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譯經

關燈
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甸,廣敷密藏,建曼拏羅,依法制成,皆感靈瑞。

    沙門一行欽尚斯教,數就咨詢,智一一指授,曾無遺隐。

    一行自立壇灌頂,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請譯流通。

    十一年,奉敕于資聖寺翻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嶽沙門溫古筆受。

    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删綴成文。

    複觀舊随求本中有阙章句,加之滿足。

    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秘密流行,為其最也。

    兩京禀學,濟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

     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

    ”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願,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

    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

    傳教弟子不空奏舉,敕谥國師之号。

    灌頂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素所歸奉,述碑紀德焉。

     注釋 ①摩賴耶國:又作“麻離拔”“沒來國”“八羅孛國”等,印度古國名,今印度半島西南馬拉巴爾一帶。

     ②脂那:支那,指中國。

     ③曼拏羅:又作“曼陀羅”“漫荼羅”等,意譯為壇,印度修密法時,為防止魔衆侵入,而畫圓形、方形之區域,或建立壇。

     ④玄牝:《老子》語:“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

    ”此指老莊學說及道教。

     ⑤琰摩王:閻摩王,梵名Yama-rāja,又稱閻羅王、琰魔王,略稱閻羅、閻王、死王。

    為冥界之總司,地獄之主神。

     譯文 釋跋日羅菩提,漢地稱為金剛智,是南印度摩賴耶國(今印度半島西南馬拉巴爾一帶)人。

    此國漢語叫光明國,位于觀音聖地補陀落伽山附近。

    其父是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

    金剛智幼年時,就能日誦萬言,且能終身不忘。

    十六歲時,就通曉佛理。

    他不滿意尼揵子的學說,遂削發出家,此乃過去世所植善緣之結果。

    後來随其師父到中印度那爛陀寺,學習佛教經論。

    自從受戒之後,遍受十八部律。

    又到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

    十多年時間内,他就精通三藏。

    之後,又到斯裡蘭卡國去遊學,登楞伽山,并遊化于佛逝、裸人等二十餘國。

    聽說中國佛法隆盛,遂随船來東土,一路上曆盡艱辛,頗費時日,先後花了幾年時間才來到中土。

     唐開元己未年(公元七一九年)到達廣州,皇上下敕迎他住止于慈恩寺,不久又移居大薦福寺。

    他每到一個寺院,必建大曼陀羅灌頂道場,化度四衆弟子。

    其時,大智、大慧二禅師及不空三藏等,都對他執弟子禮。

    後來,随皇上到了洛陽。

    抵達洛陽那一年,自正月至五月,連續幹旱,滴水不降,雖做了很多祈雨之祭祀,但均無靈驗。

    朝廷乃下诏讓金剛智結壇祈雨。

    金剛智就用不空鈎、依菩薩法,在其住處起壇,并親自繪畫七俱胝菩薩像,定下開光日期,并說至開光之後,就能下雨。

    皇帝特派遣一行禅師配合他。

     至第七天,烈日炎炎,天無片雲。

    午後,頓起西北風,風勢極大,一時間飛瓦拔樹,過後,就下起了滂沱大雨,萬衆歡呼。

    而在他結壇之處,屋頂被雷擊穿一個大洞,地上洪水滔滔,一直湧到道場。

    京城的民衆都說:“這個洞是金剛智捕獲的那條龍,當時從屋頂飛出去時留下的。

    ”這種說法一傳開,每日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想去觀看此洞。

    當時,皇帝愛好道家及道教學說,對佛教并不很重視,曾聽從官員之所奏,下敕把西域僧人遣送回國。

    侍者把這事轉告金剛智,金剛智說:“我是印度僧人,并非西域之僧人,因而不是朝廷所要遣返的對象,我不打算回去。

    ”過了幾天,忽然傳令要将他送到雁門關一帶去,他遂向皇上告辭,皇上一聽,大吃一驚,遂親下手诏把他留在京城。

     其時,第二十五公主很受皇上的寵愛,不料染上重疾,久治無效,皇上遂把她移至鹹宜外館居住,公主閉目不能語已有十天時間。

    皇帝又敕令金剛智授之戒法,此乃斷定公主已無救藥,所以才有此敕令。

    金剛智奉敕至公主住處後,在宮中選了兩名七歲女子,用紅綢子纏住其面,讓她們卧于地上,又使牛仙童寫敕書一紙,在她之住所焚燒,金剛智又念動咒語真言,二女子竟然默默記住了,不漏一個字。

