬法,(五)鈎召法。

     ⑧厭代:指帝王去世。

     譯文 釋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羅,漢地稱為不空金剛。

    本北印度婆羅門種族,幼年父母俱亡,随叔父來到東土。

    十五歲時,師事金剛智三藏。

    金剛智授予他梵本《悉昙章》及《聲明論》,沒有多久時間,他就都通曉悟解了。

    金剛智大感詫異,與之授菩薩戒,把他引入金剛界大曼陀羅,用擲花等試驗之,知他非平凡之輩,日後必大興佛法。

    自從受具足戒後,善于理解一切有部的學說,能懂異國書語,因此金剛智在翻譯佛典時,常令他一起翻譯。

    其學《聲明論》,沒有多長時間就通曉了。

    讀誦《文殊普賢行願》,也很快就掌握了。

    其聰穎敏利,皆類此。

    他欲求學新瑜伽、五部、三密法,連續鑽研三年,都無須金剛智點撥、教示。

    後來,他準備回去印度,其師夢見京城諸佛菩薩像皆東行,乃知其乃真法器矣,遂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授予五部灌頂、護摩、阿阇梨法及《毗盧遮那經》、蘇悉地軌則等。

    後來,金剛智往洛陽,不空随侍,直至開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其入寂。

    料理好師父之喪事後,不空又奉遺旨,前往師子國(即今斯裡蘭卡)及印度。

     剛到南海郡時,采訪使劉巨鄰請求灌頂,遂于法性寺相繼度衆成千上萬。

    不空自對本尊祈請十幾天,終于感得文殊現身。

    到了快登船出發時,采訪使召集番禺境内之蕃客大首領伊習賓等,對他們說:“現在不空三藏要到斯裡蘭卡去了,一定要囑咐船主,将三藏及其弟子含光、慧□等三十七人及國信安全送到彼地,千萬不能有絲毫閃失。

    ” 開元二十九年十二月,随昆侖國(南海諸島之總稱)的船隻,離開了南海郡,開往诃陵國(今爪哇島)。

    路上遇大風,船上衆商人十分恐懼,各各以本國之法術禳災祈求平安,但皆無靈驗。

    隻好拜求于不空,慧□等亦失聲大哭。

    不空對大家說:“我有法術,你等自無須擔憂。

    ”遂以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夾,随之作法,口誦“大随求”一遍,即時風平浪靜。

    後來,又遇到一條大鲸魚,從口中所噴出之浪像山那麼高,比前次所遇之大風浪更加危險。

    衆商人見此情景,以為此次再沒活命之希望了,隻好默默聽從命運之安排。

    不空三藏像前次那樣作法念咒,令慧□誦《娑竭龍王經》,沒過多久時間,衆難俱息。

     到達斯裡蘭卡後,國王派使者來迎接他們。

    将入城時,有許多步騎侍衛,站立于街道兩旁,國王見到不空後,行禮足之儀,并請他住于宮中,七日供養。

    每一天都以黃金斛盛滿香水,國王親自替不空洗浴。

    随後,太子、嫔妃、諸大臣等,都像國王那樣侍候不空。

    不空見到普賢阿阇梨後,遂奉獻金寶錦繡之類的禮品,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并準許含光、慧□等同受五部灌頂。

    自此之後,不空學無常師,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并剖析其性相,探尋其意旨,窮究其底蘊。

