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空義的宣揚

關燈
;此五盛陰滅,便知有涅槃之道。

    ”爾時,說此法時,有六萬天人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與諸天人說法已,即從座起,詣須彌山頂,說此偈: 汝等當勤學,于佛法聖衆; 當滅死徑路,如人鈎調象。

     若能于此法,而無懈怠者; 便當盡生死,無有苦原本。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詣中道。

    是時,梵天在如來右處銀道側,釋提桓因在水精道側,及諸天人在虛空中散華燒香,作倡伎樂,娛樂如來。

     是時,優缽華色[16]比丘尼[17]聞如來今日當至閻浮提僧迦屍池水側,聞已,便生此念:四部之衆、國王、大臣、國中人民,靡不往者。

    設我當以常法往者,此非其宜。

    我今當作轉輪聖王形容,往見世尊。

    是時,優缽華色比丘尼還隐其形,作轉輪聖王形,七寶具足。

    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典藏寶,是謂七寶。

     注釋 [1]本經不僅記述了須菩提以觀空見佛,而且還叙說了我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得佛。

    同時也叙說了造立佛像之始。

     [2]施論:叙說有關布施的功德與方法。

     [3]戒論:叙說持戒的功德及行法。

     [4]生天之論:叙說如何行持,可得生天的果報。

    佛陀對未曾聞佛法者,常先說通俗的因果法等,見機緣成熟,再增上說出世間的四聖法門。

     [5]波斯匿王:Pasenadi,譯為和悅、月光、勝光、勝軍,憍薩羅國王,與佛同日生。

    因夫人末利Mālikā之勸而皈依佛。

     [6]優填王:Udena,譯為日子,拘睒彌國王。

     [7]牛頭栴檀:又稱赤栴檀。

    栴檀為香樹名,出自牛頭山,故名牛頭栴檀。

    若是以此塗身,即使進入火坑,火也不能燒身。

     [8]紫磨金:又作紫磨黃金,即紫色無垢濁的上品金。

     [9]色陰:五陰之一。

    陰是障蔽之意。

    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風、火四大種所造。

     [10]痛陰:即受陰,五陰之一。

    痛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舍(即不苦不樂)三受。

     [11]想陰:五陰之一。

    想就是想象,于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

     [12]行陰:五陰之一。

    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

     [13]識陰:五陰之一。

    識就是了别之意,由識去辨别所緣所對的境界。

     [14]天道:又名天趣,為六道之一。

    天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等諸天,因其依處在諸趣之上,故名為天,身有光明,故名為天,果報最勝,故名為天。

     [15]人道:六道之一。

    指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間的意思。

     [16]優缽華色:,譯為蓮花色、蓮花鮮。

     [17]比丘尼:譯為乞士女。

    舍俗出家之女衆,年滿二十,受具足戒者之稱。

     譯文 三二二經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當時世尊與大比丘們五百人在一起。

     當時,世尊逐漸對那些諸天衆演說了善妙之論,所謂的善妙之論,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愛欲是不淨之想,淫為穢惡之事,以出離煩惱為快樂。

    當時,世尊因看到前來的諸大衆及諸天人都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常所說之法,如苦、集、盡、道,都為諸天演說,諸天衆各自在座位之上,諸塵垢盡除,獲得法眼清淨。

    還有十八億天女得以見到道迹,三萬六千天衆獲得法眼清淨。

    這時,如來的母親就從座位起身,頭面接足地禮拜如來之後,返回宮中。

     當時,釋提桓因對佛說:“我現在應用什麼樣的飯來請如來吃呢?是用人間之飯,還是用自然天食呢?” 世尊告訴他說:“可以用人間的飯來給如來吃。

    所以這樣,是因為我生于人間,長于人間,并在人間成就佛道。

    ” 釋提桓因對佛說:“是的,世尊!”這時,釋提桓因又對佛說:“是用天上的時節,還是用人間時節呢?” 世尊告訴他說:“用人間的時節!” 釋提桓因答道:“是的,世尊!” 這時,釋提桓因就以人間的飯食,在人間的吃飯時間請如來吃。

     當時,三十三天各自相互說道:“我們如今看見如來竟然每天都吃飯。

    ” 這時,世尊就産生了這種念頭:我現在要進入這樣的三昧禅定,就是想使諸天前進諸天就前進,想使諸天退卻諸天就退卻。

    這時,世尊就進入這三昧禅定,随其時宜,使諸天前進或退卻。

     這時,人間的四部衆生很久不見如來,便前往阿難的處所,對阿難說:“如來現在在什麼地方?我們渴望仰見如來。

    ” 阿難答道:“我們也不知如來在什麼地方!” 這時,波斯匿王、優填王來到阿難的處所,問阿難:“如來現在究竟在什麼地方?” 阿難答道:“大王!我也不知道如來在什麼地方!” 這時,二位大王思念着見到如來,遂心患憂思之苦。

