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

關燈
宋·贊甯

    原典

    臣聞賢劫①綿長,世間宏廓,天與時而不盡,地受富以無疆,最靈之氣創于中,大聖之師居于上。偉哉!釋迦方隐,彌勒未來,其間出命世之人,此際多分身之聖,肆為僧相,喜示沙門。言與行而可觀,椠②兼觚③而争錄。是以王④《僧史》,孫綽《道賢》,摹列傳以周流,象世家而布濩,蓋欲希顔之者,慕蔺之俦,成飛錫⑤之應真,作曳山之上士。

    時則裴子野著《衆僧傳》,釋法濟撰《高逸沙門傳》,陸杲述《沙門傳》,釋寶唱立《名僧傳》,斯皆河圖作洪範之椎輪,土鼓為鹹池之壞器。焉知來者,靡曠其人。

    慧皎刊修,用實行潛光之目;道宣緝綴,續高而不名之風,令六百載行道之人弗墜于地者矣。……

    慨茲釋侶,代有其人,思景行之莫聞,實紀錄之彌曠。臣等謬膺良選,俱乏史才,空門不出于董狐⑥,弱手難探于禹穴⑦,而乃循十科之舊例,輯萬行之新名。或案诔銘,或征志記,或問軒⑧之使者,或詢耆舊之先民,研磨将經論略同,雠校與史書懸合。勒成三帙,上副九重,列僧寶之瑰奇,知佛家之富貴。……其正傳五百三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矧複逐科盡處,象史論以摅辭;因事言時,為傳家之系斷。厥号《大宋高僧傳》焉。庶幾乎銅馬為式,選千裡之駿駒;竹編見書,實六和之年表。觀之者務進,悟之者思齊,皆登三藐之山,悉入薩雲之海,永資聖曆,俱助皇明,齊愛日之炳光,應嵩山之呼壽雲爾。時端拱元年乾明節臣僧贊甯等謹上。

    注釋

    ①賢劫:全稱“現在賢劫”,音譯“波陀劫”“陂陀劫”等,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三劫”,謂現在之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出世化導衆生,故稱。

    ②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備書寫用之闆片。

    ③觚:古代用來書寫之木簡。

    ④王:有些版本作“王巾”,即《僧史》之作者。

    ⑤飛錫:指僧侶行腳、遊曆各處。

    ⑥董狐:春秋時晉史官,以直筆著稱,後多作為直書不諱良史之代稱。

    ⑦禹穴:今浙江紹興之會稽山,傳說為禹之葬地。一說為禹藏書處。

    ⑧軒:古代帝王之使者多乘軒,後因之稱使臣為“軒使”。

    譯文

    賢劫久長,世間宏闊,萬物日新而不已,天地綿綿無絕期,靈秀之氣創于中,大聖之師居于上。釋迦入滅之後,彌勒下生之前,其間多有賢哲聖人出世,降迹沙門,示現僧相,言行可觀,諸書著錄。是故王有《僧史》之撰,孫綽有《道賢》之書,此皆類似俗家史書之列傳,列其事迹,傳之後代,教導世人,仰賢希聖。

    後有裴子野著《衆僧傳》,釋法濟撰《高逸沙門傳》,陸杲述《沙門傳》,寶唱立《名僧傳》,世俗之朝廷雖屢有更疊,然撰著僧傳者代有其人。

    至梁慧皎總結以前諸僧傳,以“高”代“名”,出《高僧傳》;唐道宣續而作之,又有《續高僧傳》面世。由于這些僧傳,使得自漢至唐六百餘年間諸高僧大德之言行事迹得以顯揚于世。……

    自道宣《續傳》之後,又陸續出現了許多高僧大德。他們之亮節高風、言行事迹,有待整理記錄。臣等不揣鄙陋,謬膺此職,無奈空門不出于董狐,弱手難探于禹穴,隻好遵循道宣所立之十科舊例,輯錄諸大德之言行。此中之所出者,或來諸诔銘,或出自志記,或咨之于臣僚、使者,或問詢于先民遺老,按照有關體例,輯成三帙,列諸高僧之德行,使世知佛家之代有高人。……其正傳五百三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分科撰述,因事言時,其号曰《大宋高僧傳》。……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乾明節臣僧贊甯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