    有一天,國王作調象戲,非常危險,大家都登高而望,無人敢近前。

    其時不空三藏口誦真言,手結印契,入于禅定,隻見那些大象頓時跪伏于地,變得十分溫馴,國人都極感驚奇。

    後來,他遊化于印度本土,屢現靈瑞。

     至天寶五年(公元七四六年),不空回到唐之京城長安,向皇上獻上了師子國之屍羅迷伽表及金寶璎珞、般若梵夾、雜珠、白?等珍貴禮物,奉敕暫時住于鴻胪。

    過了不久,就奉诏入宮内立壇,為皇帝灌頂。

    後來又移住于淨影寺。

    那一年盛夏大旱,皇上敕令祈雨,并說:“時間不能拖得太長,而且雨也不能一下子下得太大。

    ”不空上奏請求建立孔雀王壇,不到三天時間,就普降喜雨。

    皇帝龍顔大悅,親自持寶箱賜予不空以紫袈裟一副,并親自為他披挂,又賜絹二百匹。

    有一天,忽然刮起大風,皇上又下敕令不空行法止風。

    不空遂用銀瓶一隻,作法加持,沒片刻工夫,風就停了下來。

    不料,有一隻鵝把作法之瓶碰倒了,頓時又狂風大作,比原來更加厲害。

    皇上又敕令再作法止住大風,不空随即再作法,大風又立即停止了。

    皇帝遂賜予他“智藏”之稱号。

     天寶八年,準許返回本國,不空一行乘五匹馬,到南海郡,皇上又下敕追到,讓他繼續留住。

    天寶十二年,應節度使哥舒翰之請,敕令他往河西一帶。

    天寶十三年,到了武威住于開元寺,節度使等皆願意從他受灌頂,數千士庶也鹹登道場,弟子含光等亦從他受五部尊法。

    又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授法,并傳授金剛界大曼陀羅。

    是日道場發生地震,不空說:“群心真誠之所緻也。

    ” 天寶十五年,下诏召他還京,住于大興善寺。

    至德初年(公元七五六年),安祿山攻陷長安,肅宗到了靈武鳳翔,不空仍與肅宗保持聯系,肅宗亦暗派使者求教秘密之法。

    後來京城收複了,不空更受禮遇。

    乾元年間,皇帝诏不空入宮,建立道場護摩法,為皇上行轉輪王位七寶灌頂。

    上元末(公元七六一年)皇帝身體不适,不空以“大随求真言”為之消災祛病,過了七天,龍體康複,皇帝對他更加崇敬。

    後來,不空上奏請求入山修行,李輔國宣讀皇帝敕令,讓他于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不空于念誦佛典真言時,感得大樂薩埵舒毫放光,并以相證驗,果位已近悉地。

    不空曰:“衆生未度,我怎敢自度呢?” 唐肅宗去世之後,代宗即位,對不空禮遇有加。

    這一段時間,他譯出了《密嚴》《仁王》諸經,代宗親自為之作序。

    在向全國各地頒布此二經那一天,祥雲頓現,舉朝同慶。

    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進試鴻胪卿,加号“大廣智三藏”。

    大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于興善寺立道場,敕賜錦繡褥十二領、繡羅幡三十二首,又賜道場之僧人許多齋糧,敕近侍大臣、諸禁軍使等一同入受灌頂。