    當時,群臣來到優填王的處所,對優填王說:“如今為什麼憂慮呢?” 當時,大王答道:“我如今因憂愁而成疾患了。

    ” 群臣對大王說:“為什麼因憂愁而成疾患呢?” 大王答道:“是因為見不到如來的緣故。

    假使我見不到如來,就會壽命終結的。

    ” 這時,群臣就産生了這樣的念頭:應當以什麼樣的方便之法,使優填王不緻壽命終結呢?我們應當制造如來的形象。

    這時,群臣對大王說:“我們想要制造如來的形象,也可以恭敬地敬事禮拜佛像。

    ” 當時,大王聞聽這話後,不禁歡喜雀躍,不能自已,便告訴群臣說:“好哇!你們所說的甚好。

    ” 群臣對大王說:“應當用什麼寶物制造如來的形象呢?” 這時,大王敕令國内各能工巧匠,并告訴他們:“我如今想要制造如來形象。

    ” 巧匠們答道:“是的,大王!” 這時,優填王就用牛頭栴檀制造了高五尺的如來形象。

     這時,波斯匿王聞聽優填王制造五尺高的如來形象進行供養。

    這時,波斯匿王也召集國中巧匠,告訴他們說:“我現在要制造如來的形象,你們應當及時辦理。

    ”當時,波斯匿王就産生了這種念頭:應當用什麼寶物制造如來形象呢?馬上又産生這種念頭:如來的形體,黃如天金之色,如今應采用黃金來制造如來的形象。

    這時,波斯匿王便用紫磨純金制造了五尺高的如來形象。

    當時,閻浮裡内便開始有了這兩尊如來的形象。

     當時,世尊對前後圍繞的數千萬衆說法道:“五盛陰苦。

    是哪五盛陰苦呢?就是所謂的色、受、想、行、識。

    什麼是色陰呢?就是所謂的這四大之身,為四大所造作之色,這就叫作色陰。

     “那什麼叫作受陰呢?就是所謂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就叫作受陰。

     “那什麼叫作想陰?就是所謂的三世共會,這就叫作想陰。

     “那什麼叫作行陰呢?就是所謂的身行、口行、意行,這叫作行陰。

     “那什麼叫作識陰呢?就是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識,這叫作識陰。

     “那什麼叫作色呢?所謂的色,就是寒也是色,熱也是色,饑也是色,渴也是色。

     “什麼叫作受呢?所謂的受,受叫作覺。

    是覺什麼呢?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所以叫作覺。

     “什麼叫作想呢?所謂的想,想也就是知。

    就是知青、黃、白、黑,就是知苦樂,因此名叫知。

     “什麼叫作行呢?所謂的行,是因為能夠有所成就,因此叫作行。

    要成就什麼呢?或成就惡行,或成就善行,因此叫作行。

     “什麼叫作識呢?所謂的識,就是能識别是非,也能識辨諸味,這就叫作識。

     “諸天子應當知道:這五盛陰,能知三惡道及天道、人道;這五盛陰盡滅,就會知道有涅槃之道了。

    ”當時,演說此法之時,有六萬天人獲得法眼清淨。

     當時,世尊對諸天人說法之後,就從座位起身,來到須彌山頂,說出這樣一首偈: 你們這些佛門聖徒, 對于佛法應勤加修習; 猶如有人以鈎調象一般, 應努力去斷滅生死之路。

     如果能對此法永無懈怠地修習, 就會滅盡生死輪回, 永遠斷除痛苦之根源。

     當時,世尊說過這首偈之後,便來到道路中央。

    這時,梵天在如來右側以銀鋪成的道上跟随,釋提桓因在水晶鋪成的道上跟随,諸天人在虛空中散花燒香,演奏音樂,供養如來。

     這時,優缽華色比丘尼聞聽如來今日要到閻浮提僧迦屍水池旁邊,聽說之後,就産生了這種想法:四部衆生、國王、大臣、國中人民,沒有不前往的。

    假如我要以平常的方法前往,這就不太适宜。

    我如今應變化成轉輪聖王的形象,前往觐見世尊。

    這時,優缽華色比丘尼隐沒其形象,變化成轉輪聖王的形象,具足七種寶物。

    所謂的七寶,就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典藏寶,這就叫作七寶。

     原典 爾時,尊者須菩提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在一山側縫衣裳。

    是時,須菩提聞世尊今日當來至閻浮裡地,四部之衆靡不見者,我今者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

    爾時,尊者須菩提便舍縫衣之業,從座起,右腳着地。

    是時,彼複作是念: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複是地、水、火、風種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1],無造、無作。