    金剛智又入定,以不思議力令二女子拿着敕書至閻羅王那裡去,過了一會兒,閻羅王令公主已故之保姆劉氏随二女子把公主之靈魂護送回來,于是公主馬上就坐了起來,開口說話,言語如常。

    皇帝聽到此事,連侍衛也沒帶,就直奔公主住處。

    公主對父王說:“定數已難改變,此次回來,隻是再睹一次聖顔而已。

    ”再過半天時間,就逝世了。

    自此之後,皇帝對金剛智更加崇敬。

     又,當時宮中有一武貴妃,皇上對她之寵愛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妃子,平日身體也沒多大毛病,但金剛智卻請她趕快營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當時身體還很好之河東郡王也于毗盧遮那塔中繪畫菩薩像,并對門人說:“此二人已不久于人世了。

    ”隻過了幾個月,二人果真相繼而亡。

    其先知先覺,多類此。

     金剛智于事理很通達,所言之事都很靈驗,于經論、戒律、咒術秘籍,亦都很精通。

    有登其門者,金剛智一睹其面,即能永記不忘。

    此外,他喜怒不形于色,為人深不可測,與他接觸過的人都十分佩服、贊歎。

     自開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初抵廣東番禺,後逐漸遊訪各地,廣傳密教經典,建了很多曼陀羅,依法制成,都頗有靈異祥瑞之兆。

    沙門一行欽尚其學,曾多次向他請益求教,金剛智一一傳授于他,無所保留。

    一行後來自立壇灌頂,傳弘其法,并請金剛智把這部經典翻譯出來,以流通濟衆。

    開元十一年,奉敕于資聖寺譯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擔任譯語之職,嵩嶽沙門溫古任筆受。

    開元十八年,又于大薦福寺譯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擔任譯語之職,僧一行任筆受,删綴成文。

    凡發現舊譯本中有缺少章句者,即給予補足。

    金剛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靈驗,密法的流行亦最廣。

    洛陽、長安一帶,不論在家出家,從其受學者甚衆。

     開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左右,金剛智在洛陽廣福寺對門人說:“月圓之時,我當去矣。

    ”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後退歸本院,焚香發願,頂戴梵夾并所譯佛典,付囑過後,寂然而化,世壽七十一,法臘五十一。

    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河南龍門伊川之右,門人為他建塔旌表。

    傳教弟子不空三藏上奏朝廷,皇上敕谥國師之号。

    灌頂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向來對他十分崇敬,為之撰寫碑文,記其德行。

     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 原典 釋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羅,華言不空金剛,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羅門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初導以梵本《悉昙章》及《聲明論》,浃旬已通徹矣。

    師大異之,與受菩薩戒,引入金剛界大曼荼羅,驗以擲花,知後大興教法。

    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谙異國書語。

    師之翻經,常令共譯。

    凡學《聲明論》,一紀之功,六月而畢。

    誦《文殊普賢行願》,一年之限,再夕而終。

    其敏利皆此類也。

    欲求學新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載,師未教诏。

    空拟回天竺,師夢京城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

    授與五部灌頂、護摩、阿阇梨法及《毗盧遮那經》、蘇悉地軌則等,盡傳付之。

    厥後師往洛陽,随侍之際,遇其示滅,即開元二十年矣。

    影堂既成,追谥已畢,曾奉遺旨,令往五天①并師子國②,遂議遐征。

     初至南海郡,采訪使劉巨鄰懇請灌頂,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萬衆。

    空自對本尊祈請旬日,感文殊現身。

    及将登舟,采訪使召誡番禺界蕃客大首領伊習賓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師子國,宜約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等三七人,國信等達彼,無令踈失。

