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至隋唐以後,學佛者多以談小乘為恥,各宗派皆貶斥《阿含經》是佛陀為根機淺者所說之法,緻使《阿含經》束之高閣,湮沒達千餘年。
四部阿含之所以不得以普及,其原因梁啟超歸納為四種:“一、卷帙浩繁。
二、篇章重複。
四阿含中有彼此互相重複者,有一部之中前後重複者,大約釋尊同一段話,在四阿含中平均總是三見或四見。
文句皆有小小同異。
三、辭語連。
吾輩讀阿含,可想見當時印度人言語之繁重。
蓋每說一義,恒從正面反面以同一辭句翻覆诠釋。
且問答之際,恒彼此互牒前言。
故往往三四千字之文,不獨所诠之義僅一兩點;乃至辭語亦足有十數句。
讀者稍粗心,幾不審何者為正文,何者為襯語。
故極容易生厭。
四、譯文拙澀。
《增》《中》二含,殺青于戎馬之中,《中》雖再治,《增》猶舊貫。
文義之間,譯者已自覺不惬。
《長》《雜》晚出,稍勝前作。
然要皆當譯業草創時代,譯人之天才及素養,皆不逮後賢。
且所用術語,多經後賢改訂,漸成僵廢。
故讀之益覺诂诘為病。
”梁啟超所言這四種原因,皆是表面,其根本是因為小乘教義與中國社會的抵觸。
東漢末年印度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同時被介紹到中國。
以般若學說為基本内容的大乘空宗,因為在思想上與魏晉玄學有相似之處,所以得以迅速傳播。
同時,因魏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兵患連年不斷,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大乘佛教普度衆生的思想成為人民希望之所在,所以大乘佛教很快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
而小乘佛教注重追求個人自我解脫,強調通過修行達到阿羅漢果位。
這種主張無法使中國社會的大多數階層所接受,因此無法得以普及發展,最終隻能以塵封的典籍形式得以保存,再也無人去對四部阿含進行注疏诠釋了。
阿含是一種叢書,是站在一定立場以一定方針而将多數經典加以類聚編纂的,所以若對整個阿含來說,想整理其系統及一貫的原理,是非常困難的。
但我們今天對阿含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深入研究,不僅是為了學術目的和宗教情懷,更重要的是其現實意義。
阿含經典首先是一部人間佛陀的言行集,也是一部巡禮記。
其内容是有着一定的可靠性和現實合理性的,從中可以窺視到佛陀時代的曆史現實,也可以看到佛陀極其自然而現實的人生哲學。
佛陀觀察真理,是從現實出發又回歸于現實,四谛、十二因緣、五蘊、三法印等,都是實際性而又極具實行性的教理。
由此我們從阿含經中就可較真實地認識到宗教産生的目的和出發點,及宗教存在的社會前提,從而為我們研究現代社會中宗教的價值、功能,宗教存在的曆史必然性确定一種參照。
阿含的内容,具有豐富的曆史和文化資料。
其包含有法制、經濟,畜牧、農林、工商、交通、貿易、貨币、度衡、船舶的資料,還有如動物、植物、礦物等的名目、用途、分類法等自然科學方面的資料,此外還有一些有關藥學或醫學等方面的資料,由此可見,四部阿含實為東方文化一大寶藏。
作為古印度的文化寶藏,自然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廣泛的影響,因此,在我們今天反思、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建立文化信仰的過程中,無論從哪方面對阿含進行研索,都有着一定的現實意義。
阿含經典,曆來被錯誤地看成隻是小乘佛教的經典,其實阿含經是佛教經典的母胎,後來大乘的經典如《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等都是從阿含經的精神發展而來的。
大乘經典的形式、資料及其根本精神,沒有不是采取自阿含經裡的含意。
如大乘佛教神化的佛陀觀即是在阿含經内容基本上發展而來的。
在早期佛教經典阿含經中雖然對佛陀已有不少神化,但總的來說仍把他作為一個教主看待,而随着佛教的廣泛傳播,佛教中的一部分僧侶為了吸收更多的信徒,擴大佛教的社會影響,也吸收了婆羅門教關于梵天的神化說教,對佛陀百般神化,甚至制造出永恒存在的法身佛的說法。
他們将曆史上的佛陀改造成為一個生來超凡離俗的神。
這種佛陀觀為以後大乘佛教直接繼承,為大乘佛教各派創立種種以神化佛陀為特點的佛教教義和成佛理論奠定了基礎。
以緻後來出現的《涅槃經》類,竟認為常、樂、我、淨也是大神。
由此可見,大小乘佛教共同的淵源,佛教教理的基礎,均在阿含經中,因此阿含是大乘經典的原型,是佛教經典的母胎。
如今,我們以現代人的視角,結合現代社會所存在的矛盾,去重新審視佛教,重新研究阿含,多少會給我們以新的啟迪、新的思索。
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紛擾、充斥着矛盾與戰争,甚至受着核威脅的社會,那麼宗教,尤其是佛教在這個現代社會中有着其怎樣的地位?對佛教的研究,對阿含的研究,對《增一阿含》的研究,多少能夠為我們解決這一切而提供某些有益的線索。
如佛教與政治、佛教與社會道德、佛教與醫學倫理、佛教的婦女觀、佛教的經濟觀、佛教與環境保存、佛教與核危機等等,若是我們從這樣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去看看二千五百年前那位聖哲的社會觀,也許是大有裨益的。