    如世尊所說偈言: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 陰持入[2]諸種,皆悉觀無常[3]。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說于現在中,當觀于空法[4]。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當計于無我[5]。

     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

    何者是我?我者無主。

    我今歸命[6]真法之聚[7]。

    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

     是時,優缽華色比丘尼作轉輪聖王形,七寶導從至世尊所。

    是時,五國王遙見轉輪聖王來,歡喜踴躍,不能自勝,自相謂言:“甚奇!甚特!世間出二珍寶:如來、轉輪聖王。

    ” 爾時,世尊将數萬天人從須彌山頂來,至池水側。

    是時,世尊舉足蹈地,此三千大千世界六變震動。

    是時,化轉輪聖王漸漸至世尊所,諸小國王及人民之類各各避之。

    是時,化聖王覺知以近世尊,還複本形,作比丘尼禮世尊足。

    五王見已,各自稱怨,自相謂言:“我等今日極有所失,我等先應見如來,然今此比丘尼先見之。

    ” 是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今禮最勝尊,今日先得觐省,我優缽華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

    ” 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 善業以先禮,最初無過者; 空無[8]解脫門[9],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

     是時,五王及人民之衆不可稱計,往至世尊所,各自稱名[10]:“我是迦屍國王波斯匿。

    ”“我是拔嗟[11]國王,名曰優填。

    ”“我是五都人民之主,名曰惡生[12]。

    ”“我是南海之主,名優陀延[13]。

    ”“我是摩揭國頻毗娑羅[14]王。

    ”爾時,十一那術[15]人民雲集,及四部之衆最尊長者,千二百五十人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優填王手執牛頭栴檀像,并以偈向如來說: 我今欲所問,慈悲護一切; 作佛形像者,為得何等福? 爾時,世尊複以偈報曰: 大王今聽之,少多演其義; 作佛形像者,今當粗說之。

     眼根初不壞,後得天眼視; 白黑而分明,作佛形像德。

     形體當完具,意正不迷惑; 勢力倍常人,造佛形像者。

     終不堕惡趣,終辄生天上; 于彼作天王,造佛形像福。

     餘福不可計,其福不思議; 名聞遍四遠,造佛形像福。

     “善哉!善哉!大王!多所饒益,天、人蒙祐。

    ” 爾時,優填王極懷歡悅,不能自勝。

     注釋 [1]空寂:無諸相為空,無起滅為寂。

     [2]陰持入:指五陰、十八持、十二入,合稱三科。

    五陰,又作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十八持,又作十八界,即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亦即六根緣慮六境而生六識,總為十八界。

    十二入,又作十二處,即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3]無常:梵語作阿儞怛也,世間一切有為之法,生滅遷流、刹那不住。

    無常有二種,即刹那無常與相續無常。

     [4]空法:即觀我空、法空、有為空、無為空等空理之法。

     [5]無我:即無有實我之意。

     [6]歸命:梵語南無,譯為歸命,即把身命奉獻給佛教。

     [7]真法之聚:指佛之法身。

     [8]空無:謂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

     [9]解脫門:是指空、無相、無願的三種禅定,因此三種禅定乃是通入涅槃的門戶,故名。

     [10]稱名:稱念佛的名号。

     [11]拔嗟:拔耆之訛。

    拔耆(Vajji),又作跋隻(Bhagga),譯為增勝、避。

    國名,佛世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位于中印度北部,系由八個種族組成的聯邦共和國,以吠舍離為都城。

     [12]惡生:又作琉璃、鞞留羅、毗琉璃,譯為惡生王,為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所生之子,後篡位、殺兄,并殲滅迦毗羅衛釋迦族。

    其出生之時與琉璃寶一起出生,故号毗琉璃,又由于大夫人之谶而名為惡生王。

    後皈依佛。

     [13]優陀延:Udayana,又作邬陀延、邬陀衍,譯為出,日出之義。

     [14]頻毗娑羅:Bimbisāra,又作毗沙、瓶沙,譯為光澤第一,摩揭陀國王,阿阇世(Ajātasatru)之父。

     [15]那術:即那由他,譯為兆或溝,印度數量之名。

     譯文 當時,須菩提尊者在羅閱城的耆阇崛山中,在山的一旁縫織衣裳。

    這時,須菩提聞聽世尊今日要到閻浮裡地來,四部衆生沒有不去觐見的,我如今也應及時前往問訊禮拜如來。

    當時,須菩提尊者就舍棄縫織衣裳,從座位起身,右腳着地。

    這時,他又産生這樣一種想法:這隻是如來的形象,那什麼是世尊,就是眼、耳、鼻、口、身、意嗎?前往觐見