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陀的這種平等思想,不但沒有出現過宗教迫害和異端裁判,相反各宗各派都有絕對的自由發言權,還可以批評其他宗派的主張。
這種平等精神在其他任何宗教裡是不可思議的。
佛陀在世時,也認為自己和其他教徒是平等的,都是真理的追求者。
因此,對佛陀的話是可接受也可不接受的。
佛陀正是以這種寬容、平等、民主的态度宣揚其思想,主張遇事應反求諸己,不要和别人起對峙心,應以平等、忍讓、悲憫、仁慈來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這樣地平等相處,才能有和諧、愉快。
佛陀的教理就是超越種族和宗教的區分,始終以平等的精神憐愛衆生。
佛陀的這種精神往往是從解脫論的角度出發,強調衆生在解脫面前是平等的,其中所體現的就是一種基本的平等精神。
這無論在古印度,還是當今世界,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增一阿含經》以較多的篇幅闡發了佛教關于因果報應的重要理論。
這裡所強調的,一是“業惑”,一是業報的“輪回”,即“自作自受”。
通過這種業報輪回說,佛陀便将人未來命運和遭遇的主動權交回到人們自己的手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把人們引向了止惡從善的人生道德實踐。
第五八經中即說:人心應常念善想,隻有心念善,才會生善行得以生天上。
佛陀臨終時也告誡人們,要以自己為明燈和依據,要以法為明燈和依據,不要依賴他人。
佛教揭示了業報輪回的人生奧秘,強調個人造業的作用,把現世的福禍歸結于前世所造的業,而現世所造的善業惡業,死後善得福報,惡得禍報,賞善罰惡,絲毫不爽。
一切自作自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在客觀上對人們的行為有一定的勸誡和約束作用。
由此說明人的命運皆掌握在自己手中,肯定了人的努力與進取,強調人可以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來實現其美好的人生理想。
這對現實的社會人生顯然是有意義的。
《增一阿含經》以一首著名的偈語來闡釋佛教,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自性清淨,是諸佛教。
”這裡,佛教被解釋成一種勸人向善的宗教,善惡觀涵蓋了佛教的全部教義。
這不僅是要說明關于善惡的道德評價在佛教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基于“人生皆苦”的價值判斷,将人們引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人生道德踐履。
同時,又提倡對萬事萬物不要起貪着之心,以保持人自然清淨的本性。
佛教的道德觀是以緣起論為出發點的。
宇宙間一切現象和事物的産生和滅失,都離不開因果關系。
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這說明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即人生的通達與坎坷,皆是因緣所定,絕不是偶然。
人生雖苦,但既已為人,就要積極地走完人生之路。
人若想得到善報,除斷人生的痛苦,得以精神解脫,就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發揚佛教的道德規範。
代表佛教生活方式的八正道,是沒有任何分野的,是為一切人而設的。
佛教把無明和貪欲視為人生痛苦的根源,其中,無明是指不明緣起的狀态,人因無明而貪着。
若能明了緣起,也就脫離了無明。
這是《增一阿含經》的根本精神。
人若行善應順其本性而行,應是自己憐憫心和慈悲心的自覺流露,而不應是一種外在的追求,不應是為行善而行善。
佛教就是呼籲人們不要為名利所誘導、為物欲所污染和蒙蔽,要求人們應保持心情的平和與甯靜。
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正當的合理的欲望固然要肯定,但過分的貪欲卻往往是既害人又害己。
若能常以佛教的“不執着”來調控心境,超然處世,是有益于社
這種平等精神在其他任何宗教裡是不可思議的。
佛陀在世時,也認為自己和其他教徒是平等的,都是真理的追求者。
因此,對佛陀的話是可接受也可不接受的。
佛陀正是以這種寬容、平等、民主的态度宣揚其思想,主張遇事應反求諸己,不要和别人起對峙心,應以平等、忍讓、悲憫、仁慈來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這樣地平等相處,才能有和諧、愉快。
佛陀的教理就是超越種族和宗教的區分,始終以平等的精神憐愛衆生。
佛陀的這種精神往往是從解脫論的角度出發,強調衆生在解脫面前是平等的,其中所體現的就是一種基本的平等精神。
這無論在古印度,還是當今世界,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增一阿含經》以較多的篇幅闡發了佛教關于因果報應的重要理論。
這裡所強調的,一是“業惑”,一是業報的“輪回”,即“自作自受”。
通過這種業報輪回說,佛陀便将人未來命運和遭遇的主動權交回到人們自己的手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把人們引向了止惡從善的人生道德實踐。
第五八經中即說:人心應常念善想,隻有心念善,才會生善行得以生天上。
佛陀臨終時也告誡人們,要以自己為明燈和依據,要以法為明燈和依據,不要依賴他人。
佛教揭示了業報輪回的人生奧秘,強調個人造業的作用,把現世的福禍歸結于前世所造的業,而現世所造的善業惡業,死後善得福報,惡得禍報,賞善罰惡,絲毫不爽。
一切自作自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在客觀上對人們的行為有一定的勸誡和約束作用。
由此說明人的命運皆掌握在自己手中,肯定了人的努力與進取,強調人可以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來實現其美好的人生理想。
這對現實的社會人生顯然是有意義的。
《增一阿含經》以一首著名的偈語來闡釋佛教,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自性清淨,是諸佛教。
”這裡,佛教被解釋成一種勸人向善的宗教,善惡觀涵蓋了佛教的全部教義。
這不僅是要說明關于善惡的道德評價在佛教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基于“人生皆苦”的價值判斷,将人們引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人生道德踐履。
同時,又提倡對萬事萬物不要起貪着之心,以保持人自然清淨的本性。
佛教的道德觀是以緣起論為出發點的。
宇宙間一切現象和事物的産生和滅失,都離不開因果關系。
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這說明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即人生的通達與坎坷,皆是因緣所定,絕不是偶然。
人生雖苦,但既已為人,就要積極地走完人生之路。
人若想得到善報,除斷人生的痛苦,得以精神解脫,就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發揚佛教的道德規範。
代表佛教生活方式的八正道,是沒有任何分野的,是為一切人而設的。
佛教把無明和貪欲視為人生痛苦的根源,其中,無明是指不明緣起的狀态,人因無明而貪着。
若能明了緣起,也就脫離了無明。
這是《增一阿含經》的根本精神。
人若行善應順其本性而行,應是自己憐憫心和慈悲心的自覺流露,而不應是一種外在的追求,不應是為行善而行善。
佛教就是呼籲人們不要為名利所誘導、為物欲所污染和蒙蔽,要求人們應保持心情的平和與甯靜。
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正當的合理的欲望固然要肯定,但過分的貪欲卻往往是既害人又害己。
若能常以佛教的“不執着”來調控心境,超然處世,是有益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