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譯經

關燈
唐京兆大薦福寺義淨 原典 釋義淨,字文明,姓張氏,範陽①人也。

    髫龀之時,辭親落發。

    遍詢名匠,廣探群籍,内外閑習,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遊西域,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

    加以勤無棄時,手不釋卷,弱冠登具,愈堅貞志。

     鹹亨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發足。

    初至番禺②,得同志數十人,及将登舶,餘皆退罷。

    淨奮勵孤行,備曆艱險,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長,俱加禮重。

    鹫峰③、雞足④,鹹遂周遊;鹿苑⑤、祇林⑥,并諧瞻矚。

    諸有聖迹,畢得追尋。

     經二十五年,曆三十餘國,以天後證聖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

    天後親迎于上東門外,諸寺缁伍,具幡蓋、歌樂前導,敕于佛授記寺安置焉。

     初與于阗三藏實叉難陀翻《華嚴經》。

    久視之後,乃自專譯。

    起庚子歲至長安癸卯,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咒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經,《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及《龍樹勸誡頌》,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門阿儞真那證梵文義,沙門波侖、複禮、慧表、智積等筆受、證文,沙門法寶、法藏、德感、勝莊、神英、仁亮、大儀、慈訓等證義,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護,繕寫進呈。

    天後制《聖教序》,令标經首。

     暨和帝神龍元年乙巳,于東洛内道場譯《孔雀王經》,又于大福先寺出《勝光天子》《香王菩薩咒》《一切莊嚴王經》等四部,沙門盤度讀梵文,沙門玄傘筆受,沙門大儀證文,沙門勝莊、利貞證義,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盧粲潤文正字,秘書監驸馬都尉楊慎交監護。

    帝深崇釋典,特抽睿思,制《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又禦洛陽西門,宣示群官新翻之經。

     二年,淨随駕歸雍京,置翻經院于大薦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與同翻經沙門九旬坐夏⑦。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蒙降祉,荷茲往澤,重闡鴻猷。

    因命法徒更重傳譯于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藥師琉璃光佛本願功德經》。

    帝禦法筵,手自筆受。

     睿宗唐隆元年⑧庚戌,于大薦福寺出《浴像功德經》《毗奈耶雜事二衆戒經》《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吐火羅⑨沙門達磨未磨、中印度沙門拔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士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讀梵本,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玄傘、智積筆受,居士東印度瞿昙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證譯,修文館大學士李峤、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餘人次文潤色,左仆射韋巨源、右仆射蘇瑰監護,秘書大監嗣虢王邕同監護。

     景雲二年辛亥,複于大薦福寺譯《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等經,太常卿薛崇嗣監護。

    自天後久視迄睿宗景雲,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傳内法傳》⑩。

    别《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行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卷。

     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律中犍度、跋渠之類,蓋梵音有楚夏耳,約七十八卷。

    淨雖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譯綴之暇,曲授學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護,漉囊滌穢,特異常倫。

    學侶傳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遺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臘五十九。

    葬事官供所出。

    《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複疏,而逼泥曰,然其傳度經律,與奘師抗衡;比其著述,淨多文。

    性傳密咒,最盡其妙,二三合聲,爾時方曉矣。

    今塔在洛京龍門北之高岡焉。

     注釋 ①範陽:古縣名,在今河北省涿縣。

    義淨祖籍一說為齊州(今山東曆城)。

     ②番禺:今廣州市番禺區。

     ③鹫峰:又稱“靈鹫山”“靈山”,音譯“阇崛”,在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佛陀曾于此說《法華》等經,遂成佛教勝地。

     ④雞足:又作“雞腳山”“尊足山”等,在中印度摩揭陀國,乃摩诃迦葉入寂之地。

     ⑤鹿苑:“鹿野苑”,在北印度瓦拉納西市北,為釋迦牟尼初轉法輪之處。

     ⑥祇林:全稱“祇樹給孤獨園”,乃祇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贈送給佛陀說法之園林,佛陀經常于此處說法,與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稱為佛教最早之兩大精舍。

     ⑦坐夏:又作“安居”“夏安居”,指于夏季之雨期禁止外出,僧人聚集于一處緻力修行。

     ⑧唐隆元年:應為景雲元年,依《佛教史年表》載,唐隆元年乃唐中宗之年号。

     ⑨吐火羅:又作“吐呼羅”“土豁羅”“睹貨羅”等,在蔥嶺西、烏浒河以南一帶。

     ⑩《南海寄歸傳内法傳》:應為《南海寄歸内法傳》之筆誤。

     譯文 釋義淨,字文明,俗姓張,範陽(今河北涿縣)人。

    童年即辭别雙親,落發出家。

    他遍訪名匠,博覽群籍,内書外典,悉皆研讀,見多識廣,博古通今。

    十五歲時,就十分仰慕法顯、玄奘,萌發了遠遊西域、尋經求法之念頭。

    爾後更加勤奮好學,手不釋卷,二十歲時受具足戒,弘揚佛法之意志更加堅定。

     鹹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當他三十七歲時,終于邁出了西行求法之第一步。

    起初,他到了廣東之番禺,與十幾個同道準備一起前往,但臨上船時,其他的人都退縮了,義淨隻好一個人上路。

    一路上,他曆盡艱辛,除克服了種種艱難困苦外,還學習了各地之方言。

    所到之處,均頗受禮遇。

    至印度後,不論是鹫峰、雞足,還是鹿苑、祇林,他都周遊瞻仰。

    各地聖迹,無不親觀。

     曆時二十五年,所過三十餘國,于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六九五年)仲夏回到洛陽,帶回梵文經典近四百部,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