    ” 二十九年十二月,附昆侖舶③,離南海,至诃陵④國界。

    遇大黑風,衆商惶怖,各作本國法禳之,無驗,皆膜拜求哀,乞加救護,慧等亦恸哭。

    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憂。

    ”遂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夾,作法誦“大随求”一遍,即時風偃海澄。

    又遇大鲸出水,噴浪若山,甚于前患。

    衆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誦《娑竭龍王經》,逡巡,衆難俱息。

     既達師子國,王遣使迎之。

    将入城,步騎羽衛,骈羅衢路。

    王見空,禮足請住宮中,七日供養。

    日以黃金斛滿盛香水,王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後妃、輔佐,如王之禮焉。

    空始見普賢阿阇梨⑤,遂奉獻金寶錦繡之屬,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并許含光、慧等同受五部灌頂。

    空自爾學無常師,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本,三昧耶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标幟、文義、性相,無不盡源。

    一日,王作調象戲,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

    空口誦手印,住于慈定,當衢而立,狂象數頭頓皆踢跌⑥,舉國奇之。

    次遊五印度境,屢彰瑞應。

     至天寶五載還京,進師子國王屍羅迷伽表及金寶璎珞、般若梵夾、雜珠、白等,奉敕權止鴻胪。

    續诏入内立壇,為帝灌頂。

    後移居淨影寺。

    是歲終夏愆陽,诏令祈雨,制曰:“時不得賒,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壇,未盡三日,雨已浃洽。

    帝大悅,自持寶箱賜紫袈裟一副,親為披擐,仍賜絹二百匹。

    後因一日大風卒起,诏空禳止,請銀瓶一枚作法加持,須臾戢靜。

    忽因池鵝誤觸瓶傾,其風又作,急暴過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

    帝乃賜号曰智藏焉。

     天寶八載,許回本國,乘驿騎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

    十二載,敕令赴河隴節度使哥舒翰所請。

    十三載,至武威,住開元寺,節度使洎賓從皆願受灌頂,士庶數千人鹹登道場,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⑦。

    别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剛界大曼荼羅。

    是日道場地震,空曰:“群心之至也。

    ” 十五載,诏還京,住大興善寺。

    至德初,銮駕在靈武鳳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

    乾元中,帝請入内,建道場護摩法,為帝受轉輪王位七寶灌頂。

    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過,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禮焉。

    空表請入山,李輔國宣敕令于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念誦之夕,感大樂薩埵舒毫發光,以相證驗,位鄰悉地,空曰:“衆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肅宗厭代⑧,代宗即位,恩渥彌厚。

    譯《密嚴》《仁王》二經畢,帝為序焉。

    頒行之日,慶雲俄現,舉朝表賀。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進試鴻胪卿,加号大廣智三藏。

    大曆三年,于興善寺立道場,敕賜錦繡褥十二領、繡羅幡三十二首,又賜道場僧二七日齋糧,敕近侍大臣、諸禁軍使并入灌頂。

    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薩為上座,制許之。

    此蓋慊憍陳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五年夏,有诏請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于時彗星出焉。

    法事告終,星亦随沒。

    秋,空至自五台,帝以師子骢并禦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賜沿道供帳。

     六年十月二日帝誕節,進所譯之經表雲:“爰自幼年,承事先師三藏十有四載,禀受瑜伽法門。

    複遊五印度求所未授者,并諸經論,計五百餘部。

    天寶五載卻至上都,上皇诏入内,立灌頂道場,所赍梵經盡許翻度。

    肅宗于内立護摩及灌頂法。

    累奉二聖令鸠聚先代外國梵文,或縧索脫落者修,未譯者譯。

    陛下恭遵遺旨,再使翻傳,利濟群品。

    起于天寶迄今大曆六年,凡一百二十餘卷,七十七部,并目錄及筆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誦儀軌》,寫畢,遇誕節,謹具進上。

    ”敕付中外,并編入一切經目錄中。

    李憲誠宣敕賜空錦彩絹八百匹,同翻經十大德,各賜三十匹。

    沙門潛真表謝。

    僧俗弟子賜物有差。

     又以京師春夏不雨,诏空祈請,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壇,至第二日大雨雲足。

    帝賜紫羅衣并雜彩百匹,弟子衣七副,設千僧齋,以報功也。

    空進表請造文殊閣,敕允奏。

    貴妃、韓王、華陽公主同成之,舍内庫錢約三千萬計。

    複翻《孽路荼王經》,宣賜相繼,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揚妙法,誡勖門人。

    每語及《普賢願行》《出生無邊法門經》,勸令誦持,再三歎息。

    其先受法者,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