    大曆四年冬,不空奏請于天下所有食堂内置文殊菩薩為上座,皇上一敕準奏。

    此舉蓋不滿意于憍陳如乃小乘中之最初受度者。

    大曆五年夏,有诏請不空往五台山修功德,其時出現了彗星。

    法事做完之後,彗星亦随之消失。

    那一年秋天,不空從五台山回來,皇帝遣中使以獅子骢及禦鞍辔出城迎接他,并賜沿道供帳。

     大曆六年十月二日是皇帝誕辰,不空進呈所譯之經表雲:“我自幼年出家,師事金剛智法師十有四載,禀受瑜伽法門。

    後又遊訪五印度求取所未授之法并諸經論,計五百餘部。

    天寶五年來到長安,先皇诏入内宮,立灌頂道場,所帶來之經論盡許翻譯。

    肅宗于内宮立護摩及灌頂法。

    奉兩代皇帝之令,搜集外國梵文,遇有缺漏脫落者則給予補齊,凡未翻譯者則進行翻譯。

    陛下恭遵遺旨,又下敕令我等繼續進行傳譯,以利濟群品。

    自天寶年間至大曆六年,所譯經典凡一百二十餘卷,七十七部,連帶目錄及擔任筆受諸僧俗之名字,兼所出之《略出念誦儀軌》等,一并寫上,值此皇上誕辰佳節,悉具奉上。

    ”皇上下敕诏示天下,并把它編入一切經目錄中。

    李憲誠宣敕賜不空錦絹八百匹,與不空一起翻譯經典之諸大德,各賜三十匹。

    沙門潛真上表緻謝。

    僧俗弟子所賜略有差别。

     後來,京城又遇大旱,皇上又下诏請不空祈雨,并說:“如果在三日内下雨,則是法師術之力;如果是三天之後才下雨,則非法術之力也。

    ”不空受敕立壇,至第二天便下起大雨,皇帝賜紫羅衣并雜彩百匹,弟子衣七副,設千僧齋,以報答法師之功德。

    後來,不空進表請求建造文殊閣,皇上準奏,下敕朝廷從内庫拿出約三千萬錢,貴妃、韓王、華陽公主等也一起出錢出力,共襄盛舉。

    不空後來又譯出《孽路荼王經》,朝廷又制頒天下,賞賜連連不斷。

     到大曆九年,不空自春至夏,弘法不辍,諄諄教誡門人,精進修行。

    常語及《普賢願行》《出生無邊法門經》,并勸衆弟子讀誦修持。

    那些較早入門之弟子,不空常勸他們留意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囑咐再三。

    有一天夜裡,命弟子趙遷道:“持筆硯來,我略出《涅槃荼毗儀軌》,以傳諸後代,并以此為我送終。

    ”趙遷稽首再三:“懇求法師慈悲久住,不然,衆生何所依托?”不空笑而不答。

    過了不久,就染患示疾,遂上表告辭。

    皇上下敕慰問,親賜醫藥,并敕贈“司空”,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不空固辭無效,甚是不悅,曰:“出家之人但求功德圓滿,我今當逝,何以臨終時更竊名位?”乃留下先師所傳之五股金剛鈴杵及銀盤子、菩提子、水精數珠等作為告别,請中使李憲誠代以進奉。

    是年六月十五日,用香水沐浴,東首倚卧,北面瞻望宮廷,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世壽七十,僧臘五十。

     不空入寂之後,弟子慧朗繼其法位,此外,其知名弟子還有含光、惠果、元皎、覺超等。

    不空之入滅,使代宗深感悲痛,他停止上朝三天,賜了許多絹布雜物并錢四十萬,另賜造塔錢二百餘萬。

    敕功德使李元琮監理喪事。

    不空臨終時,諸僧夢見千仞寶台摧陷,文殊閣倒塌,金剛杵飛上天。

    又,興善寺後池無緣無故而幹涸,竹中生出果實,庭中之花凋謝。

    七月六日火化,皇帝下敕高品劉仙鶴就寺置祭,贈予“司空”之位,谥号“大辯廣正智三藏”。

    火滅之後,收得舍利數百粒,以其中之八十粒收藏于宮中。

    其頭頂骨火化時不燃燒,中有舍利一粒,半隐半現,皇上下敕于本院起塔立碑。

    …… 唐洛京聖善寺善無畏 原典 釋善無畏,本中印度人也,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之後,梵名戍婆揭羅僧诃,華言淨師子,義翻為善無畏;一雲輸波迦羅,此名無畏,亦義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因國難分王烏荼①。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藝,故曆試焉。

    十歲統戎,十三嗣位,得軍民之情。

    昆弟嫉能,稱兵構亂,阋牆②斯甚。

    薄伐臨戎,流矢及身,掉輪傷頂。

    天倫既敗,軍法宜誅,大義滅親,忍而曲赦。

    乃抆淚白母,及告群臣曰:“向者親征,恩已斷矣;今欲讓國,全其義焉。

    ”因緻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許之,密與傳國寶珠,猶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濱,遇殊勝招提,得法華三昧。

    聚沙為塔,僅一萬所,黑蛇傷指而無退息。

    複寄身商船,往遊諸國,密修禅誦,口放白光。

    無風三日,舟行萬裡。

    屬商人遇盜,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侶,默諷真言,七俱胝尊全現身相,群盜果為他寇所殲。

    寇乃露罪歸依,指蹤夷險。

    尋越窮荒,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因問舍位之由,稱歎不足。

    是日攜手同歸,慈雲布陰,一境丕變。

     畏風儀爽俊,聰睿超群,解究五乘,道該三學,總持禅觀,妙達其源,藝術伎能,悉聞精練。

    初詣那爛陀寺。

    此雲施無厭也,像法之泉源、衆聖之會府。

    畏乃舍傳國寶珠瑩于大像之額,晝如月魄,夜若曦輪焉。

    寺有達摩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