    武後曾親自到上東門外迎接他,各寺院之僧衆,打着幡旗、唱着歌樂在前面做引導。

    後被武後敕住于佛授記寺。

     起初,他與于阗國三藏實叉難陀一起翻譯《華嚴經》。

    久視(久視元年為公元七〇〇年)之後,他組織譯場,自主譯事。

    從公元七〇〇年到公元七〇三年,他在洛陽福先寺及長安西明寺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咒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諸經,《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諸典;《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以及《龍樹勸誡頌》等,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門阿儞真那證梵文義,沙門波侖、複禮、慧表、智積等任筆受、證文,沙門法寶、法藏、德感、勝莊、神英、仁亮、大儀、慈訓擔任證義,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護,繕寫進呈武後。

    武後為其制《聖教序》,标于經首。

     至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七〇五年)于洛陽内道場譯出《孔雀王經》,又于大福先寺譯出《勝光天子》《香王菩薩咒》《一切莊嚴王經》等四部,沙門盤度讀梵文,沙門玄傘任筆受,沙門大儀任證文,沙門勝莊、利貞擔任證義,兵部侍郎崔湜和給事中盧粲從事潤文、正字,秘書監驸馬都尉楊慎交充當監護。

    中宗李顯崇尚佛法,親自撰寫《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又駕臨洛陽西門,向衆官員宣示新譯經典。

     神龍二年,義淨随駕回到長安,在大薦福寺建立翻經院,并住于翻經院内。

    神龍三年,中宗下诏,令其入皇宮與翻經諸沙門一起坐夏。

    中宗以前曾寄居寺院,曾祈念藥師佛,蒙佛護佑,故他甚重《藥師佛經》,令法徒于大佛光殿重新翻譯該經,譯成二卷,稱《藥師琉璃光佛本願功德經》。

    皇帝親臨法席,自任筆受之職。

     睿宗景雲元年(公元七一〇年),于大薦福寺譯出《浴像功德經》《毗奈耶雜事二衆戒經》《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吐火羅沙門達磨未磨、中印度沙門拔弩擔任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東印度首領伊舍羅居士證梵本,沙門慧積、中印度居士李釋迦度頗多讀梵本,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擔任證義,玄傘、智積擔任筆受,東印度居士瞿昙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任證譯,修文館大學士李峤、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餘人從事綴文潤色,左仆射韋巨源、右仆射蘇瑰充當監護,秘書大監虢王邕也同為監護。

     景雲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又于大薦福寺譯出《稱贊如來功德神咒》諸經,太常卿薛崇嗣任監護。

    自武後久視(公元七〇〇年)至睿宗景雲年間(公元七一一年),共譯出經典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另外,又撰寫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内法傳》等著作。

    于律儀方面,他又撰寫了《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行法》《護命放生軌儀》等五部,共九卷。

     又譯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亦即諸律中有關品類、章節之類的内容,約七十八卷。

    義淨雖遍翻三藏,而尤精律部,譯事之餘,也收徒授學。

    其為人行事,特别審慎,注重行儀,唯恐失度。

    其門人學徒,遍于京洛,乃一代之高僧也。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入寂,世壽七十九,法臘五十九。

    葬事由官方操辦。

    其所譯之《跋窣堵》隻存真本,未及複疏就入寂了,但義淨傳譯經律之多,可與玄奘相抗衡;而如果僅就其著述言,義淨則比玄奘還多。

    此外,他對密咒也非常精通,是一位多才多學之高僧。

    其塔今在洛陽龍門北面之高崗上。

     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 原典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①人也。

    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落伽山。

    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

    智生數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無忘。

    年十六,開悟佛理,不樂習尼揵子諸論,乃削染出家,蓋宿殖之力也。

    後随師往中印度那爛陀寺,學修多羅、阿毗達磨等。

    洎登戒法,遍聽十八部律。

    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

    十餘年全通三藏。

    次複遊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餘國。

    聞脂那②佛法崇盛,泛舶而來,以多難故,累歲方至。

     開元己未歲,達于廣府,敕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

    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拏羅③灌頂道場,度于四衆。

    大智大慧二禅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

    後随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嶽渎靈祠,禱之無應。

    乃诏智結壇祈請。

    于是用不空鈎、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随雨焉。

    帝使一行禅師謹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

    午後,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雲洩雨,遠近驚駭。

    而結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

    質明,京城士庶皆雲:“智獲一龍,穿屋飛去。

    ”求觀其處,日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也。

    于時帝留心玄牝④,未重空門,所司希旨,奏外國蕃僧遣令歸國,行有日矣。

    侍者聞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幹明敕,吾終不去。

    ”數日,忽乘傳将之雁門,奉辭,帝大驚,下手诏留住。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卧于鹹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旬朔。

    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

    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绯缯纏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

    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

    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⑤。

    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

    帝聞之,不俟仗衛,馳騎往于外館。

    公主奏曰:“冥數難移,今王遣回,略觐聖顔而已。

    ”可半日間,然後長逝。

    自爾帝方加歸仰焉。

     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東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矣。

    ”經數月,皆如其言。

    凡先覺多此類也。

     智理無不通,事無不驗,經論、戒律、秘咒餘書,随問剖陳,如鐘虡受。

    有登其門者,智一觌其面,永不忘焉。

    至于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