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關于佛陀時代的第一手資料,可能得以保存的就是在經與律中,這也是原始佛學學說的主要出處。

    現存的經有兩大類,即北傳的叫阿含,南傳的叫尼柯耶。

    前者除四大部外還有一“雜部”,後者除與北傳相應的四部外,還有一個“小部”。

    南北共同的四部是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四阿含。

     阿含,是一種叢書,是第一次結集編纂完成的四種叢書。

    最初皆無寫本,隻依靠暗誦,曆若幹年後,随着佛教所被,才始以各國之語先後創立數種寫本。

     佛經因專恃暗誦而不書寫于竹帛的緣故,其所傳播的教義,輾轉變遷,以緻于阿難在世之時,就已多有失謬。

    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載:“阿難遊行,至一竹林。

    聞有比丘,誦法句偈:‘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語比丘:此非佛語。

    ……汝今當聽我演:……‘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爾時,比丘即向其師說阿難語。

    師告之曰:‘阿難老朽,言多錯謬,不可信矣。

    汝今但當如前而誦。

    ’” 由此可見,佛經在早期流傳過程中,因輾轉變遷,或解悟不同,傳誦多有錯謬,即使像阿難這樣耆宿碩學也無法予以更改,更何況由于曆代的積累補充,阿含已并非是原有的面目。

     部派時代各派都有五尼柯耶或四阿含,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經藏。

    而現存藏經中,巴利尼柯耶是屬上座分别說部,西藏本是屬于說一切有部,漢語四阿含是從各部派雜湊起來的。

    法幢認為:《雜》《中》二阿含是有部所傳,《增一》是大衆部所傳,《别譯雜阿含》是屬飲光部所傳。

     從漢譯資料即可以看到,僅《增一阿含經》在印度本土傳誦時已不是一種誦本。

    據《分别功德論》所雲:“《增一阿含》本有百事。

    阿難以授優多羅,出經後十二年,阿難便般涅槃。

    其後諸比丘各習坐禅,遂廢諷誦;由是此經失九十事。

    外國法師徒相傳,以口授相付,不聽載文。

    時所傳者,盡十一事而已。

    自爾相承,正有今現文爾。

    優多羅弟子名善覺,從師受誦,僅得十一事,優多羅便涅槃。

    外國今現三藏者,盡善覺所傳。

    ” 又雲:“薩婆多(即說一切有部)無序及後十事。

    ” 由此可見,印度本土誦本當時至少有百事本、九十事本、十一事本。

    而據呂澂《佛典泛論》中依各派廣律所載歸納出:南方上座部《增一阿含》是增一至十集,共二二九一經;有部《增一阿含》是增一句事至十句事;北方上座部《增一阿含》是增一至十一;大衆部《增一阿含》是增一至百;正量部《增一阿含》是增一事至十一事。

    不同部派所傳《增一阿含》各有不同,而且有着較為明顯的差異。

     漢譯《增一阿含經》現在一般認為是大衆部所傳,前有序品,結構是增一至十一。

    據解釋《增一阿含經》的《分别功德論》說,有部的《增一阿含經》無序品,結構又是增一至十。

    可見漢譯本是有部以外的傳本。

    從内容看,與大衆部的說法基本一緻,據《分别功德論》所載,其内容多有與大乘相通之處,尤其是法身觀、菩薩觀方面更是如此,甚至還有大乘運動勃興後的思想。

    這都是大衆部的特點。

    《分别功德論》并未說明是屬大衆部所傳,但根據内容大體還是可以這樣斷定的。

    《增一阿含》的内容,便于教化,運用便利。

    從論的解釋中,還知道大衆部四阿含的排列是:增一、中、長、雜。

    這顯然是有其深意存在的。

     而其他部派的編排順序為: 說一切有部:雜、長、中、增一 化地部:長、中、雜、增一 法藏部:長、中、增一、雜、雜藏 分别說部:長、中、相應、增支、小 但另一方面,現傳《增一阿含》從《雜藏傳》看,卻很近似于有部所傳。

    究竟屬于哪一部派,或包含哪些部派,這仍須進一步考究。

     現存上座部的漢譯《增一阿含》,有東漢安世高所譯的片段,亦稱作《雜經四十四篇》,原是附在《七處三觀經》後。

    今判斷其為上座部經典,是因為其與巴利文《增支部》完全可以對照。

     漢譯四部阿含,并非同時譯出,其原本亦非同在一處求得,所以每種阿含的傳授淵源各有不同。

     現存《增支部》的形式和内容,較漢譯《增一阿含》更為整頓。

    其體裁多為長行散文,及加入一些偈頌。

    各種經的收集,因地點、時間,和事情發展的不同而各有差異。

    增支部,即增加一支的經集部,組織分十一集,各集又再分有數品,共有一七二品,二二九一經,或二一九八經。

    覺音以增支部為九五五七經,是将法句數再加以詳分的。

    而每一集是依法相名數或内容相同的編集在一起。

    但到後面集内,有時發現并不能一貫相符。

    通常每品多數為十經,最多一品是一集第二十品有二六二經,最少的品有七經。

     部派時代,不僅各部派對五部四阿含進行了增補、改編,同時也開始對五部四阿含加以形式上的整理。

    如上座部系統,為了補救大衆部的不法行動,為要擁護五部四阿含的内容起見,竟将五部四阿含的内容,加以思想上的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