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會和人生的。
《增一阿含經》的佛教教理是把止惡揚善的道德觀建構在自尊、如法、利生的基礎之上,其善惡行為的道德标準,一是體現在自我修養的要求上,一是體現在對衆生的态度上,而最終是以利他為歸趣的。
佛教的利他,講究慈悲心、慈悲行,即以慈悲為本,拔苦為樂,利樂一切衆生,救濟一切衆生,為普度衆生而自我犧牲。
《增一阿含經》在四部阿含中最先闡釋了菩薩精神與六度萬行法,要求每個人做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自利,即通過奉行五戒、十善,以清淨自身本性;利他,即通過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社會人群。
甚至要以他為己,把自身融入衆生之中。
這裡,佛陀正是要啟發人類偉大的同情心,導引人們去發揚無私奉行、大慈大悲的菩薩精神。
這一點,對我們今天增進人與人相互間的理解、友愛、幫助也是大有裨益的。
當然,注重個人對社會人類的貢獻,首先是以個人自身道德修養為基礎的。
正如經文所說:“自己沒溺,複欲渡之者,終無此理。
……自不沒溺,便能渡人,可有此理。
” 佛教的出世從根本上說,追求的隻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與升華,而并不是要絕對地排斥入世。
佛教對人生既是否定,又是肯定;既主張出世,又主張入世。
佛陀在其三十五歲得解脫之後,仍仆仆風塵,以濟世度人為職志,至死方休,一刻也沒有脫離人間。
因此,他被佛教徒視為在世超世而入世的楷模。
可見,那種悲觀厭世無所作為的遁世思想并不是佛教真正所提倡的。
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中,人文淡泊,道德危機,現代化的負面日益顯露,社會無法進行有序和諧的發展。
因此,就需要借助佛教的解脫之道,來淨化社會和人生。
在現代社會裡,物質生活愈來愈富足,人類變得愈被物質所羁絆,人已成為物質的附屬品。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使得人們在精神上感到空虛、焦慮、困惑和煩躁。
人類在物質面前産生了迷惘,喪失了自己。
可見,物質生活的富足并不能使人完全滿足,人在追求物質需要的同時,也需要精神上的充實。
而佛教的無常、無我便否定了人對物質的執着追求,讓人們了解生活中所有的物質存在都是有限的和虛幻不實的,從而引導人們轉而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詳。
佛教的人生哲學就是讓人們樹立起那種了解生活并接受生活的人生态度。
佛教認為,人們應該以豁達淡泊、樂天安命、順應自然的心境來面對人生種種吉兇禍福的無常變化。
諸行無常,是指宇宙間一切現象都沒有恒常的存在,人生無常,名利無常,對于名利等,應淡泊處之,不必刻意鑽求。
恬淡寡欲,知足常樂,就能使自己内心清淨,安閑自在,真正感受無窮的樂趣。
佛教認為,人生是由無常連貫而成的,無論碰到順境還是逆境也都是常變的,逆境不會一直停留在逆境上。
逆境過後是坦途,隻有以佛教那種壓力下仍保持不變的堅忍态度,通過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抛棄頹喪和失意,勇敢地迎接逆境,才能走出逆境。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疾病、天災、戰亂、破産、失業和死亡常常給人們帶來恐懼,使人們感到困惑迷茫,無從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才借助佛教來實現内心的平衡。
當人們理解幻滅、希望落空、自信崩潰、尊嚴難持之際,佛教則教人舍棄外在自由,轉而選擇内在自由為價值目标,認為内在自由高出于外在自由之上,是真正的自由。
所以,隻有求得本心的清淨恬淡,才能獲取内在生命的自由。
而獨善其身、保養身心、自然适意,是本心清淨的必要條件。
《增一阿含經》的佛教教理是把止惡揚善的道德觀建構在自尊、如法、利生的基礎之上,其善惡行為的道德标準,一是體現在自我修養的要求上,一是體現在對衆生的态度上,而最終是以利他為歸趣的。
佛教的利他,講究慈悲心、慈悲行,即以慈悲為本,拔苦為樂,利樂一切衆生,救濟一切衆生,為普度衆生而自我犧牲。
《增一阿含經》在四部阿含中最先闡釋了菩薩精神與六度萬行法,要求每個人做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自利,即通過奉行五戒、十善,以清淨自身本性;利他,即通過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社會人群。
甚至要以他為己,把自身融入衆生之中。
這裡,佛陀正是要啟發人類偉大的同情心,導引人們去發揚無私奉行、大慈大悲的菩薩精神。
這一點,對我們今天增進人與人相互間的理解、友愛、幫助也是大有裨益的。
當然,注重個人對社會人類的貢獻,首先是以個人自身道德修養為基礎的。
正如經文所說:“自己沒溺,複欲渡之者,終無此理。
……自不沒溺,便能渡人,可有此理。
” 佛教的出世從根本上說,追求的隻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與升華,而并不是要絕對地排斥入世。
佛教對人生既是否定,又是肯定;既主張出世,又主張入世。
佛陀在其三十五歲得解脫之後,仍仆仆風塵,以濟世度人為職志,至死方休,一刻也沒有脫離人間。
因此,他被佛教徒視為在世超世而入世的楷模。
可見,那種悲觀厭世無所作為的遁世思想并不是佛教真正所提倡的。
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中,人文淡泊,道德危機,現代化的負面日益顯露,社會無法進行有序和諧的發展。
因此,就需要借助佛教的解脫之道,來淨化社會和人生。
在現代社會裡,物質生活愈來愈富足,人類變得愈被物質所羁絆,人已成為物質的附屬品。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使得人們在精神上感到空虛、焦慮、困惑和煩躁。
人類在物質面前産生了迷惘,喪失了自己。
可見,物質生活的富足并不能使人完全滿足,人在追求物質需要的同時,也需要精神上的充實。
而佛教的無常、無我便否定了人對物質的執着追求,讓人們了解生活中所有的物質存在都是有限的和虛幻不實的,從而引導人們轉而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詳。
佛教的人生哲學就是讓人們樹立起那種了解生活并接受生活的人生态度。
佛教認為,人們應該以豁達淡泊、樂天安命、順應自然的心境來面對人生種種吉兇禍福的無常變化。
諸行無常,是指宇宙間一切現象都沒有恒常的存在,人生無常,名利無常,對于名利等,應淡泊處之,不必刻意鑽求。
恬淡寡欲,知足常樂,就能使自己内心清淨,安閑自在,真正感受無窮的樂趣。
佛教認為,人生是由無常連貫而成的,無論碰到順境還是逆境也都是常變的,逆境不會一直停留在逆境上。
逆境過後是坦途,隻有以佛教那種壓力下仍保持不變的堅忍态度,通過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抛棄頹喪和失意,勇敢地迎接逆境,才能走出逆境。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疾病、天災、戰亂、破産、失業和死亡常常給人們帶來恐懼,使人們感到困惑迷茫,無從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才借助佛教來實現内心的平衡。
當人們理解幻滅、希望落空、自信崩潰、尊嚴難持之際,佛教則教人舍棄外在自由,轉而選擇内在自由為價值目标,認為内在自由高出于外在自由之上,是真正的自由。
所以,隻有求得本心的清淨恬淡,才能獲取内在生命的自由。
而獨善其身、保養身心、自然适意,是本心清淨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