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在世紀之交的現代社會,《增一阿含經》所包含的佛教精神,對我們現實的社會人生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呢?
佛教作為一種本質上追求出世的宗教,之所以綿延不絕數千年,并在千百年間不僅對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生活産生着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而且在慰藉人們的精神與心靈方面也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究其根源,就在于它包含着許多積極合理的因素,反映了廣大民衆對生活的體驗、理解和願望。
由此可見,佛教對現代社會生活的正常發展是可以起到某些特别的作用。
《增一阿含經》中的早期佛教教義,反映了創教伊始所既有的佛陀本懷,即對人類所具有的一份情懷、一顆最真摯的心,對世間所表現出的那種積極、活潑的态度。
如“緣起”“無我”等,皆與佛陀倡導的“種姓平等”思想有關,都是他針對當時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的神學基礎而提出的,體現了佛陀關懷現實人生的情懷。
若能充分體會佛陀的這種心韾,再以現代人的觀點加以闡釋,仍可以影響、作用于我們的時代生活。
我們今天的世界,經常處于動蕩、恐怖、緊張、猜疑之中。
先進的科學技術所制造出的現代武器,足以造成不可想象的毀滅。
人類對于自己所造成的一切,深感恐懼,亟須尋求某種解決的辦法。
而《增一阿含經》所反映早期佛教的某些主張倒是不無益處,它所宣揚的是和平、非暴、友愛、慈悲、容忍、不憎、自利、利他和尊重一切生命。
佛教雖是追求出世的宗教,但佛陀關心的不隻是超越世俗的精神解脫,同時也關心着現實的政治、戰争與和平。
他提倡和平非暴,并以之為拯救人世的福音。
他認為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應你争我奪,生存的意義在于彼此相愛,倘若不分種族和信仰,大家互相敬愛,自然不會有糾紛。
他不贊成暴力、殺戮和戰争,戰争意味着大量地殺人,因此參加反對戰争的和平運動是佛教徒的職責。
但世上的戰争又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反對壓迫,制止侵略,維護和平的正義戰争,也不該一概反對。
佛陀不僅教化倡導和平非暴,更是親赴戰場勸阻戰事發生。
據《增一阿含經》二二九經載,當拘梨耶族與釋迦族因争盧呬尼河水而準備訴諸幹戈時,佛陀便出面勸導,阻止了琉璃王對迦毗羅衛的攻略。
佛陀不僅主張人類間的和平友愛,同時還主張對世出世間一切生命尊重和關愛。
在他制定的佛教徒所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戒律中,“不殺生”即為首戒。
所謂不殺生,不僅是指不殺人,也指不殺鳥獸蝼蟻、花草樹木,因為它們同人類一樣皆為生命體。
“山川草木,悉皆成佛”,也是佛教慈悲精神的反映。
佛陀對現實政治亦很關心。
他認為暴政和失治都與國家元首的不正治理有關。
正是這種方式的治理,才使得人民受到壓榨、掠奪、虐待、迫害、苛捐雜稅與酷刑峻法。
他認為要想國家治理得好,就應有好的治國方策。
佛陀對這種不人道的措施,深感悲憫。
為此,他曾對開明政治進行了一番研究,認為一個快樂的國家必須有一個公正的政府,而這種公正廉明的政府的實現,應遵循十王法,一國當政之人若具備這些德性,國家也就快樂了。
在《增一阿含經》第四七一經中,即說王當以法、以理治化,莫以非法、非理。
在對待世間衆生上,佛陀是以平等心來看待的,認為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
如第二六〇經中所說:四姓剃除須發,以信堅固出家學道,便滅除本名,同為釋姓,平等相待無有高下之分,如大河入海,無複本名,皆名為海。
後世佛教便是繼承了佛
由此可見,佛教對現代社會生活的正常發展是可以起到某些特别的作用。
《增一阿含經》中的早期佛教教義,反映了創教伊始所既有的佛陀本懷,即對人類所具有的一份情懷、一顆最真摯的心,對世間所表現出的那種積極、活潑的态度。
如“緣起”“無我”等,皆與佛陀倡導的“種姓平等”思想有關,都是他針對當時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的神學基礎而提出的,體現了佛陀關懷現實人生的情懷。
若能充分體會佛陀的這種心韾,再以現代人的觀點加以闡釋,仍可以影響、作用于我們的時代生活。
我們今天的世界,經常處于動蕩、恐怖、緊張、猜疑之中。
先進的科學技術所制造出的現代武器,足以造成不可想象的毀滅。
人類對于自己所造成的一切,深感恐懼,亟須尋求某種解決的辦法。
而《增一阿含經》所反映早期佛教的某些主張倒是不無益處,它所宣揚的是和平、非暴、友愛、慈悲、容忍、不憎、自利、利他和尊重一切生命。
佛教雖是追求出世的宗教,但佛陀關心的不隻是超越世俗的精神解脫,同時也關心着現實的政治、戰争與和平。
他提倡和平非暴,并以之為拯救人世的福音。
他認為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應你争我奪,生存的意義在于彼此相愛,倘若不分種族和信仰,大家互相敬愛,自然不會有糾紛。
他不贊成暴力、殺戮和戰争,戰争意味着大量地殺人,因此參加反對戰争的和平運動是佛教徒的職責。
但世上的戰争又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反對壓迫,制止侵略,維護和平的正義戰争,也不該一概反對。
佛陀不僅教化倡導和平非暴,更是親赴戰場勸阻戰事發生。
據《增一阿含經》二二九經載,當拘梨耶族與釋迦族因争盧呬尼河水而準備訴諸幹戈時,佛陀便出面勸導,阻止了琉璃王對迦毗羅衛的攻略。
佛陀不僅主張人類間的和平友愛,同時還主張對世出世間一切生命尊重和關愛。
在他制定的佛教徒所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戒律中,“不殺生”即為首戒。
所謂不殺生,不僅是指不殺人,也指不殺鳥獸蝼蟻、花草樹木,因為它們同人類一樣皆為生命體。
“山川草木,悉皆成佛”,也是佛教慈悲精神的反映。
佛陀對現實政治亦很關心。
他認為暴政和失治都與國家元首的不正治理有關。
正是這種方式的治理,才使得人民受到壓榨、掠奪、虐待、迫害、苛捐雜稅與酷刑峻法。
他認為要想國家治理得好,就應有好的治國方策。
佛陀對這種不人道的措施,深感悲憫。
為此,他曾對開明政治進行了一番研究,認為一個快樂的國家必須有一個公正的政府,而這種公正廉明的政府的實現,應遵循十王法,一國當政之人若具備這些德性,國家也就快樂了。
在《增一阿含經》第四七一經中,即說王當以法、以理治化,莫以非法、非理。
在對待世間衆生上,佛陀是以平等心來看待的,認為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
如第二六〇經中所說:四姓剃除須發,以信堅固出家學道,便滅除本名,同為釋姓,平等相待無有高下之分,如大河入海,無複本名,皆名為海。
後世佛教便是繼承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