四部阿含之所以不得以普及,其原因梁啟超歸納為四種:“一、卷帙浩繁。
二、篇章重複。
四阿含中有彼此互相重複者,有一部之中前後重複者,大約釋尊同一段話,在四阿含中平均總是三見或四見。
文句皆有小小同異。
三、辭語連。
吾輩讀阿含,可想見當時印度人言語之繁重。
蓋每說一義,恒從正面反面以同一辭句翻覆诠釋。
且問答之際,恒彼此互牒前言。
故往往三四千字之文,不獨所诠之義僅一兩點;乃至辭語亦足有十數句。
讀者稍粗心,幾不審何者為正文,何者為襯語。
故極容易生厭。
四、譯文拙澀。
《增》《中》二含,殺青于戎馬之中,《中》雖再治,《增》猶舊貫。
文義之間,譯者已自覺不惬。
《長》《雜》晚出,稍勝前作。
然要皆當譯業草創時代,譯人之天才及素養,皆不逮後賢。
且所用術語,多經後賢改訂,漸成僵廢。
故讀之益覺诂诘為病。
”梁啟超所言這四種原因,皆是表面,其根本是因為小乘教義與中國社會的抵觸。
東漢末年印度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同時被介紹到中國。
以般若學說為基本内容的大乘空宗,因為在思想上與魏晉玄學有相似之處,所以得以迅速傳播。
同時,因魏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兵患連年不斷,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大乘佛教普度衆生的思想成為人民希望之所在,所以大乘佛教很快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
而小乘佛教注重追求個人自我解脫,強調通過修行達到阿羅漢果位。
這種主張無法使中國社會的大多數階層所接受,因此無法得以普及發展,最終隻能以塵封的典籍形式得以保存,再也無人去對四部阿含進行注疏诠釋了。
阿含是一種叢書,是站在一定立場以一定方針而将多數經典加以類聚編纂的,所以若對整個阿含來說,想整理其系統及一貫的原理,是非常困難的。
但我們今天對阿含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深入研究,不僅是為了學術目的和宗教情懷,更重要的是其現實意義。
阿含經典首先是一部人間佛陀的言行集,也是一部巡禮記。
其内容是有着一定的可靠性和現實合理性的,從中可以窺視到佛陀時代的曆史現實,也可以看到佛陀極其自然而現實的人生哲學。
佛陀觀察真理,是從現實出發又回歸于現實,四谛、十二因緣、五蘊、三法印等,都是實際性而又極具實行性的教理。
由此我們從阿含經中就可較真實地認識到宗教産生的目的和出發點,及宗教存在的社會前提,從而為我們研究現代社會中宗教的價值、功能,宗教存在的曆史必然性确定一種參照。
阿含的内容,具有豐富的曆史和文化資料。
其包含有法制、經濟,畜牧、農林、工商、交通、貿易、貨币、度衡、船舶的資料,還有如動物、植物、礦物等的名目、用途、分類法等自然科學方面的資料,此外還有一些有關藥學或醫學等方面的資料,由此可見,四部阿含實為東方文化一大寶藏。
作為古印度的文化寶藏,自然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廣泛的影響,因此,在我們今天反思、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建立文化信仰的過程中,無論從哪方面對阿含進行研索,都有着一定的現實意義。
阿含經典,曆來被錯誤地看成隻是小乘佛教的經典,其實阿含經是佛教經典的母胎,後來大乘的經典如《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等都是從阿含經的精神發展而來的。
大乘經典的形式、資料及其根本精神,沒有不是采取自阿含經裡的含意。
如大乘佛教神化的佛陀觀即是在阿含經内容基本上發展而來的。
在早期佛教經典阿含經中雖然對佛陀已有不少神化,但總的來說仍把他作為一個教主看待,而随着佛教的廣泛傳播,佛教中的一部分僧侶為了吸收更多的信徒,擴大佛教的社會影響,也吸收了婆羅門教關于梵天的神化說教,對佛陀百般神化,甚至制造出永恒存在的法身佛的說法。
他們将曆史上的佛陀改造成為一個生來超凡離俗的神。
這種佛陀觀為以後大乘佛教直接繼承,為大乘佛教各派創立種種以神化佛陀為特點的佛教教義和成佛理論奠定了基礎。
以緻後來出現的《涅槃經》類,竟認為常、樂、我、淨也是大神。
由此可見,大小乘佛教共同的淵源,佛教教理的基礎,均在阿含經中,因此阿含是大乘經典的原型,是佛教經典的母胎。
如今,我們以現代人的視角,結合現代社會所存在的矛盾,去重新審視佛教,重新研究阿含,多少會給我們以新的啟迪、新的思索。
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紛擾、充斥着矛盾與戰争,甚至受着核威脅的社會,那麼宗教,尤其是佛教在這個現代社會中有着其怎樣的地位?對佛教的研究,對阿含的研究,對《增一阿含》的研究,多少能夠為我們解決這一切而提供某些有益的線索。
如佛教與政治、佛教與社會道德、佛教與醫學倫理、佛教的婦女觀、佛教的經濟觀、佛教與環境保存、佛教與核危機等等,若是我們從這樣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去看看二千五百年前那位聖哲的社會觀,也許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